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護府|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文:枯木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這首著名詩詞,是詩人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創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了出使塞上旅程所見,形象地描繪了綺麗雄壯的塞外風光,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譽為千古名句,婦孺皆知。
從詩中可知,王維是去見都護的,都護是都護府最高官職,那麼都護和都護府是什麼時候開始設置的呢?在政治軍事上有什麼意義呢?歷代沿襲又如何?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
都護最早設置在漢代,這和匈奴有關。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司馬遷《匈奴列傳》:「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王國維的《鬼方昆夷獫狁考》認為,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翟),戰國時的胡等,後世都統稱為匈奴。
匈奴在秦朝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中原徵戰,無暇顧及,匈奴開始強大,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漢高祖時期因「白登之圍」失利而採取和親政策;漢文帝延續和親安撫政策;漢武帝時期開始徵討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英勇奮戰下,匈奴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由盛轉衰,造就了「匈奴遠遁,幕(漠)南無王庭」的大好局勢;漢昭帝時期,主政大臣霍光主張和親政策,匈奴由於內部紛爭,逐漸衰弱。
漢宣帝時期,漢朝和匈奴對西域諸小國的爭奪愈演愈烈,其中以烏孫國(分布在今伊犁河到天山一帶)和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為劇。烏孫國北臨匈奴,是匈奴依附國,在漢武帝時期,張騫主張聯合烏孫國,從而斬斷匈奴右臂。於是漢武帝時期連續把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結成聯盟。車師國西北通烏孫,東北通匈奴,西通焉耆,南通樓蘭鄯善,東南通敦煌,因而是咽喉要地,扼絲綢之路的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漢昭帝末年,匈奴聯合車師攻擊烏孫,當時解憂公主上書漢朝求出兵解救烏孫,適逢昭帝駕崩,漢朝廷沒有派遣援兵。宣帝即位後,(本始二年,前72年)發兵十五萬騎,由五位將軍率領分道並出,並遣校尉常惠持節領烏孫五萬騎作戰。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匈奴大敗,從此烏孫成為西域最強大國家,並與漢朝結盟。
而車師國,則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出於自身考慮,朝秦暮楚,總體還是依附匈奴,經常攻劫漢使,並幫助匈奴攻擊烏孫等國。諸如漢昭帝時期匈奴派四千騎入侵車師,收割莊稼,車師只能臣服;等到漢宣帝五路兵馬一出,匈奴遠遁,於是車師歸附漢朝。匈奴大怒,要求車師太子軍宿入匈奴為質,軍宿是焉耆外孫,於是逃往焉耆;車師更立烏貴為太子,烏貴成為車師國王后,和匈奴聯姻,於是又歸附匈奴,並把絲綢之路截斷,使得漢朝和烏孫無法聯繫。
因而漢朝徵服車師勢在必行,此時以往漢朝屯田屯兵政策就發揮了極大作用。提起屯田屯兵,最早始於漢武帝時期貳師將軍李廣利設立,《漢書·西域傳下·渠犁》:「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今新疆庫爾勒縣西孔雀河以東)。」,當時屯田只是為了給絲綢之路使者提供飲食。到了漢宣帝時期,西漢名將趙充國多次提議屯田屯兵,並上書《屯田奏》,指出「屯田十二便」的優越性,漢宣帝予以支持,從此開始在西域多出屯田屯兵。
正因為趙充國的遠見卓識,使得當西域發生戰爭時,屯田屯兵發揮了極大作用。在車師國出現反覆時,屯田在渠犁的是侍郎鄭吉,鄭吉(?-前49年),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早年以卒伍從軍,多次出使西域,熟悉外交事務,授郎官,後升遷為侍郎,駐守渠犁屯田,把一些發配犯人安置在渠犁從事屯田,廣積田谷以備戰。
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因車師國截斷漢道,於是鄭吉和校尉司馬喜統領渠犁駐軍一萬餘人以及屯田一千五百人,進軍攻破車師,車師國王投降。匈奴出兵攻擊車師,鄭吉和司馬喜領兵迎擊,漢朝也派了長羅侯常惠,率張掖、酒泉2郡騎兵來救,匈奴退卻。車師國王烏貴恐怕匈奴復至,於是逃往烏孫;匈奴立烏貴弟弟兜莫為車師王,收其餘民東徙,然而不敢居故地。漢朝從焉耆召回故太子軍宿,立其為車師王,將車師一部分國民遷往渠犁。於是車師分裂,分為前、後兩部,基本上沒有戰鬥力了。鄭吉因功被封為衛司馬(也叫屯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
