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除蟲菊,學名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拉丁名為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又叫除蟲菊,屬於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春黃菊族(Anthemideae)的一種植物。
白花除蟲菊,多年生草本,高17-60釐米。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銀灰色,被貼伏的丁字形或頂端分叉的短柔毛。基生葉花期生存,卵形或橢圓形,長1.5-4釐米,寬1-2釐米,二回羽狀分裂。一回為全裂,側裂片3-5對,卵形或橢圓形;二回為深裂或幾全裂,裂片全緣或有齒。中部莖葉漸大,與基生葉同形並等樣分裂。向上葉漸小,二回羽狀或羽狀分裂或不裂。全部葉有葉柄,基生葉柄長10-20釐米,中上部莖葉的葉柄長2.5-5釐米。葉兩面銀灰色,被貼伏壓扁的丁字形毛及頂端分叉的短毛。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莖生3-10個頭狀花序,排成疏鬆傘房花序。總苞直徑12-15毫米。總苞片約4層。外層披針形,長約4毫米,幾無膜質狹邊,中內層披針形至寬線形,長5-6毫米,邊緣白色狹膜質。全部苞片硬草質,外面有腺點及短毛,外層的毛較多。舌狀花白色,舌片長12-15毫米,寬4-5毫米,頂端平截或微凹。
它的分布範圍:現在,陝西、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廣東、雲南都有栽培。
白花除蟲菊頭序花序中含有4種0.4-2% 的殺蟲成分,即白花除蟲菊素甲、乙及灰菊素甲、乙。殺蟲效力以除蟲素甲最強。但上述4種成分性不穩定,容易水解而失效。殺蟲的藥理作用在於麻痺昆蟲的神經;昆蟲中毒後,初起嘔吐、下痢,身體前後蠕動,繼而麻痺,可致死亡,致死時間的長短依藥量及昆蟲種類而異。一般昆蟲,經麻痺醉倒後,可在24小時內復甦;家蠅中毒後,在10分鐘內全部麻痺,死亡率60-70%。對節蟲動物,魚類、兩棲及爬蟲類也有毒;對鳥類、哺乳類毒性不明顯。白花除蟲菊素甲的殺蟲效果比白花除蟲菊素乙強10倍;灰菊素甲與白花除蟲菊素甲的毒力相當,而灰菊素乙與白花除蟲菊素乙的毒力相當。外用治疥癬,殺滅疥蟲,通常製成油膏;或驅蚊,是蚊香的原料,也可製成粉劑或乳油劑;或殺滅孑孓,把白花除蟲菊直接投放於孑孓滋生的水域中或用白花除蟲菊水浸液。白花除蟲菊頭狀花序所含各種殺蟲成分容易水解失效,故收割後充分快速乾燥,且防潮避光保存;如貯存過久,其殺蟲驅蟲毒力大減。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