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歌日]武漢百年間的兒歌記憶

2020-11-29 荊楚網

  「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

  「小螺號,嘀嘀地吹,海鷗聽了展翅飛……」

  ……

  荊楚網消息(記者安立、袁筱 實習生黃翌)還記著這些童年的歌謠嗎?溫暖純美的歌聲曾伴隨我們整個童年,一代人又一代口口相傳。有人說兒歌中有歷史,有人說兒歌是時代變遷的記錄。100年來,武漢人都曾唱過那些兒歌?是否還曾有人記起?3月21日世界兒歌日,請和荊楚網記者一起,見證武漢普通市民的「百年兒歌記憶」。

60多歲的智障兒子推著百歲老人吳春美出門,近100年來,老人覺得唱歌很「奢侈」

  鏡頭一:民國初年 窮家孩子沒時間唱歌

  「還有時間去唱歌?窮得連飯都沒吃的,字都不認識一個,哪有時間去唱歌。」3月2日,吳春美老人剛剛過完100歲生日。老人出生於1915年,在她的印象裡,唱歌是一個極其「奢侈」的事。

  老人近百年的記憶裡,有挨餓吃不飽飯的時候,有發大水舉家逃難的時候,有遭遇日本鬼子進村掃蕩的時候,有頂著烈日挖溝挑土掙工分的時候……,卻唯獨沒有在童年唱過兒歌的一絲回憶。

  三十年來,老人獨自照顧著自己快70歲的智障兒子。「我在的時候還強一點,我死了,他要『造業』(武漢方言:受罪)了。」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很平靜。或許,在她的一生中經歷了太多次生離死別。

武漢淪陷,成為76歲安繼勝老人童年的一部分

  鏡頭二:武漢淪陷 中國小孩有歌不敢唱

  「春天到了,下透雨,好麻子種下地。趕野鳥,除野草,保護好麻苗。到秋天長得高……」76歲的安繼勝老人,因長期服用化療藥物,連說話都很費勁。

  1939年,武漢會戰之後的一年,老人出生在淪陷區。「小時候都不太敢出門,誰還敢唱歌。」老人告訴記者,從4歲起,他每天早上要從武昌乘船去漢口賣花。快到1945年的時候,他學會了第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他告訴荊楚網記者,日本人快投降的時候,武漢街頭天天放這首歌,所以他也就學會了。除此之外,他對《賣報歌》、《上學郎》也比較記憶猶新。

  「真正學唱歌,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每周都有一節音樂課。」安繼勝老人說。

56歲侯立新在童年熟唱的《上學郎》,是媽媽的深切期盼

  鏡頭三:文革十年 「紅歌」成唯一主旋律

  「小呀嘛小二郎啊,背著那書包上學堂呀,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呀,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呀……」出生於大別山小山村的侯立新,今年已經56歲。說起兒歌,他印象最深的,是媽媽在耳畔哼教的《上學郎》,包含了父母對他最深切的期盼。

  「當時穿的衣服是哥哥穿剩下的,背的書包也是打滿補丁的,但是依然快樂。」侯立新的童年時值文化大革命,他說那個年代的歌曲並不多,孩童時常聽的是京劇曲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紅燈記》選段)中歌詞,「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 裡裡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現在都能哼上一小段。

61歲張麗雅的童年,父母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管她

  「橡皮筋,我會跳,把我的鞋子跳破,爸爸回來要打我,媽媽回來要罵我……」今年61歲的張麗雅,是一名退休老師,1971年下放到漢川,屬新三屆。「很少唱歌,多是玩遊戲,如跳房子、丟沙包、抓石子兒、闖繩子、官兵抓強盜什麼的。」她說自己的童年大部分在文革之間,那時候父母都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管小孩。

  張麗雅曾在中小學當過音樂老師,教給學生最多的是《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在牆根下種了一個瓜》、《春天在哪裡》等等。「眼下紮根人心的兒歌不是很多。」她說,現在兒歌很多,但能夠讓人們記在心裡的,反而不如以前的經典。

