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作為父母最關心的就要數孩子是否健全,有沒有明顯的畸形等等。畢竟產檢的時候就算再健康,也總要親眼見到才能安心下來,話說回來誰不希望孩子沒有先天性疾病,可以健健康康的呢?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許多家長卻發現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出現了口齒不清的現象。其實一開始家長都沒有太在意,畢竟孩子還在學習的過程中麼,慢慢就好了,然而到了2歲的時候,孩子說話還是含糊不清的,家長一下子就慌了。
特別是有同齡寶寶做對比的情況下,孩子的異常太過明顯,讓家長們不得不重視起來。那麼孩子說話口齒不清淅,是生理原因,教育原因,還是我們最不想見到的疾病原因呢?
1、為何孩子說話會口齒不清,有哪些原因導致的
首先,從生理方面來考慮,絕大多數的寶寶一般在8個月~9個月左右就可以說話了,不過他們只能隱隱約約地說單個的詞,並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在一歲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說2~3個字,比如「媽媽、爸爸」等家長經常教,或者經常說的詞語。
而在2歲左右已經可以用「你、我」等代詞來表達,而到了3歲,寶寶就已經可以和家長進行一些簡單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
當然,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其實都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所以兩歲的寶寶說話有些含糊不清,可能是因為他的語言功能發育得相對較晚,就像剛學會跑肯定要跌倒幾次一樣,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又怎麼可能吐字清晰呢?
其次,從教育方面考慮,因為每個寶寶所處的語言環境並不相同,所以這種外界的因素也會造成寶寶的語言表達不夠清楚。比如說一家子人哪個地方的都有,方言的口音自然也不一樣,這樣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在語言方面產生混淆。
同時許多家長可能忙於工作,平常和寶寶溝通的較少,所以寶寶缺少了外界語音的引導,自然不知道該怎麼說話,只是靠他去聽家長們的閒聊天的話,也不是不能學會,但是這個效率…
最後,從疾病原因考慮,有一部分寶寶說話不清楚的直接原因,其實是舌系帶過短所導致的。舌系帶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舌筋,當孩子張開嘴,翹起舌頭時,我們可以看到舌頭和口腔底部之間存在著一個薄條狀的組織,這就是舌系帶。
新生兒的舌系帶一般都是延伸到了舌尖或者是接近於舌尖,而在發育的過程中,舌系帶會逐漸想著舌根部退縮回去。但如果舌系帶過短的話,特別是2歲以後,短到已經妨礙舌頭可以自由地前伸時,那麼應該考慮去專業醫院進行手術。
還有的寶寶可能聽覺部分的器官發育過程中出現異常,所以對外界的語言辨別得不清晰,只能去錯誤地模仿,自然會造成發音不準確的現象。
2、孩子說話口齒不清,對孩子有哪些不良影響,父母該如何面對
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溝通有多麼重要,其實家長們心裡都清楚,而溝通的基礎就是語言了。寶寶說話口齒不清淅,那麼在溝通過程中無疑落了下風。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一定遇到過說話含糊不清,或者口吃的人,那麼我們在和他們正常溝通的時候,內心在想什麼?大概率心裡都會非常不耐煩,而且對其低看了一眼吧?
同時寶寶口齒不清,他自己也能感受得到和同齡小夥伴的差別,往往還沒等小夥伴取笑他,他就已經在心底否定自己了。往往口齒不清淅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出、自卑、內向等性格。
其實家長應該對孩子口齒不清淅這一點重視起來,首先應該帶孩子到專業的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確認舌系帶正常、聽覺功能正常後,再仔細摸索導致寶寶口齒不清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有的家長脾氣可能比較爆,每當孩子說話吞吞吐吐,或者吐字不清淅的時候,經常會對孩子又吼又罵,或者語氣不好帶著怒氣去抱怨等一切極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心靈的行為。
其實孩子極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問題才口齒不清淅的,他們也不想這樣。可是家長的訓斥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從而越來越逃避說話,性格開始變得孤僻起來,甚至會有暴力傾向。
3、引導孩子說話清晰,寶媽有哪些妙招分享
引導孩子養成說話清晰的好習慣,其實父母的幫助非常大。
首先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地去示範去講解,而且不應該只是按照自己的邏輯去說去教,而是應該照顧到孩子在聽和看這兩方面的能力,這樣可以讓他們模仿得更輕鬆。
同時家長們在進行一些口型上的示範時,也應該做一些合適的講解,比如說「爸爸」這兩個字就是上下唇的活動。家長們在做示範的時候,儘量速度放慢,讓孩子更容易看到,就更容易模仿。
同時,在孩子發音這件事情上,一定要要求孩子進行正確的發音,並且多給他一些鼓勵。而且既然發現了孩子如今發音並不清晰,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畢竟已經被驗證出來錯誤了不是麼?
家長們要儘量多地跟孩子進行對話,可以多講一些故事,在帶著孩子出門玩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一些情景上的對話。多做這種語言上的交流其實非常利於孩子表達能力的鍛鍊,並且主動鼓勵孩子多練習,多說話,多表達自己的情感。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孩子是可以接受兩種語言環境的,比如說普通話和當地的方言,這兩者是可以共存的。所以孩子在家可以說普通話,去外面跟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可以放任他說本地話,這對於孩子在語言的調節轉換能力上也是一種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