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孫大炮" 早期革命黨人責其輕率

2021-01-08 中國臺灣網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廷被新起的島國日本打敗,人們對清廷的憤懣增強。孫中山急於利用這一時機行動,向人們宣告革命黨人的存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冬,他帶著鄧蔭南和孫眉等資助的6000餘元美金,匆匆歸國,籌備起義。興中會中的少數工人會員及歐美技師、將帥隨行。舟過日本橫濱,孫中山在船上向僑胞演講革命要義,為橫濱僑商陳清所聞,陳邀請孫上岸商談。孫中山因開船在即,交給興中會章程及討滿檄文一束,要他轉交當地僑商馮鏡如等。孫告訴陳,廣州不日起事,陳若有意參加,可到香港投效。不久,陳清果然到香港參加革命,可見孫中山演講魅力之大。

  1895年1月(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在歡慶夏曆新年的爆竹聲中,孫中山回到香港。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孫中山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及香港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等,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興中會總部,託名「乾亨行」。輔仁文社成立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3月13日,社綱共6條:1.磨礪人格,臻於至善;2.不得沉溺於當世之惡習;3.為未來中國青年作表率;4.以多途增進中外、文武兩種學識;5.精通西學;6.以愛國者自勵,努力掃除吾國所遭之屈辱。該社發起者7人,陸續入社者共16人,楊衢云為社長。輔仁文社成員的加入增強了香港興中會的力量,不過也增加了矛盾、分裂的因素。謝纘泰認為孫中山是一個「輕率的莽漢」,「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幹不了的事情——事事一帆風順——『大炮』」!「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因此,不能「將領導運動這個重大責任信託給他」。謝和孫的政治理念不完全相同,對孫有偏見。不過,從他的評論裡倒不難發現孫中山性格中的若干優點。

  和檀香山興中會宣言比,香港興中會宣言增加了指責清廷的一段:「乃以政治不修,綱紀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括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嗚呼慘哉!」原有的《規條》9則改為《章程》10條,如會名宜正、本旨宜明、志向宜定、人員宜得、交友宜擇、支會宜廣、人材宜集、款項宜籌、公所宜設、變通宜善等。在「本旨宜明」部分,特別加強了對救亡圖存的緊迫性和責任感的呼籲:「不思中國一旦為人分裂,則子子孫孫世為奴隸,身家性命且不保乎?急莫急於此,私莫私於此,而舉國憒憒,無人悟之,無人挽之,此禍豈能倖免!」在「志向宜定」部分列舉「利國利民」事件四項:「設報館以開風氣,立學校以育人材,興大利以厚民生,除積弊以培國脈。」《章程》表示,期望通過人人「惟力是視」的努力,使中國達到國泰民安的理想境界:「上匡國家以臻隆盛,下維民眾以絕苛殘,必使吾中國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為滿志。」這就說明,孫中山從革命的一開始,除關心國家強盛外,也深切關心民生幸福問題。

  香港興中會的主要成員一部分是具有近代政治理念的新型知識分子,以孫中山、陳少白、陸皓東、楊衢云為代表;一部分是具有傳統反滿精神的會黨分子,以鄭士良、鄧蔭南、謝纘泰為代表。在以後的革命過程中,長時期起作用的主要是這兩種社會力量。不過,年深月久,會黨初建時的精神早已蕩然無存,參加興中會的手續有時也過於簡單。據記載,其方式為:約好在茶樓喝茶,孫中山來到時,凡起立者即為會員。以這種方式發展的成員自然沒有信仰和戰鬥力。

  孫中山在西醫書院時的老師、英國人康德黎(JamesCantlie,1851-1926)這時仍在香港,孫中山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返港目的,希望得到有良知的外國人士的援助。康德黎為孫介紹了在當地開照相館的日本富商梅屋莊吉。孫中山迅速造訪梅屋,對他說:「歐美各國人都稱中國為睡獅。如果是獅子,要醒起來才有用。」「現在的情況如果繼續下去,中國就會被西歐列強殖民主義者所瓜分。不獨是中國,所有亞洲各國都將成為西歐的奴隸。中日兩國不幸發生戰爭,但我們非團結起來不可,使中國脫離殖民化的危險,是保衛亞洲的第一步。為了拯救中國,我與同志們正準備發動革命,打倒清朝。」他向梅屋詳細介紹了在廣州發動起義的計劃,要求得到援助,梅屋讚賞孫中山的理想,富於俠義精神,當即爽快地答應:「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這一天的談話締結了兩個人一輩子的友誼。梅屋很快為孫中山籌集了一筆資金,派人赴澳門、新加坡、廈門等地購買軍械。

