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公園貓頭鷹逐年銳減 改變習性頻繁吃鳥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春天來了,北京的鳥類愛好者忙碌起來,每周他們都能欣喜地迎來天空飛來的老朋友。

  不過,有著20多年觀鳥經驗的雷先生通過近兩年在天壇的觀察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吐出的唾餘中不僅有人們都知道的鼠類,還出現了不少鳥羽。此外,天壇公園內的貓頭鷹數量也在逐年銳減,這一切說明了什麼?

  天壇公園的貓頭鷹逐年銳減

  「天壇最常見的貓頭鷹叫做長耳鴞,它們吃食時常常是整口吞下去,那些不能消化的殘物渣子會被集成小塊兒吐出來,稱為『唾餘』。」愛觀貓頭鷹的雷宏告訴記者,觀鳥時,只要發現唾餘,那貓頭鷹一定就在不遠處了。近兩年,他在長耳鴞的唾餘中頻繁地發現了鳥羽,這讓他十分憂慮,以鼠類為主要食物來源的貓頭鷹為什麼會吃鳥呢?

  鳥友們還發現,以往每到冬季,天壇蔥蘢的松柏樹中總會飛來不少貓頭鷹,但這兩年來天壇過冬的貓頭鷹數量也在逐年減少。雷先生告訴記者:「我最初觀鳥那會兒,天壇公園呆一天能看到二十幾隻長耳鴞;可是去年呢,我整個冬天一共才看到3隻。」北京的動物達人楊毅也有相同的感受:「七八年前,天壇公園還有十幾隻長耳鴞;過了兩年就變成五六隻;現在只能看到一兩隻了。」

  貓頭鷹開始頻繁吃鳥

  「北京滅鼠工作做得徹底,貓頭鷹沒的可吃,所以只能吃同類。」針對這一現象,許多人作出了自己的推測,認為食物的匱乏是貓頭鷹越來越少光顧天壇的根本原因。

  動物達人楊毅告訴記者:「貓頭鷹的飲食結構中本來就有鳥,配比大概在10%以內。」這一點,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副教授、鳥類專家趙欣如有實驗為證:「上世紀90年代,我請學生到天壇把長耳鴞的唾餘取回來,用清水溶開,發現沒消化掉的食物中包括羽毛、骨骼、獸毛。這說明,貓頭鷹吃鳥並不足為奇。我們小時候學的一些童話或寓言故事,往往把複雜的生態關係描述得簡單化了,這為科普帶來了不少麻煩。大多數人認為的『貓頭鷹吃鼠不吃鳥』,就是一個例子。」專家們分析道,唾餘中出現鳥羽並不奇怪,但是頻繁地出現鳥羽,而非鼠類骨骼,確實與城市中「老鼠少了」有關。

  對於光顧天壇的貓頭鷹數量的減少,趙欣如分析道:「這首先要監測貓頭鷹繁殖地的數量變化,如果那裡也減少,那麼天壇的生態環境就不是根本原因;如果繁殖地種群數量沒變化,只是來天壇的貓頭鷹少了,那就要研究天壇的生態環境了。」

  如何留住

  城市上空的老朋友

  在當前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盡力留住天壇的「飛行上賓」呢?

  趙欣如告訴記者,保護天壇的長耳鴞,人們應先做「減法」。「在白天,貓頭鷹常是閉著眼睛休息,有些人在拍照時用扔石子、大聲喊的方法,想拍貓頭鷹睜開眼睛的照片,受幹擾的貓頭鷹很可能再也不願回到這棵樹上,甚至遠離天壇公園。」關注自然攝影的趙欣如建議,「記錄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拍攝,閉著眼睛的貓頭鷹一樣很美。」楊毅也告訴記者,曾有人在天壇發現貓頭鷹被斷了的風箏線吊死了,所以市民放風箏時最好離天壇柏樹稍遠一些。

  趙欣如還建議,應找到長耳鴞在中國境內的繁殖地,並重點監測其密度變化、何時會光顧和飛離天壇、集群時能達到多少只。「如果能開展有效的環志追蹤研究,查清長耳鴞分布規律,這對於了解長耳鴞生存狀況和制定保護計劃至關重要。」

  針對天壇的生態環境,楊毅和雷宏都建議,在不妨礙防火等工作的前提下,可在貓頭鷹常出沒的小範圍樹根下多栽種一些灌叢,「貓頭鷹更熟悉和熱愛有草被與灌叢覆蓋的環境。」(殷呈悅 傅聰攝)

