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美白對蝦養殖專家的認知_蝦類專題(南美白對蝦養殖)_水產...

2020-12-06 水產養殖網

臺灣南美白對蝦養殖專家的認知

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2-07-12 22:48:00

  一、&nbsp蝦病的問題何解?
&nbsp&nbsp
  自從1987年下半年以來草蝦爆發病毒性疾病以來已經過了十餘年,這些年來,不同的蝦病病毒一直被檢測出來,學術界、研究單位和業界也花費了莫大的心力來研究解決蝦病的方法,但是成效似乎並不如預期,尤其令人惋惜的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凡事都在商業化的考量下甚至連解決問題的研究方向似乎都給模糊了,更別提去研究可行性較高的治療或預防蝦病的方法了。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蝦體內的抗病基因的轉移技術,這似乎提供了一個可行的研究的新領域,但卻緩不濟急,日後可預料到的也是推廣的問題,而目前蝦病問題的解決似乎又是無解的習題。&nbsp&nbsp
&nbsp&nbsp&nbsp
  首先,大家都知道蝦病的病原體是病毒和細菌,但是造成這些病原體可以治病的「病因」又是什麼呢?許多人都是人云亦云認為是綜合性因素,一是怪環境的汙染,但是在某些時節裡,如2000年的夏季,養蝦可謂是一個難得的豐收季,難道汙染的問題在這段時間內就不存在了嗎?二是怪天氣,但是在一特定地區,特定時間內同一個養殖著的相鄰兩個池塘,必定有一池成功,一池失敗的情形發生,那麼養蝦的成與敗之間,天氣難道有任何的不同嗎?三是怪「池塘老化」,面對這種理由或許只能對提出這種力理由者嘆息以對,請問「池塘老化」如何定義?是否池塘底累積了一些所謂的還原底層,就叫池塘老化?而2000年夏季的豐收季難道不是這些老化的池塘生產出來的嗎?四是怪蝦苗的質量不好,儘管蝦苗的品質影響養殖的成敗甚巨,但蝦病的問題全然怪罪蝦苗品質不好,似乎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作法,就以同一池的蝦苗去到不同的養殖場,必定也是有成功與失敗不同的可能結果,養殖的成功失敗間,蝦苗的品質又有什麼不同呢?&nbsp&nbsp
&nbsp&nbsp&nbsp
  然而東怪西怪,總沒想到養殖技術中其實還有許多的盲點尚未為我們所觸碰到的。自從蝦病的問題發生後,分子生物學學者一直主導著解決蝦病問題的研究方向,個人認為這應是蝦病問題無解的主要原因。我個人曾以殺病原菌、補充有益菌或培養水中有益菌和抑制病原菌的三個步驟將蝦病發作的池塘內的弧菌族群量控制在原來的千分之一以下,而此時池蝦即停止發病死亡,開始正常攝餌並成長,若不考慮存活率的因素,蝦病可說是處理過關了。然而此三步驟儘管是簡單的處理程序,卻包含了微生物學、水質學、藻類學、生態學、飼料學和廢水處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才得以建立此環環相扣的蝦病處理程序。若是能應用此處理程序在蝦病爆發前即能有效控制池水中的弧菌族群量在非常低的水平,理論上即能有效地預防蝦病的發生了。&nbsp&nbsp
&nbsp&nbsp&nbsp
  二、什麼是蝦病的直接致死原因?
&nbsp&nbsp&nbsp
  大家都知道由病蝦的體內可以檢測出病毒和大部份是弧菌的病原菌,但是這二者間到底什麼是造成病蝦致死的呢?為此學術界已經爭論了許多年了,雙方面也提供了許多的實驗研究以證明己方的理論正確。但撇開這些實驗研究不論,若以邏輯法則推論之,同一池的蝦苗放養至不同的養蝦池,一定是有著有的養殖成功,有的蝦病爆發的可能性,但不可能說成功者無病毒而發病者就有病毒吧!若說這些蝦苗在蝦苗場即已經感染病毒,相信無人會反對。有些SPF(SPF&R)系統的蝦苗,也曾聽聞到蝦病的例子,那麼這些蝦苗便是在養殖場中,經由病毒的傳播者而感染到病毒的了。所以可推論的是,以現行育苗和養殖系統是無法避免蝦類被病毒所感染,既然如此,多年來時有所聞的蝦類豐收季,蝦類養殖成功便於病毒的感染與否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吧!&nbsp&nbsp
&nbsp&nbsp&nbsp
  學者也會說,蝦病爆發與否應於其體內的病毒有關吧!在1998年的夏天,蒙當時的上海科技曾總經理告知,他們自蝦苗放養後即全程以PCR作病毒量的監測,結果是病毒量的指標一直維持在103—104,但他們那一季卻是養殖成功的,收穫豐盛,所以蝦病的爆發與否似乎又於蝦體內的病毒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我個人曾在1996年的夏天看到一養蝦場中的蝦子其殼上全數都有白斑病的病症,但卻沒有發病,一般的認知是白班病的病症是由病毒所引發的,這又是一例證說明蝦病爆發與病毒感染似乎沒有絕對的關係。&nbsp&nbsp
&nbsp&nbsp&nbsp
  十餘年來,一直都有許多的報告和例證說明蝦病的爆發於細菌(弧菌)的感染有絕對的關係。1997年的夏天,我個人曾從事一項養蝦實驗,因實驗之需要必須定期作水質和微生物的監測。我在同一日於另一養蝦實驗場放養同一池的蝦苗。放養期間我個人從事的養蝦實驗場的水質測定數據於一般良好水質條件的認知有極大的差異姑且不論,但弧菌量的測試一直維持在102株/cc以下,最後順利收成,養殖成績不錯。但是另一養殖實驗場的弧菌一直維持在104—105株/cc,水質數據即使非常正常,養殖卻從未超過30天。二養蝦實驗場既是來自同一池的蝦苗,病毒的感染狀況因該相同,但就因池水中的弧菌的量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養殖結果,這便可以說明病蝦的致死原因應是細菌(弧菌)而非病毒。&nbsp&nbsp
&nbsp&nbsp&nbsp
  近數年來,我個人曾監測數百個不同池塘中池水的弧菌族群量,發現若池水中的弧菌大於103株/cc時,池蝦即處於發病狀態或於短時間內爆發蝦病,而養殖成功的池塘其弧菌量則小於102株/cc。在1999年春天,我在某一養蝦場取水作弧菌監測時發現一有趣的現象,某兩個以目測法觀察其水質條件幾乎完全相同的池塘,其池水中的弧菌量到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其菌種卻是大大的不同(菌落形態的差異),當時放養白蝦的池塘正處於發病狀態,但另一池放養的草蝦卻未有任何病症出現。這可說明在同一時間內,由於養殖物種類的不同其病原菌相也會不同而其病原性也不同,所以發病狀況也不一樣。這就是為何1999年春天台灣地區的白蝦養殖全軍覆沒而少數草蝦養殖場養殖草蝦卻得以順利收成的原因。這也為蝦病的致死原因是病原細菌的因素提供了一個最佳的明證。&nbsp&nbsp
&nbsp&nbsp&nbsp
  由於蝦病的爆發與病原菌的菌種與其病原性有關,所謂病原性便是指病原菌對蝦體的組織的破壞程度而言,對蝦類病原性較高的病原菌其致病量就較低,這就說明了在某一季節,某一種蝦類特別易於養殖的原因,因為在那個時期,水中存在的病原菌相對某一種蝦病原性較低的緣故,但一旦季節改變,病原菌相也隨之改變,若病原性增強,便導致對同一種蝦的蝦病發生,榮景不再。如近年來太平洋白蝦的引進於與養殖即為一例,在1998年的夏季,臺灣地區第一次大量養殖太平洋白蝦,成績斐然,同一時期的草蝦養殖卻是一片慘然,使業者以為白蝦的抗病力較強,又重燃了臺灣養蝦業的希望,甚至看好三年的榮景,不意才進入秋季,便頻傳白蝦爆發蝦病的消息,延續至1999年的春季更是全面躺平,就連由夏威夷進口的無病毒蝦母所生產的蝦苗亦然,初始大家以為是蝦母業者引進南美帶「桃拉病毒」的蝦母,而使蝦苗帶病原以致引發蝦病的流行,由於當時利之所趨,為降低成本,蝦母業者確實進口了非SPF系統的蝦母,故而百口莫辯。其實在1997年就已經有感染桃拉病毒病症的草蝦出現,桃拉病毒病變並非自引進白蝦養殖才開始發生,2000年的夏季白蝦豐收,其蝦苗來源80%已是由「塘母」所產生,而塘母所生產的蝦苗幾乎可確定感染病毒的情形下,這又要如何來解釋養蝦成功的緣由呢?由季節的變化中,池水中的病原菌相的差異似乎是可說明一切。&nbsp&nbsp
&nbsp&nbsp&nbsp
  由我個人親身的實驗和太平洋白蝦在臺灣大量養殖短短幾年的歷史,觀察其蝦病的發生即可說明了蝦病的爆發與死亡應與病毒沒有絕對的關係;2000年夏季白蝦豐收,但一進入秋季卻立刻蝦病頻傳,這也說明了病原菌相的變化與其病原性的強弱才與蝦病的爆發與病蝦的死亡有著絕對的關係。&nbsp&nbsp
&nbsp&nbsp&nbsp
  三、什麼是蝦病發生的根源?
