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最後的政治遺產

2021-01-08 黨史頻道

聲明:本文原載於《世紀風採》2016年第11期,系《世紀風採》雜誌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37年9月,毛澤東在《國共合作後的迫切任務》中指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就是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這一切正得益於1924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得益於孫中山重新闡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這是孫中山最後的政治遺產,也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勝利的革命的旗幟」。

孫中山歡迎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幫助

十月革命勝利後,孫中山雖然仍在尋求日、德、英和美國的援助,但是,列寧和蘇維埃已引起他極大的興趣。早在1918年夏,孫中山便以黨的名義致電列寧說,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俄國存在八個月之久,這個事實給了東方人民以希望,一個類似的新的制度一定會在東方建立起來。他還寄予美好的預期:中俄兩個政黨團結起來,進行共同的鬥爭。

次年3月,蘇聯外交事務人民委員格奧爾基?齊契林給孫中山覆信,信中引用孫中山常說的話:即在事實上,俄國和中國的革命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兩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解放人民,建立持久和平。這封信雖然沒有送達孫中山手中,但是,蘇聯的意向和願望,已經明白無遺地表現了出來。

1920年7月,旅俄華工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孫中山和列寧均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孫中山被邀出席會議。幾乎同時,列寧也給孫中山發來法文電報,邀請他到蘇聯去。同年11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經陳獨秀介紹,專程往上海拜訪孫中山,這次愉快而又短暫的會見,給這位年青的蘇俄共產主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925年3月15日,他在蘇聯《真理報》發表文章回憶說:

孫中山在自己的書房裡接見了我們。房子很大,立有許多裝滿書的柜子。他看上去象是四十五到四十七歲(實際上他已經五十四歲了)。他身材挺秀,舉止謙和,手勢果斷。我的注意力不知不覺間已被他儉樸而整潔的衣著所吸引,他身穿草綠色制服,褲腿沒有裝在褲筒裡。上衣扣得緊緊的,矮矮的衣領,中國大學生和中國青年學生一般都穿這種上衣。…… 我們臨走前,談話快要結束時,孫中山又回到蘇維埃俄國的話題上來。顯然,他對這樣一個問題深感興趣:怎樣才能把剛剛從廣州反革命桂系軍閥手中 解放出來 的中國南方的鬥爭與遠方俄國的鬥爭結合起來。

同維經斯基一道來中國的,還有共產國際的另一位代表馬林,正是他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來中國推動國共合作的實際進程。1921年12月下旬,馬林專程來到桂林,與孫中山會談。孫中山詳細而又認真地詢問馬林這樣一些問題:俄國革命、共和國的發展、新經濟政策、蘇俄的輿論宣傳和紅軍政治工作。馬林也以同樣的態度,回答所提的各種問題,並提出三條建議:國民黨必須改組,以便容納農民和工人;必須建立一個軍事學院,以便為革命奠定武裝基礎;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兩人會談後,孫中山的心情尤為興奮,立即寫信給廖仲愷說:蘇俄的新經濟政策和他的中國工業發展計劃頗有相似之處。

1922年8月,蘇聯政府副外長越飛來華,與北京政府商談外交、商務等事宜。同時,他又派人持函來上海,在林伯渠、李大釗的陪同下,會見孫中山。來人與孫中山會談了六天。之後,孫中山、越飛多次函件來往,互通各自關注的信息。孫中山期待著與越飛的直接會晤,但是,令孫中山困惑不解的是,蘇聯政府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與北京政府改善關係,對此,他曾直率地提出過質疑。國民黨元老張繼受孫中山委託,就此專門會見越飛,他回憶說:

當時我帶了總理的信去見他,他正在害神經痛的病,躺在床上。他說:「這是革命黨應得的病。」他看完總理的信以後,要我口頭上帶話給總理。我猜想總理的信裡,一定是說中國是我創造起來的,你來中國,應該來見我,為什麼到北京去找軍閥?那時北京是曹錕的勢力,越飛要我帶話給總理,解釋說:「蘇聯革命剛成功,形勢很危險,不能不拉攏,革命是要經過曲折的道路的,不是可以走直線的。」他說的話,初聽也頗近情理。

