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也能洩露個人信息?煙臺求職者個人信息不需填寫太詳細

2020-11-28 大眾網

    找工作也能洩露個人信息?煙臺求職者個人信息不需填寫太詳細

   眼下,「海投」簡歷因其高效便捷,成為眾多求職者尋找工作的最佳方案。記者走訪發現,一般求職者在找到滿意工作之前大都要在招聘現場或網上投出少則幾十份,多則數百份的求職簡歷。

  那麼,這些求職簡歷上的個人信息是否會遭到洩露?一旦洩露應該怎麼辦?如何保障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

  「海投」簡歷後騷擾後電話不斷

  「您好,這裡是煙臺XX房地產公司,請問您最近有購房需求嗎?」

  「親,想要了解投資理財的更多信息請加微信……」

  連日來,不少求職者反映,他們在「海投」簡歷後收到了許多騷擾電話和簡訊,這讓他們感到十分無奈。

  「我昨天接到了煙臺開發區一家公司的電話,電話中稱讓我明日一早來上班,而且關於我的個人信息還說得分毫不差,可我從來沒有向這家公司投遞過簡歷啊。」求職者韓靜蕾猜測,估計是她在網上「海投」簡歷的時候,個人信息被其他招聘單位或網站洩露了。

  應屆畢業生蘇愛娟也表示,自從她上個月參加了一次網上招聘會投了幾份簡歷出去之後,最近就老收到一些垃圾簡訊還有騷擾電話,就連許久未使用的郵箱在登錄之後也收到了大量的垃圾郵件。

  在企業從事多年人事招聘工作的杜廣平告訴記者,為了能讓招聘企業了解自己,大多數求職者都會將簡歷填寫得十分完善。「甚至有些企業還會要求應聘者額外再填寫一份類似『個人信息表』的東西,這張表上求職者的家庭關係說明、父母名字電話、個人電話住址、身份證號等所有信息都十分詳細。」杜廣平表示,招聘過後,這些信息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洩露,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因此,求職者應聘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不需要填寫得過於詳細,自己的隱私安全才是最為重要的。

  有些簡歷為相親提供信息

  眼下,在現場招聘會上,簡歷上的個人信息太過詳細有時也會不大安全。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些男性求職者把招聘會當成相親機會,眼睛始終盯著漂亮女性求職者簡歷上的手機號看。

  「我就遇到過好幾次男性求職者來招聘會上找對象的!」開發區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孫海誠告訴記者,這些人在招聘會現場借著排隊等契機直接向身邊的漂亮女生索要聯繫方式。也有靦腆些的人不直接索要,而是徘徊在企業的招聘攤位附近,等到有漂亮女生過去應聘,就跟過去看女生簡歷上的個人信息。

  對此,應屆畢業生鄭麗娜就深有體會。「前幾天,我在一家企業的招聘攤位前填寫報名信息時,一直被旁邊的一個男士盯著看。」鄭麗娜說,這個男的不是企業的招聘人員,仿佛是在等著排隊填表的樣子。她雖然感覺很不舒服,但一想大家都是來求職的,也就沒說什麼。

  然而,讓鄭麗娜沒想到的是,當天她就收到了那個男士的邀約電話。「我當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個人信息就這樣被洩露了。」鄭麗娜有些氣憤地說,當時的感覺比吃了顆蒼蠅還噁心。

  除此之外,在校大學生於穎也曾接到過類似的相親邀約。「當時接到一個陌生男子的電話,上來就問我要不要見個面認識一下,在我當即拒絕之後,他還多次打電話進行騷擾。」於穎告訴記者,那個男子說,是在一場招聘會上對她一見鍾情的,所以便偷偷記下了於穎的手機號碼。

  「我之前就看到有些男生來到招聘會之後,並不像其他求職者一樣關注展位前張貼的招聘信息,反而看到女生就跟過去看簡歷上的手機號碼,時不時還和身邊的同伴交談幾句。」福山區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劉向陽表示,他們都對這種現象十分反感。

  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歸還求職簡歷

  在開發區舉行的一場招聘會上,求職者孫志剛向記者反映,他今年5月份向福山區一家私營企業投遞了簡歷。當時雙方溝通得不錯,於是公司負責人讓他第二天就去上班了,他還一併補交了身份證複印件以及學歷證書複印件等一系列個人資料。

