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2020-12-05 檢察日報

    二戰期間,一位德國軍官的妻子為了脫離其丈夫,向納粹當局告發其夫在休假時曾發表詆毀希特勒和政府當局的言論。結果,根據1934年納粹政權的一項法令(該法令規定凡發表不利於第三帝國的言論都是非法的),其夫被判處死刑。二戰結束後,這位婦女受到德國聯邦法院的審判,但她向法院辯稱,她所做的行為依據當時的法律完全是合法的,她只是按照法律來辦事。法院認為,由於她的行為違反了一個正直的人所應該有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良知,她通過告發丈夫使其被判處死刑的手段,來達到個人的卑鄙目的,所以應該被判處刑罰。 

    德國聯邦法院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激烈而長久的討論。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否定罪刑法定原則,以道德的名義來作出判決真是恰當的嗎?法律與道德究竟是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面對法律與道德的兩難,實證主義法學派與自然主義法學派針鋒相對,激烈爭鳴,成就了20世紀一場世界法學史的思想盛會。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嚴格區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聲稱「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好壞又是另一回事」,將好的法律與壞的法律都視為法律。自然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必須符合最低限度的道德才是法律,那些邪惡的、違背人類基本道德良知的法律根本就不配稱作法律。 

    針對告密者的問題,實證主義法學派的代表哈特與自然主義法學派的代表富勒分別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哈特將法律的概念分為廣義的法律概念和狹義的法律概念,廣義的法律概念既包括良法,也包括惡法,而狹義的法律概念只包括良法。哈特指出,「如果我們採用廣義的概念,就會使我們在理論探討中將下列所有規則都歸在一起,並視為『法律』,即以第一性和第二性規則體系的形式標誌來看都是有效的規則,即使其中有些規則違反了一個社會的道德或違反了我們可以堅信是開明的或真正的道德。如果我們採用狹義的概念,則將把這些違反道德的規則排除出『法律』之外。」哈特認為,如果我們採用廣義的法律概念,則將違反道德的法律依然稱為法律,只是應該說:「這是法律;但它們是如此邪惡以至於不應遵守和服從。」這樣,通過廣義的法律概念,就可以在承認納粹法律仍是法律的框架內來解決告密者的問題。納粹的法律仍是法律,但它不應該被遵守和服從,於是就需要制定一批溯及既往的法律來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這樣解決告密者的問題仍然是在法律秩序的框架內進行,儘管它違反了罪刑法定這一基本原則。但即使這樣,也比單純的否定法律、依靠道德來進行裁判要好得多。實證主義法學派指出,這是在否定納粹的法律還是承認舊的法律、放縱犯罪之間作出的艱難抉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功利主義做法。 

    相反,以富勒為首的自然主義法學派則堅持認為法律應該符合最低限度的道德,違反最低限度道德的法不僅是非法的,而且是非正義的。富勒將道德分為願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兩種:願望的道德體現的是人類生活的理想圖景,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義務的道德體現的是人類生活最低限度的道德,它是使有序社會得以達致其特定目標的那些基本規則,是使法律成為可能的道德,也就是法律的內在道德。義務的道德要求法律具有一般性、公開性、不溯及既往、清晰性、不相矛盾、可期待性、連續性、一致性,這是法律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納粹的法律因為不符合法律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因而不是法律,不應該得到遵守和服從。正如德國20世紀哲學家和刑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所說的,「凡正義根本不被追求的地方,凡構成正義之核心的平等在實在法制定過程中有意地不被承認的地方,法律不僅僅是『非正確法』,它甚至根本就缺乏法的性質。」因此,自然法學派要求完全否定納粹法律的效力,根據符合道德的正義原則來進行裁判。拉德布魯赫認為,「任何法官都不能以一種不僅不公正而且甚至是犯罪的法律為基礎,並以此作出法律判決。我們要以人權為依據,它高於一切實定的法律;我們要以不可撤銷的、亙古自有的法為基礎,它否定那些犯罪的、反人道暴政的命令具有效力。」 