1923年1月17日,越飛來到上海,兩位職業革命家首次會晤,氣氛非常融恰。他們都通曉英語,可以直接交談,無需別人翻譯。後來,他們又進行了多次會晤。孫中山希望蘇聯政府能夠給中國革命以幫助,表示將派一個軍事代表團去蘇聯考察,如果蘇聯能派出政治、軍事顧問,那將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越飛對此表示贊同,並答應將會談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蘇聯黨和政府,以期形成一個正式的文件。

孫中山和越飛的頻繁接觸,引起英租界特務懷疑和監視。於是,孫中山改派廖仲愷與越飛到日本會談。廖仲愷的哥哥廖鳳書是北洋政府駐日公使,公使館可以提供安全的庇護。可是,後來還是被東京「特高課」察覺。於是,會談的方式又重新改變,越飛以醫治足疾,廖仲愷以給女兒治病為由,相繼轉移到熱海溫泉,他們在這裡繼續所討論的話題。

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越飛《聯合宣言》在上海籤字。《聯合宣言》說:「中國最緊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成功,與完全國家獨立的獲得。」「中國當得俄國國民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政時代中俄條約(包括中東鐵路等合同在內)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這個宣言的籤定,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大轉機,如毛澤東所說:「孫中山在絕望裡,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孫中山歡迎十月革命,歡迎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幫助,歡迎中國共產黨和他合作。」

孫中山稱讚國民黨一大宣言是破天荒舉動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過《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決議案》,正式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兩黨的黨內合作,同時,又要保持政治、思想和組織的獨立性。

這種黨內合作的方式,並非是兩黨的惟一共識。中共領導人陳獨秀就極力主張國共兩黨結成黨外聯盟,而國民黨內更是謠言四起,怪論百出,甚至擔心國民黨會被「赤化」。雄心勃勃的馬林也被攪得一頭霧水,暈頭轉向。好在不久,他便接到指示,回莫斯科復命去了。

孫中山期待著蘇聯的積極反應。9月底,孫中山收到蘇聯駐中國大使加拉罕的來信,介紹鮑羅廷來廣州,協助國民党進行改組。10月6日,鮑羅廷來到廣州,下車伊始,便拜訪孫中山,他們自此經常徹夜交談。此時,國民黨因改組而引起層層波瀾,孫中山也自感壓力很大,便將許多苦惱的問題,一一求教於鮑羅廷。鮑羅廷根據孫中山所提出的問題,提出很多好的建議,如修改黨綱,制訂黨章,儘早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上海首先建立黨的核心等。

鮑羅廷的建議很受欣賞,孫中山立刻採納和實施。10月19日,他選任廖仲愷、汪精衛、張繼、戴季陶和李大釗為國民黨改組委員,籌劃改組問題。接著,又成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聘請鮑羅廷為政治顧問,具體負責國民黨改組工作。此時,他儘管為指揮擊退陳炯明襲擾廣州的軍務所纏身,還是努力擠出時間,趕回廣州主持會議,實在脫不了身,便委託廖仲愷主持。自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起,每周都要召開兩次會議,約略算來,已有28次之多,議決要案400多件,為國民黨「一大」的順利召開,為國民黨改組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1923年11月12日,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指出:「分子淘汰,去惡留良,吾黨之奮鬥之成功,將系乎此。」這個宣言一發表,立刻遭到黨內右翼勢力的非難,其中最為突出者,便是孫中山的多年戰友鄧澤如。這些人聯名上書孫中山,老調重彈,歪曲國民黨改組是陳獨秀幕後牽線所為,共產黨是要借國民黨的軀殼,注入共產黨的靈魂,並危言聳聽地說:「五年之後,將見陳獨秀被選為總理矣!」他們還懷疑國民黨的新黨章草案等,是受陳獨秀的染指和影響。

孫中山面對來自黨內的疑惑和壓力,既要做耐心而又具體的說服勸誡,同時,又不能任其自流,以訛傳訛,使改組工作半途而廢,所以,對那些別有用心者的惡意誹謗,他必須給予無情的反駁。他在相關的文件上批示道:

此稿為我請鮑君(即鮑羅廷,作者注)所起,我加審定。原為英文,廖仲愷譯 之為漢文。陳獨秀並未與聞此事,切不可疑神疑鬼。總而言之,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無別也。

我國革命向為各國所不樂聞,嘗助反對我者以撲滅吾黨。故資本國家斷無表同情於我黨。所望表同情,只有俄國及被壓迫之國家與被壓迫之人民。此次俄人與我聯絡,非陳獨秀之意也,乃俄國自動也。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代表165人,其中共產黨23人。孫中山在大會上宣布,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重新來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重新來改組國民黨的全體。」會議期間,孫中山共發表七次演講。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孫中山尤其稱讚這個宣言,「是本黨成立以來破天荒的舉動」。這個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大會通過決議,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選舉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在24人的執行委員中,共產黨員3人: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在17人的候補執行委員中,共產黨員6人:毛澤東、林伯渠、張國燾、瞿秋白、韓麟符、於方舟。組織部、宣傳部、農民部等都分別由共產黨人主持,所有各部的秘書,也幾乎都由共產黨員擔任。

國民黨「一大」後,在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員的努力推動下,國民黨的改組和發展工作成績顯著。孫中山對形勢的發展,十分滿意,他說,國民黨的改組「功效卓見」,其一年多的工作,「可抵以前十倍時間所為者」。到1926年1月,已有廣東等11個省成立省黨部,廣西等8個省正在積極籌建之中。此外,還有廣州、北京、漢口、哈爾濱四個特別市黨部。國民黨員已達14萬人之多。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和婦女運動都蓬勃開展。

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還全身心地投入黃埔軍校的籌建。1924年5月5日,黃埔軍校第一期正式開學。孫中山出席開學典禮,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他說,我們創辦黃埔軍校的宗旨,是「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從而「把革命軍的事業重新來創造」,「今天在這裡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

軍校聘請了蘇聯顧問,如:鮑羅廷、加倫、巴甫洛夫、斯切潘諾夫等。軍校一直得到蘇聯政府的各種援助,初創時,蘇聯政府便資助200萬盧布作為開辦費,還不顧帝國主義的敵視和阻撓,由伏羅夫斯基號軍艦給送來近萬支槍和大批山炮彈藥。孫中山對此尤為感激,專門為蘇艦召開歡迎會,並致歡迎辭。

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軍校發展很快,除黃埔外,還設有潮州、南寧、長沙、武漢等分校。黃埔第一期有學生500多人,第一期到第四期的畢業生,已有4981人,到1927年7月,黃埔學生有2萬多人。

孫中山指出商團叛跡顯露 萬難再事姑息

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引起帝國主義和國內發動派的恐慌,尤其是英帝國主義者的仇恨。他們處心積慮地想使廣州成為其控制中國南方的殖民策源地,所以,他們便急不可耐地要顛覆廣州革命政府,一面以軍械支援陳炯明對廣州革命政府的竄擾,一面慫恿滙豐銀行買辦陳廉伯,以武力抗爭廣州革命政權。他們極富煽動性地對陳廉伯說:「如果你能夠運動商團反對政府,我們英國便幫助你組織商人政府,你陳廉伯就是中國的華盛頓。」陳廉伯也真的不知天高地厚,恬不知恥地做著「中國的華盛頓」的迷夢,利用其在商界的影響,積極培植廣州乃至整個廣東商團的武裝實力,與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革命相抗衡。

1924年8月10日,陳廉伯通過非法手段購得德制76.3口徑槍萬支,手提機關槍42挺,大炮2門。這些武器運抵廣州時,孫中山便早已獲悉,一面致函廣州商團,知照他們:「陳廉伯確有謀為不軌之事,聞其中策劃者有外國人,定期8月14日推翻政府,取而代之」。同時,下令將船隻、槍械統統扣留。可是,商團非但不幡然醒悟,反而召集2000多人,來到大元帥府廣場請願,要求發還扣留槍枝,並且揚言,集結人群「三天不散」。陳廉伯的弟弟陳廉仲還疏通各國駐廣州領事館,企圖通過外國人給孫中山施加壓力。他們甚至叫囂,如果不答應商團的要求,全廣州將實行罷市。