  除香港興中會外,日本橫濱、臺灣臺北、南非的約翰尼士堡及彼得馬尼士堡、越南的河內、美國的舊金山等地陸續成立分會。橫濱分會成立於廣州起義失敗之後,會員有經營印刷事業的僑商馮鏡如、馮紫珊、馮懋龍(自由)等十餘人。臺北分會成立於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冬,由陳少白介紹美時洋行買辦楊心如創建,有商民會員數人。南非兩地的分會由楊衢雲創建,有僑商黎民佔等會員數十人。河內分會由孫中山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創建,會員有洋服店商人黃隆生等。舊金山分會成立於1904年,發起人為孫中山,僅會員數人。

  涓涓細流,可以匯為江海;星星之火,可以發展為燎原烈焰。這時的興中會,雖然人員寥落,勢孤力單,但是它卻很快發展、壯大,終於在十幾年後改變了古老中國的歷史進程。(楊天石)

相關焦點

  • 為何有人醜化孫中山
    為何有人醜化孫中山  餘世存(歷史作家)  拋開100年來革命黨人對孫中山的各種評價不論,當代人對孫的看法顯得極有意思。比如,嘲笑「孫大炮」只會忽悠空談,只會騙錢,只會擅權;嘲笑辛亥革命並非革命黨的功勞,立憲黨人也與有榮焉;更進一步,論證辛亥革命開啟了一個世紀的中國劫亂,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越來越多的論者在津津樂道地數落孫中山的罪與錯,他的專制、蠻橫、好色……人們像發現了寶一樣。  孫中山其實跟胡適、魯迅,跟蔣介石、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一樣,在歷史的天平上經受著幾番左右搖晃,貶抑交替。
  • 你的名字:「孫中山」、「孫汶」、「孫大炮」
    最奇妙者,竟有一位姓「清」名「室」的人,居然也送花圈到社稷壇去,居然對於十三年前他想拿來處以極刑的「孫汶」稱起「孫中山先生」來!!!其中,「孫汶」、「孫大炮」、「孫中山」都是孫中山曾被取、用的名字和外號。中山大學的李吉奎先生寫有《孫中山,一個被取、用的名字》(收入氏著《孫中山研究叢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一文,指出孫中山是一個被取、用的名字,首創者為章士釗。
  • 孫中山曾建議列強佔領、監管中國五年?
    附文「孫大炮」考文 | 楊津濤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孫大炮」,其原因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出自唐德剛《袁氏當國》一書。該書稱:袁世凱聽了孫中山的鐵路計劃後,「背後語人,就說孫文是個『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諢名,據說就是袁世凱叫出來的」。至於「孫大炮」一詞的內涵,今人亦多認為名副其實。
  • 袁世凱為什麼能從孫中山手裡拿到總統?我們分析孫中山的性格
    袁世凱身為北洋軍閥首領,其實力自然不用多說;但孫中山先生在人心這方面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麼為何,袁世凱能從孫中山先生手中奪取大總統一職呢?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當然要客觀)。
  • 革命黨人從床下把黎元洪拉出來是偽歷史
    大都督舍他其誰何去何從是黎元洪一直在考慮的問題。跟著革命黨人可能還有勝利的希望,不跟革命黨走,就可能直接被殺掉。在這個情況下,他就打算冒險了。思想經過三天鬥爭,十三號下午答應,之後就正式當都督。南都:黎元洪在新軍中的這種影響,是不是也是後來他被革命黨推舉做大都督的主要原因?
  • 百年一夢話共和:袁世凱孫中山合演承平戲
    清廷退位非一黨一人之功民國肇建,三位政治強人共襄其事。一是激進派革命黨領袖孫中山,一是溫和派君主立憲派領袖梁啓超,一是清朝權臣領袖新政改革派袁世凱。三人合力把清王朝送進墳墓,迎來民主共和的開端。三顆政治巨星之外,在民國政壇燦爛星空中,還有次一等卻也相當耀眼的群星環繞拱峙,閃爍其間。
  • 中國夢最早的雛形:一百多年前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
    解說:他的家人後來的訪談中回憶說,由於他專心一志為革命事業而奔走,差不多把父親遺下來的各項生意逐漸荒廢了,但他仍然不以為意,相反的,苟因革命事業有所急需,他不惜向人舉債應付,他甚至寧可將自己的產業一塊一塊地賣去,而不願坐視革命黨人的困難。
  • 洪門黃三德支持辛亥革命,封孫中山「洪棍」一職,為何翻臉收場?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海外洪門昆仲確實付出了不少代價,洪門幾乎動用了一切力量去支持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六十八位洪門中人。當年為支持革命,黃三德為孫中山扎職「洪棍」,被稱為「穿草鞋一步登天」,這種情況在洪門中是較為罕見的。
  • 孫中山名字由來:為日本人所起 曾用日文名「中山樵」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人人知道的孫中山,孫文本名卻隱沒不彰的情況呢?「孫中山」三字又從何而來,為何孫本人不願使用,別人卻都在使用孫中山這個名字呢?說起來,這裡有幾個故事。    1897年8月16日,孫中山從倫敦經北美東返抵達橫濱。他在日本與浪人宮崎寅藏(滔天)、平山周、可兒長一三人結識後,於9月間由平山、可兒陪同,赴東京會見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
  • 孫中山先生與臺灣的不解之緣(一)——創建興中會和同盟會臺灣分會
