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踢門檻,你必須「一擊而勝」
多年以後,假如西奧多·羅斯福寫回憶錄的話,他大概會這樣說——
那個偉大的國家興起於大陸的東方,幾十年前慘烈的內戰過後,她已發展成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她的產品漂洋過海,她的軍艦像下餃子一樣快速入列,她甚至被遙遠的歐洲視為是一種「威脅」……
然而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島,卻始終令她魂牽夢繞。
寶島近在眼前,背後卻是曾經的世界第一帝國,成為阻礙她崛起的第一道門檻。
既然身量太大,已經藏不住了,那就踢開門檻,痛打那個老大帝國,完成走向海洋、承擔世界責任的「昭昭天命」吧!
西奧多·羅斯福是美西戰爭期間的美國海軍部副部長
對不起,您也許誤會了——
那個國家,說的是美利堅合眾國;
慘烈的內戰,是著名的南北戰爭;
東南方的寶島,是「加勒比明珠」:古巴;
她的對手,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
踢門檻的這一仗,便是1898年「美西戰爭」。
以今天的眼光看,鷹醬親自出馬,收拾一個破落戶,還不是手到擒來?
但在當時,老美還只是「西方發達國家」眼中不入流的暴發戶,儘管已經是僅次於英國(含全球殖民地)的GDP世界老二,但還只能算是一個地區強國;儘管獨立戰爭、1812年英美戰爭、1846年美墨戰爭等等「立國之戰」都打贏了,但主戰場都在陸上,美國仍不被視為是一個海權大國,不被視為是世界列強之一。
美國的國土擴張
所以說,「美西戰爭」是美國從一個地區大國轉為世界大國,從一個大陸國家轉變為海洋國家的關鍵節點,甚至可以說「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最好能「一擊而勝」,也必須「一擊而勝」,否則一旦在門檻上絆倒,可能還要延遲幾十年,甚至永遠都衝不出去了。
實際上,那場仗也確實打得乏善可陳,斷斷續續只交手了十周,美國在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菲律賓兩個戰區,陸上、海洋兩個戰場,總共傷亡400餘人,就踢開門檻「一擊而勝」了。
這才是今天具有相似戰略指向的國家,更應該關心的問題——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戰果,在最合適的時機踢開門檻,美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02 GDP不是萬能的,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
據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的估算,公元1000年時,北宋GDP總量為26500M國際美元,佔到當時全球GDP的23%左右,和2016年時的美國(GDP全球佔比24.32%)相差無幾。
但我們都知道,2016年的老美還是世界霸主,靖康年的北宋卻是跪著死的。這裡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有的人家的GDP是靠金融和貿易走流水,有人家是賣石油和礦產數錢玩,有人家卻是實打實的製造業「鋼筋鐵骨」。
到了19世紀末,英國本土逐漸從苦哈哈的「世界工廠」裡抽身出來,改玩金融業了。那時節,英鎊是世界貨幣,倫敦就是今天的「華爾街」,至於那個時代的美國——
美國西部密集的石油鑽井架
1893年,美國的鐵路總裡程比1850年增加了近二十倍;
1880年,鋼鐵產量與英國並列為世界第一,1890年就超過英國20%;
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聯手形成金融寡頭,到19世紀末,185家託拉斯控制全國製造業投資的三分之一以上,「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耐基、「金融大鱷」摩根乃至「發明大王」愛迪生……至今仍代表著「美國精神」的這一批大亨,都在那個時代崛起。
美國的鋼結構摩天大樓
早在1823年,美國開國先賢之一、時任國務卿昆西·亞當斯就毫不掩飾地說:「將古巴併入我聯邦共和國勢在必行」。還有遠東的菲律賓,是謀取太平洋霸權的前沿基地,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更被美國擴張主義者稱為是「跳往中國的墊腳石」。正是因為國力的飆升,「美國夢」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逐步照進現實——
1883年,美國開始新建3艘加固型巡洋艦:「波士頓號」、「亞特蘭大號」和「芝加哥號」,這些戰艦是當時罕見的「龐然大物」,排水量均在3000噸以上,「芝加哥號」排水量甚至高達4500噸。
1884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成立。
1888年,海軍情報部成立,適應海洋作戰的情報搜集體系開始成型。就在這一年,據《美國海軍年鑑》的排名,美國海軍終於超越了大清國北洋水師,位列世界第8。然而不能造船只能買船的大清水師,就像今天的三哥,終究是無源之水,自己動手的美軍水師,日後卻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當時美軍的鋼鐵巨艦「緬因號」
1890年,國會通過新海軍法案,批准再建3艘火力強大,排水量10000噸以上的「印第安納」級主力艦。
1892 年,國會授權建造「依阿華號」主力艦……
到1898年美西戰爭前夕,美軍的艦艇總噸位已經超過了10萬噸,兩艘海岸主力艦「德克薩斯號」和「緬因號」,排水量分別是6315噸和6650噸。海軍已經擁有5艘現代戰列艦,其中4艘是排水量超過萬噸的一級戰列艦,1艘6300噸的二級戰列艦,還有超過30艘的巡洋艦、6 艘配備重武器的低舷鐵甲艦以及大量巡邏艇、魚雷艇。
這樣的家底,足夠碾壓「破落戶」西班牙。
但時勢如此,也要英雄。
1897年,以「大棒政策」而著稱的鷹派人物西奧多·羅斯福就任美海軍部副部長,實際主持工作,他在美西戰爭中的戰略先手,日後發揮了關鍵作用……
03 勝利的秘訣,是永遠聯眾擊寡
偉人早就說過,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在西方,法蘭西一代權相黎塞留也有類似的觀點:
政治世界從不相信奇蹟,以一擋十的榮冠留給別人摘取,法蘭西應當永遠聯眾擊寡!
