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霸!
福清的美食又又又上央視了!
近期,由中央電視臺拍攝的
《味·道》之《美味福清》
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啦
將近30分鐘介紹福清味道!
福清正式變身「美食之城」
讓全國觀眾的口水都流了一地!
天地有靈,萬物滋養
海洋從不掩飾自己的養育之德
把無窮無盡的美味,蘊藏其中
哺育著福清人
那鮮味都溢出了屏幕!
看完之後只想說,
節目裡的福清味道有多誘人吧!
地處淡水和海水交匯的地帶
海底豐富的泥沙和養分
賜予了福清海鮮上乘的品質
花蛤就是當地最具名氣的海鮮之一
是當地村民的固定活動
漁民的作息時間裡從來就沒有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如果遇到颱風天
就要抓緊一切時間進行搶收
為了保證花蛤的質量
花蛤一般養殖在
水溫十幾二十攝氏度的海域
採收則完全靠人工
靠天吃飯是福清當地漁民的生活常態
而在海水中進行勞作更是寸步難行
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比陸地上更多的體力
或許天生的美食都不易得
才更加應該珍惜
對於福清人來說xia ting是家常便飯
到了挖蟶的季節
無論白天還是黑夜
蟶田裡都是人頭攢動
這裡被稱為「花蛤之鄉」
是全國最大花蛤育苗基地
「嘉儒蛤」也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商標特產
2017福清市的蛤苗
已經供應全國90%以上的市場
而福清蟶除了銷往本地市場
還銷往新加坡等國家遍布世界
8個月產值6.53億元紛紛登臺亮相!
也讓這裡的人們對福清的味道戀戀不捨
在福清提起光餅的話,恐怕是家喻戶曉。食用光餅時,常從中間切開,加上蠣餅、炸豆腐、紅糟五花肉、海苔脯等,有的在烤制前,還在中間包入紫菜和肉等,稱為「紫菜餅」,風味獨特,香酥脆三絕,被稱為「福清漢堡」!香、脆、酥、量足,一口咬下去,口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為這個香味和酥脆的口感歡呼雀躍,簡直讓人無法忘卻。每年立夏,福清人都有製作夏餅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把光餅烘製成很多樣式,如小動物或是玩具類的,人們習慣叫「夏餅」,是許多福清人對夏天的童年記憶。多少福清人從小都是吃著滑粉長大的!在福清,很多食物都能用來滑粉,滑粉的精髓在於酸筍,湯中加入酸筍絲,鮮嫩爽口。而滑蟶粉絕對是福清人將蟶做得極有地方特色的一道菜品,裹上粉的滑嫩蟶肉配上花菜,就是福清人餐桌上的日常了。說到番薯丸呢,大家知道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地瓜丸,是我們福清傳統的漢族小吃,外表圓滾,有著闔家團圓的美好寓意。它外邊的皮兒是用澱粉或者地瓜粉混合蒸熟去皮的番薯搓成的,裡邊的餡兒則是由豬肉、紫菜、海蠣、蔥等組成。其中又以龍田番薯丸最為出名,當然還有高山番薯丸,區別就在於裡邊有沒有菜。在福清,說起燜面,第一想到的便是港頭燜面,港頭燜面美味可口、遠近聞名。福清燜面真是將福清的海鮮的鮮味展現的淋漓盡致!食材那叫一個豐富,面裡面放了膏蟹、蝦仁、海蠣、蛤等等。沒吃過扁肉,怎可以說來過福清?以高筋麵粉加清水調揉成團切成八釐米見方的小薄片。由豬瘦肉、馬蹄碎、蔥花等調製而成的肉泥,福清扁食皮薄肉滿、味道鮮美,尤其扁肉湯醇和甘美,回味無窮。過年的時候,大約在除夕前的3-5天,福清的老傳統,家家戶戶都會"pu嗲餅",一般的餡料有紫菜,瘦肉,海蠣,蟶等。而在平時,福清的街頭也可以輕易買到。用大米加大豆磨成漿,舀在特製的「蠣餅勺」中,加上時令蔬菜、紫菜、瘦肉、蠣,再覆以米漿,放入花生油鍋炸熟,外酥內軟,油香濃鬱,說著說著口水就要留下來了......芋粿也叫三角糕,福清的大街小巷上的攤子上都有賣,是不少福清人早餐的選擇,可以說是老少都愛的小吃!芋粿底面金黃而面上米黃,挑逗著每個人的食慾。口感綿軟、酥嫩、微甜、爽口而有回味,並且還有米鍋巴誘人的清香。福清魚餅可是有很悠久的歷史啦,魚肉漿加上麵粉,與荸薺丁揉成丸,放在油裡炸成魚餅,成為一道特色菜餚,鮮香酥脆,完全沒有魚腥味!福清人家家都炸海苔,不過樣子可能都不太一樣,這個小吃可營養了,原料中纖維含量很高,含有各種有益於促進腸道消化和抗癌的糖類,熱量很低,幾乎沒有令人發胖的風險~
製作材料需要馬蹄、瘦肉、油豆腐乾、口味清淡,外邊酥脆,內容豐富,是福清代表性的菜餚之一!配料有馬蹄、五花肉、香菇,古早福清味!有意思的是所謂「雞卷」其實配料裡面並沒有雞肉,而是豬肉,也許是因為苦日子裡的人們更願意借取名之際寄託對未來生活的期望與渴求吧,所以把它取名為「香酥雞卷」。
將芋頭切成細絲兒,拌入調好的麵糊入油鍋炸,口感酥脆,唇齒生香,記得小時候最愛這吃個了!
