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口齒不清?排除疾病因素,幾個妙招,助力孩子吐字清晰

2021-01-20 黃衣心理

寶寶出生後,作為父母最關心的就要數孩子是否健全,有沒有明顯的畸形等等。畢竟產檢的時候就算再健康,也總要親眼見到才能安心下來,話說回來誰不希望孩子沒有先天性疾病,可以健健康康的呢?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許多家長卻發現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出現了口齒不清的現象。其實一開始家長都沒有太在意,畢竟孩子還在學習的過程中麼,慢慢就好了,然而到了2歲的時候,孩子說話還是含糊不清的,家長一下子就慌了。

特別是有同齡寶寶做對比的情況下,孩子的異常太過明顯,讓家長們不得不重視起來。那麼孩子說話口齒不清淅,是生理原因,教育原因,還是我們最不想見到的疾病原因呢?

1、為何孩子說話會口齒不清,有哪些原因導致的

首先,從生理方面來考慮,絕大多數的寶寶一般在8個月~9個月左右就可以說話了,不過他們只能隱隱約約地說單個的詞,並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在一歲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說2~3個字,比如「媽媽、爸爸」等家長經常教,或者經常說的詞語。

而在2歲左右已經可以用「你、我」等代詞來表達,而到了3歲,寶寶就已經可以和家長進行一些簡單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

當然,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其實都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所以兩歲的寶寶說話有些含糊不清,可能是因為他的語言功能發育得相對較晚,就像剛學會跑肯定要跌倒幾次一樣,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又怎麼可能吐字清晰呢?

其次,從教育方面考慮,因為每個寶寶所處的語言環境並不相同,所以這種外界的因素也會造成寶寶的語言表達不夠清楚。比如說一家子人哪個地方的都有,方言的口音自然也不一樣,這樣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在語言方面產生混淆。

同時許多家長可能忙於工作,平常和寶寶溝通的較少,所以寶寶缺少了外界語音的引導,自然不知道該怎麼說話,只是靠他去聽家長們的閒聊天的話,也不是不能學會,但是這個效率…

最後,從疾病原因考慮,有一部分寶寶說話不清楚的直接原因,其實是舌系帶過短所導致的。舌系帶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舌筋,當孩子張開嘴,翹起舌頭時,我們可以看到舌頭和口腔底部之間存在著一個薄條狀的組織,這就是舌系帶。

新生兒的舌系帶一般都是延伸到了舌尖或者是接近於舌尖,而在發育的過程中,舌系帶會逐漸想著舌根部退縮回去。但如果舌系帶過短的話,特別是2歲以後,短到已經妨礙舌頭可以自由地前伸時,那麼應該考慮去專業醫院進行手術。

還有的寶寶可能聽覺部分的器官發育過程中出現異常,所以對外界的語言辨別得不清晰,只能去錯誤地模仿,自然會造成發音不準確的現象。

2、孩子說話口齒不清,對孩子有哪些不良影響,父母該如何面對

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溝通有多麼重要,其實家長們心裡都清楚,而溝通的基礎就是語言了。寶寶說話口齒不清淅,那麼在溝通過程中無疑落了下風。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一定遇到過說話含糊不清,或者口吃的人,那麼我們在和他們正常溝通的時候,內心在想什麼?大概率心裡都會非常不耐煩,而且對其低看了一眼吧?