相關焦點

  • 貓頭鷹為何頻繁吃鳥?
    天壇裡的貓頭鷹數量越來越少而且習性改變  不過,有著20多年觀鳥經驗的雷先生通過近兩年在天壇的觀察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吐出的唾餘中不僅有人們都知道的鼠類,還出現了不少鳥羽。此外,天壇公園內的貓頭鷹數量也在逐年銳減,這一切說明了什麼?
  • 「我第一個看到了天壇知更鳥」
    「天壇那隻知更鳥是我第一個發現的。」昨天本報A16版刊登了《英國國鳥空降天壇數百人爭拍》的報導,李棟鈞便是這隻英國國鳥的發現者。與那些圍在天壇的「追鳥者」不同,李棟鈞是一位觀鳥者:觀察、記錄自然環境中各種鳥類的真實生活。而在北京,這樣的觀鳥者能夠達到萬人之多,觀鳥,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 在北京天壇公園,與可愛的精靈一次次的偶遇
    白眉鶇攝於天壇 2020.5北京的天壇公園,位於北京城的南邊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
  • 物種入侵北京 美國白蛾攻擊天壇公園
    外來物種已攻進北京核心區天壇公園和龍潭公園,如不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美國白蛾很有可能在2007年大爆發,2008年的「綠色奧運」將變成「白色奧運」。北京已被證實是受害非常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師大研究數據表明,在中國各省市按單位面積計算入侵物種排序中,上海居第一,海南第二,北京第三。北京入侵的植物已超過50種,入侵動物超過18種。2006年初迅速蔓延的美國白蛾對北京的生態安全和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帶來極大威脅。該蟲為多食性害蟲,可危害200多種林木、果樹、農作物和野生植物,且繁殖能力極強,擴散速度驚人。
  • 天壇公園576個垃圾桶全部升級完成,標識清晰指導民眾精準投放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已滿月,天壇公園288組、576個垃圾桶全部升級改造到位。記者近日探訪發現,天壇公園已由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類垃圾桶,增加到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4類垃圾桶,各類垃圾桶按需擺放在各個點位,標識清晰規範。
  • 北京這些大公園,原來都有一種野生動物「佔山為王」
    觀鳥愛好者在拍戴勝一家「玉淵潭公園戴勝比較多,有40隻左右。也是最近四五年生態越來越好、人們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而逐漸增加的。」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介紹。玉淵潭公園裡,戴勝哺育幼鳥戴勝偏愛玉淵潭,那北京其他幾大公園,又受哪些野生動物的青睞呢?別說,各大公園還真都有主!
  • 公園熱遊榜三甲出爐:頤和園、天壇公園、北京動物園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10月3日,市屬公園迎來今年國慶長假首個高峰日,據市公園管理中心統計,市屬11家公園和園博館累計遊客量58.2萬人次,較前一日增加近20萬人。排名前三位的公園依次是頤和園12.6萬人次;天壇公園8.7萬人次;北京動物園7.9萬人次。
  • 天壇公園泰元門完成復原修繕 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
    經過為期3個多月的大修,位於天壇圜丘壇東部——泰元門的復原修繕工程今天正式完工。自此,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天壇泰元門修繕完工 程功 攝泰元門為天壇圜丘東天門,位於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距圜丘約500米,東西走向,為綠琉璃瓦歇山頂、磚座三孔拱券建築,大門朝東一側上方有石額,鐫刻滿漢文字「泰元門」。
  • 天壇圜丘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完工
    去年8月,天壇園內住戶騰退籤約順利完成。今年6月,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啟動。  外壇仍大面積被佔,將逐步騰退  1998年,天壇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按照申遺時的承諾,天壇要在2030年前恢復其完整性。  記者從天壇公園了解到,目前天壇仍有大面積壇域被佔,主要集中於西南、南、東南外壇,未來將逐步騰退拆除。