&nbsp&nbsp&nbsp
  蝦類養殖的成功與失敗也和水中病原菌的族群量有著絕對的關係,不論病原菌的菌種為何,若病原菌的族群量一直維持著高水平,蝦病遲早也會爆發。我們一般的認知是病毒和細菌是蝦病的病原,但是造成病原體的族群量達到致病量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蝦病發生的池塘中的弧菌族群量都是養殖成功者得一千倍以上,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異存在呢?推究這種差異的原因,由所衍生的因果關係加以處理,蝦病的問題便可尋求到妥善處理的方法了。
&nbsp&nbsp
  以殺病原菌、補有益菌或培益菌和抑病菌的三階段處理模式,即所謂的「生態處理法」確實可將發病的池塘處理到池蝦停止死亡並正常攝餌和生長的程度,此時池水中的弧菌量被抑制在發病狀態時的千分之一以下,是什麼原因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增值呢?這必須由1997年夏季的養殖實驗說起,當時經長期測試後,有數個弧菌控制良好的池塘,池水中的TCBS培養基(弧菌專用培養基)的細菌著生量皆維持在102株/cc以下,曾有池塘因投味過量造成水中亞硝酸鹽的濃度高達&nbsp4ppm,池蝦的健康狀況良好但略有頓料的情形,在未有任何處理僅停止投餌一日、投餌一日再停止投餌一日的處理下,亞硝酸鹽的濃度即降致無法監測出的程度。雖然會利用亞硝酸鹽的細菌很多,但以處理速度之快,推測池水中應有一類似硝化細菌的氮營養源細菌(簡稱氮源細菌)的優勢種存在。假設就因這類優勢的氮源細菌相存在才得以抑制弧菌族群的增殖,若此氮源細菌相的優勢崩潰,弧菌族群的抑制因子消失便能增值形成優勢種。氮源細菌的增值限制因子再不考慮溫度的條件下,其一為溶氧,其二為其營養源即氮源,而營養源又較溶氧為重要。水中若缺乏含氮物質,藻類也會因營養鹽的缺乏使得動力降低,甚至大量死亡,光合作用的效率因此降低而造成水中溶氧的不足,也連帶使得氮源細菌的增值受到抑制,甚至破壞其優勢狀態。所以可推論當水中缺乏含氮物質時,是造成氮源細菌相崩潰,藻類大量死亡,弧菌族群大量增值,蝦病爆發的主要原因。&nbsp&nbsp
&nbsp&nbsp&nbsp
  在大家的認知中,水中因投餌、排便、有機物的堆積等因素常造成含氮物質過多,水質過度富營養化的結果,常使養殖者頗為恐慌,怎麼會有含氮物質缺乏的情形發生呢?水質學中的「氮循環」應是養殖領域中人人耳熟能詳的,含氮物質在進入池塘後,經過一聯串的氧化分解反應,最後以硝酸鹽的形態存在,這些硝酸鹽何去何從呢?有些藻類會利用硝酸鹽,在缺氧的環境下,有些硝酸鹽會被厭氧菌還原成亞硝酸鹽,而大部分則以「脫硝反應」被厭氧菌還原成氮氣。此時水中的氮氣會形成過飽和,對養殖魚蝦會造成氣泡病,這就是為什麼在「透南風」富營養化的池塘中,魚類會大量死亡的原因;強烈的脫硝反應也發生在下雨的日子,此時PH值有急劇降低的現象,以往總被認為時下酸雨造成的結果。蝦類因循環系統的差異,並不會引發氣泡病,但大量的含氮物質被還原後,並不會以氮氣的形態再重回水中,一次又一次的脫硝反應消耗掉大量的含氮物質,若補充不足,當氮含量低於臨界值時,便引發氮源細菌相崩潰、藻類大量死亡、病原菌增值和蝦病爆發的連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發生蝦病的池塘水漏幹時,池底一定非常的乾淨,都沒有黑爛土,是否值得探討!所以可以再推論「脫硝作用」使水中的含氮物質缺乏所引發的蝦病爆發的連鎖反應便是蝦病發生的「根源」了。&nbsp&nbsp
&nbsp&nbsp&nbsp
  如果以上的推論正確,將含氮物質大量而適當施放於水中,應該就能再創氮源優勢菌相而抑制病原菌的增殖了嗎?由個人近所來無論是在淡水蝦、草蝦和白蝦的蝦病處理上所得到的結果倒是頗為一致而肯定的。而經過處理後,當水中的弧菌族群受到控制時,池塘中無論是水質狀態、浮遊生物相、生態生物相等各項生態指標都指示著池水是屬於富營養水質,所以以一般性的說法是:蝦病的發生與控制無方竟然是「水不夠肥」。&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了解到脫硝作用與蝦病之間的密切關係後,許多在蝦病處理上的疑惑可得到合理的解釋:為什麼養蝦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一層黑土,即所謂的還原層,而蝦病發作的池塘池底卻非常乾淨,為什麼養蝦成功的池塘水中相當濃度的氨和亞硝酸,而蝦病發作的池塘的水質條件卻一如教科書所列的「標準值」?總結就是為什麼在一般人認為根本無法養殖的水中,蝦類養得特別好,而根本不可能發生蝦病的水質條件,蝦病卻一再得發生?從開始養蝦事業以來,由人為認定的「養蝦標準水質條件」幾乎是參考養魚的水質條件而來,也沒什麼人去深切探究什麼才是養蝦的最佳水質條件,固有的知識一直桎梏著養殖業界所有人的思維而不知變通,其實這才是蝦病問題無法解決的真正原因。以往有老師傅所謂的「可遇不可求」的暗棕色矽藻水,蝦於其中存活率高成長也快速,是最佳的養蝦水質,但也有人說矽藻水不穩定,容易倒藻造成蝦類大量死亡。這便是以固有的知識想法而不知變通的例證。以現行生態法則很清楚的知道前者是富營養水質的矽藻水而後者是貧、中營養水質的矽藻水,兩者的藻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著前者穩定後者不穩定的差異存在。然而經過多年現場養蝦研究後,有一點可確認的是,吾人不可再理所當然得以養魚的水質管理套用在養蝦的池塘管理上。&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蝦病發生的預警機制&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蝦病發生後,無論有任何再好的方法,處理過關後其存活率總在三成五以下,甚至低於一成者,這當然與處理時的起始水質條件有絕對的關係,牽涉到重建優勢氮源菌相的速率問題,容後再述。病蝦經處理後,大量死亡在所難免,所以任何人都知道預防重於治療的重要性,只是對於蝦病幾乎還沒有可行有效的預防方法罷了。&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現行最為廣泛應用的預防蝦病的方法是使用所謂的生態製劑,俗稱「活菌」的產品,它的應用機制即所謂的「以菌抑菌」的概念和快速處理水中有毒廢棄物,減少蝦類的緊迫以預防蝦病。生物製劑為養蝦業者普遍接受和大量使用在於它的理念正確而有時還真有那麼點效用,但是大部分的業者卻反映其實生物製劑的效果似乎並不如預期。如果以生態學的觀點而言,生態製劑的使用是有著許多的謬誤的:&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活菌在池水中會再增殖的疑問。無論如何,添加活菌於水中都屬外來種,池塘環境是否適合活菌生存都是問題,更別提增殖了,細菌的增殖是有條件限制的,此觀點亦適用於病原菌。所以大部分的活菌添加於池水後,應該在它尚未發揮效用前便已盡數死亡,是為合理的懷疑。&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菌量的問題。既然是以菌抑菌便是以絕對菌量優勢去壓制少數菌,但是一般的活菌產品幾乎無法達到此效用。一公斤生態製劑在一百升水中經過「活化」的過程後,假設其中的細菌全是這類活菌(雖然不可能),經測定其總菌數為106—107株/CC,下池塘稀釋後其菌量為100株/CC以下,試問這數十株菌就算能存活,如何去與103株CC以上的病原菌對抗?如果拿十公斤生態製劑去活化呢?相信其總菌數還是106—107株/CC,而且所費不菲。