  但在工作了3個月後,孫志剛覺得公司提供崗位的發展空間跟他之前的預期差距較大,所以深思熟慮之後他還是決定向公司提出了辭職。然而,當孫志剛提出打算要回曾經上交的一系列個人資料複印件時,卻被公司的人事主管告知,他們公司一個月前搬家時,相關材料已經丟失了。「不知道這些材料丟失是不是真的?如果我的個人信息洩露了怎麼辦?」在孫志剛看來,這些方面都存在著安全隱患。

  如今,招聘企業不歸還應聘材料、簡歷所填信息過於詳細、不法分子惡意倒賣信息等都是導致求職者個人信息洩露的原因。垃圾簡訊源源不斷、騷擾電話接二連三、垃圾郵件鋪天蓋地、坑蒙拐騙趁虛而入,這些都讓人叫苦不迭。

  除此之外,記者採訪多家招聘單位後了解到,大部分招聘單位在招聘結束後都不會主動歸還求職者的應聘材料,除非個別應聘者主動前來向企業索要。「我們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這些簡歷啊。」開發區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傅國華坦言,目前他們還沒有主動給求職者退還簡歷的做法,一一退還簡歷實在太麻煩了,所以他們有專門的辦公室進行存放,大約擱半年就會用碎紙機清理一次,在未清理期間他們會對求職者的簡歷信息進行嚴格保密。

  「就算我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一一通知求職者取回簡歷,有的求職者也不願意來啊。」芝罘區一家食品企業的招聘負責人楊錦強表示,他們企業會對未經錄用的求職者簡歷及時進行銷毀,但對於錄用求職者的簡歷,他們都是統一收錄到資料庫裡的。

  對於招聘企業不會主動退還求職簡歷的做法,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名求職者,其中一名表示理解,一名希望企業還是能夠聯繫他們及時退還。「就算沒有通過面試,企業也不可能打電話讓你來取回應聘簡歷啊,想想都麻煩。」應屆畢業生趙欣然對此表示理解,只要企業能保護好這些信息,並及時處理好就可以。

  求職者高建平則不以為然。「這些簡歷上包含了我的家庭住址、聯繫電話、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如果企業沒能及時處理,那我的隱私也極有可能被洩露。」高建平認為,這樣的做法未免太過草率,他不願意企業如此隨意地處置寫有自己個人信息的物品。

  求職者有權要回自己的應聘材料

  對於多起簡歷洩露個人信息的事件,長期從事人事招聘的劉愛娟建議,對於「收不回來」的簡歷,求職者可以在複印件或原件上標明「應聘專用」或寫上「僅供某某企業招聘使用,複印無效」等字樣,以防自己的求職材料被濫用。

  「對於個人簡歷或者公司額外要求填寫的個人信息表,求職者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填寫,不要『傻乎乎』的填得過分詳細,例如家庭住址、家人信息等可以選擇不填。」劉愛娟告訴記者,對於要求過分詳細的填寫個人信息的招聘企業,求職者可以當面拒絕。

  對於喜歡在網站上「海投」簡歷的求職者。劉愛娟表示,求職者在網上投遞簡歷時更要小心,比起線下紙質版的簡歷,網上數據更易被盜取,現在網絡環境並不安全,求職者投遞簡歷還是要提高警惕。「求職者在網上發布的照片可以添加水印,標明不可隨意使用。」劉愛娟建議,求職者在尋找招聘網站時一定要找安全可靠的大網站,切忌盲目「海投」。

  「眼下,法律尚無明文規定企業是否應該在招聘結束後將求職者的簡歷退回。」山東濱海正大律師事務所王承強律師告訴記者,求職者在求職結束後索要自己的應聘材料是求職者的權利,但公司如果已經將其銷毀,求職者也沒有辦法對其追究責任。「法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求職者應該多留個心眼以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信息」。

  除此之外,王承強律師建議,如果在面試結束後,求職者得到明確應聘結果後或打算中途退出時,都可直接詢問企業,並要求當場歸還自己的應聘材料。在找工作時最重要的還是要選擇正規單位正規渠道,以防被不正規單位竊取或洩露求職者的個人信息。