  • 攝影人士圓明園「誘拍」貓頭鷹 園方:將加強巡視
    新京報記者聯繫到視頻拍攝者林先生,他說,6月9日15時左右,他在圓明園內看到一隻小貓頭鷹。因貓頭鷹白日閉眼休息,幾名攝影人士多次拍「不出片兒」,其中一人便從附近折了一根細長竹竿,去捅鳥附近的樹枝。「能很明顯看出來,貓頭鷹受驚了,毛都炸起來了。」林先生說,整個過程中,他未看到有人上前制止。
  • 攝影者圓明園"誘拍"貓頭鷹:拿竹竿捅 用鳥叫聲引誘
    新京報記者聯繫到視頻拍攝者林先生,他說,6月9日15時左右,他在圓明園內看到一隻小貓頭鷹。因貓頭鷹白日閉眼休息,幾名攝影人士多次拍「不出片兒」,其中一人便從附近折了一根細長竹竿,去捅鳥附近的樹枝。「能很明顯看出來,貓頭鷹受驚了,毛都炸起來了。」林先生說,整個過程中,他未看到有人上前制止。
  • 天壇、陶然亭等多家公園告別「老三樣」速食,老字號和文創食品進園
    為了讓商亭的風格和業態與陶然亭公園的「氣質」契合,「光設計方案就討論了好幾輪,甚至推翻了重新設計。」陶然亭公園經營科科長李妙璇說。坐標:北京動物園引入品牌餐飲對小朋友的胃口北京動物園是孩子們的天下,但吃午飯總是家長最頭疼的事兒。張女士經常會帶孩子去看動物,「孩子起得晚,收拾收拾到了動物園也得10點了,玩倆小時就該吃午飯了。」在公園吃還是回家吃?
  • 貓頭鷹、鴛鴦等北京「明星」物種將做「人口普查」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3月2日上午,2019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公益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科普館舉辦。記者在活動中了解到,今年,北京將啟動覆蓋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初步計劃在全市建設6處生物多樣性示範區,並對貓頭鷹、鴛鴦等北京「明星」物種啟動了種群調查。
  • 鴝姬鶲天壇公園上演「冬季戀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停留在天壇公園十餘天的鴝姬鶲,昨日再次亮相,吸引大量「粉絲」前來拍攝。實習生 彭子洋 攝  停留十餘天吸引眾多遊人拍攝觀賞;系候鳥冬季通常生活於南方  新京報訊 (記者左燕燕)近日,一隻學名為鴝姬鶲的候鳥,成為了天壇公園的明星。
  • 貓頭鷹為愛改習性
    貓頭鷹為愛改習性 2015/06/27 06:26 來源:溫州商報 瀏覽:2984
  • 北京公園文創又上新,你pick哪款?
    「來自公園的禮物」正悄然改變貼牌鑰匙鏈、印字筆記本等千篇一律的旅遊紀念品形象,為北京特色文創體系增添鮮活力量。 探店 「屋頂」成U盤 「文物」可觸摸 「呀,你看你看,這也太可愛了!」
  • 森林寶藏:北京古樹最多的公園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後,於1420年修建天壇,為的是祭天祈福五穀豐登。有圓丘和祈谷兩座,圓丘在南面,祈谷在北面,一條通向南面的甬道連接著南面和北面,圓丘在南面,象徵著天圓地。從南入口進入,遊覽圓丘、皇穹宇、回音壁,走過丹陛橋,遊覽祈年殿,這就是天壇的精髓。
  • 天壇壇牆逐漸露出真容 北京南城一道獨有的風景
    天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祭天古建築群,它的壇牆曾被破舊的房屋、簡易的民宅、綿延的店鋪等遮擋,經過近年的疏解、整治、提升,如今壇牆逐漸展露真容。天壇的壇牆建設規制嚴格,外觀厚重高大,穩重無華,不僅保護著壇內建築,更烘託出天壇的神韻,成為北京南城一道獨有的風景。
  • 天壇公園將全面禁止放風箏合唱等活動是真的嗎 公園回應說了什麼
    從7月9日起,天壇公園將全面禁止放風箏、合唱等活動。與此同時,輪滑滑板禁止帶入公園園區,園內健身遊覽禁止「赤膊光膀」,不得違規引誘動物投餵拍攝。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古建古樹眾多,是一座蘊含著歷史、建築、生態等諸多內涵的文化寶庫,是中外遊客感受中國文化的必到之處,也是周邊市民散步放鬆的不二之選。
  • 打架的,交配的紅隼,消失的長耳鴞,北京城裡的那些野生動物
    《我們的動物鄰居》導演閻昭和他的攝影團隊在天壇公園遇到過一隻落巢的幼鳥。一隻流浪貓敏銳地察覺到了獵物,步步靠近,樹上鳥媽媽喳喳地叫著,還沒等閻昭反應過來,小鳥就被流浪貓竄上去叼走了。 長耳鴞從天壇消失,啄木鳥找到新的巢穴 在北京城的冬天,也能看到貓頭鷹,過往它們會在天壇公園越冬,一棵參天古樹上就會蹲著十幾隻羽毛棕黃色、眼睛橙紅色的長耳鴞。隨著天壇以及周邊環境的變化,2018年左右,長耳鴞從天壇消失了。 從表面看,近幾年天壇一帶的環境好像沒有發生什麼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