孫中山來到廣場,與請願的商團見面,將陳廉伯勾結帝國主義者的真相,詳細地向他們說明清楚,勸告他們不要阻礙國民革命。在聽了孫中山的講話後,許多商人恍然大悟,紛紛說:「上了別人的當了!」開始離散而去。可是,到了15日,廣東各縣的商團又派代表來大元帥府請願,仍然提出許多無理要求。孫中山答覆說:「陳廉伯私運軍火,企圖推翻政府。其中一部分由商人集資購買者,當令省長查明發還。」20日,孫中山下令通緝陳廉伯。商團總部遷往佛山,陳廉伯則躲在沙面,由佛山商團惡霸地主陳恭受主持活動。廣州市和附近城鎮開始全面罷市。

孫中山立即下令停止罷市,宣布廣州全市戒嚴。同時,又下令調兵戒備,隨時準備平息商團的叛亂。這場叛亂的由來及惡果,英帝國主義者難辭其咎,孫中山憤然向英國麥克唐納爾政府提出抗議。在孫中山的嚴正抗議和國際輿論的譴責之下,英帝國主義者不得不由公開幹涉改為暗中支持,商團的反叛活動也由明目張胆變為隱蔽狡詐。

這時,孫中山決定北伐,9月18日,《中國國民黨北伐宣言》發表,指出,北伐鋒芒所向,不僅是曹錕、吳佩孚,而是要反對一切軍閥和支持軍閥的帝國主義。孫中山將大本營設在韶關,並在這裡召開誓師大會。北伐軍兵分兩路向湖南、江西進發。北伐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消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以擺脫半殖民地的剝削和壓迫,建立一個自由而又獨立的國家。

孫中山就要離開廣州了,商團又以為有機可乘。他們蠢蠢欲動,緊鑼密鼓地策劃第二次武裝進城請願。為服從北伐的大局,儘快地籌措北伐經費,孫中山答應有條件地發還扣押的槍械。10月9日,孫中山給蔣介石下令,讓將入庫的商團槍械,交由廣州市市長李福林,由李福林負責同商團談判。商團在得到這些槍械後,非但不按照協議募捐北伐經費,反而惡狠狠地向廣州革命政府施加壓力,企圖負隅頑抗,與廣州革命政府分庭抗禮。

廣州的形勢已處於千鈞一髮之際,蔣介石致函孫中山,要求他早日回省,表示將「死守孤島,以待先生早日回師來援」,以「鞏固革命根據地之廣州」。10月10日晨,孫中山給在廣州的胡漢民、楊希閔、許崇智、劉震寰、古應芬、蔣介石、李福林等發來特急電報,明確表示:「商人罷市,與敵(指陳炯明,作者注)反攻,同時並舉,叛跡顯露,萬難再事姑息。」「如果確有其事,則用幹部及其他學生,協同福軍(指李福林的軍隊,作者注)忠勇之士,臨門勸告。」倘若勸告無效,商團執意要全面罷市,則應堅決果敢地武力平息叛亂。

這一天,廣州市的工、農、兵、學、商等團體集會慶祝「雙十」節,憤怒聲討商團和帝國主義的罪行。會後,舉行遊行,當隊伍途經太平路時,蓄謀已久的商團軍突然向手無寸鐵的人群開槍射擊。在西濠口的商團軍也攔截遊行隊伍,殘忍地屠戮被衝散的工人和學生。親身經歷這場血雨腥風的李朗如,在事過境遷多少年後,還能十分清楚地記得那個風雨如晦的時空場景:

當遊行隊伍從長堤轉入太平南路時,突遭廣州商團軍開槍掃射,當場死亡有黃駒等數十人,被捕者數十人,受傷者不計其數。那些假充商團的土匪,把打死的人,刨肝剖肺,割頭斷腳。把那些死屍分成無數部分,拿到沿街示眾。商團還在西關一帶,將反孫倒孫標語,貼滿牆壁及電燈杆上,如「驅逐孫文」「反對國民黨」「孫文下野」等;又剪出報紙或孫中山像,剪開兩截或兩片,倒貼街上,有些雙目被挖去,伴以一聯曰:「一世只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