福清人一到立夏就會自家煎麵餅,然後裹上豆芽,蟶,我們稱之為春卷。有的人先煎麵餅,裹上食材就可以吃了,還有的人包成卷狀再放在鍋裡油炸一遍,味道更好。這個真的是每個福清人都愛吃的……看到芋粿你也會看到春卷哦~不僅立夏能吃到,平時在大街上也能看到。在福清,麻花被叫做火把。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金黃醒目,甘甜爽脆,口感清新,齒頰留香。製作簡單,食用方便,色香味誘人,好吃不油膩。外脆內嫩入口即化炸糟鰻,取五公斤以上鮮海鰻,順骨紋斜切成長方形薄片,用老酒、紅糟等調料侵潤半小時,另將精而粉拌蛋,加少許紅糟汁攪勻,便可下鍋油炸。紅裡透亮,糟香四溢,鮮嫩香酥,並無腥味,鹹中帶酸甜,蘸上辣醬下酒尤佳!以番薯和番薯粉為主料。先將番薯蒸熟、搗爛後,加入番薯粉,揉和均勻後,再擀成薄皮,包入炒熟去膜的花生仁、芝麻、紅糖等甜餡,放進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後撈起瀝乾即可。個頭不大,外觀形似月牙,炸熟後外皮金黃色,似一個個亮堂堂的金元寶。內陷含有花生仁的糖餡或紫菜瘦肉糜加鹹味料餡甜餡外酥裡甜,鹹餡外酥裡鮮,十分美味。福清因為靠海有種類豐富的海魚,福清人日常喜愛將各類海魚用油炸的方式進行烹飪,這個味道真的是太熟悉了。類似細麵條炸成的特色小吃,茶食製作工序大致有7個:機軋麵粉、搓成細面、細面過粉、發酵、纏繞細面、油鍋熱烰、翻滾成型。香、酥、脆兼備!據說現在日本人所喜愛的的天婦羅「天麩羅」並非所謂的荷蘭人西方人帶到日本,實際上就是福建閩東地區「福州人、福清人」最為鍾愛的「蟶烳炸」「tenpula」。雜燴湯是福清農家宴席的保留菜餚,在福清,幾乎村村都有辦酒席的大廚,鑑別大廚的手藝如何就看這道菜了!雜燴湯剛一出鍋,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濃濃的香味。一口勺子舀起,滿滿的肉皮、腐竹、豬心、豬小腸、豬肺、豬肚、芋頭、花菜、芹菜等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而福清老饕們都知道,雜燴湯配乾飯,那香得人把舌頭都能吞掉。是用海蠣加芹菜、大蒜苗、蔥花,再加上番薯粉、水、調料調勻,用勺子挖起來一團團,下油鍋炸,出鍋時外酥裡嫩,鮮甜濃香。「高山羊」具有早熟、適應性強、屠宰出肉率高等特點,而且肉質鮮美、羶味輕,故有「羊肉之冠」的美稱。主要原料為高山羊並添加金針、枸杞等其他輔料進行燉煮。不少福清籍華僑和港臺同胞回鄉必嘗「高山羊」肉。一些酒家也把「『高山羊』羊肉煲」當做看家大菜,而「金針菇燉山羊」更是成為福清人愛吃的農家菜之一石竹湖水質清澈甘冽,富含天然礦物質,因而其滋養的魚也非常鮮美,毫無泥土的腥澀味。砂鍋魚頭看似簡單,實則選料挑剔,調味講究,火候精準。如此獨具匠心。成就的美味也自然香氣濃鬱,令人垂涎不止。乳白色的湯汁可口又滋補,魚肉肉質細膩,鮮而不腥,肥而不膩。輕咬一口便感腴嫩汁濃,綿延的滋味回味無窮,滿足之喜悅溢於言表。據傳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同鎮殿大將軍和李太監微服私訪,當他路過福清光賢(新厝)坂頂街時,肚子餓得慌,在坂頂街上一家名叫黃為善的點心店歇息吃飯,吃的就是炒燜面和紅菇豆腐湯。紅菇豆腐湯是用紅菇、滷豆腐、新鮮豬肚、蟶乾、各種調味料煮成的湯,康熙皇帝盛讚該湯口味極佳,超過御廚!鮮鮑熬番鴨可補虛助陰,增添肺胃之氣。以沙埔東壁番鴨最佳,食用營養價值極高,保健強身,延年益壽!在福清,龍高半島的村民們經常將「火把」佐以海蟶進行煮食,成了一道地方特色菜。過油之後酥脆的麻花,吸收了蟶肉的鮮味,碰撞在一起,帶來了豐富的味覺享受!說起麻花炒蟶的由來,不少人說,過去,許多養蟶的人為了趕海,經常要在飯點到海裡去,家裡人便準備了帶餐點,蟶美味,家中又常有,麻花可以充飢,兩者一結合,不經意間,這道屬於趕海人的美味就誕生了。南嶺牛仔肉源自南嶺草原黃牛。黃牛剛出生就放養在草原上,一年四季除冬季回欄,其餘三季都在山上,大約生長兩年牛肉就可食用,每頭牛淨重可達200餘斤。每到一年的四五月份,就是枇杷的旺季,不少福清人都會選用新鮮的枇杷製作成枇杷罐頭,放在冰箱儲存。到了夏天的時候打開吃,肥厚的果肉送入口中,酸酸甜甜的汁水帶著一股清香從嘴角邊溢出,吮一口甜進心,真爽!枇杷要數「一都枇杷」最好吃,以「果大、色豔、肉厚、汁多、味美」享譽國內外。
索麵亦稱線面,是福清及福州地區特產之一。線面白如雪,柔如絲,細如線;煮時不糊,柔軟潤滑,不黏牙,易消化,是老少鹹宜的麵食,而且一定要加蛋,福清人過生日或者大年初一的時候都要吃一碗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