紅衣主教黎塞留
可惜,他的話在一百多年後,被戰神拿破崙拋進了大西洋,法國也在拿破崙帝國之後,永遠地失去了世界霸權。
從美西戰爭至今,美國人選擇開戰的對手和盟友,眼光都是一等一的,他們從來都是糾集一大群幫手,去捏一個軟柿子,或者,等硬柿子變軟了再捏。
19世紀末開始的所謂「美國威脅論」,大概最早是從法國人那裡傳出來的。高傲的法國人看著山潮海湧的「美國製造」,甚至士兵的軍糧都是「芝加哥的牛肉罐頭」,於是驚呼,美國已經成了「一種令人恐懼的東西」。
德皇威廉二世
然而在美西戰爭前夕,「老歐洲」的視線已被另一種「灰色恐怖」所籠罩,那就是豪橫崛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此時,老練保守的俾斯麥早已「政治死亡」,德皇威廉二世高呼著「德意志的未來在海上」,正和大英帝國展開造艦競賽,也嚴重威脅著世仇法國的國家安全。
美國利用英國相對孤立的境況,向同文同種的盎格魯撒克遜兄弟伸出了橄欖枝,表示在非洲和遠東事務中支持英國,反對德法俄。美國人甚至聲稱,願意成為大英帝國事業的同行者:
在維護文明共同利益的過程中,承擔起一個責無旁貸的任務。
曾經在獨立戰爭和1812年戰爭中打得頭破血流,在南北戰爭中勾心鬥角的英美,從此結成血盟,直到如今。
美國海軍唯一的六星上將杜威
美西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西奧多·羅斯福提前布局,早在2月份時,就下令杜威將軍,率美國艦隊去英國殖民地的HK加滿煤炭和彈藥。到5月1日,杜威部蓄銳已久,打響了圍攻馬尼拉的第一槍。期間,美軍還停靠過英國的北加裡曼丹島海軍基地,得到過英軍近海炮艦的火力支援。戰事如此順利,英國人的幫助功不可沒。
事後就連杜威都說,「馬尼拉戰役是在HK打贏的」。
美海軍在海戰中重創西班牙
在那檔口,其他歐洲列強剛好也是勾心鬥角,各有各的難處,對美西戰爭持觀望態度,眼見美國摧枯拉朽,也就放任自流了。只有德國,1898年剛逼迫大清籤訂了《膠澳租界條約》,吞下了中國山東,事發後曾派出艦隊前往菲律賓,試圖趁火打劫,但畢竟在遠東地面,他們初來乍到立足未穩,見杜威早已封鎖了港口,便悻悻退回了。
04 說不盡的帶路黨
中國人都知道「強龍不壓地頭蛇」,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殖民地盤踞數百年,如果沒有「帶路黨」的支持,美國的勝利絕不會來的這麼輕鬆。
早在開戰前多年,美國就利用古巴和菲律賓急於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心理,擺出積極姿態,大搞「顏色革命」,支持古、菲民族解放運動,還在國際舞臺上,竭力將西班牙塑造成暴虐獨裁者的形象。
對古巴,美國國會早早就決議,承認古巴獨立,還喊話西班牙,要求其放棄對古巴島的統治權。
古巴起義軍為美軍衝鋒陷陣
美西戰爭開打後,美國雖然在海戰中優勢明顯,但對古巴島上的地形戰況卻並不熟悉,多虧了古巴起義軍「簞食瓢飲以迎王師」,他們掩護登陸、阻滯西班牙援軍、挖戰壕、做偵查員、當嚮導……簡直是「帶路黨」中的翹楚。尤其是在攻打聖地牙哥的戰役中,西班牙人依託塹壕和來復槍頑強抵抗,古巴士兵奮勇當先,替美軍承受了西班牙大部分的火力攻擊。
事後,古巴確實「獨立」了,但正如列寧所說:
帝國主義列強一貫進行的欺騙……
即打著建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的幌子,來建立在經濟、財政和軍事方面都完全依賴於它們的國家。
