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沙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2020-12-05 百聞動物

草原沙蜥,拉丁學名是Phrynocephalus frontalis,沙和尚科,英文名Steppe toad-headed agama,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蜥蜴目、蜥蜴亞目、鬣蜥科、沙蜥屬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Strauch,命名時間在1876年。

草原沙蜥蜥體平扁,形較短寬,尾基往後漸呈鞭狀,頭休長41-55mm,尾長54-68mm。頭部寬而前傾,略呈三角形,吻部圓鈍,眼間微凹,吻鱗較上唇鱗大;鼻鱗3枚,鼻孔橢圓形,朝向前側方,鼻間鱗3-4枚;鼻鱗與眼前鱗之間有頰鱗2-3枚。頭部背面以額鱗和頂鱗最大,眼間鱗次之,眶上鱗最小。上睫鱗7-9枚,扁平形而長,覆瓦狀排列。上、下眼瞼被細鱗,上睫緣鱗的游離緣平齊,下睫緣鱗的游離緣鋸齒形;下瞼鱗與上唇鱗之間有縱列鱗3-4枚。上唇鱗15-18枚,鱗列下緣間有缺刻;下唇鱗13-16枚,長方形,上緣平齊。鼓膜部略為低陷,被細鱗。須鱗大,約為兩側下唇鱗的2倍,頦鱗至喉褶的一縱列鱗38-54枚。體軀肥厚,腰部有一清蜥的淺色體側褶。四肢的背、腹面均被梭鱗,尤以上臂背面和脛部的稜鱗最為發達;前肢貼體前伸時第Ⅲ、第IV指爪到達吻端,外側櫛緣較發達,指長順序4-3-2-5-1,爪長白色;後肢貼體前伸至顳部,第Ⅲ、第IV趾的外側有發達的櫛緣,長順序4-3-2-1-5,爪長而彎曲,第V趾爪最長。背面沙黃色而有大致對稱的縱列斑紋,有時則為細碎雜亂的不規則斑紋。眼間部有2對橫行窄紋。四肢及尾的背面有黑褐色橫紋及斑塊。腹面黃白色,尾下有3-4個深色半環,尾梢腹面黑色。幼蜥背部的色斑與成體大致相同,肛後部橘紅色,與尾下的黑環形成明顯的紅黑交錯,至第二年始消退漸成黃白色。

該物種分布在乾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不同地帶,棲息於植被較稀、植株低矮、土壤疏鬆的草地、灌叢及農田附近,但很少去到丘坡或山麓活動。夏季洞穴簡單,洞的橫徑25-30mm,高10-11mm,洞道橫走或傾斜而下,長約20-30cm,最深處距離地面20cm左右,洞的深淺、洞徑與蜥體大小成正比,洞口常被沙土所半掩。

草原沙蜥的活動季節在呼和浩特、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榆林是3月末到11月上旬,而在內蒙古北部錫林郭勒草原則為4月初到10月中、下旬。早春和秋季為全月活動,一般都在日出溫度較高時開始出洞,日落前歸洞,全天只有一個活動高蜂。盛夏時,清晨5-6時即外出活動,然因高原氣溫低而行動顯得遲鈍蹣跚,但隨同溫度升高即能顛足奔跑和疾馳,酷熱的中午則沙蜥隱身灌叢下或躲在洞內深居簡出,待氣溫稍降後再出來活動,因此形成一天內出現上午9-11時和下午3-7時兩個活動高峰。颳風對沙蜥活動強度的影響不大,甚至在六七級大風的天氣也照常活動,但在陰雨之日則藏身洞中不出。

根據在鄂爾多斯地區4-10月逐月剖析的548個蜥胃,得悉沙蜥主要以各種金龜子、瓢蟲、螻蛄、金鐘蟲、葉跳蟬、蚜蟲、螞蟻和其他昆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嫩葉,其中出現頻次最多的是鞘翅目和其它各目昆蟲,分別為117-119次。捕食時,先潛行接近獵擊目標,頭部隨同飛行的小蟲轉動,撐起前身,伺機躍起咬捕昆蟲。遇驚時常快速逃竄,並能在迂迥繞奔的同時正確無誤地鑽進鼠洞或穴內,有時則匍匐和緊貼沙面,腹部劇烈地左右顫動,後肢上下拍打,揚起身後的細沙,使沙子落下時將蜥體埋住,藉以藏於沙下躲避敵害。