&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菌種的問題。生物製劑的開發原先是由環境工程和廢水處理技術發展而來,菌種的使用在將廢水處理至達到排放標準為主,若將此類菌種應用在標準養殖池,由於這類細菌對各類水質的適應力非常強,一入池水中便立即增殖,而在其增殖過程中會分泌粘質的多糖類可將水中的懸浮物質盡數粘附於池底,使得池水清澈見底,繼而便造成養殖物全面死亡。所以生物製劑的使用不可不慎,就算無效也不可造成反效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許多養殖成功的養殖場從未使用生物製劑,使用生物製劑的養殖場也不一定就保證養蝦一定會成功,所以使用生物製劑預防蝦病是頗值得商榷的。然而吾人是否能尋求一體適用的蝦病預防方法呢?其它蝦病在發生之前在池塘中總會有一些症候顯示著蝦病即將發生的前兆,這些症候或者從未為我們所知曉,如水中PH的急劇變化或有益菌和病原菌相間的變化。有些症候會為我們所觀察到,只是不知道其意涵及危險性,如藻類持續數十日的大量死亡並在午後池塘的風尾處堆積著大量的藻屍,怎麼撈也撈不完。有些症候會為我們所觀察到也知道其危險性,只是不知道如何來處理,如蝦體色發黑。凡此種種,我們若能在蝦病發生之前即能掌握這些症候的變化,迅速而有效加以處理,亦即建立蝦病發生的預警機制,便能有效的預防蝦病了。方法如下:&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儀器測定法:就是PH值測定法。對於養蝦池的水質而言,PH值永遠都是可靠而最具參考性的指標,但是如何由PH值來判斷蝦病將要爆發呢?在1997年的夏天的那項養蝦實驗中必須每日測定池水PH值三次,遂發現一個現象,在實驗期間各池塘間的清晨的深夜的PH值並未有大太差異,但在某日午後的某些池塘卻有異常劇降的情形,與正常PH值有0.5—0.8的差異。也就是說,在同池塘中的PH值在晨間時都正常,午後時劇降,有時其數值是當日中最低者,至夜間又恢復正常。這種情形一周會發生一至二次。相同的情形在臺灣所有的相關文獻中只出現過一次,而在這篇文獻中也只記錄了一次這樣的情形,在此情形出現後,池蝦隨後在一周內即發生病變。文獻中並未對此現象有任何更進一步的解釋,只是懷疑池蝦發生病變應與池水的急劇酸化有關。&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於在此池水急劇酸化的情形發生前後,池水在目測上並沒有任何差異,又都是發生在下午,所以應與藻類的變化無關。以海水的緩衝能力之強,若非有大量的酸性物質,將無法使PH值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那麼這些酸性物質是從何而來呢?就池塘狀況而言,若非大量細菌的作用,水中一般的化學反應將無法產生如此多的酸性物質,那麼又是哪類的細菌又是參與了什麼作用,才有如此狀況發生呢?以當時的池塘狀況,在午後時最容易發生水質學上的所謂的「水溫分層」的現象,池底會因此形成缺氧狀態使得厭氧菌活躍,而厭氧菌則進行以脫硝作用為主的還原作用,使得水中的含氮物質減少。在某些文獻中曾提到,若PH值在6.3以上時,脫硝作用的進行會使得池水PH值降低,與事實狀況相符。&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PH值的遂降來監測脫硝作用的進行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多次脫硝作用的進行使得水中含氮物質被消耗至臨界量以下時,蝦病在三周後爆發。所以當監測到池水在午後有遂降的情形而池底又很「乾淨」都無黑土時,藻類會在一周內大量死亡,待水色轉變為淺綠色(優勢種為藍經藻)時,病原菌即已形成優勢種,蝦病將在兩周內發生。&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TCBS培養基弧菌族群監測法:若非培養基不易取得缺點外,此法倒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監測法。取1CC池水置於培養基上,靜置於室溫、室內、兩日後即可看見著生的菌落,菌落數量多即危險,菌落數量少則安全。至於多與少,我們可以自定100個菌落以下為安全量。此監測法可與蝦的體色對照觀察,菌落數量少時,草蝦的體色呈白晰透明狀,是為最佳狀態。草蝦的體色只要是呈現色狀態(無論什麼色),菌落的數量一定很多。&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過去學術界並不認同此監測法,認為無意義,因為培養基上的細菌並不一定就是病原菌,而有些弧菌並不會著生在TCBS培養基上。但是有三點理由可作為此監測法頗為可行的驗證:&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nbsp已知蝦病的主要病原菌都會著生在TCBS培養基上,而且由菌落的形態即可略知其菌種。&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nbsp這是一個水質指標,表示在此水質狀態下若無法控制弧菌族群的增殖,當然也無法控制病原菌的增殖。&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nbsp在養殖過程中,池塘必須隨時保持在最佳狀態,若能控制弧菌族群量,當然也控制了病原菌的增殖,可隨時監控個人養殖技術操作的良劣。&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水中細菌在TCBS培養基上的著生量若由不100株/CC以下突然增加到500株/CC以上時,目測上池水的水色一定會有重大變化,代表病原菌的抑制因子已經崩潰,病原菌在水中及蝦體內會開始大量增殖,而當其在水中形成優勢種並在蝦體中達到致病量時,時間約是二至三周,提供了我們處理蝦病的應變時間。&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目測法:蝦病在發生前,每每有藻類大量死亡現象,而在午後大面積的藻屍蓄積在池塘的風尾處並持續數日,待藻屍量減少,池底的土皮大量增加,水色即有很大的變化(藻相的重大變化),隨後蝦病即在二周後爆發。若以此為分野而以水中弧菌量與其所對應的水質表現,吾人可以目測池塘是否處於安全或危險狀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全狀態:暗棕、墨綠、深綠和土澇水系,池水混濁度高、透明度低,動物性浮遊生物量多,水車打起的水花有濃厚水色並拖出長長的水沫,池底底土呈黑色有時並附生大量螺獅,水車的浮船在水線下著生有黑色的有益的菌落,風尾的藻屍量少,池邊和水車上著生深綠色短絲的絲藻。蝦體色呈現白晰透明。&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危險狀態:池水清澈和淺綠色水系,池水透明度高,動物性浮遊生物量少或沒有,水車手榴彈起的水花無色並報導出的水沫很短,池底底土呈灰色並有土皮,池邊和水車著生淺綠色長絲的絲藻,風尾的藻屍量大。蝦體色則呈現黑色。&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些介於這二者間的混濁高的深綠色水色,便其藻種是屬藍綠藻的亦屬危險狀態,若未作任何處理,蝦病一定會爆發,但其蝦病處理結果則與淺綠色水系者迥異。&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五、蝦病的爆發和處理模式&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池蝦的平均體重在2克以下發生蝦病的狀況在於池塘中從未建立有益菌的優勢菌相,放養蝦苗時病原菌已在池中形成優勢種,在短暫的放養期間(30天之內),常伴隨著有倒藻或藻類大量死亡後著生淡綠色長絲絲藻的情形發生。