56歲的傅桂雲,童年唱得最多的「兒歌」是紅歌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是傅桂雲童年唱得最多的「兒歌」,她和侯立新同年。傅桂雲是一個地道的「生在青山、長在青山、工作在青山」的武鋼人。1966年,剛上小學的傅桂雲,正好趕上文化大革命開始。「那時一上學就參加遊行。」她說,具有政治意義的「紅歌」,是她們這一代人的主旋律。

  現在退休在家的傅桂雲,閒暇時常給快一歲半的孫子唱《小燕子》、《門前大橋下有過一群鴨》。

22歲的殷曼靈,童年時老歌、新歌都會唱

  鏡頭四:「90後」 老的新的都能上口唱一句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1992年出生的殷曼靈,現在是武漢紡織大學大四的學生,即將畢業,兒歌《蝸牛與黃鸝鳥》曾經伴隨她走進新千年。

  「東方紅、北京的金山上、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還有動畫片主題曲,如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舒克貝塔等,小時候我都會唱。」說起童年唱的兒歌,殷曼靈覺得她們屬於「承上啟下」的一代,「奶奶唱的我有些都會,當年一些動畫片裡的,我也會唱。」

8歲的曹婧文和安語涵覺得,「酷歌」才有人緣

  鏡頭五:「00後」 溫情、警示、搞怪種類紛繁

  「我獨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點帶給外婆嘗一嘗。她家住在又遠又僻靜的地方,我要當心路上是否有大灰狼。當太陽下山岡,我要趕回家……」

  8歲的曹婧文和安語涵是一對「小閨蜜」,平時做啥事都要黏在一起,只要碰到一起,兩隻小嘴就「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從兩歲上幼兒園開始,她們就陸續學會了很多的兒歌,不過到了小學後,她們喜歡經常唱的,卻是《小蘋果》、《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愛我你就抱抱我》等。她們覺得這才是自己應該唱的歌,「因為我們已經是大孩子了,就應該有姐姐的『範』。」

  私下裡,她們告訴記者,其實同學玩鬧的時候,大家更多喜歡說些千奇百怪的繞口令,還有些是帶點「罵人」意味的順口溜,「這樣才顯得夠『酷』」她們說。

4歲的朵朵,啥兒歌流行,就聽啥

  「我不上不上,我不上你的當,我懷疑你是傳說中的大灰狼……」前段時間在網絡流行的《甩蔥歌》,4歲的朵朵唱得是「有模有樣」。如今小寶貝們唱的兒歌,已經不再局限於幼兒園老師所教的曲目。「我經常從網上給她下兒歌聽,手機上都是的。」朵朵爸爸告訴記者,從寶寶幾個月起,就不停的找兒歌給她聽,隔段時間就「刷新」一次,所以很多網絡「紅歌」,很多孩子多聽幾遍就會唱了。

7歲的王柳懿與媽媽合唱起《最好的未來》

  鏡頭六: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這是最好的未來,我們用愛築造完美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漸漸長大,童年的歌謠逐漸從記憶中淡去。3月21日世界兒歌日,7歲的王柳懿與媽媽一起,合唱起《最好的未來》。

  在孩童眼裡,父母就是未來;而在父母眼裡,孩子才是未來。從時間的年輪,1915年延伸到2015年,我們驚喜的發現:兒歌的傳唱,社會安定時,比動蕩時多;國家強盛時,比積弱時多;人們幸福時,比痛苦時多。或許,這才武漢百年兒歌記憶裡最真實的寫照。