它為中國特有物種,本蜥在生境範圍內的密度大而數量多。廣泛地分布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南部、河套地區、鄂爾多斯高原、陝西黃土高原,往西經寧夏南部、蘭州盆地而達湟水谷地和青海東部,東南部越過陰山山脈分布到內蒙古南部、山和河北北部,東抵北京承德一帶。宋鳴濤報導在陝西旬陽有一隔離居群,已被宋鳴濤於1993年所否定。新疆天山山脈以南的廣大地區,自喀什往東沿塔裡木盆地的南、北,分布在洛甫、策勒、阿克蘇、託克遜等地。國外未見報導。

其屬於卵生動物。繁殖期由5月開始,雄蜥以追捕方式猛撲雌體,用四肢及尾緊緊抱住,在纏繞翻滾中完成交配。全部過程歷經5分鐘左右,交配完畢後,兩者迅速分離而去。6月-7月產卵,懷卵數1-4枚,最常見的產卵數為3-4枚;每年產卵1次。卵呈白色橢圓形,外被革質卵殼,平均重約0.32 g,卵徑11-12mm×8mm或13.6 -14.2mm×9.8-11.2mm。

其卵的孵化期為1個月左右,在此過程中,卵的體積和重量有逐漸增加的現象。大量幼蜥於南北各地分別在7月上旬和8月初集中孵出;剛孵出的幼蜥體長23-25mm,尾部腹面紅黑兩色相間,尾梢黑色,侯生長至40mm時,即達性成熟階段,尾部腹面的紅色也隨之退盡消失。10月下旬開始人蟄,第二年3月底或4月初出蟄。一生要經過多次蛻皮,蛻皮方式屬斑剝型,鱗被最先從四肢關節處、頸部和尾基部裂開,然後逐片脫落,露出更替後的新鱗被,蛻皮時期的沙蜥仍能正常活動。