而以臺灣現今的蝦苗生產模式可確定蝦苗場中受到病原菌大量感染的程度應該非常低,當蝦苗入養殖池後受到病原菌感染後,待其體內的免疫機制抵抗失敗,病原菌在體內大量、增殖時,蝦體色有變黑現象,此時已提供我們蝦病即將爆發的警訊,而在高水溫期約放養三至四周,當病原菌增殖至致病量時,池蝦即發病死亡。這種狀況以淺色水系居多,由於過去的一些固有的觀念作祟,總認為放養後不必投餵飼料,待放養後二至三周開始投餵飼料時,蝦病總在一周內發生,所以常有業者一口咬定是飼料出問題才使得發生蝦病的問題,殊不知蝦病發生時已是池中病原菌一段時間累績的結果。&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蝦體色變黑尚未發病時即作適當處理,仍無法避免蝦病的發生,其原因在於抑制病菌必須建立氮源細菌的優勢相,但是此種菌相即使在高水溫期也得約四周才能形成優勢種,所以雖經過殺病菌、投入量含氮物質以培養氮源細菌和抑制病原菌的步驟,但因處理時程過長,病蝦死傷迨盡,最後即使痊癒,存活率也在一成以下,毫無經濟效益可言,故個人在此情形下並不建議作蝦病處理,應經一番處理後重新再來過。但也有可處理的情形是將池水殺菌處理後,將池水淺至極低量再抽入養魚池的肥水至滿水位,再投入含氮物質「打底」,池塘的發病狀況約在一周左右即可痊癒。&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某些養殖戶在放養前會有「施肥」的動作,有機肥放量約在50公斤以下/分地,待有水色後即行放養蝦苗。在池水的生態系中,由於有益的增殖速率總是瞠乎病原菌之後,過一番多空交戰後,總是由病原菌取得優勢,而伴隨著水色的變化則是在綠水系中則由深經色經過藻類大量死亡後轉為淺綠色甚至著生大量淡綠色長絲絲藻,而且蝦體色也會變黑,蝦苗放養後約45天即會爆發蝦病,平均體重約3克。&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這種情況的池水生態系中,因為多次脫硝作用使得水中含氮物質的量非常低,氮源細菌相也是徹底崩潰,所以蝦病的發生與處理模式就與前述一般,能收就收並儘快重新來過。&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有些業者則會在放養前從事較完善的施肥和作水動用,有機肥施放量約在100公斤/分地,也會有較長的作水時間,必定等水中有相當的混濁時才放養蝦苗。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有相當量的含氮物質的投放,也提供了使氮源細菌增殖成為優勢種時間,所以初期蝦苗的放養與成長都還算勝利,但在放養四至六周後,多次脫氮作用的發生及未能補充含氮物質,依然會因氮源物質不足使得優勢氮源細菌相崩潰,在池塘中的表現則為藻類大量死亡、明亮的水色轉為誨暗。在蝦苗放養後60&nbsp至80天,池蝦的平均體重約5克,蝦病例爆發。&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這種情形下的蝦病處理則較為簡單,先作殺菌處理,適當換水後再投放大量的含氮物質,在水中的氮源細菌相雖正處於衰退期,仍能在兩星期內重建氮源細菌的優勢而能減緩蝦病的狀況。經過此適當的處理後,池蝦的存活率一般均能維持在三成左右,並在一個月後達到上市體形。&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這三種情形,第一種是不知道養蝦需要養水者。第二種是知道要怎麼養水但不知道要怎樣養,第三種則是知道要怎樣養水但不知道如何來維護優勢的池中環境。一般的養殖者以第二種的業者居多,數十年來,「養蝦即養水」養蝦者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時至今日依然是不變的真理,多年來即使最專業的養蝦專書對於&nbsp「作水」也僅是介紹什麼是不適合養蝦的水色,至於什麼是適合養蝦的水色,途述的就很少,而且以今日的觀點來看,錯誤的也居多,所以蝦病的問題的解決還是先由「作水」,作出最適合養蝦的水色開始,所謂最適合養蝦的水色便是水中的藻相能夠搭配優勢氮源細菌相併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水中氮源細菌的建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因素便是水溫,低水溫期由於氮源細菌相應的建立速率非常慢,即使技術、經驗豐富、觀念和操作也非常正確的養殖者也常因作水時間過長而等待不及,匆忙放養蝦苗,但氮源細菌相尚未建立,蝦病已然發生,雖然蝦病的處理較為簡單,損失則在所難免,故而低水溫期的蝦類養殖較高水溫期為困難,原因在此。1999年春季,即有一養蝦場在放養蝦苗後,聽從我個人的建議大量施肥,但就是因為水溫過低的關係,經過一個月尚未出現應達到的水質狀態,蝦病即發生,經過多次殺菌處理,兩星期後蝦病狀況減緩,觀察其水色即達到特定所期待狀態。最後收成時存活率約為兩成五,仍為有收益的情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六、有機肥的應用與蝦病的防治&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許多的業者在摸索中已經尋找到了如何治療蝦病的方法,但是仍處於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無論如何,可以確信的是,蝦病已不再是無法治療的了。多少年來,抗生素、界面活性劑、磺胺劑和氯氣等殺菌劑的使用再加上維生素、礦物精和免疫賦活劑等的添加於飼料,內外兼治,但效果終究是有限的,直令學術界群醫束手。許多昂貴的所謂的生物技術的產品被利用作為蝦病的預防之用,是現在養蝦業者的顯學。但就是兩年前,我告訴一位朋友剛利用雞糞處理好一池發病的蝦池時,直令他張口結舌,大大的不可思議。甚至今日再以相同的作法,利用雞糞(有機肥)來處理蝦病問題來告知養殖業者時,相信也是令人不可置信。十年前,當草蝦杆狀病毒正猖獗流行時,我個人曾有成功處理蝦病的經驗,當時處理的手法是:飼料中添加OTC、綜合維生素、新鮮蒜汁再以雞蛋包覆,乘病蝦仍能吃料時,繼續投喂,再以每分地10公斤的茶粕和石灰浸過夜後即潑灑於池中,每三天一次,兩星期後病蝦即停止靠岸死亡。處理過程中病蝦並未有頓料的情形發生。十年後再回想當時的情形,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有的沒的來處理蝦病,多年來許多人曾作過相同的嘗試,但毫無效果可言,至今已無人再作這種操作方法了,那麼有效的其實是茶粕和石灰的處理了,茶粕和雞糞一樣都是很好的有機肥,利用有機肥把水作肥,一旦氮源足,建立了氮源細菌相,蝦病就過關了。&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個人利用有機肥配合石灰已多次成功的處理了發病的池塘,蝦病過關時的水質竟然是千篇一律的特定狀況,若以邏輯推論之,這種特定的狀況既然可以治療蝦病,若在發病前即將這種特定的狀況作出來不就可以預防蝦病了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而這種特定的狀況就是那種學者不認同,業者感到恐慌,無人認為可以養出蝦的似類臭水溝水的水質狀況。&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放養蝦苗前利用有機肥作水,作出了肥水再放養蝦苗,已立於不敗之地。