相關焦點

  •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兒歌
    是兒歌。3月21日不僅是世界睡眠日、世界森林日,還是世界兒歌日。還記得兒時唱的歌謠嗎:我們窩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伴著搖籃曲入睡;我們坐在院子裡的葡萄架下,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我們吹起小螺號,懷著種太陽的夢想一天天長大……今天,我們一起來回憶那些年曾經帶我們向童年飛奔而去的兒歌。
  • 昨日是世界兒歌日,是否記得那些年,我們唱過的老成都兒歌
    昨天是世界兒歌日,一大批成都網友紛紛在網絡上回憶那些年唱過的兒歌,很多已為人父母的網友更是感嘆,小時候從大人嘴裡學來的兒歌,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會唱了。專家表示,對此不必過多傷感,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應該期待符合時代特徵的新兒歌出現。
  • 世界兒歌日 ▏驚嘆!兒歌對寶寶竟有這麼大的影響!
    早在三十一年前的今天,為了倡導「關愛兒童、締造和平、消滅戰爭、建設家園」的主題,「世界兒歌日」就在比利時誕生了!世界兒歌日,屬於全世界擁有童心的人的節日,屬於歡快兒歌的節日。幼時經常在嘴邊響起的兒歌,已經當爸媽的你們。還能瞬間想到旋律跟著唱起來嗎?
  • 昨天是世界兒歌日 那些經典童謠,你還記得嗎?
    是兒歌。兒歌是每個人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陪伴著大家的童年生活。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筆者了解到,從幼兒園到小學,雖然學校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倡導普及一些經典的兒歌,但是有不少孩子並不「買帳」,在他們的「曲庫」中,流行歌曲的佔比越來越大
  • 四代重慶人記憶中的經典兒歌
    原標題:四代重慶人記憶中的經典兒歌  本報記者 蘭世秋   見習記者 申曉佳   兒歌和童年密不可分,它是迴響在童年記憶裡的歡樂韻律。日前,記者隨機採訪了四代重慶市民,聆聽他們的兒歌記憶。他們的訴說,能否喚起你的回憶?
  • 每一首兒歌都記錄著美好的童年 市民講述與兒歌的故事
    「兒歌讓我感受到地域文化差異」講述者:50後 呼延先生今年67歲的呼延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他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童謠,跟西安當年的一大景觀——烏鴉夜歸有關。「這首童謠是這麼唱的:老哇(烏鴉)老哇一溜溜,回去給你媽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媽憋死我不管。」
  • 被低估的兒歌力量 兒歌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們隨口就能唱上幾句的兒歌,其實是一種被低估的教育方式。   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曾經說過「兒歌是知識的百寶袋,蘊藏著人類語言的珍珠……」兒歌語句精練,內容淺顯易懂,語言活潑節奏分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是一種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的教育方式。   兒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究竟有怎樣的教育意義?
  • 兒歌《小兔子乖乖》如何成為世界華人共有的童年記憶?
    中國第一首兒歌《小兔子乖乖》,伴隨了很多人的童年。這首傳唱了近百年的兒歌,創作於1920年。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中國的兒童音樂教育是非常可憐的,很多兒童歌曲的創作,都是用外國現成的曲調,填上中文歌詞合成的。《小兔子乖乖》的原創作者是黎錦暉。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是什麼支撐黎錦暉創作兒童歌曲呢?
  • 兒歌對孩子成長的非凡意義:父母選好兒歌,孩子聰明又健康
    促進孩子智力發展兒歌中含有豐富的知識內容,且都是以生動有趣、簡短明快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容易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孩子認識世界,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有著積極作用。短小簡明、易上口、易理解的特點也便於孩子記憶,讓孩子一學就會,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有助於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其次,孩子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會掌握其中的一些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感,初步建立了孩子的是非觀。
  • 寶寶成長,乘著兒歌的翅膀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22每個人在記憶中都能翻出幾首兒歌來,兒歌伴隨著童年的成長。後天是「世界兒歌日」,創設這個日子的初衷是為了世界和平。反觀現代兒歌,題材更加多樣,它對寶寶的作用不可小覷。用兒歌來看圖識物受訪人:昊昊外婆 昊昊1歲半昊昊家的門上、柜子上、牆上,到處貼滿了各種各樣色彩鮮豔的動植物卡片和卡通圖片,昊昊在色彩的世界裡徜徉,也在兒歌聲聲中成長。其實,在昊昊9個月大小的時候,就已經能指認30多種的物品了。
  • 時尚加流行,也可以是兒歌Style
