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漢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從古到今,糧食對於人民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俗話說:「兩軍交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時候也稱國家叫社稷,社稷裡的一個稷字,在古代代表百穀之王,歷代君王也奉「稷」為穀神。
在古代,一個國家的屯糧多少,也成了考察國力的標準。歷史的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耕種技術,因此百姓嘴上的吃的東西也在逐漸變化從最初的的食粟米和大麥到今天的食大米和小麥,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大米和小麥為何能夠取代粟米和大麥成為主食?
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劣者理應淘汰.
1.技術革新,冬小麥取代大麥:
小麥不是我國本土種出的,它的原產國是古代西亞的新月肥沃之地,有關學者研究說小麥的傳入可能是通過「古絲綢之路」或者是歐亞草原,但不管小麥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小麥的出現撼動了我國原有農作物大麥在社會中的食用地位。
那麼,小麥具體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展開逆襲之路,最後成為了我國餐桌上的主食的呢?其實,最初的小麥也並非是很受人們歡迎的,因為當時小麥剛傳入我國的時候,石磨這個發明還並未出現,所以對小麥的食用,人們都是將它當做米一樣,將其去殼蒸著食用,時人稱其為「麥飯」。
可麥飯的口感極差,人們就認為「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因而食用麥飯被看做是窮苦人家的象徵,因為沒有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小麥便又在社會中蟄伏了許多年,直到「石磨」的出現,才挽救了小麥在我國的地位。
「石磨」的出現意味著,人們懂得了將其磨成粉製成麵食的時代到來,而酷愛麵食的北方人也使冬小麥的流傳更加盛行,並且傳統的大麥種植是春播秋收作物,常常在夏季因為乾旱降低收成,甚者還會引發饑荒,而冬小麥則是秋播夏收作物解決了乾旱的問題,大大提升了農民的收成這使得小麥的種植在全國迅速傳播。
2.小米「營養」太高,不適合成為主食:
人類吃東西的目的,按生物學來說就是為了攝取胺基酸,而胺基酸的來源是蛋白質,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得獲取比例完美的胺基酸組合,人體需要的胺基酸一共二十種,其中必需胺基酸十種,這十種人體不能自己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而小米中的營養成分的確很多,但是小米中的胺基酸組成卻不理想,小米中所含的賴氨酸和亮氨酸都是必需胺基酸,但是小米中賴氨酸含量非常低而亮氨酸又很高,因此呢,想要長期使用小米就必須與其他菜品一起食用,以此來平衡小米中比例失調的胺基酸組成。
相反,大米中的營養含量雖然比不上小米,但大米中的胺基酸比例適中適合滿足日常基本的食用,所以營養豐富的小米不能成為主食,而營養不高的大米才是日常生活的最佳食品。
二.離不開各朝政府的極力推廣.
1.漢朝政府對於小麥極力推崇:
漢武帝末年的時候,關中地區其實還並未形成種植小麥的風俗,大臣董仲舒就向漢武帝上奏說:「按照現如今關中地區的風俗對於推廣小麥的種植不利。」,然後董仲舒就建議在關中推廣麥作,「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意思是派遣使者前往當年有水患的郡縣,勸說當地的人種植小麥。
後面等到了漢昭帝時期官府還會向沒有麥種的貧民發放小麥種子,並且當地若是有因為天災致使收成減少,還會免去受災害者當年的田租和貸款的麥種等農作物。
再然後到西漢末年的成帝時期,關中地區的小麥種植又在著名農學家氾勝之以「輕車使者」名義推廣,如此一來小麥的種植不僅在關中地區常見,其他各郡縣也都有嘗試種植小麥。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皇帝對於糧食生產所頒布的十幾次詔書中,有九次都涉及到小麥事宜,這也充分證實了漢朝政府對於小麥的推崇,以及小麥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而小麥可以成為我們的主食之一。
2.各朝各代皆重視水稻的生產:
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康乾盛世,我國曆朝歷代都特別重視水稻的生產,在大禹時期就對水稻生產特別在意。據《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以均諸侯。」意為:大禹向百姓分發稻種,讓百姓將其種在水田裡,收成時就命令糧食有多餘的地方分給糧食不夠的地方。