此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非洲野驢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由於身形的問題,它們在領域中不能驅趕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會容忍並當作是從屬看待,它們亦會將這些入侵者儘可能與雌性分隔。當有發情的雌性時,雄性會大叫。它們的族群較鬆散,數量約有50頭。 非洲野驢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除了生長在乾燥的氣候外,它們亦需要水份,若在不能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它們每三需要飲水一次。但是,它們卻可以在缺乏水份下生存,有時它們亦會飲用鹹或汙黑的水。
  • 猴子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
  • 紅眼鏡亞馬遜鸚鵡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紅眼鏡亞馬遜鸚鵡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的乾旱森林、潮溼低地森林、潮溼山區森林、乾旱大草原及種植林。它們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其體長32釐米,體重295克 。
  • 兔子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1 白化藍火焰鬥魚 顧名思義就是白化後的藍火焰鬥魚 白化後的藍火其觀賞性更加驚豔 金屬斑讓人眼前一亮。2白化紅火焰鬥魚 歐洲也有培育出的記錄 。d閃光藍鬥魚。也是近些年國內興起的人工改良型中國鬥魚 ,目前尚處於提純階段。這類魚在產卵前由雄魚在水面吹泡作巢,吹空氣擠成密細的水泡集結在水面上後,雄魚開始向雌魚求愛,假如雌魚未成熟均不能產卵時,就會被雄魚咬死。
  • 睡鯊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儘管愛斯基摩人傳言睡鯊敢於攻擊他們的小舟,但至今卻並沒有一例可靠的鯊魚傷人紀錄。睡鯊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生物,我們對它是幾乎一無所知。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東京國家極地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世界上遊得最慢的睡鯊有可能是趁海豹熟睡的時候對其進行伏擊捕殺的。但是科學家們仍在探討,睡鯊到底是如何捕殺比它移動速度快兩倍的海豹的。
  • 金鴴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金鴴,拉丁文名是Pluvialis fulva,中文別名是金斑鴴、太平洋金斑鴴、金背子,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鴴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acific Golden Plover,命名人為Gmelin,命名時間是1789年。金鴴嘴形直,端部膨大呈矛狀。
  • 佛州小鱷龜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一旦離開水或是遭到挑逗,就會變得充滿敵意,咬起人來十分利害。佛州小鱷龜在4月到11月間交尾;在6月份達到高峰。產卵的數量多達83枚,卵呈球形,長11/8,產在4-7深、呈長頸瓶狀的巢穴內。卵依靠後肢的交替動作到達巢內。孵化期,根據氣候不同,由9-18周不等。在溫帶地區,稚龜在巢內越冬。雌龜可將精子保存數年。雌龜時常會爬到離水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去產卵。
  • 杉科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我國產5屬7種,引人栽培4屬7種。其中杉木栽培最廣,生長快,木材蓄積量較豐富,用途較廣,為長江流域以南及臺灣高山地帶的重要造林樹種。柳杉栽培地區也較寬廣,長江流域以南許多山區尚有數百年生的巨大老樹,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等地也用之造林。臺灣杉屬二種均系高大喬木,木材性質與用途與柳杉相似,惟林木數量很少,宜加強保護繁殖,為今後造林提供種苗的基礎。
  • 飛鳳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牛頭伯勞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射炮步甲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前胸有背側縫;後翅具小縱室;後足基節向後延伸,將第1腹板切為兩個部分,後足基節固定在後胸腹板上,不能活動;有6個可見腹板,第1腹板中央完全被後足基節窩分割開。幼蟲蛃型;上顎無臼齒區;胸足5節;具分節的尾突。觸角11節,絲狀。口器咀嚼式,上顎一般發達,與身體等長。複眼較發達,前胸發達;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靜止時覆在背上,蓋著中後胸以及大部或全部腹節。
  • 短尾絨鼠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一般貓狗身上,一個毛孔有兩到三根毛,但是龍貓有四五十根左右,所以跳蚤這些東西在他們身上無法存活。還真是個乾淨的小東西。絨鼠屬於哺乳綱齧齒目豪豬亞目美洲短尾絨鼠科動物,因俊創作的電影TOTORO中的卡通龍貓,所以後被香港人改名叫「龍貓」。
  • 金色曼蛙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此物種繁殖期間,雄蛙在地上鳴叫吸引雌蛙,經過體內受精後,雌性曼蛙通常會在水塘邊巖石下潮溼的青苔上產下12到30枚白色的卵,這些卵在2-6天內孵化,孵出的蝌蚪隨雨水衝入小池塘中。蝌蚪主要以海藻和巖屑中的草為食物。6-8星期後,蝌蚪完全變為成蛙。此物種棲息於森林中。
  • 藍巖鬣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顱頂眼只有基本的視網膜及晶體,不能生成影像。,只會對光暗敏感,並用來偵測運動。藍巖鬣蜥在食性上都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幼體階段可以偶爾餵食昆蟲等動物性食餌,隨成長而逐漸轉變為全素食蜥蜴。但有時也會攀樹達5米或以上。藍巖鬣蜥棲息地接近赤道,陽光一年四季都很強烈,對紫外線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時間也十分長。
  • 黑掌長臂猿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除了聲音和觸覺溝通的形式,這些動物也採用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姿勢與同種溝通。 黑掌長臂猿消耗大量的水果。像其他長臂猿一樣,這些動物主要是食果。也吃各種各樣的其他食品,包括葉、花和昆蟲。由於它們的活動量大,有必要食用富含熱量的食物,水果具有較高的卡路裡含量。2004年,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武吉巴裡杉西拉,對黑掌長臂猿進行人口數量評估,得出的計算數據是4,479長臂猿。
  • 黑麝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黑麝,拉丁學名是Moschusfuscus,中文別名是「褐麂」、「黑獐子」、「獐子」,英文名Tawny Musk Deer,屬於哺乳綱、偶蹄目、鹿科的一種動物,拉丁目名是ARTIODACTYLA,拉丁科名是Cervidae,1981,保護動物級別是二級,命名人為Li。
  • 紫霞芋螺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紫霞芋螺,拉丁學名是Virgiconus flavidus,Conus flavidus,Conus erythraeozonatus,Conus neglectus,Conus peasei,黃太平洋芋螺科,屬於軟體動物門、芋螺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Flavid Pacific Cone,命名人為
  • 寮國巖鼠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寮國巖鼠」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寮國原始森林,由於地處偏僻,政治動蕩,幾乎沒人敢去那裡。夏勒博士稱該地區是「一片絕對神奇的仙境,」因為到過那裡的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獨一無二的動物。夏勒博士指出,這種古代嚙齒類動物發現所引起的關注「對動植物保護而言將具有重大意義。這樣一來,寮國將為擁有這樣一片生活著各種新物種的土地感到驕傲,我希望,這有助於對那片森林的保護。」
  • 螳螂跌打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白花百合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