    孫中山是最早將收復臺灣付諸實際行動的人。1899年冬,他在日本東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手繪一些中國《形勢地圖》,將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的臺灣領土塗上顏色,以便「讓閱讀者觸目驚心,永誌不忘」。     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己派興中會會員楊心如赴臺活動,探摸情況。楊心如是孫中山老友楊鶴齡的堂弟,幼有大志,好讀書,雄於策論,早年在廣東加入興中會。
  • 《孫中山與華僑、孫中山與航空救國》專題展開幕
    (通訊員 辛靜 記者 許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昨天上午,《孫中山與華僑、孫中山與航空救國》專題展在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開幕。專題展由市僑辦、中山陵園管理局主辦,市人大民宗僑外委、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市僑聯、致公黨南京市委、南京航空聯誼會協辦,孫中山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承辦。
  • 孫中山宋慶齡結婚照真品首展(圖) -孫中山宋慶齡結婚照真品首展...
    賀佳穎現場圖片  據《新聞晚報》報導,頭戴一頂風致秀雅的寬簷女帽的宋慶齡,手持一根文明棍身著合體西服的孫中山,兩人站在一起,臉上是平和的表情。這樣一張在無數印刷品中看到過的孫中山、宋慶齡結婚照,你想親眼目睹真品嗎?
  • 系列談之十:孫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思想與祖國寶島臺灣的密切關係
    為便於策劃廣東惠州起義,中山先生從日本神戶經馬關抵基隆再到臺北,建立臨時指揮中心,逗留42天,通過革命黨人鄭士良組織惠州三合會、哥老會等力量發動武裝起義,隊伍一度發展到2萬餘人。1913年8月5日,中山先生化名「汪國權」第二次到臺。時因革命黨人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而爆發的「二次革命」受挫,中山先生從上海南下廣州指揮「討袁」,途中與胡漢民一同路過日本在臺灣短暫停留。
  • 孫中山最後的政治遺產
    同時,他又派人持函來上海,在林伯渠、李大釗的陪同下,會見孫中山。來人與孫中山會談了六天。之後,孫中山、越飛多次函件來往,互通各自關注的信息。孫中山期待著與越飛的直接會晤,但是,令孫中山困惑不解的是,蘇聯政府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與北京政府改善關係,對此,他曾直率地提出過質疑。國民黨元老張繼受孫中山委託,就此專門會見越飛,他回憶說: 當時我帶了總理的信去見他,他正在害神經痛的病,躺在床上。
  • 誰與斯人慷慨同|紀念孫中山先生
    此時的孫中山先生已重病纏身,但為結束軍閥割據局面,他仍長途奔波一個多月,扶病到達北京,直到1925年3月在北京去世。 彌留之際,在口述遺書《國事篇》中,他還依然把拯救中國、拯救民眾放在心中。「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 和孫中山離婚後,盧慕貞祝願各尋良人,自己卻悄悄守候了他一輩子
    一八八五年,在「父母的命,媒婆的話」的撮合下,盧慕貞與剛滿二十歲的孫中山訂親。孫中山對這樁婚事十分厭惡,長年在香港讀書,見識了外面的世界,自然也就看不見穿著土氣,目不識丁的盧慕貞了。就這樣,結婚不到三個月,孫中山就動身去香港留學。盧慕貞感到丈夫的冷淡,她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地照看孫家的生活。
  • 孫中山一個用人理念被蔣介石繼承,成為蔣介石失敗重要原因
    ,孫中山和蔣介石在用人上就犯了這樣的錯誤。胡漢民 ,祖籍江西吉安,幼名衍鸛,後改名衍鴻,「漢民」是他在《民報》上發表文章時所用的筆名,他於1879年12月9日出生於廣東番禺,於1901年中舉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民報》主編,從此成為孫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孫中山逝世後主持編寫了《總理全集》。曾先後在南京臨時政府、中華革命黨、廣東非常大總統府及國民黨政府中擔任要職。
  • 孫中山和上海,不得不說的往事
    「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開展展覽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協辦。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1月12日。
  • 盤點各名人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
    【史海秘聞 歷史小百科】孫中山簡介: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逝世,終年59歲。回顧歷史,在其他領導人心裡的孫中山是什麼樣子的?對孫中山評價如何?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 「人文」孫中山稱自己對辛亥革命「毫髮無功」,是自謙、還是實情
    1894年6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沒有得到接見,但領得一張出國考察農務的護照。1894年秋天,孫中山從上海去往檀香山。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不少人認為,「上書事件」把孫中山從李的崇拜者變成了李的反對者。孫中山因為遭到李鴻章的冷落而變得對清廷體制徹底失望,從先前真誠地想進入體制內發展、轉而變成決絕地要推翻這種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