革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孫中山立刻成立以自己為主席的革命委員會,委員有許崇智、廖仲愷、汪精衛、蔣介石、陳友仁、譚平山。他命令革命委員會便宜行事,堅決弭平商團事變。10月15日,工團軍、農民自衛軍、黃埔學生軍與滇、桂、湘、粵各軍,分五路包圍商團軍駐所西關。商團軍憑藉鐵柵欄和高樓,居高臨下,開槍射擊。商團反叛不得人心,在他們負隅抵抗時,西關內的工人已行動起來,放火焚燒他們盤踞的工事,熊熊烈焰之中,商團軍鬼哭狼嚎,奪命而逃。

這場戰鬥只進行四個小時,商團軍首惡分子便逃往香港,其餘分子都被繳械投降。第二日,孫中山便電令胡漢民,「不必畏懼外人幹涉」,將西濠口商團的大新公司佔領充公。不多日,孫中山又電令胡漢民,凡所佔領的商團各機關房所,一律充公,永不發還,「用作黨所或書報社,以為此次殉難者之紀念事跡」。

孫中山彌留之際籤署三份遺囑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孫中山行前發表了《北上宣言》,主張速開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重申反帝反軍閥的政治主張。他在北上之際,十分慎重地安排了廣州事務,委派胡漢民代理大元帥職務,譚延闓負責北伐。他同意譚平山辭去組織部部長,起用另一名共產黨楊匏安擔任組織部部長,並將共產黨員彭湃、阮嘯先調入組織部。孫中山行前的這些人事安排,正是他從長計議,用心良苦之處,誠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歷史教授韋慕廷所說:

這些任命證實了孫中山的決心,把黨內的新鮮血液輸送到負責的崗位上去。從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擬議在數月之後召開這一事實來看,這些都是一些關鍵性的職務。

11月13日上午,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還有汪精衛、李烈鈞、戴季陶及秘書黃昌谷等20多人,乘永豐艦北上,經香港轉乘春陽丸輪赴上海,又由上海取道日本抵天津。途中,孫中山針對英、美帝國主義者的挑釁,再次重申反對不平等條約,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治主張,表示:「這次單騎到北京,就是以極誠懇的意思去同全國人民謀和平統一。」在回答外界所傳他將作大總統時,孫中山平靜而又認真地說:「我的態度是決計推辭,中國一日沒有完全獨立,我便一日不情願做總統。……我先要處於國民地位,同各國再交涉廢除從前不平等的條約,脫離奴隸的地位,到那個時候,才再可以同國民說做他們大總統的話。」

1924年的最後一天,孫中山抱病乘車來到北京。消息傳出,朔風凜冽的北京,竟洋溢在喜慶的熱潮之中,大街小巷懸滿歡迎的彩旗,人們奔走相告,從車站到東長安街站滿了歡迎的群眾,人數達十萬之多,翹首相望的人流,被各種顏色的彩旗裝扮得五彩繽紛,鮮豔奪目。馮玉祥特意從張家口打來電話,指示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負責保護孫先生。鹿鍾麟奉命到車站一看,立刻愣了神,站臺上早已擠滿黑壓壓的人群,考慮到安全問題,鹿鍾麟趕緊驅車來到永定門車站,想讓孫中山由永定門提前下車。

當火車在永定門停靠,鹿鍾麟上車請孫中山下車時,孫中山很不高興,他說:「在永定門下車那可使不得,我是為學生為群眾而來的,我要見他們。請不必擔心,學生們即使擠著了我,也不要緊的。」當火車載著孫中山停靠在北京站時,早已在此佇候凝望的嘈雜的人群,卻奇蹟般地平靜下來,而更令鹿鍾麟驚奇的是:「學生的秩序,立時就自動整理好了。每個人都嚴肅而恭敬地站在那裡。沒有一個人亂動,也沒有一個人說話,只聽得歡迎他的許多小旗在風中瑟瑟地響。」此情此景令鹿鍾麟終身難忘,幾十年後,他還禁不住感嘆道:「學生和民眾,是如何地愛他,他也是如何地愛青年愛民眾。」