以PH值的監測可發現,脫硝作用在夏季時一星期約發生一至二次,但在秋冬和春季一星期就能發生四至五次造成水中大量氮源的流失;若想養殖長久順利收長,就一定要有「追肥」的措施。至於作水施肥和追肥的機肥的種類、施放量和施放的方法,則因池塘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則的操作方法,便無法一一詳細作解說了。&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應用價廉的機肥而不需利用昂貴的藥物和生物技術產品作蝦病防治,這我已在業界推廣二、三年了,已有越來越多的業者接受了這個觀念,並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實際操作證明了這觀念的正確性。甚至有一位朋友在發現蝦子不太對勁時竟將大量的豬糞尿直接抽入池中,每天抽3小時並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結果他在那一季是該地區養殖成績最好的。「用雞糞治蝦病」,當您了解到先前所提的脫硝作用與病原菌間的相互關係時,您便不會感到驚異了。&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七、後記&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推論出「脫硝作用」是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無論這個結論是否正確,但由此方向作水質方面的處理,而且也無需考量天氣變化的影響,蝦病的治療與預防由無從做起卻變得大有可為。而在現場的實際操作中也證實往這方向研究與處理的正確性,不同於學術界在實際室中設計實驗的精密,我個的資訊完全是由現場工作中所獲取的只鱗片爪,經過數年的搜集,歸納與整理所獲得的結論,但也必須歸功於運氣不錯,一些重要的關建指標都能讓我所觀察到,再憑籍著多年在現場工作中所累積的各項水產養殖學科的智能,才能獲取一些初步的結果,此刻運用這種理論而設計一套價廉且成功率高的處理模式使用在養蝦場中,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在於養蝦業者仍無法拋卻一些固有錯誤的養殖模式(如大量換水),並一味追求速效及新鮮但無理論根據的處理方法,使得成效不彰。&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所幸吾道不孤,多年來只敢施肥作水不敢追肥的養殖業者至少也可維護兩個月以上的養殖成績,至今年來,竟也有一些莫名其妙將蝦病處理過關的業者於我一席談後,也充分認同此理論模式的正確性。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臺灣養蝦專家認知2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直沉浸於「養蝦王國」的我們或許無法想像世界第一產蝦國及輸出國的泰國,多年來一直把臺灣的養蝦發展經驗當作是反面的教材,泰國也有蝦病菌的困擾,但蝦類的輸出量不減反增,不似臺灣之被蝦病擊倒後就沒有再站起來過。身為臺灣的養蝦技術人員,我也曾被泰國技術人員表達了充分的不尊重過,這也是我願意將我個人多年研發的心得與養蝦同好共享,為臺灣的養蝦業更盡一份心力.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nbsp治療蝦病的可能性?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國八十七年夏天,一位朋友帶我拜訪一場位於屏東縣長治鄉罹患蝦病的淡水蝦養殖場。當拉起繒仔帶起一陣灰色的底土時,登時令我心頭一震,原來近數年來淡水蝦在夏季的大量的罹病死亡與海水蝦發生蝦病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相同的。當時這場已患蝦病了一個半月,而我建議的處理方法為每分地先施放一包茶粕加二包石灰,待茶粕的大量泡沫消退後,再在一周內連續施放發酵雞糞有機肥,總量每分地超過150&nbsp公斤。處理十天後,病蝦即停止死亡。再四日後,頓料的情形獲得改善並開始進料。再一個月後即開始收成,但因罹病的時程長達兩個月,池蝦死亡殆盡,收穫量有限。&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時期在嘉義的義竹地區也有一草蝦養殖場發生類似的狀況,其養殖的草蝦已經要死不活一段時間了,當我拜訪時僅剩一池還在養蝦,而這一池也偶而會發現一、二尾蝦有靠岸的情形,我的建議是大量施放有機肥於池中,作肥水以預防蝦病狀況的惡化,當時以投餌的情形預估池中仍有三百斤的蝦子。最後終因來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態相,池蝦仍有靠岸的情形發生,當繒仔中發現有死蝦時即以0.5ppm&nbsp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隨後即不復見死蝦,但頓料的情形卻一直持續。此業者在兩周內作了三次殺菌處理後就沒有再管他了僅偶而投投料,一個月後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體型收成了五百多斤。&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民國八十八年春,枋寮東海地區有一位業者養殖的白蝦發生蝦病。我雖事先告知蝦病雖可處理,但處理過關後收穫量可能不多,請他多考慮,但此業者執意處理。開始處理時的水色是淺綠色,每天可撈獲的病蝦約120尾。我建議的處理方法為(1)&nbsp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每五天處理一次,共三次。&nbsp(2)一周內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機肥,施放量為每分地在200&nbsp公斤以上。處理後兩周,水色變成墨綠色,當天可撈獲的病蝦即減少為60尾,而後逐日減少。處理後四周,水色變成暗棕色,即未再發現病蝦,頓料的狀況改善並開始進料,此時池蝦的平均體重約&nbsp2&nbsp克,但在一個月後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體型收了一百斤。&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一時期在九棚地區所發生的情形是,某養白蝦業者認為蝦要養得好池水中必須要先有動物性浮遊生物,問我如何作水。對於動物性浮遊生物與養蝦成敗的關係,理論上是有其正確性的,當時此業者已放養蝦苖,我即告知需有追肥的動作。於是他施放有機肥於池中,施放量每分地達&nbsp200公斤,但因落山風強、水溫低的關係,終因來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態相,蝦病仍然發生,而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每五天處理一次,共三次後蝦病即過關,一個月後以四十多尾斤收成,存活率約三成。雖然還有其它的案例,由以上的四種不同的治療蝦病的型態可歸納出以下的議題:
&nbsp&nbsp&nbsp&nbsp1.&nbsp蝦病絕對是可以治療的,而且一定會成功。
&nbsp&nbsp&nbsp&nbsp2.&nbsp要治療蝦病必須先暸解蝦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有機肥的施用與治療蝦病有何關&nbsp聯?
