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科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2021-01-14 小度講植物

杉科,拉丁名為Taxodiaceae,屬於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松杉綱(Coniferopsida)、松杉目(Pinales)的一種植物。

杉科,常綠或落葉喬木,樹幹端直,大枝輪生或近輪生。葉螺旋狀排列,散生,很少交叉對生,披針形、鑽形、鱗狀或條形,同一樹上之葉同型或二型。球花單性,雌雄同株,球花的雄蕊和珠鱗均螺旋狀著生,很少交叉對生;雄球花小,單生或-簇生枝頂,或排成圓錐花序狀,或生葉腋,雄蕊有2-9個花葯,花粉無氣囊;雌球花頂生或生於去年生枝近枝頂,珠鱗與苞鱗半合生或完全合生,或珠鱗甚小,或苞鱗退化,珠鱗的腹面基部有2-9枚直立或倒生胚珠。球果當年成熟,熟時張開,種鱗扁平或盾形,木質或革質,螺旋狀著生或交叉對生,宿存或熟後逐漸脫落,能育種鱗的腹面有2-9粒種子;種子扁平或三稜形,周圍或兩側有窄翅,或下部具長翅;胚有子葉2-9枚。

它共10屬16種,主要分布於北溫帶。我國產5屬7種,引人栽培4屬7種。其中杉木栽培最廣,生長快,木材蓄積量較豐富,用途較廣,為長江流域以南及臺灣高山地帶的重要造林樹種。柳杉栽培地區也較寬廣,長江流域以南許多山區尚有數百年生的巨大老樹,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等地也用之造林。臺灣杉屬二種均系高大喬木,木材性質與用途與柳杉相似,惟林木數量很少,宜加強保護繁殖,為今後造林提供種苗的基礎。水杉原產僅限於四川與湖北、湖南交界地區,林木數量不多,近年多數省區均有栽培,並用之造林,生長良好,木材供建築及造紙原料,為群眾喜愛的速生樹種。水松野生林木少,在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及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廬山等地均有栽培,生長快,木材鬆軟,根部木質輕鬆,浮力大,可為救生工具及軟木製品。

杉科植物明顯喜溫曖潮溼的生態環境,適合生存於亞熱帶和曖溫帶潮溼溫曖的氣候條件下 。 正是這種獨特的生活習性, 使之在北半球普遍溫暖時廣泛分布 ,而在氣溫下降後則逐漸退縮至中、低緯度地區 。

化石資科表明,杉科植物的化石,最早出現於中體羅紀地層。 白妥紀,幾乎所有的類型都已出現,並已廣泛分布於北半球。 其外類群之一為化石類群伏脂杉科Voltzjaceae中的一個組群。 它們生活在晩二疊紀至早侏羅紀。 由此可見,杉科植物的起源時間應追溯至早侏羅紀或晩三登紀,即距今約畫億年前。從古氣候來看,早、中三疊紀,陸地面積擴大,淺海面積縮小,全球氣候乾燥,到晚三疊紀,幹早氣候帶顯著縮小而轉為溫曖潮溼的氣候環境 。在晩三疊紀一中侏羅紀,我國東北及其附近地區一直是溫曖潮溼氣候,陸地植物極為繁盛。 杉科很可能是該地區在晩三疊紀氣候轉變時期的產物。杉科明顯喜溫暖潮溼的生態習性表明,起源之後,該地區的氣候又為杉科的生存和充分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生態環境 。 而我國的南方在該時期則為炎熱潮溼區或炎熱乾燥區。古氣候資料與筆者對杉科起源時間及起源地的推測吻合。