漢宣帝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亂,分據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欲與握衍朐鞮單于不和,提出降漢。於是鄭吉發兵渠黎、龜茲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日逐王率眾一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來歸,鄭吉將其安置在河曲(今青海),期間有一些人逃跑,鄭吉派兵追上殺了他們,護送日逐王等至京師,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留居長安。鄭吉於是把匈奴的部分勢力地域接管,「並護車師以西北道」,這樣,鄭吉掌管的地域包括「護鄯善以西南道」和「護車師以西北道」,因而號稱「都護」,所謂的「都」,就是「全部,總」的意思,「護」是「護衛,保護」的意思,「都護」即為「總監護」之意。
在西域匈奴勢力被分割,車師分裂,烏孫附漢,基本上西域諸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強國,都在漢朝勢力範圍之內,從而設置相關常駐機構水到渠成。因鄭吉大破車師國,招降日逐王先賢撣欲,威震西域,號稱「都護」,於是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宣帝下詔嘉賞:「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拊循外蠻,宣明威信,迎匈奴單于從兄日逐王眾,擊破車師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鄭吉便在西域中部建立「莫府」(即幕府),稱為「都護府」,治所在烏壘城(今輪臺縣東北),主要職責為「鎮撫諸國,誅伐懷集之」。
因而鄭吉是歷史上第一任都護,並且都護府也是因鄭吉而設立,從此都護成為西域最高長官,漢朝的號令也得以遍及西域,因而鄭吉青史留名。《漢書》評價:「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若追本溯源,李廣利和趙充國對都護府的設立都有著極大功勞。
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第一人鄭吉因功封侯,不過後世都護並不一定封侯,只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或諫議大夫兼領,領二千石俸,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治所在東漢年間移治龜茲它乾城(今新疆新和縣西南大望庫木舊城)。都護府在東漢建初元年(76年)廢,永元三年(91年)再置,永初元年(107)年又廢。十六國時期前涼張駿和後涼呂光在高昌先後又設立過西域都護府和西域大都護府。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都護一職,不過都成了官職,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西域都護。
到了唐朝,國力大盛,唐太宗陸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朝鮮,西達中亞鹹海,南面包括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為了更好地管理周邊區域,於是在唐太宗到唐高宗時期,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武后實際執政至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每府設大都護、副大都護(或副都護),管理轄境的邊防、行政和各族事務。
到了宋代,南北割據,都護隨廢,即便偶爾設置隴右都護府,也是過眼雲煙。到了元代,疆域更加廣闊,開始設置行省,不過還是設立了都護府,設有大都護、同知、副都護,為主管畏兀兒(維吾爾)族和漢族之間訴訟事件之司法長官。明代都護府廢置,從此都護成為歷史。
歷數古代都護的設立和廢置,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國家安寧,在黃沙大漠中揮刀鏖戰,拋頭顱灑熱血,既有「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又有「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如今皆往矣!最後用盧綸詩詞作為結尾:
《送韓都護還邊》
【唐】盧綸
好勇知名早,爭雄上將間。
戰多春入塞,獵慣夜登山。
陣合龍蛇動,軍移草木閒。
今來部曲盡,白首過蕭關。
2020/11/6榆木齋
參考資料:
《漢書·卷八·第八宣帝紀》
《漢書·卷六十九·第三十九·趙充國傳》
《漢書·卷七十九·第四十·鄭吉傳》
《漢書·卷九十四·第六十四匈奴傳》
《漢書·卷九十六·第六十六西域傳》
《資治通鑑·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