國民黨北京支部馬敘倫等,代表北京民眾上車,用藤椅將孫中山抬下火車,這時,肅穆已久的群眾的情緒一下就鼎沸了起來,歡呼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孫中山發表簡短的談話,他說:「此來不是為爭地位,不是為爭權力,是特來與諸君救國的。」之後,孫中山被護送到北京飯店。

此時,北京的政治局勢已有極大的變化,馮玉祥和他的國民軍已被排斥,直系曹錕、吳佩孚雖被推翻,可是,段祺瑞卻在奉系軍閥的支持下,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提出,要以所謂善後會議取代國民會議。孫中山雖在重病之中,態度依然那麼堅定,認為所謂善後會議和以前的「督軍會議」「南北會議」沒有什麼區別,因為,「會議構成分子,皆為政府所指派,而國民對於會議無過問之權。」考慮到實際存在的狀況,孫中山建議會議作兩項改變:一、「善後會議能兼納人民團體代表,如所云現代實業團體、商會、教育會、大學、各省學校聯合會、工商農會等」;二、「會議事項,雖可涉及軍政財政,而最後決定之權,不能不讓之國民會議。」一心想當中華民國大總統的段祺瑞,自然不會採納孫中山的建議。於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示全黨:所有國民黨員,不得參加善後會議。

孫中山入京後,所請的多位外國醫生,對他的病情診查後,得出一致的結論為肝癌。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住進協和醫院,動了手術,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他每天都要接受化療,他的病情也每天向外界公告。他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後,於2月28日,移住到顧維鈞的寓所。

孫中山的病情日趨惡化,國民黨人商議預備遺囑,由汪精衛、鮑羅廷、陳友仁起草和記錄的遺囑共有三個:《總理遺囑》《致蘇聯遺書》和《家事遺囑》。3月11日晚9時,孫中山自知病危,召集同志和家屬來到床前,輕聲對他們說:「現在要分別了,拿前日預備的字來,到籤字的時候了。」汪精衛取過遺囑,宋慶齡扶孫中山的手籤名。宋慶齡淚流滿面,在場者無不唏噓涕淚。

孫中山見大家環繞在床前,又用極微弱的聲音說道:「我這次放棄兩廣來北京,是謀求和平統一。我所主張統一的方法,是開國民會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建設一個新國家。現在為病所累,不能痊癒,死生本不足惜,但數十年為國民革命所抱定的主張不能完全實現,這是不能無遺憾的。希望各同志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到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目的。那麼我雖死了,也是瞑目的。」次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終年59歲。 