同時寶寶口齒不清,他自己也能感受得到和同齡小夥伴的差別,往往還沒等小夥伴取笑他,他就已經在心底否定自己了。往往口齒不清淅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出、自卑、內向等性格。

其實家長應該對孩子口齒不清淅這一點重視起來,首先應該帶孩子到專業的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確認舌系帶正常、聽覺功能正常後,再仔細摸索導致寶寶口齒不清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有的家長脾氣可能比較爆,每當孩子說話吞吞吐吐,或者吐字不清淅的時候,經常會對孩子又吼又罵,或者語氣不好帶著怒氣去抱怨等一切極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心靈的行為。

其實孩子極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問題才口齒不清淅的,他們也不想這樣。可是家長的訓斥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從而越來越逃避說話,性格開始變得孤僻起來,甚至會有暴力傾向。

3、引導孩子說話清晰,寶媽有哪些妙招分享

引導孩子養成說話清晰的好習慣,其實父母的幫助非常大。

首先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地去示範去講解,而且不應該只是按照自己的邏輯去說去教,而是應該照顧到孩子在聽和看這兩方面的能力,這樣可以讓他們模仿得更輕鬆。

同時家長們在進行一些口型上的示範時,也應該做一些合適的講解,比如說「爸爸」這兩個字就是上下唇的活動。家長們在做示範的時候,儘量速度放慢,讓孩子更容易看到,就更容易模仿。

同時,在孩子發音這件事情上,一定要要求孩子進行正確的發音,並且多給他一些鼓勵。而且既然發現了孩子如今發音並不清晰,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畢竟已經被驗證出來錯誤了不是麼?

家長們要儘量多地跟孩子進行對話,可以多講一些故事,在帶著孩子出門玩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一些情景上的對話。多做這種語言上的交流其實非常利於孩子表達能力的鍛鍊,並且主動鼓勵孩子多練習,多說話,多表達自己的情感。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孩子是可以接受兩種語言環境的,比如說普通話和當地的方言,這兩者是可以共存的。所以孩子在家可以說普通話,去外面跟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可以放任他說本地話,這對於孩子在語言的調節轉換能力上也是一種鍛鍊。