相關焦點

  • 招聘網站有陷阱或致個人信息洩露 求職須謹慎
    招聘網站有陷阱或致個人信息洩露 求職須謹慎 不過通過招聘網站找工作,很有可能個人信息洩露。求職者應聘時應多留心眼,謹防就業「陷阱」。  網投簡歷,竟招來「詐騙」簡訊  江西師範大學的小張在網上搜尋招聘信息廣投簡歷,在註冊一個招聘網站的帳號後,她填寫了包括姓名、手機號碼、電子郵箱等相關的個人信息,並向一些公司投出了簡歷。兩天後,她突然收到一條簡訊通知她去參加面試。
  • 「內鬼」洩露公民個人信息 哪些行業最多?
    原標題:智聯招聘員工倒賣簡歷獲刑 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加大  「內鬼」洩露信息 哪些行業最多  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引發了全國範圍內對於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大討論。當下,幾乎每個使用手機的人,都會飽受騷擾電話之苦。我們的私密個人信息,是如何洩露到推銷人員甚至是詐騙人員手中的呢?
  • 記者暗訪個人信息販賣黑市 疫情期間我登記的個人信息安全嗎?
    不少市民表示,因疫情防控需要登記個人信息頗能理解,只是擔心這些信息能否妥善保管確保不洩露。目前紙質版信息登記情況是什麼樣?由誰在保管?如果洩露將有什麼危害?疫情結束後會怎麼處理這些信息呢?華商報記者走訪發現,目前紙質版個人信息都是在各個登記地「就地管理」,有的行業的主管部門甚至表示對此事不知情,各個地方到底管理得如何,並沒有相應的部門進行監管。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治理個人信息洩露為何「牙齒不...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一事受到大眾關注!根據媒體曝光,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
  • 40元可買超十萬智聯簡歷,圓通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還有隱私嗎?
    網際網路時代,隱私信息安全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但是,身邊卻隱私洩露的事情卻一再發生。服務態度差,圓通對客戶信息安全保護也不夠?國內的這些快遞,除了京東和順豐,民營快遞的「四通一達」送貨快不快不說,那服務態度是真的一言難盡。這裡面,圓通尤其如此。
  • 疫情個人信息洩露真的是「無解的死結」嗎?
    疫情防控工作中,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不可避免,然而,這一而再的信息洩露,給相關人員帶來「二次傷害」,讓人不禁要問,這個問題真的是「無解的死結」嗎?現象分析出現個人信息洩露,從理論上來講,無非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技術方面,二是管理方面。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澎湃新聞連日調查發現,快遞用戶遭信息洩露現象涉及的不止圓通一家,網上存在販賣快遞用戶信息的「黑產」鏈條,可能涉及申通、德邦、EMS(郵政速遞)、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  在販賣快遞信息鏈條上,不僅有專門從事這一行的「號販子」,參與者還有做代購的商家、為商家發貨的快遞網點工作人員,甚至包括快遞員、自稱管理單號的工作人員等快遞公司「內鬼」。
  • 快遞丟棄毀損、個人信息洩露誰擔責?法官以案釋法
    周欣月指出:「我們在填寫快遞單時,通常默認已經與快遞公司籤訂了《國內快遞服務協議》,保價商品賠償的原則為保價價值範圍內進行賠償,未保價商品則為快遞費的五倍至八倍為限。」  於是,因為當事人做法不同,結果也不同。法官助理吳思琪提醒消費者:郵寄快遞時,用戶可以根據郵寄物品的價值決定是否進行保價。一旦發生爭議,保價物品的賠償數額可為司法審判提供有力的裁判依據。
  • 免費個人信息洩露查詢雲平臺幫你快速查找內鬼...
    免費個人信息洩露查詢雲平臺幫你快速查找內鬼     填寫個人信息就能免費領口罩?1天內4700多人被騙!     1.23億個人信息洩露!迪卡儂資料庫暴露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觸目驚心!     辦公電腦、手機和上面各類APP、各類社交軟體、WiFi、各類網站、填寫各類調查表單等,都有可能成為個人信息洩露的途徑。     個人信息洩露防不勝防?別怕,我們做您專業的信息安全服務管家!     思維世紀個人信息洩露查詢數鑑雲平臺重磅來襲。
  • 戴好個人信息保護「安全帽」
    □記者 尹翠莉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享受著大數據帶來的諸多便利,但同時個人信息變得愈發透明,信息洩露風險也在加大。個人信息是怎麼洩露的,信息安全漏洞該如何補?記者日前走訪了省反電信詐騙中心,請專業人士揭露不法分子的伎倆,讓大家戴好個人信息保護「安全帽」。
  • 換手機、修電腦,一不小心信息就洩露!網絡安全知識你知道多少?
    04.網上調查上網時經常會碰到各種填寫調查問卷、玩測試小遊戲、購物抽獎,或申請免費郵寄資料、申請會員卡等活動,一般要求填寫詳細聯繫方式和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防範方法:參與此類活動前,要選擇信譽可靠的網站認真核驗對方的真實情況,不要貿然填寫導致個人信息洩露。