相關文章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剷除哪些惡俗政令

推薦閱讀

毛澤東緣何三次倡議學習社會發展史

布衣元帥徐向前:是帥又是兵,曾帶病指揮解放山西全境

陳雲黨建思想對全面從嚴治黨的現實意義

從四次「轉折」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定力

「中共中央進北平」若干歷史細節

毛澤東怎樣倡導黨員幹部「做老實人」

長徵中重視讀書:「天當教室地當紙」

董必武長徵中曾當特殊連隊「保護神」

延安時期毛澤東如何化解作家的牢騷

周恩來主持起草「九月來信」的前前後後

延安時期毛澤東解析名姓趣聞

相關焦點

  • 孫中山的日本妻子:15歲嫁37歲孫中山,婚後兩次改嫁,最後怎樣了
    被尊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革命領袖,一生建立了許多豐功偉業,但自古"風流人物多風流",他的愛情歷程也同樣非常奇幻。  鮮為人知的愛情佳話  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先生有兩位夫人,一位是原配夫人盧慕貞,另一位便是眾所周知的宋慶齡宋夫人。
  • 江澤民評論孫中山
    江澤民:在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隆重的大會,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他在我們黨的幫助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現國共合作,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進。毛澤東同志稱讚孫中山先生制定的新三民主義和統一戰線政策,是他「對於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    孫中山先生畢生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主自由、人民幸福而奮鬥。
  • 袁世凱為什麼能從孫中山手裡拿到總統?我們分析孫中山的性格
    袁世凱身為北洋軍閥首領,其實力自然不用多說;但孫中山先生在人心這方面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麼為何,袁世凱能從孫中山先生手中奪取大總統一職呢?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當然要客觀)。
  • 「孫中山的雙城記憶展」:兩座先生最掛懷的城市
    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11月2日電 (記者 申冉)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前夕,《雙城記憶——南京廣州檔案史料展》在兩市同期舉行。據悉,本次展覽從南京、廣州兩地共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300餘件圖片,60餘件實物、文書等檔案史料,通過實體展覽與APP網上展覽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反映孫中山先生在兩座城市留下的歷史足跡和情感淵源。  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篇目,包括:「革命遺蹟、歲月留痕」篇,重現了孫中山從廣州發起革命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
  • 盤點各名人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
    【史海秘聞 歷史小百科】孫中山簡介: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逝世,終年59歲。回顧歷史,在其他領導人心裡的孫中山是什麼樣子的?對孫中山評價如何?  胡錦濤:200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以「三個一生」、三個「始終」,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鬥,始終堅韌不拔;一生熱愛祖國,始終致力于振興中華。」
  • 川普要再否歐巴馬政治遺產:這次關乎「美國夢」
    (原標題:川普要再否歐巴馬政治遺產:這次關乎「美國夢」)
  • 百年一夢話共和:袁世凱孫中山合演承平戲
    諸如,孫中山的主要副手黃興;國民黨的實際主持人宋教仁;學問家而熱衷於非其所長的政治的章太炎;21歲的青年政論家戴季陶;懂得些許西方政治教條的多變文人章士釗;狀元實業家、君憲派張謇;第一位反正的清朝大吏且為各方接納的老練政治家程德全;被迫反正親袁無能而集權的軍人黎元洪;自恃首義功臣、八方樹敵的張振武;同盟會贛督李烈鈞;同盟會粵督胡漢民;梁啓超門生、滇督蔡鍔;同盟會滬督、掌控會黨反遭其害的陳其美。
  • 誰與斯人慷慨同|紀念孫中山先生
    他出生時,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的餘灰還未散盡,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剛剛平息,滿清政府還試圖通過洋務運動做最後的掙扎。 他離開那年,國共兩黨合作結成革命統一戰線,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初現曙光。
  • 孫中山曾建議列強佔領、監管中國五年?
    斯諾在該書中寫道:「孫博士甚至在同俄國人達成了協議之後,(1924年)還向美國駐華公使雅各布·吉爾德·舒爾曼發出最後一次呼籲,要求他促成大規模的國際幹預,這種規模的幹預甚至連俄國也從未試圖進行過。他建議英、法、美三國佔領中國五年,消滅軍閥,跟國民黨合作,建立一個公正的政府,幫助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使人民做好民主選舉的準備。舒爾曼先生並沒有認真地對待他的夢想。
  • 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孫大炮" 早期革命黨人責其輕率