相關焦點

  • 孩子口齒不清怎麼辦
    可是,寶寶不但不太愛說話,還口齒不清楚,翹舌音總是發不好,會把「th」音發成「s」音。有時候,媽媽覺得可能是因為孩子說話時間不是太長,也有可能是他說的少、鍛鍊比較少,所以媽媽就開始糾正孩子的口音。誰知道越是糾正越是著急,寶寶不但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而且似乎越來越口齒不清了。媽媽很是擔心,對這種情況,不知道需不需要有針對性的訓練?
  • 一招解決幼兒說話口齒不清!
    生活中經常發現一些孩子口齒不清,說話含含糊糊。比如把「3」說成「山」,聽起來有時覺得挺可愛。但如果自己孩子這麼說話,當父母的就需要注意了。三到五歲是兒童語言高速發育期,口齒不清會造成語言認知困難,增加學說話難度。錯失這個語言發育期,兒童其他相關能力也會落後同齡孩子。
  • 口齒不清,說話不流利怎麼辦?
    口齒不清讓人很無奈,比如你連珠帶炮的說了一大堆,結果對方卻一臉懵逼,我們心裡就有種一萬隻羊駝奔騰而過的感覺。著實令人惱火,但應該怎麼克服呢?首先,你要確定你的口齒不清不是因生理疾病引起的,不然這裡的方法也幫不了你。而如果你的發音系統很健全,又是什麼引起你口齒不清呢?
  • 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晚而且同時還口齒不清呢?
    2月齡會抬頭,7月齡會坐,1歲左右張嘴說話,同時學會走路……寶寶每學會一項新技能,當爸媽的總是最高興和興奮,好像孩子從今往後就永遠健康、聰明一樣。尤其是語言能力,這可是人類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寶寶喊出的第一句「媽媽」甚至能讓當媽的熱淚盈眶。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如此順利。
  • 寶寶說話這麼「萌」,或是舌系帶出問題
    大部分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舌系帶其實都不長,而且寶寶舌頭也處於緊張狀態,所以新生兒「大舌頭」是正常的,隨著孩子長大,舌系帶是會退到舌根的,這時孩子就不會大舌頭了。但如果孩子長到了五六歲,依然吐字含糊不清,這十有八九就是真正的舌系帶過短,需要就醫檢查了。舌系帶過短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影響。
  • 寶寶已經一歲半了,只會叫媽媽,該怎麼辦呢?
    寶寶已經一歲半了,但說話吐字不清晰,都是依依呀呀的說話,也只會叫媽媽,該怎麼辦呢?一歲半的寶寶會叫媽媽,能聽明白,只是表達不清晰而已。根據你的描述,寶寶智商沒問題,如果沒有其他生理上的缺陷,不用擔心。孩子說話早晚主要跟語言環境有關。
  • 寶寶發不出「L」的音,是舌頭有問題,用這5招讓寶寶說話變清晰
    口齒不清的小寶寶前兩天,我吃過晚飯之後在寶媽群裡和大家聊天,娟娟在群裡說,她家的寶寶現在一歲半了,雖然會說話,但是說的特別不清楚,尤其是帶有「L」的音,怎麼教都不行,寶寶就是發不準這個音。娟娟每天都要上班,婆婆在家裡照顧寶寶,看到寶寶發音不準,婆婆覺得很有趣,而且還經常學寶寶說話。
  • 寶寶吐字不清怎麼辦?最好的方法竟然是它
    牙牙學語的小朋友,說話多半有些「口齒不清」「小西幾」「大腦斧」…這些萌萌噠奶音,家長們一般都只覺得可愛,並不會放在心上,但四歲的小朋友樂樂(化名),卻因為口齒不清的毛病,被父母帶去看病了,看似說不清話的「小毛病」已經影響到了他的學習成長,幼兒園老師告訴樂樂的父母,孩子說話經常讓人聽不太懂,而且很多音說錯了,建議可以去醫院看診一下。
  • 孩子不說話、口齒不清、發音困難……這些訓練方法家長要掌握
    孩子不說話、貴人語遲;口齒不清、長大就好了;發音困難、再等等就能說了……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千萬不能有這種錯誤的想法兒。跑步不僅可增加肺活量,而且可以培養孩子學會一呼一吸的有規律氣息控制經驗,增進孩子對音量大小、發音長度與發音氣息的控制能力。經常看到有孩子說話嘴型變化不是很明顯,吐詞不是很清楚,音量極低,非家長本人才能聽清孩子在說什麼,而我們旁人要等待家長來翻譯,感覺孩子是用「啍哼」來說話的。是孩子的氣息不夠力、氣流不夠長,孩子無法有足夠的氣息氣流來支撐其有效的聲帶振動。
  • 口齒不清影響智力?危害比你想像的大得多!
    起因是寶貝自打會說話後,口齒不清的毛病便一直困擾著整個家庭。雖然無論是父母還是老人在家一直給孩子做糾正,可正常發音總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孩子的發音就又回到起點。 不只是發音,孩子的身體有時也不太協調,肢體動作過多,加上說的話除了家人誰也聽不太懂,辰辰總是給人一種不太聰明的感覺。家長擔心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出現問題,可檢查結果卻比較正常。
  • 說話聲音很大,對方卻總聽不清?學會這幾招,改變你的吐字問題!
    您好,這裡是《0投資,帶你靠聲音月入過萬》的第13課,今天這節課跟大家分享如何練習吐字發音,讓別人聽清自己說的話!有沒有人這樣評價過你說出的話:「這人說話口音太重了,哪裡人呢,怎麼聽不懂」「你說話能說清楚點兒麼,剛才你指的是什麼」「我感覺我在很努力的大聲說話,你怎麼還是聽不清,故意的吧」其實像這種情況,我們始終存在一個發音上的誤區,認為只要聲音大點兒,對方就能聽清楚。 其實不然。聲音的音量的大小和能否聽清楚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 寶寶厭食不吃飯怎麼辦,我有小妙招!
