去年在中國大熱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今年在印尼雅加達亞運會上演了續集。
8月20日,印尼雅加達女子自由式摔跤50公斤級決賽中,來自印度的24歲選手維內什以6比2戰勝了日本選手入江雪,摘得金牌。
巧合的是,維內什正是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男主的原型、前印度摔跤選手馬哈維亞的侄女。
2017年下半年大火的這部體育電影,由影星阿米爾·汗飾演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現實中確有其人。年輕時,馬哈維亞是是一名出色的摔跤手,拿過印度全國冠軍。在職業生涯無法繼續後,他原本希望培養自己的兒子來延續夢想。無奈,馬哈維亞和妻子總共生了4個女兒。
夢想眼看就要破滅,但此時,他突發奇想,決心把活潑好動的女兒們培養成職業摔跤選手。
在印度,平民家庭的女性從事職業體育是一件難以被接受的事情。馬哈維亞的想法遭到了家庭反對和社會的質疑。但是他沒有屈服於眾口,自己制定訓練計劃、搭建場地、出錢送女兒去參加比賽,最終四個女兒中有三個成為了世界冠軍。
其中,大女兒Geeta Phogat,在2010年獲得大英國協運動會女子摔跤55公斤級比賽冠軍,是印度運動史上第一位獲得摔跤冠軍的女運動員,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印度女摔跤手;二女兒 Babita Kumari,則在2014年格拉斯哥大英國協運動會上獲得55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的金牌,兩次獲得大英國協摔跤錦標賽金牌;三女兒 Ritu Phogat在2016新加坡大英國協運動會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
現在看來,嚴父兼教練馬哈維亞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女兒,也照顧到了侄女們。
賽後,維內什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叔叔(馬哈維亞)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我們摔跤,(我們)從那時候就進行了非常艱苦的訓練,我們心中始終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贏得獎牌,不能輸,這個強烈的信念從很小就根植於心了。」
據央視新聞報導,維內什從小生活的哈裡亞納邦被認為是印度重男輕女思想最嚴重,觀念最保守的地區之一。女孩子拋頭露面去練摔跤,要面對許多外界非議。這種看法在整個印度社會也是主流觀念。
《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就曾表示:「我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關於女權的,之前印度有很多女嬰被流產掉,男女童出生比例非常失衡,我覺得這是社會問題,值得大家反思,政府也該重視這個話題……在印度有很多女性性別歧視問題,希望用這部影片,實現改善女童、婦女社會地位的目的。」
其實,印度的女運動員面對的壓力不僅來自她們的性別,還有「運動員」這層身份。
和中國曾經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念類似,在印度的主流文化中,通過讀書提升社會階層是父母對於孩子普遍期待,而從事體育這樣的「體力活」,並不為大多數家庭所認可。
印度社會對於體育的不重視,從印度在國際大賽上的成績就可以窺見。
1951年,第一屆亞運會在印度新德裡舉辦,東道主印度取得15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名。此後,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再也無緣亞運會金牌榜前三。最近三屆亞運會(卡達、廣州、仁川),印度分別位列金牌榜第8、第6和第8名,每屆的金牌數不到中國金牌數的十分之一。
在奧運會賽場上,印度自1920年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以來,從未缺席,但是總共只拿到了9枚金牌(8枚來自印度最擅長的體育項目——曲棍球),在1980-2008年間,印度更是28年沒有任何奧運獎牌入帳。射擊運動員阿納夫·賓德拉(Abhinav Bindra)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男子十米氣步槍冠軍,是印度在奧運賽場上第一塊個人項目金牌。
印度陷入了和中國「14億人找不出11個能踢球的」一樣的悖論。坐擁13億人口,GDP增速頗高,但是印度的體育數十年如一日的扶不起。
看過《摔跤吧!爸爸》的人,肯定對電影的一處情節氣憤不已:馬哈維亞帶著女兒去當地體育管理局申請經費,希望買一塊專業的摔跤墊,但是腦滿腸肥的官員吃著小零食、乾脆地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政府對於體育的漠視,吝嗇於體育投資,是制約印度體育發展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少印度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甚至需要自己籌錢支付差旅,因為政府給每個奧運選手的平均投資相當有限。
不願意給運動員花錢,政府在體育基礎設施上也沒有多大方。不少有天賦的運動員苦於沒有合適的場地訓練,沒有專業的教練指導,也缺乏從體校到國家級體育訓練中心的成熟運動員培養體系,至於西方的職業化體育模式更是無從談起。
此外,如前文所說,印度的文化和宗教觀念也限制了體育運動在民間的普及。體育作為「體力勞動」,不為上流社會和種姓所認可,而希望突破社會階層限制的普通家庭,更不會讓孩子放棄讀書、考學、當醫生和律師的道路,去做一名辛苦且回報甚少的運動員。
不過,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全球共通的語言,近年來也在逐漸叩開印度的大門。
在印度的高新科技重鎮班加羅爾,程式設計師們的生活和地球另一端的矽谷頗為類似,白天伏案寫代碼,下班或者午休,走進公司周圍大大小小的健身房,用揮汗如雨來進行放鬆。
而印度的職業體育,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由英國殖民者引進的板球,已經成為印度的全民運動,印度至少有7億多的人口每年至少打4次板球,85%的人關注板球賽事。2008年印度還創辦了印度超級板球聯賽(IPL)。據財經類媒體Quartz報導,IPL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火爆的聯賽,2014年聯賽的價值就已經達到了72億美元。
此外,羽毛球、網球、曲棍球、足球等運動也都組建了自己的職業聯賽,其中創立於2014年的印度足球超級聯賽,賽季最高上座率一度超過27000人,不過近年來又出現了下滑。
另外,海外聯賽也開始重視印度。NBA在2017年,分別在孟買和首都新德裡開設了籃球學校,將用來培養頂尖籃球運動員。去年,總決賽MVP凱文·杜蘭特還來到印度的籃球學校和小球員進行教學互動。
雖然,體育具有水滴石穿的滲透力量,但是印度體育若想獲得快速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馬哈維亞這樣一個「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