    無論是實證主義法學派還是自然主義法學派的觀點,都否定了納粹時期的法律和罪刑法定原則。實證主義法學派以溯及既往的法律來處理納粹統治時期告密者的問題,實際上否定了納粹時期的法律的有效性,自然主義法學派以納粹時期的法律不符合最低限度的道德為名否定了納粹的法律。無論以何種方式否定法律,都破壞了罪刑法定原則。因為納粹的法律,以及由納粹的法律所規定的刑罰是嚴重違背人的道德良知和正義感的。由此可見,法律要取得實效,其自身就必須包含理性、正義、自由等法的基本價值和理念。這些價值和理念不僅僅是作為法律規範而存在,它們還作為倫理規範而擁有道德品格。法律的有效性正是從擁有道德品格的倫理規範中推導出來的。當人類社會面臨暴政、不人道、殘酷的刑罰時,人們有理由訴諸一種更高的法律,一種正義的、符合人道精神的法律,因為此時法律已淪為一種助紂為虐的非法之法。罪刑法定原則中的「法」必須以正義為基礎,以人類道德為依託,將不人道、殘酷的刑罰排除在外,將違反人們的常識、常理、常情的規則淨化清除,方能呈現人類社會的法律美德,方能使法成為捍衛個人自由和安全的堅不可摧的堡壘。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他們對剛才聽到感到疑惑:難道哈特不認為法律是一個由規則組成的封閉邏輯體系?難道他不認為法律是好的社會制度,成功地彌補了其他形式的社會秩序的缺陷?他不是認為法律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清楚的,並且應該由法院在沒有考慮到道德價值的情況下進行適用嗎?哈特不認為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相互分離,並且兩者應該被區分?哈特不認為法理學應該保持價值中立,法學家能夠通過研究像「法律」這樣的詞語的真實含義來發現法理學的真理?
  • 2019年4月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真題及答案匯總
    共30分)26.構成中國特色和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答案】法律部門,又稱部門法,是指一個國家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劃分的本國同類法律規範的總稱。包括:①憲法及憲法相關法;②民法商法;③行政法;④經濟法;⑤社會法;⑥刑法;⑦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 大學生虐貓虐狗事件頻發:是法律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淪喪?
    2018年10月,大連一名男性大學生將所養寵物狗從7樓宿舍扔下致其摔死;同年9月,湖北某高校一名新生用弓箭射殺流浪貓……大學生虐待動物事件頻發,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還是法律的缺失?虐待動物、施暴行為的頻發,與法律的不完善也有關係。目前,我國法律框架之內,虐待動物並不構成刑事犯罪。「法無禁止即可為」,成為一些人虐待動物的「保護傘」,相關部門也無法進行有效查處。在一些歐美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對於動物保護,是有相關法律的。
  • 2012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法律要扶起「摔倒的道德」
    4.法律要扶起「摔倒的道德」   汪彥玲《光明日報》(2011年09月06日02版)   據媒體報導,9月3日上午,武漢市一位88歲的老人在菜場口摔倒後,圍觀者不少卻無一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小時後,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 令人傷感的道德綁架……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我長在一個大家族裡,每年節假日回鄉,感觸最深的是親人間的道德綁架。 然而,很多人會通過這種親情來進行道德綁架。 道德不像法律一樣,有明確的條款,因此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有些人將道德作為牟利的工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約束、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這種行為被稱為「道德綁架」。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法律與道德 底線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堅守正確的底線,堅守法律的硬條款和道德的軟約束。法律是底線的硬條款。在成都男司機「路怒」暴打女司機的事件中,打人已經嚴重侵犯了他人人身健康不受侵犯的合法權益,已經觸犯了民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網友為打人者較好,這樣的行為無疑說明這部分網民的底線已經觸及了法律約束。現實中,這不但難以化解矛盾,反而會令問題激化,與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相違背。
  • 2020年8月成人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真題及部分答案
    (3)道德信念是人們把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轉變成的個人行動的指南和原則。題幹中強調的是伴隨著道德認識出現的內心體驗,故選擇A選項道德情感。18.法律權威是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是法律應有的尊嚴和生命,維護法律權威每一個公民都應做到的是A.遵守法律B.制定法律C.只執行法律D.適用法律【答案】A(讀本P184第二段)維護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1)信奉法律。(2)遵守法律。(3)服從法律。(4)維護法律。
  • 2020年超星學習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章節測試答案)