到了宋朝初期,我國從香巴王國引入優質稻種——「佔城稻」,這種水稻一年可以兩熟甚至三熟,並且產量比小麥還要高出一倍。據記載,宋朝耕田面積達七點二億畝,南方水稻高產時期能達到三百五十三市斤,而北方的小麥也才不過一百七十市斤,不論是耕地面積還是產量,水稻都遠遠勝過小麥。
伴隨著水稻大米在南方地區的紮根,江南地區還確立了經濟中心的地位,大米也成為了南方地區人們日常必不可失的食品,大米主食的地位就此鞏固,世人還盛傳:「蘇湖熟,天下足。」,由此見得大米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性。
因此大米成為主食是大勢所趨,糧食產量劇增,我國出現了「人口大爆炸」,從宋初5000萬人到200年後的超過一億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億人的龐大國家,這場「人口爆炸」也可以說是以大米主導的「糧食革命」。
因為有種植水稻的地區人口一般都較大,其一是水稻比其他農作物高產,種植水稻可以養活更多人,自然而然水稻大米也就成了主食;其二大米中的營養含量比較均衡,對人體更加有益,並且以水稻為食的民族大多數都沒有處於肥胖狀態,顯得更加健康。所以,從各個角度看,大米都更適合成為我們日常的主食。
三.人民對於小麥和水稻「情有獨鍾」.
1.麵食的大量普及以自身的產量優勢:
我國食用麵食早在戰國晚期就已經出現,但當時因為石磨的普及度不高加上古代的制面技術的不成熟,小麥行業又與其他農作物生產素有矛盾,因而使麵食的傳播力度遠遠落後於小麥的種植力度。
在西漢時期,雖然設置有湯官這一職位,但這個部門生產的麵食只供皇宮貴族食用,而普通百姓食用小麥的時候,只是將其碾碎,讓其顆粒大小如小米一般,如此一來小麥的作用本質上不過是比小米更廉價的一種替代品而已。
但小麥現如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麥或是用小麥做出的東西為主要食品。不論是西方國家的麵包漢堡還是東方國家的饅頭大餅,都是以小麥為原料加工製成的,在全世界各種農作物中,小麥的種植面積面積和產量都位居世界前三。
在我們國家,小麥的重要性也僅次於水稻,小麥從最初不起眼替代品到最後風靡全球完成黑馬般的逆襲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一:伴隨著麵食習慣的逐漸普及,和玉米、紅豆等雜糧相比,小麥中含有的麵筋蛋白更高。這種麵筋蛋白可以讓麵團更具有韌性,使其更容易加工成不同的形狀,且口感也更加多變,這是小麥能最終取代小米、大麥成為主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冬小麥的出現,避免了農作物在夏季因為乾旱導致的半途夭折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產量,所以小麥自身的產量優勢也促使其成為主食。
2. 社會、人文條件都使大米紮根主食:
我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這樣的地形使得我國東部多數地區在夏季風溼潤氣流的影響下,能得到豐富的降水,水資源充足就有利於水稻等農作物的生產。
並且我國還有長江中下遊,珠江三角洲和濱海地區,這些地方都地勢平坦且靠近水源,種植水稻時非常利於引水灌溉,所以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我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迫使大米成為我們的主食。
並且,我國的水稻種植史非常悠久,農民們積累了很多的關於種植水稻的經驗,並且歷朝歷代都有專注於水稻技術的開發,五代十國時期為生產水稻還發明了:耕耙耙技術,翻車、高轉筒車等灌溉技術。
而西漢時期農業家賈讓為了在鹽鹼地上能種出水稻,下令讓軍民用大水漫灌,以此降低鹽鹼地有機物的含量,從而讓水稻更好地生長。
而同一時期,西漢政府還主持修建了一大批的水利灌溉工程,例如:漕渠、白渠、龍首渠。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到:「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水稻在我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大米也理應成為主食。
結語:
總的來說,事物演變的規律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粟米和大麥就是因為自身不適合社會的普遍發展,所以它們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而是更加適合社會發展的大米和小麥奪得了主食權。最後,不論是從人文出發還是社會出發來看,大米和小麥都更適合我國社會餐飲的發展。
參考文獻:
《史記》、《後漢書》、《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