&nbsp&nbsp&nbsp&nbsp3.&nbsp蝦病雖經治癒但大量病死蝦的損失在所難免,有時雖有收成也不符經濟效益,所以預防仍是重於治療。
&nbsp&nbsp&nbsp&nbsp4.&nbsp可否以治療蝦病的方法作為預防蝦病的機制,而如何建立蝦病發生前的預警系統呢?
&nbsp&nbsp&nbsp&nbsp5.&nbsp蝦病處理過關後其水質生態相都處於相同的狀態,又代表什么含義?&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二、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個人曾從事的養蝦實驗中發現,養蝦的成敗與池水中弧菌量有絕對的關係,而與病毒的感染與否無關,已有越來越多人抱持了相同的看法。養殖成功的池塘雖然蝦子感染了病毒但水中弧菌數量卻是處於相對的低量,治癒後的池塘其池水中弧菌數量也是由103株/㏄以上的優勢下降至102株/㏄以下的不具致病力的狀態,而我們來檢視如下的治療蝦病的過程,就能推論出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nbsp&nbsp&nbsp&nbsp(1)殺滅病原菌:&nbsp蝦病的病原菌大部份是弧菌,其實只要以0.1ppm以上的有效氯即可在兩小時內將池水中的弧菌由103株/㏄以上降至個位數的水準,但兩天後再作測定時會發現水中的弧菌又增殖到103株/㏄以上,所以如何有效的抑制弧菌的再增殖才是治療蝦病的重點。&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2)培養水中原生有益菌以抑制弧菌的增殖:就是在池水中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機肥用以培養水中原生氮源細菌,所謂氮源細菌就是會利用氮原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所進行的化學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的一種菌群,如硝化細菌。此類細菌增殖速度非常緩慢,高水溫期約需四周才能形成優勢種,當形成優勢種時,水色會有明顯而特定的變化,蝦病的發病狀態便立即緩和甚至痊癒。由於這種水質最適合蝦類生長,池蝦一般在蝦病治癒後一個月內即可達到四十五尾斤的體型。發現水中優勢的氮源細菌相會抑制弧菌的增殖是我在從事養蝦實驗中,非常偶然的情形下推論而出的結果。在養蝦的過程中,若池水中從未作出優勢的氮源細菌相或其優勢菌相因某些原因而崩潰,便會造成弧菌族群因抑制因子消失而大量增殖,最後爆發蝦病。蝦病發生時若氮源細菌相從未形成優勢種固不用;其優勢菌相又是因何原因而崩潰呢?除了水溫會影響氮源細菌增殖速率外,溶氧和其營養源-氮源便是維持其優勢的基本要件了。尤其當氮源缺乏時也會連帶影響藻類的正常增殖,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也造成水中溶氧的不足,是造成氮源細菌相崩潰的主要原因。&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又是什么原因會造成水中氮源的缺乏呢?對水質學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氮循環」,但對此循環中的"脫硝作用"即硝酸鹽被還原成氮氣的過程,在所作過的研究和對此有了解的業者相信就不多了。脫硝作用是一種池中厭氧菌所進行的一種還原作用,含氮物質被還原成氮氣後並不會再以氮氣的型態重回水中,若不大量補充含氮物質,水中的氮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氮源細菌相因能量來源不足而崩潰便造成病原菌大量增殖而引發蝦病。&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所以由以上的推論便可知"脫硝作用"實是引發蝦病的根本原因,若由此觀點來檢測蝦類養殖現場所發現的一些令人匪疑所思的現象,便能壑然開朗。如以往養殖業者最怕池水過肥,現在卻在肥水中蝦養得最好。而再由此觀點來作蝦病預防的工作,便可無視於蝦類養殖中最可怕的天氣的變化無常,也能充分掌控水質的變化,養殖成功。&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三、蝦病的預防

&nbsp&nbsp&nbsp&nbsp如今我們可以在發病的池塘中大量施放含氮物質來重建優勢氮源細菌相,當此菌群形成優勢種時,水色會有特定兩、三種的變化,而發病的狀況便立刻緩和與好轉。而應用此程序,最有效預防蝦病的方法便是如何防止脫硝作用對池塘穩定的生態造成破壞:&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1)充足的溶氧:脫硝作用既是由水中厭氧菌所進行的,只要是有氧的環境,此類細菌便無法活動。但是以現存的池塘設計,要在養殖過程中時時刻刻都使池底維持在有氧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許多養殖業者不了解"水溫成層"會造成池底的缺氧,在白天時停開水車,或開啟的水車數不夠,無法打散"斜溫層",以致測定表層水的溶氧非常充足,但池底卻是缺氧狀態而不自知。即使是開啟了足夠的水車,斜溫層可以被打散,池底仍有許多死角會呈缺氧狀態,只是面積的大小罷了。&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2)充足的含氮物質:若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但含氮物質不足,仍然無法建立穩定的氮源細菌相以抵抗病原弧菌。為使水中含氮物質充足,在現場實際操作上,放養蝦苖前必須要有"施肥"的動作並有充分作水的時間,待水中建立穩定的氮源細菌相後才放養蝦苖,放養後也要有"追肥"的動作,以隨時保持水中有充足的含氮物質而維持氮源細菌相的穩定,這由水中硝酸鹽濃度的測定便可取得一參考值。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3)施肥:放養蝦苖前必須施放有機肥(類形不拘)於池底作基肥,施放量在每分地200公斤以上,待水中著生大量動物性浮遊生物才放養蝦苖。這些動物性浮遊生物是作為生態的指針物,並非是作為蝦苖的餌料生物。&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4)追肥:一般若能依循施肥的標準程序,養殖的蝦類在兩個月內應不會發生病變,但養殖技術的優劣便在於如何拿捏蝦苖放養後追肥的時機與技巧,畢竟蝦類並不是只養兩個月就可收成的。而追肥的技術則在於如何掌握池塘中危險來臨前的預警訊號。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四、建立蝦病的預警系統

&nbsp&nbsp&nbsp&nbsp比較細心的業者大概會發現,蝦病發生前兩周都會有藻類大量死亡的現象,並持續許多天。這是因為水中多次的脫硝作用使得氮源不足而造成的。當藻屍減少時,水色都會有明顯的變化,綠色水系會變成淺綠色,藻相以較少量營養鹽即可生存的藍綠藻為主,許多研究報告已顯示了藍綠藻與蝦病發生間的關聯性。&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類似這種藻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即可作為蝦病發生前的預警訊號。但是此預警時間只有兩周,與重建優勢氮源細菌相的安全預警時間的高水溫期的四周(低水溫期時間則更長)明顯不足,所以即使發現此現象便立即作適當的處理,仍無法避免蝦病的發生,只是提前作處理在池蝦尚未大量死亡前即可處理過關,仍可維持相當的存活率。&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所以適合作為蝦病發生前的預警訊號必須提供至少四周的安全預警時間,才能有效預防蝦病的發生。其方法如下:
&nbsp&nbsp&nbsp&nbsp1、脫硝作用的監測:若能監測到脫硝作用的進行,只需立刻補充含氮物質(追肥),便能有效預防蝦病的發生。要監測脫硝作用的進行,可以&nbsp(1)每日監測午後池水中的硝酸鹽的濃度,若其濃度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即表示大量的硝酸鹽為脫硝作用所消耗,被消耗的硝酸鹽會由水中其它的含氮物質所補充,當被補充的含氮物質也被消耗至相對低量時,蝦病便會發生了。(2)每日監測清晨、午後和深夜的pH值,若在某日的午後,其pH值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有時竟然是當日pH&nbsp值最低者,但清晨和深夜的&nbsppH&nbsp值卻沒有明顯的變化,即表示當日的午後池中有脫硝作用在進行。一般而言,我們會在測到&nbsppH&nbsp值有不正常下降的隔日測到硝酸鹽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而在"透南風"和下雨的日子較易監測到脫硝作用的進行。此時就必須要有追肥的動作。&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2、菌數量的監測:&nbsp水中弧菌數量的多與少是危險和安全的最直接的指針,一般我們可以200株/㏄作為臨界值,一超過此標準,便作追肥處理。一般的想法是,大量的添加有機物於水中不是正好作為病原菌的營養源而使病原菌大量增殖嗎?多少年來,不就正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使得蝦病防治無法突破。在現場的實際操作中發現,當水質的生態指針都顯示著是超級富營養時,水中弧菌的族群數量卻非常低,有時甚至偵測不到。我們可以取1㏄的池水置於TCBS培養基上,於室內、室溫的狀態下靜置二日,培養基上所置生的菌落數即是弧菌數量的極近似量。&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3、目測法:除了藻類大量死亡在池塘的風尾處堆積著藻屍外,池塘中還有許多徵候顯示著池塘安全或危險的狀態。但目測法均屬落後指針,並不能提供安全預警時間。&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安全狀態:暗棕、墨綠、深綠和土澇水系,池水混濁度高、透明度低,動物性浮遊生物量多,水車打起的水花有濃厚水色並拖出長長的水沫,池底底土呈黑色有時並附生大量螺獅,水車的浮船在水線下著生有黑色的有益菌的菌落,風尾的藻屍量少,池邊和水車上著生深綠色短絲的絲藻。蝦體色呈白晰透明。&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危險狀態:池水清澈和淺綠色水系,池水透明度高,動物性浮遊生物量少或沒有,水車打起的水花無色並拖出的水沫很短,池底底土呈灰色並有土皮,池邊和水車上著生淺綠色長絲的絲藻,風尾的藻屍量大。蝦體色則呈黑色。&nbsp&nbsp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五、蝦病演繹記事

&nbsp&nbsp&nbsp&nbsp自從1987年開始的草蝦杆狀病毒的病變後,臺灣的養蝦業便一路跌到谷底,而由谷底逐漸翻揚是在1992年由嘉義義竹和臺南學甲一帶開始的。當時我所得到的訊息是,養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爛土,而當這些爛土被"吸乾",池底變硬時,蝦病便發生了。儘管與我當時的認知大異其趣,但為作合理化解釋,遂將之導向池底"菌相"變化的探討。儘管是瞎矇的,至今回想來,頗慶幸蒙對了方向,這是第一個轉折。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活菌的使用上,曾遭到某些人的置疑活菌在水中的作用機制。以往我也曾理所當然的認為活菌的功能在處理水中有毒含氮物質,以減少池蝦的stress,但當我被問到水中含氮物質的終產物硝酸鹽何去何從時,我竟啞口無言,不知所以。一般的認知是這些硝酸鹽會完全被藻類所利用,重回氮循環,但以我個人的科班智識知道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便是我無法回答的原因。最後是蒙海洋養殖系的學弟雷惠民博士告知,硝酸鹽最後會被厭氧菌還原成氮氣,即所謂的"脫硝作用"而解答了疑惑。最後我個人也因置疑"菌量""菌種"的問題,認為活菌的使用在蝦病防治上是不具功效的,這是第二個轉折。&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我曾從事的養蝦實驗中曾發現池水在午後偶而會有pH值不正常遽降的情形,這在文獻中幾乎還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但由大量細菌的作用才可能導致此結果而可推論是因脫硝作用才有此pH值遽降的情形發生,這是第三個轉折。&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某些水質狀態下,弧菌族群竟然是被充分抑制的,而經歸納後發現,若以操作方便而言則以富營養水質為最佳,並有快速處理高濃度亞硝酸的能力,蝦體色則呈白晰透明狀。這種池塘池底都存在成堆的爛土,水質上都可被檢測到相當濃度的氨和亞硝酸,而罹患蝦病洩池的池塘其池底卻異常的"乾淨",水質上都檢測不到氨和亞硝酸,這是第四個轉折。&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些人誤打誤撞竟將蝦病治癒,操作者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經我一番歸納分析,裼除與治療蝦病無關的因子後發現,蝦病的過關竟然與添加高濃度的蛋白質物質有關,而再以高濃度含氮物質施用於發病池塘,治癒率竟達100%,這是第五個轉折。&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即使有"施肥"的動作,但沒有充分作水的時間即放養蝦苖,蝦病也是如期發生。有施肥的動作也有充分作水的時間,即使沒有追肥的動作,也均能放養超過60天的時間,這是第六個轉折。&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未作施肥的動作但卻在放養後緊急追肥,蝦病仍是如期發生,但在特定的水色出現後,蝦病自然過關,也能維持相當的存活率,這是第七個轉折。

(本文已被瀏覽 11635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常見的幾個養殖問題_蝦類專題(南美白對蝦養殖...
    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常見的幾個養殖問題出處: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 作者:祝素玉 水產養殖網 2015-04-07 20:15:00&nbsp一.水質管理&nbsp1.淡化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內陸地區發展淡化養殖南美白對蝦將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因為內陸地區「淡養」過程中都要用海鹽或海水調控鹽度,長期發展形成規模化養殖將使成片內陸土地鹽鹼化、荒漢化。目前,全國90%以上的城市淡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如果水產行業再在內陸地區大力推廣養殖南美白對蝦,將嚴重破壞淡水資源,造成生態災難。
  • 南美白對蝦行業概況與養殖建議_蝦類專題(對蝦專題)_水產養殖網
    南美白對蝦行業概況與養殖建議2020-06-05 09: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柏普泰水產        瀏覽量: 3780 次 我要評論 2019年,南美白對蝦養殖環境與往年一樣,海區富營養化仍得不到改善,氣候異常,病害嚴重等因素造成養殖成功率低下,據報導,很多地區成功率不到&
  • 南美白對蝦塘有害雜藻的控制與清除方法_蝦類專題(南美白對蝦養殖...