至於菲律賓,甚至連名義上的「獨立」都沒撈著。
菲律賓政區圖
菲律賓僑民中心協同聯合會就設在HK,杜威率艦隊在港備戰期間,與菲起義軍領袖阿奎納多進行了秘密會談,承諾以「美國的榮譽保證」,將來一定會維護菲律賓的獨立,同時請起義軍協助美軍,共同承擔菲律賓的「解放事業」。
然而在攻下馬尼拉,又等來了陸軍的援軍之後,美國背信棄義,最終成立了殖民政府——總督府,在後來的《巴黎和約》中獨吞了菲律賓。
菲律賓「名義上」的獨立,還要等到半個世紀後的二戰結束。
05 打好輿論戰,才能師出有名
民意像水,可以載舟可以覆舟。
好的輿論宣傳,足以興風作浪揚帆遠航。
戰前,美國各大媒體通過歪曲誇大事實,傾向化報導,將國內的反西情緒挑動到了高潮。例如1895年,旅美古巴人在美國媒體的支持下,在各大城市成立專門委員會,為古巴起義者募集資金,並進行宣傳鼓動,以獲取美國民眾的同情與支持,西班牙時任古巴總督魏勒就被美媒描述成為「屠夫」、「吃人的土狼」。
事後,美國《新聞報》甚至公開承認,他們為了煽動民眾對西班牙的反感,前後花費近百萬美元。
反映美西戰爭的漫畫
1898年初,因為古巴局勢動蕩,美軍「緬因號」巡洋艦停靠哈瓦那港,執行威懾和護僑任務。2月15日,「緬因號」發生不明原因的爆炸,艦上266名軍官和水手陣亡。
這一事件至今仍迷霧重重。
事發後一個月,美國政府派出的調查組單方面宣布,是西班牙殖民軍的水雷導致了這一慘劇,然而上個世紀的多起民間調查顯示,「爆炸的源頭應該在內部」,當時的軍艦設計有缺陷,煤倉和彈藥倉是挨著的,而且沒有防火隔離,不排除是煤炭自燃引發彈藥爆炸的可能。
紐約日報對緬因號沉沒的新聞報導
然而對於大多數吃瓜群眾而言,悲憤的情緒終於有了宣洩口,在輿論宣傳中,「牢記緬因號」成為鼓動戰爭最有利也最流行的口號。萬事俱備的鷹派政客,恰到好處借到了「東風」。
4月20日,就在西班牙步步退讓,企圖委曲求全的情況下,美國參眾兩院聯合決議,宣布古巴獨立,要求西班牙撤軍。
兩天後,美國海軍封鎖古巴港口,美西戰爭開打。美國經過了最充分的內外準備,在一個最合適的時機,踏上了他的「踢門檻」之旅。
06 長長的餘波
通過美西戰爭及其配套的軍事政治策略,美國在1898年內,就取得了原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菲律賓,號稱「太平洋踏腳石」的威克島,太平洋戰略樞紐的薩摩亞群島和關島,吞併了夏威夷、波多黎各,從美國西海岸劃了一道長長的島鏈,橫跨太平洋,一直接到南海邊的菲律賓。
美西戰爭後美國的世界擴張
西奧多·羅斯福在戰後成為美國總統,成立了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美國的勢力逐漸從本土擴張到五洲四洋。
時至今日,我們還記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那句名言,每當發生危機的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人的第一句話就是:
Where is the nearest carrier?
距離出事地點最近的那一艘航空母艦在哪裡?
美軍航母
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美西戰爭。
回望美西戰爭,當然不是為了爭霸世界,只是對那些有朝一日總要踢門檻的人來說,做一些借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