    大家都說,『兒歌怎麼能這樣寫?怎麼動不動就是親啊、抱啊?』」彭野這樣分析這首歌屢屢碰壁的原因:「因為現在圈內的兒歌創作主流觀念還是說教,很多老一輩的兒歌創作人都堅持著一個原則,兒歌就是要有教育的意義,很多家長也是這個觀念的支持者。其實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個出發點並沒有照顧到孩子的真正內心表達,孩子想從兒歌中得到的不僅僅是道理,還有關於他們童心世界的投影。」
  • 利用圖譜巧學兒歌
    因此,我們小班組教研活動的主題定位於「看圖譜學兒歌」,注重兒歌教學的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旨在引導幼兒通過形象、生動的圖譜方式,多通道參與兒歌學習活動,提高兒歌的教學實效性。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圖譜方式能夠幫助幼兒觀察畫面,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其提高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兒歌內容。現以小班兒歌教學活動《河馬刷牙》為例,呈現圖譜教學方式在兒歌教學中的應用。
  • 100年的兒歌你聽過幾首?
    兒童歌曲是每個孩子成長歲月中最難忘的旋律,也是每個人在長大後最難抹去的童年記憶。每個時代都會產生一批具有該時代特徵的兒童歌曲,在傳唱過程中,有些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隱去,而流傳下來的則為經典。從「清末」至今,細數中國兒童歌曲百年曆程,《小老鼠上燈臺》、《男兒第一志氣高》、《送別》、《賣報歌》、《讀書郎》、《丟手絹》、《拔蘿蔔》、《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一分錢》、《小司機》、《小螺號》、《數鴨子》、《愛我你就抱抱我》等一批經典兒歌,已成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最寶貴的一筆文化財富,它們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在歌聲中健康成長。
  • 小燕子兒歌 小燕子歌曲兒歌
    兒歌簡介  兒歌指的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民歌的一種,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兒歌的節奏輕快,易於上口,適合小朋友傳唱。兒歌中既有民間流傳的童謠,也有作家創作的詩歌,兒歌可以反映兒童的生活情趣,具有傳播生活和生產知識的作用。
  • 兒歌大全:英語兒歌《水果》
    兒歌大全:英語兒歌《水果》2015-05-12 15:14:2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英語兒歌《水果》  apple,apple圓又圓,吃到嘴裡酸又甜,pear pear黃燦燦,又解渴來又去痰,  banana彎又彎,剝開黃皮吃裡邊,peach,
  • 連雲港幼兒園很少教經典兒歌 孩子們更愛流行歌曲
    是兒歌。兒歌是每個人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陪伴著大家的童年生活。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筆者了解到,從幼兒園到小學,雖然學校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倡導普及一些經典的兒歌,但是有不少孩子並不「買帳」,在他們的「曲庫」中,流行歌曲的佔比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學生喜歡的曲目與實際年齡非常不符。
  • 兒歌大全:啟迪寶寶智力的兒歌特點
    兒歌大全:啟迪寶寶智力的兒歌特點2015-11-16 10:24:2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 簡介早教兒歌[1]是針對0-6歲的兒童推出的一些兒歌,是集兒童歌謠,經典兒歌,搖籃曲為一體的兒歌匯合,歡快的節奏,簡短的歌詞,簡單的結構,易學易懂的特點,深受廣大小朋友和家長的喜歡
  • 兒歌怎麼沒聲了
    兒歌是一種「童子樂聞而易曉」的藝術形式,一首好兒歌「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但是,近些年來,專業兒童音樂創作力量青黃不接,作品奇缺,許多成人歌曲變成少兒演唱的內容,甚至一些極不適合少兒吟唱的情歌出現在兒童歌壇。因此,讓孩子唱孩子的歌,用優秀的兒歌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和藝術薰陶,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我國目前的兒歌創作是不盡如人意的。
  • 英語啟蒙不可錯過的英文兒歌
    聽英文兒歌是英語啟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心寶從6個月起,寶媽就開始以英文兒歌做背景音樂播放。一些經典的兒歌已經聽了幾十遍了。英語啟蒙為什麼從兒歌童謠開始兒歌一般很簡單,它的韻律節奏往往能讓從來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英語。而且從小聽兒歌的孩子樂感會更好,以後學習樂器也會更容易。對於小孩子,尤其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因為聽力辨音能力強,所以兒歌中的語音他們很容易就能吸收。
  • 兒歌飄在春風裡
    嬰兒在搖籃裡,媽媽就唱起了兒歌,10歲以前兒童們都喜歡傳唱兒歌。3月21日是春分,還是「世界兒歌日」。1976年,在比利時可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將春天到來的第一天確立為「世界兒歌日」。近日,「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這些經典兒歌,最「年輕」的也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