    南美白對蝦塘有害雜藻的控制與清除方法出處:養殖寶典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3-10-05 14:41:00 &nbsp&nbsp&nbsp&nbsp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中常遇到雜藻繁生的情況,危害很大。
  • 丹東:淡水高產養殖有了新品種——南美白對蝦
    9月19日,丹東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對丹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南美白對蝦淡水高產養殖技術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在東港、鳳城等9家試驗點中,專家隨機選取3家試驗點,用網口面積1.5㎡的旋網進行取樣、計數,通過計算單位面積產量推算總產量。最終,各項指標均達到項目要求的驗收標準,通過驗收。  該項技術項目通過驗收,這讓養殖戶喜上眉梢。
  • 瀏陽最大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海水蝦養殖成功!預計下個月上市!
    想吃個大肉鮮味美的南美白對蝦?這是瀏陽市最大的一個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也是當地最先嘗試養殖的一家。8月2日上午9時,在長沙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帶領下,2018年長沙市名優水產養殖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培訓班學員專程來到這裡,進行參觀考察與現場教學。
  • 如何養殖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技術,這4點缺一不可!
    如何養殖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技術,這4點缺一不可!南美白對蝦是近幾年比較新興的特種養殖項目,因為它的外表酷似中國蝦,它的身體可以長達24釐米左右,並且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牛磺酸,牛磺酸可以降低人體的血清膽固醇,含有非常豐富的鋅元素,增強人體的鋅元素,因此在市場上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但是有很多的朋友卻不知道該怎麼進行養殖,那我們該如何養殖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技術,這4點缺一不可!
  • 南美白對蝦淡水養殖效益分析,適不適合養一看就知道
    我國南美白對蝦養殖已有幾十年歷史,至21世紀以來養殖產量快速增長,養殖區域也從沿海不斷擴張到內地,成為發展最快的甲殼類養殖品種。近幾年來南美白對蝦養殖整體效益出現了兩極分化,養殖成功者利潤不菲,養殖失敗者則血本無歸,對於這種高利潤、高風險養殖品種,很多潛在養殖戶可能猶豫不決,如南美白對蝦養殖需要多少成本,有多少利潤,風險多大等等。筆者從市場行情、苗種、養殖技術以及風險大小等方面,綜合分析南美白對蝦養殖綜合效益。
  • 海水和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
    分別取海水養殖的南美白對蝦 ( 海養蝦) 和淡水養殖的南美白對蝦 ( 淡養蝦) 的肌肉 2~3 g、肝胰腺 1 g, 採用 Folch 液提取脂肪, 用氣相色譜法 ( GC 法) 分析測定脂肪的含量 和組成。
  • 浙江省海水養殖所專家到定海調研南美白對蝦SIS品系自繁育苗種試養...
    浙江省海水養殖所專家到定海調研南美白對蝦SIS品系自繁育苗種試養工作2017-02-10 16: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9686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2月8日,浙江省海水養殖研究所閆茂昌副所長一行專家來定海區調研南美白對蝦養殖情況,實地走訪了安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 本地新鮮對蝦"跳"上長沙人餐桌 南美白對蝦成功實現本地養殖
    記者 李成輝 攝 多年探索之後,南美白對蝦養殖取得關鍵進展,長沙率先在全省開展的「水稻+」南美白對蝦試驗大獲成功。記者日前獲悉,長沙縣近200畝南美白對蝦稻田養殖模式喜獲豐收,預計產量達6萬斤左右,將於9月15日起集中上市,新鮮對蝦將爬上長沙人的餐桌。
  • 南美白對蝦飼料定位誤區與思考
    文/廣州市誠一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特種水產事業部 鄭小林 前言 我國對蝦養殖業的興起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對蝦工廠化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對蝦苗種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為對蝦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我國對蝦養殖進入大發展時期。
  • 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為什麼不能頻繁使用抗生素?
    近幾年來,南美白對蝦腸炎、空腸空胃、白便、肝壞死等惡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越來越高,導致養殖的成活率和成功率都越來越低。當疾病發生時,很多養殖朋友都會想到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抗生素確實有抑菌殺菌的作用,且使用成本低,對於某些細菌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但頻繁地使用抗生素更多地是給南美白對蝦養殖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 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水體裡究竟有什麼?
    近年來,特別是2014、2015年南美白對蝦養殖病害高發越來越厲害,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苗種?細菌病毒?管理?現在也沒有太明確的答案。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為什麼原產當地的蝦養殖還依然堅挺?作為外來的「和尚」——南美白對蝦是否真的有點「水土不服」呢?我們很有必要認識一下我們養殖的水體究竟是什麼?
  • 對蝦苗種淡化標粗5大關鍵技術_蝦類專題(南美白對蝦養殖...
    對蝦苗種淡化標粗5大關鍵技術出處:海大農牧 作者:馮憲斌 水產養殖網 2017-04-27 22:17:00 文&nbsp|&nbsp圖&nbsp山東大區&nbsp&nbsp馮憲斌早在十多年前,山東地區就有一部分養殖戶嘗試養殖南美白對蝦,當時受到池塘條件、苗種供應、蝦苗淡化標粗技術、水質調控技術、池塘管理等各方面的限制,山東地區對蝦養殖面積一直難以大面積推廣
  • 工廠化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新模式
    工廠化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新模式2017-05-15 15: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11031 次 我要評論   山東青島市青島兆儉淡水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創新發展思路,今年採用一種新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進行南美白對蝦生態健康養殖,取得良好成效
  • 南美白對蝦飼料誤區與思考
    南美白對蝦飼料誤區與思考2017-03-21 23: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學養魚        瀏覽量: 7489 次 我要評論 最初我國水產工作者根據南美白對蝦生理特點及國外養殖經驗推薦南美白對蝦飼料粗蛋白質含量為28%~32%,當時養殖成功率非常高。
  • 養殖南美白對蝦也得從「娃娃」抓起
    養殖南美白對蝦也得從「娃娃」抓起2014-09-27 13:0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防城港日報        1946 次 我要評論 記者&nbsp侯東光&nbsp實習生&nbsp唐惠文&nbsp通訊員&nbsp林文翔做了10年南美白對蝦飼料生意
  • 南美白對蝦養殖腸炎怎麼老是常發?那麼你沒這樣做?
    近幾年隨著對蝦養殖業的發展,對蝦養殖密度的增加,南美白對蝦腸炎問題也越來越常發。南美白對蝦腸炎病輕則造成南美白對蝦吸收利用飼料營養能力差,導致瘦身、體質差,重則引起對蝦偷死「掉苗」。如何預防南美白對蝦腸炎、保護對蝦腸道是現在養殖所面對的問題。
  • 江蘇如東小馬家庭農場: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效益高
    江蘇如東小馬家庭農場: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效益高2016-07-21 17:0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如東縣文廣傳媒中心        瀏覽量: 2312 次 我要評論 20日,在如東外向型農業經濟開發區何丫村18組小馬家庭農場,如東日報記者看到養殖工人正用網在捕撈南美白對蝦
  • 高密度養殖南美白對蝦,為什麼不能用淡水養殖?
    「專注水產養殖,聚焦水產行情」,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水產價格」!高密度養殖南美白對蝦,為什麼不能用淡水養殖?因為南美白對蝦是甲殼類動物,生長的過程需要不斷蛻殼,一隻南美白對蝦從孵化到達到上市規格需要經過數十次的蛻殼,而在蛻殼時需要大量的鈣鎂磷等微量元素,尤其是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這個需求量更大,淡水裡是沒有辦法滿足南美白對蝦對這些微量元素的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