  • 「奇葩收件名」是被個人信息洩露逼出來的
    他無奈說「沒辦法,讓朋友用了這個收件名,是想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  「奇葩收件名」原來起到了這個作用呀!我恍然大悟。從媒體報導情況來看,「奇葩收件名」相當奇葩,如「昊然弟弟的小虎牙」、「千璽圈外女友」、「敬亭的鞋」,也包括「河南花澤類」、「康城金城武」、「何以琛的老婆」等。
  •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信息,僅靠「自罰」解決是不夠的
    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處罰,處罰原因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該行被罰款50萬元,直接責任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機關。  雖然事情已經有了階段性的處理結果,但絕不能簡單翻篇,草草了事。一方面,中信銀行的行為恐怕不只是其在公告中所說的「未嚴格按照制度操作」這麼簡單,而是涉嫌違法,且一犯再犯,情節惡劣。
  • 德雲社怒斥隱私洩露行為 為個人信息戴上「安全帽」
    德雲社在聲明中表示,長期以來,旗下藝人住址、行程等信息多次被洩露、傳播、售賣,已嚴重影響了藝人的正常生活與工作,侵犯其合法隱私權,並給其人身安全帶來潛在隱患。基於此,德雲社聲明稱,針對相關行為將委託律師依法維權,追究相關人員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相關藝人已經啟動報警程序,德雲社將全力支持。  隱私洩露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 地鐵闢謠:從未發起該活動 警惕個人信息洩露
    對此,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官微12日傍晚發消息闢謠表示:「從未發起該活動,請慎重對待,防止個人信息洩露。」西安地鐵稱,近年來,一些「免費贈送地鐵交通卡」的活動網頁時常在全國多地流傳,對此,各路官方曾多次進行闢謠提醒。另外,專業闢謠平臺此前也曾數次對相關套路進行過揭露,它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流傳數年的「吸粉」套路。
  • 《每日一「典」》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他人個人信息
    《每日一「典」》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他人個人信息 2020-11-27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信發原圖會洩露個人信息?騰訊官方回應了!
    但需同時滿足3個條件①手機GPS定位已打開②拍照設置保存了地理位置③發送原圖專家表示如果發送原圖被不法分子拿到可能對你進行定位進行一些詐騙可在拍攝時選擇關閉位置信息或不發送原圖當手機定位打開且拍照設置保存了地理位置微信發照片時選擇發送原圖
  • 快遞信息洩露背後:40元可買超4G簡歷數據
    得知自己的信息被洩露後,南京的一位信息被洩露者尤為焦躁,表示不知道誰洩露的,並反覆詢問記者該怎麼辦。北京的一位信息被洩露者則較為淡定,她表示「現在個人信息被洩露很正常。」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這些被洩露的信息中均含有「希望寶寶旗艦店」的字眼。記者在天貓及京東上均搜索到該店鋪,網店經營者營業執照信息均顯示,該網店的運營主體為杭州豪悅護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讓你想想都害怕的——故意洩露涉疫情個人信息案件又來了!
    回想疫情初始,我市一份份「返齊人員居住社區」、「密切接觸者信息名單」的文件在微信群中被瘋狂轉發,內容包括相關人員的姓名、照片、工作單位、就讀學校、家庭住址、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及車票、航班信息等。信息洩露給返鄉人員及確診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不少人甚至接到騷擾電話和謾罵簡訊。
  • 人力資源服務洩露求職者信息,違法!
    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職業介紹等服務不得收費「黑中介」、虛假招聘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湖北省人力資源市場條例》加大對服務機構和市場的規範管理,明確了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不得收費的服務項目,包括:人力資源供求、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職業培訓等信息發布;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創業開業指導;就業創業和人才政策法規諮詢;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等事務辦理;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