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北京的鳥類愛好者忙碌起來,每周他們都能欣喜地迎來天空飛來的老朋友。
不過,有著20多年觀鳥經驗的雷先生通過近兩年在天壇的觀察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吐出的唾餘中不僅有人們都知道的鼠類,還出現了不少鳥羽。此外,天壇公園內的貓頭鷹數量也在逐年銳減,這一切說明了什麼?
天壇公園的貓頭鷹逐年銳減
「天壇最常見的貓頭鷹叫做長耳鴞,它們吃食時常常是整口吞下去,那些不能消化的殘物渣子會被集成小塊兒吐出來,稱為『唾餘』。」愛觀貓頭鷹的雷宏告訴記者,觀鳥時,只要發現唾餘,那貓頭鷹一定就在不遠處了。近兩年,他在長耳鴞的唾餘中頻繁地發現了鳥羽,這讓他十分憂慮,以鼠類為主要食物來源的貓頭鷹為什麼會吃鳥呢?
鳥友們還發現,以往每到冬季,天壇蔥蘢的松柏樹中總會飛來不少貓頭鷹,但這兩年來天壇過冬的貓頭鷹數量也在逐年減少。雷先生告訴記者:「我最初觀鳥那會兒,天壇公園呆一天能看到二十幾隻長耳鴞;可是去年呢,我整個冬天一共才看到3隻。」北京的動物達人楊毅也有相同的感受:「七八年前,天壇公園還有十幾隻長耳鴞;過了兩年就變成五六隻;現在只能看到一兩隻了。」
貓頭鷹開始頻繁吃鳥
「北京滅鼠工作做得徹底,貓頭鷹沒的可吃,所以只能吃同類。」針對這一現象,許多人作出了自己的推測,認為食物的匱乏是貓頭鷹越來越少光顧天壇的根本原因。
動物達人楊毅告訴記者:「貓頭鷹的飲食結構中本來就有鳥,配比大概在10%以內。」這一點,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副教授、鳥類專家趙欣如有實驗為證:「上世紀90年代,我請學生到天壇把長耳鴞的唾餘取回來,用清水溶開,發現沒消化掉的食物中包括羽毛、骨骼、獸毛。這說明,貓頭鷹吃鳥並不足為奇。我們小時候學的一些童話或寓言故事,往往把複雜的生態關係描述得簡單化了,這為科普帶來了不少麻煩。大多數人認為的『貓頭鷹吃鼠不吃鳥』,就是一個例子。」專家們分析道,唾餘中出現鳥羽並不奇怪,但是頻繁地出現鳥羽,而非鼠類骨骼,確實與城市中「老鼠少了」有關。
對於光顧天壇的貓頭鷹數量的減少,趙欣如分析道:「這首先要監測貓頭鷹繁殖地的數量變化,如果那裡也減少,那麼天壇的生態環境就不是根本原因;如果繁殖地種群數量沒變化,只是來天壇的貓頭鷹少了,那就要研究天壇的生態環境了。」
如何留住
城市上空的老朋友
在當前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盡力留住天壇的「飛行上賓」呢?
趙欣如告訴記者,保護天壇的長耳鴞,人們應先做「減法」。「在白天,貓頭鷹常是閉著眼睛休息,有些人在拍照時用扔石子、大聲喊的方法,想拍貓頭鷹睜開眼睛的照片,受幹擾的貓頭鷹很可能再也不願回到這棵樹上,甚至遠離天壇公園。」關注自然攝影的趙欣如建議,「記錄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拍攝,閉著眼睛的貓頭鷹一樣很美。」楊毅也告訴記者,曾有人在天壇發現貓頭鷹被斷了的風箏線吊死了,所以市民放風箏時最好離天壇柏樹稍遠一些。
趙欣如還建議,應找到長耳鴞在中國境內的繁殖地,並重點監測其密度變化、何時會光顧和飛離天壇、集群時能達到多少只。「如果能開展有效的環志追蹤研究,查清長耳鴞分布規律,這對於了解長耳鴞生存狀況和制定保護計劃至關重要。」
針對天壇的生態環境,楊毅和雷宏都建議,在不妨礙防火等工作的前提下,可在貓頭鷹常出沒的小範圍樹根下多栽種一些灌叢,「貓頭鷹更熟悉和熱愛有草被與灌叢覆蓋的環境。」(殷呈悅 傅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