落葉或半常綠性喬木;小枝有兩種:主枝宿存,側生小枝冬季脫落;冬芽形小,球形。葉螺旋狀排列,基部下延生長,異型:鑽形葉在主枝上斜上伸展,或向上彎曲而靠近小枝,宿存;條形葉在側生小枝上列成二列,冬季與枝一同脫落。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圓形,在球花枝上排成總狀花序狀或圓錐花序狀,生於小枝頂端,有多數或少數 螺旋狀排列的雄蕊,每雄蕊有4-9花葯,藥隔顯著,藥室縱裂,花絲短;雌球花單生於去年生小枝的頂端,由多數螺旋狀排列的珠鱗所組成,每珠鱗的腹面基部有2胚珠,苞鱗與珠鱗幾全部合生。球果球形或卵圓形,具短梗或幾無梗;種鱗木質,盾形,頂部呈不規則的四邊形;苞鱗與種鱗合生,僅先端分離,向外突起成三角狀小尖頭;發育的種鱗各有2粒種子,種子呈不規則三角形,有明顯銳利的稜脊;子葉4-9枚,發芽時出土。本屬共3種,原產北美及墨西哥,我國均已引種,作庭園樹及造林樹用。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猴子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
  • 兔子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1 白化藍火焰鬥魚 顧名思義就是白化後的藍火焰鬥魚 白化後的藍火其觀賞性更加驚豔 金屬斑讓人眼前一亮。2白化紅火焰鬥魚 歐洲也有培育出的記錄 。d閃光藍鬥魚。也是近些年國內興起的人工改良型中國鬥魚 ,目前尚處於提純階段。這類魚在產卵前由雄魚在水面吹泡作巢,吹空氣擠成密細的水泡集結在水面上後,雄魚開始向雌魚求愛,假如雌魚未成熟均不能產卵時,就會被雄魚咬死。
  • 非洲野驢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由於身形的問題,它們在領域中不能驅趕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會容忍並當作是從屬看待,它們亦會將這些入侵者儘可能與雌性分隔。當有發情的雌性時,雄性會大叫。它們的族群較鬆散,數量約有50頭。 非洲野驢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除了生長在乾燥的氣候外,它們亦需要水份,若在不能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它們每三需要飲水一次。但是,它們卻可以在缺乏水份下生存,有時它們亦會飲用鹹或汙黑的水。
  • 睡鯊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儘管愛斯基摩人傳言睡鯊敢於攻擊他們的小舟,但至今卻並沒有一例可靠的鯊魚傷人紀錄。睡鯊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生物,我們對它是幾乎一無所知。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東京國家極地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世界上遊得最慢的睡鯊有可能是趁海豹熟睡的時候對其進行伏擊捕殺的。但是科學家們仍在探討,睡鯊到底是如何捕殺比它移動速度快兩倍的海豹的。
  • 金鴴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金鴴,拉丁文名是Pluvialis fulva,中文別名是金斑鴴、太平洋金斑鴴、金背子,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鴴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acific Golden Plover,命名人為Gmelin,命名時間是1789年。金鴴嘴形直,端部膨大呈矛狀。
  • 佛州小鱷龜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一旦離開水或是遭到挑逗,就會變得充滿敵意,咬起人來十分利害。佛州小鱷龜在4月到11月間交尾;在6月份達到高峰。產卵的數量多達83枚,卵呈球形,長11/8,產在4-7深、呈長頸瓶狀的巢穴內。卵依靠後肢的交替動作到達巢內。孵化期,根據氣候不同,由9-18周不等。在溫帶地區,稚龜在巢內越冬。雌龜可將精子保存數年。雌龜時常會爬到離水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去產卵。
  • 飛鳳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牛頭伯勞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射炮步甲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前胸有背側縫;後翅具小縱室;後足基節向後延伸,將第1腹板切為兩個部分,後足基節固定在後胸腹板上,不能活動;有6個可見腹板,第1腹板中央完全被後足基節窩分割開。幼蟲蛃型;上顎無臼齒區;胸足5節;具分節的尾突。觸角11節,絲狀。口器咀嚼式,上顎一般發達,與身體等長。複眼較發達,前胸發達;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靜止時覆在背上,蓋著中後胸以及大部或全部腹節。
  • 短尾絨鼠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一般貓狗身上,一個毛孔有兩到三根毛,但是龍貓有四五十根左右,所以跳蚤這些東西在他們身上無法存活。還真是個乾淨的小東西。絨鼠屬於哺乳綱齧齒目豪豬亞目美洲短尾絨鼠科動物,因俊創作的電影TOTORO中的卡通龍貓,所以後被香港人改名叫「龍貓」。
  • 金色曼蛙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此物種繁殖期間,雄蛙在地上鳴叫吸引雌蛙,經過體內受精後,雌性曼蛙通常會在水塘邊巖石下潮溼的青苔上產下12到30枚白色的卵,這些卵在2-6天內孵化,孵出的蝌蚪隨雨水衝入小池塘中。蝌蚪主要以海藻和巖屑中的草為食物。6-8星期後,蝌蚪完全變為成蛙。此物種棲息於森林中。
  • 藍巖鬣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顱頂眼只有基本的視網膜及晶體,不能生成影像。,只會對光暗敏感,並用來偵測運動。藍巖鬣蜥在食性上都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幼體階段可以偶爾餵食昆蟲等動物性食餌,隨成長而逐漸轉變為全素食蜥蜴。但有時也會攀樹達5米或以上。藍巖鬣蜥棲息地接近赤道,陽光一年四季都很強烈,對紫外線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時間也十分長。
  • 黑掌長臂猿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除了聲音和觸覺溝通的形式,這些動物也採用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姿勢與同種溝通。 黑掌長臂猿消耗大量的水果。像其他長臂猿一樣,這些動物主要是食果。也吃各種各樣的其他食品,包括葉、花和昆蟲。由於它們的活動量大,有必要食用富含熱量的食物,水果具有較高的卡路裡含量。2004年,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武吉巴裡杉西拉,對黑掌長臂猿進行人口數量評估,得出的計算數據是4,479長臂猿。
  • 黑麝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黑麝,拉丁學名是Moschusfuscus,中文別名是「褐麂」、「黑獐子」、「獐子」,英文名Tawny Musk Deer,屬於哺乳綱、偶蹄目、鹿科的一種動物,拉丁目名是ARTIODACTYLA,拉丁科名是Cervidae,1981,保護動物級別是二級,命名人為Li。
  • 紫霞芋螺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紫霞芋螺,拉丁學名是Virgiconus flavidus,Conus flavidus,Conus erythraeozonatus,Conus neglectus,Conus peasei,黃太平洋芋螺科,屬於軟體動物門、芋螺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Flavid Pacific Cone,命名人為
  • 寮國巖鼠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寮國巖鼠」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寮國原始森林,由於地處偏僻,政治動蕩,幾乎沒人敢去那裡。夏勒博士稱該地區是「一片絕對神奇的仙境,」因為到過那裡的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獨一無二的動物。夏勒博士指出,這種古代嚙齒類動物發現所引起的關注「對動植物保護而言將具有重大意義。這樣一來,寮國將為擁有這樣一片生活著各種新物種的土地感到驕傲,我希望,這有助於對那片森林的保護。」
  • 草原沙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10月下旬開始人蟄,第二年3月底或4月初出蟄。一生要經過多次蛻皮,蛻皮方式屬斑剝型,鱗被最先從四肢關節處、頸部和尾基部裂開,然後逐片脫落,露出更替後的新鱗被,蛻皮時期的沙蜥仍能正常活動。此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螳螂跌打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白花百合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白花除蟲菊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