    孫中山急於利用這一時機行動,向人們宣告革命黨人的存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冬,他帶著鄧蔭南和孫眉等資助的6000餘元美金,匆匆歸國,籌備起義。興中會中的少數工人會員及歐美技師、將帥隨行。舟過日本橫濱,孫中山在船上向僑胞演講革命要義,為橫濱僑商陳清所聞,陳邀請孫上岸商談。孫中山因開船在即,交給興中會章程及討滿檄文一束,要他轉交當地僑商馮鏡如等。孫告訴陳,廣州不日起事,陳若有意參加,可到香港投效。
  • 孫中山去世指著宋慶齡說了九個字!看完讓人感慨
    與宋慶齡結婚的孫中山先生,從一開始就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沒有被全世界包括孫中山先生在內的黨內同志認可。年青貌美的基督徒、飽經滄桑的革命者、富家小姐與逃亡叛逆的人、27歲離異的人,這些婚姻實在太令人震驚了。
  • 看了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再看袁世凱死後輓聯,評價天壤之別!
    在我國輓聯文化史上,孫中山先生大概創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59歲。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停放於中央公園,先後有數十萬人前往祭悼。據統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僅北京一地就收到了6萬副輓聯,此外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追悼會或悼念活動,每一場活動輓聯在幾十、幾百副不等,加上海外發來的輓聯,總計不下10萬件。
  • 孫中山和上海,不得不說的往事
    梅屋莊吉製作的孫中山半身像上海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2020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本次展覽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不朽功勳的同時,也揭示孫中山與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深刻關係。上海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是孫中山先生的人脈淵藪、革命基地、廣闊舞臺和溫馨家園。
  • 孫中山一個用人理念被蔣介石繼承,成為蔣介石失敗重要原因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資治通鑑》是一部史學巨著,其中對選官用人給予了特別關注,強調要重用德才兼備的人,不能以親疏遠近來作為衡量標準,否則必然會導致失敗,孫中山和蔣介石在用人上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 孫中山先生與臺灣的不解之緣(一)——創建興中會和同盟會臺灣分會
    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己派興中會會員楊心如赴臺活動,探摸情況。楊心如是孫中山老友楊鶴齡的堂弟,幼有大志,好讀書,雄於策論,早年在廣東加入興中會。楊到臺北後,在一家經營茶葉出口的良徳洋行做司帳,潛伏下來,做積極準備。1897年9月初,孫中山再派興中會會員陳少白到臺灣聯繫楊心如,開展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
  • 和孫中山離婚後,盧慕貞祝願各尋良人,自己卻悄悄守候了他一輩子
    孫中山對這樁婚事十分厭惡,長年在香港讀書,見識了外面的世界,自然也就看不見穿著土氣,目不識丁的盧慕貞了。就這樣,結婚不到三個月,孫中山就動身去香港留學。盧慕貞感到丈夫的冷淡,她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地照看孫家的生活。女兒的紅顏知己,每次孫中山回家鄉,她都會穿上一套全新的衣服,連公婆楊太夫人的穿著也大都出自盧慕貞之手。自1894年以來,孫中山一直積極參與政治改革的革命浪潮。
  • 餘齊昭:關於孫中山合影照片真假辨析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孫中山研究專家、原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負責人,著有《孫中山文史圖片考釋》等著作,對孫中山相關圖片有多年的研究,本文就是她對幾則常見孫中山合影的具體辨析。 1.關於康德黎、喬義生與孫中山1896年在倫敦的合影
  • 上海孫中山故居首次舉辦實景演出
    上海孫中山故居前草坪首次舉辦實景演出——《莫利愛路寓所的一天》。新華社記者劉穎攝新華社上海12月30日電(記者許曉青)2019年是孫中山先生的《實業計劃》成書100周年。28日,上海孫中山故居前草坪首次舉辦實景演出,以戲劇演出的形式,追憶孫中山先生起草《實業計劃》,矚望推動中國工業發展的點滴細節。據史料記載,1918年11月,孫中山在上海莫利愛路29號寓所(今為香山路7號上海孫中山故居)內著手撰寫《實業計劃》,最初以英語寫作,內容涉及港口、鐵路等多方面的經濟建設暢想,全文完成於1919年。
  • 她是孫中山的日本妻子,16歲結婚,18歲被拋棄後無奈改嫁寺院主持
    孫中山住樓下,大月燻住樓上。有一天,大月薰在房裡不慎打碎花瓶,水順勢流到一樓孫中山的房裡。為此孫中山委託當時橫濱華商兼翻譯的溫炳臣上樓了解原委。父親大月素堂出於歉意讓大月薰下樓親自道歉,由此大月薰與孫中山兩人首次邂逅。貌美可愛、行為得體的小姑娘一下子就讓孫中山動心了,愛情的種子也在此時埋下。
  • 蓬佩奧自詡攻擊中共是任內「遺產」,外交部:遺產?是遺毒!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在1月11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提問: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連發推特,批評中國共產黨在宗教、人權、涉藏、涉疆等事務上的政策和立場,並稱針對中方的有關行為是其任內「遺產」。中方有何評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