    窗體頂端· A、法律· B、宗教· C、風俗· D、文化我的答案:A2【單選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於一體的( )課。窗體頂端· A、學習法律知識· B、理解法律本質· C、運用法治思維· D、樹立遠大理想 我的答案:ABC4【判斷題】思想道德和法律在調節領域、調節方式、調節目標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我的答案:×5【判斷題】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
  • 是見死不救,還是見義勇為 道德,如何扶起?
    然而,由小悅悅事件引發社會各界關於良心和道德的爭論,仍持續不斷,成為網友關注度最高的社會熱點。幾家門戶網站和知名媒體均發起關於喚醒良心、拯救道德、杜絕冷漠的互動討論,甚至有不少網友呼籲立法,向見死不救者問罪。扶起跌倒的孩子、老人,本屬道德範疇,卻要上升到法制來強制道德的踐行,這的確是當前社會風氣下無奈的疾呼。
  • 道德評價泛化——有待化解的不良社會心態
    尤其是,在缺乏主體性與理性反思文化傳統的不少中國人那裡,自我與他者成為兩極分離的存在,他者只是道德評價的客體,自我卻永遠都是道德評價的唯一主體,掌握著評判他人的高大全的道德標尺,自己卻始終擁有道德上的豁免權。所以,道德憂慮之因總是來自他者而不是自我。
  • 《無人區》:弱肉強食的叢林,沒有道德與法律,人性如何救贖?
    《無人區》上映歷程雖然坎坷,但一經上映,還是讓人眼前一亮。這部電影先後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第51屆臺北金馬影展的金馬獎最佳攝影(提名)、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提名)和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提名)等榮譽。
  • 法律與道德要求不一
    如果從道德上考慮,孫子女對爺爺奶奶要盡贍養義務。如果用法律標準來衡量,那就不一定了!案件:孫子也被奶奶告到法院,要求盡贍養義務。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多子並一定多福!子女多了,這個看那個,那個盼這個,最後把老人晾在空地上的情況經常出現。江蘇如皋市孫老太太對此就深有體會體會!
  • ...老人將300萬房產贈給水果攤主,別用「道德標準」綁架「法律問題」
    從我國傳統道德和社會倫理層面來說,非法定贍養義務的親屬來照顧老人,是應盡情分,不(願)照顧,也不是罪過。另一方面,攤主照顧老人,平心來論,確實不容易。問題是,哪怕再讓人感動,也不必然應獲得老人贈予。價值300萬的房子如何處置,不是道德問題,誰站在道德高點,誰就可能獲得主動,關鍵是老人自己意願。
  • 大學生虐貓並傳播視頻,律師:不應只受道德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
    律師認為,虐殺動物已涉嫌尋釁滋事,不應只受到道德譴責,應儘快推動我國的反虐待動物的相關立法。律師稱其應承擔法律責任北京康普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吳立宏表示,虐殺貓狗等動物,拍攝並買賣傳播虐殺視頻,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不只是遭到道德譴責。
  • 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品德及其心理結構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品德與道德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關係行為規範的總和。
  • 公民道德建設三年談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國家的法律制裁還是非常輕的。別人做了毒大米,可能還會出現毒的其他東西,可見法律制裁的程度不是很重。如果是說連法律都不能夠威懾道德敗壞的人,道德又能夠約束什麼?能做什麼呢?道德和法律對社會安定的作用有哪些各自的特點呢?  李明華:這涉及到德治和法治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二者都很重要。
  • TSPCA提醒:抓捕販賣野生鳥類不僅違反道德也觸犯法律!
    TSPCA提醒:抓捕販賣野生鳥類不僅違反道德也觸犯法律!「泰」幸運!5歲男孩10樓意外墜落僅受輕傷考艾國家公園6頭野象跌落瀑布死亡泰國15部國家遺產電影名單揭曉 每部都堪稱史詩級!TSPCA提醒:抓捕販賣野生鳥類不僅違反道德也觸犯法律!泰國新泰日報社訊 泰媒報導,10月4日,泰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就網上流傳的加拉信府一老婦出售袋裝麻雀給顧客放生一事表示,此舉並不恰當。
  • 人到中年,靈魂和肉體是分離的,總有一個在歡笑,一個在哭泣
    作者:胡楊映月對於生活在當下的我們而言,對於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個人到中年的人而言,或許我們都是靈魂和肉體不在一起,分離的人:我們的靈魂裡,愛情是如此的高貴,因此我們渴望一份屬於自己的真正的愛情,然而我們的肉體裡,愛情是如此的卑微,我們在如同一頭飢餓難耐的野獸,四處尋覓著迷路的軀體…
  • 為「道德」築巢的螞蟻唯一出路就是死亡
    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語言就是第一個扼殺「先天真」的原因,這也就是人類存在最危險之處,他們用語言構成概念,把道德用概念來完美闡釋,只要產生了概念,就會產生崇拜這些概念的人,而這樣只會讓某些有價值的人遭到貶值。一個房間的擺設是先於「我」的想像和記憶的,當你走進房間,映入眼帘的就是你的「先天性」。這種過去的想像與記憶變成了偏見,擋住很多人看見真理的視野。
  • 這是我的戰爭:是為了生存不擇手段還是恪守道德底線
    這款遊戲的真實之處在於因為位於戰爭中心,城市裡的每一個人都想活下去,有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狠人同樣也有恪守道德底線的好人。而玩家控制的角色可以當一個濫殺無辜、燒殺搶掠的惡人,因為可以快速積累資源,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名樂於助人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