    記住這四點,助力寶寶健康成長! 我家寶寶2歲時,有一段時間厭食不愛吃飯,一口飯含在嘴裡半天不咽下去。給她變著花樣做飯,她還是沒有食慾。我相信這是每一位寶爸寶媽經常遇到的困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小妙招,下面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 孩子1歲多還不會說話,擔心發育遲緩?別著急,看看是不是些原因
    造成寶寶說話晚的幾個原因? 1、先天性的因素 有的寶寶說話晚有可能是先天因素所決定,例如,發音器官的病理現象,像我們熟悉的唇裂,鼻部,喉部等的發育不健全。當然這部分寶寶說話晚,父母需要帶他們去醫院進行細緻的治療和檢查,越早發現治療的效果越明顯。
  • 說話小聲?口齒不清?10種訓練方法,讓孩子變成「小夜鶯」
    「孩子三周多了,只會一些簡單的詞,還說不利索該怎麼辦?」「幼兒園中班了,說話還有些大舌頭……」「口齒不清,到現在還是把『姑姑』說成『嘟嘟』,很努力還是改不過來……」當特教老師的這些年,被家長們問最多的大概是言語相關的問題。那些孩子基本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是說的不清楚、快、不完整,所以讓聽的人感到費勁。
  • 快速哄寶寶入睡妙招?規避3個陋習,孩子睡眠好,身高智力兩不誤
    1、堅持正常作息時間首先,我們應該堅持讓寶寶晚上多睡,白天少睡的總原則,把握好作息時間。晚上睡眠質量較高的孩子,身體素質普遍比作息紊亂的孩子要高。晚上睡眠充足對孩子身高、體重都有明顯地促進作用。尤其是晚上10點至凌晨1點這個時間段,是孩子激素分泌的高峰期,抓住這個寶貴機會,不僅可以身體長高高,還會助力孩子智力提升。
  • 月齡大的孩子總搖頭?最好提前排除下以防疾病
    一般來說2-3個月的寶寶經常會出現搖頭、一驚一顫、四肢用力使勁、小臉總是憋得通紅,這是由於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神經髓鞘化沒有完成,神經興奮容易擴散引起的。一般情況下,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搖頭的動作就會逐漸消失。如果是較大月齡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需要考慮是否室內溫度太高、孩子穿的過厚,孩子是否情緒出現問題,是否缺鈣。
  • 孩子說話大舌頭和吐字不清,家長該怎麼辦?
    實踐中,很多孩子說話大舌頭和吐字不清,家長去當地醫院諮詢,醫院都看不了,家長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辦?本人認為,孩子有語言障礙,找專業的語言康復機構訓練,這是最好的方法。理由有以下幾點:1、語言康復訓練,從專業上劃分,屬於特殊教育,不屬於病理性障礙。
  • 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語言混雜對寶寶說話究竟有哪些影響?有媽媽擔心,寶寶已經到了學說話的年齡,平時在家跟他主要是說方言的,有時候也說幾句普通話,不知道這會不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研究發現,如果多種語言混雜,可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專家建議,為了避免讓孩子「開不了口」,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從小就用標準的普通話。1、媽媽疑惑:複雜語言環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
  • 舌系帶過短症狀真的包括影響孩子日後的說話嗎?
    其實我們在張開嘴觀察口腔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看到牙齒是否健康,口腔黏膜、牙周組織有沒有疾病,也能看到舌頭,那麼舌頭下方的——舌系帶,就是今天要說的問題所在。舌系帶俗稱舌筋,指的是舌頭下面的一條軟組織系帶。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舌系帶,由口腔底一直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位置。
  • 為何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父母們不用太著急,看看是不是這些原因
    因為寶寶不會說話,父母也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思,導致患上孤獨症。一旦患上孤獨症,說話就可以很明顯感到不同,但是孤獨症需要到三歲才能檢查出來,但是三歲的時候,對孩子的影響就已經很大了。所以我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孤獨症的苗頭,就要積極進行心理幹預和治療,確保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