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南海大洋鑽探的「80後」:一件很「酷」的事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3月17日,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中國「80後」在「決心」號上留影(從左至右:蘇翔、趙寧、雷超、張楊、張翠梅、張錦昌、易亮)。神秘浩瀚的深海,是地球上人類尚未逾越的「最後疆域」。以船舶為馬、以科學為韁,在這片「最後疆域」戰風鬥浪、馳騁縱橫,是一件很「酷」的事。從小追求「做很酷的事」「不走尋常路」的張錦昌,支過教、留過學,三十而立之際,將自己的人生目標鎖定在深海。「深海裡有人類太多的未知、太多的需求,我們在這裡進行的每一步探索,都走在人類歷史的最前沿;每一項科學研究,都是人類好奇而未知的。還有比這更酷的事情嗎?」張錦昌說。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新華社「決心」號3月18日電 題:在大海揮灑青春——記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中國「80後」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神秘浩瀚的深海,是地球上人類尚未逾越的「最後疆域」。以船舶為馬、以科學為韁,在這片「最後疆域」戰風鬥浪、馳騁縱橫,是一件很「酷」的事。

  從小追求「做很酷的事」「不走尋常路」的張錦昌,支過教、留過學,三十而立之際,將自己的人生目標鎖定在深海。「深海裡有人類太多的未知、太多的需求,我們在這裡進行的每一步探索,都走在人類歷史的最前沿;每一項科學研究,都是人類好奇而未知的。還有比這更酷的事情嗎?」張錦昌說。

  34歲的張錦昌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這是他從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留學回國後,第一次踏著南海的波濤,將研究的目光,從地球上最大的火山--西北太平洋大塔穆火山,轉到了南海。

  「在南海大洋鑽探的大目標中,我的目標是通過研究海底巖芯樣品,解釋地震探測所得到的地震信號的巖石意義,為今後研究海洋巖石圈建立模型。」張錦昌說,「相對於整個地球,巖石圈在地球表面就像雞蛋殼一樣薄。了解海洋巖石圈的生老病死過程,是我研究的目標。」

  海洋在內心深處的吸引和魅力、以及「建設海洋強國」目標的召喚,還使得「決心」號上的另一位中國「80後」,放棄了原先從事的金融期貨工作,發奮考上博士,專攻海洋地質研究。

  這位年輕人名叫易亮,如今已成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員。他說:「與期貨相比,我更喜歡科學的自由;與陸地相比,我更喜歡海洋的未知。深海裡充滿無數問題和挑戰,一切都是方興未艾、一切都還塵埃未定,這樣的研究領域令人充滿希望。」

  始於1968年的國際大洋鑽探,是世界地球和海洋科學領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項國際科學合作計劃。目前正在執行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每個航次都面向IODP成員國的科學研究人員開放。

  「當我們在美國看到中國科學家將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消息後,非常興奮,第一時間提交了申請,希望能為祖國的南海研究盡點微薄之力。儘管這個航次科學目標與我們做的研究有些不同,但科學研究都是相通的,上船後收穫很大。」來自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趙寧說,同行的張楊也有著同樣看法。

  南京大學畢業的趙寧,登上「決心」號之前,剛剛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聯合博士學位。下船後,就將奔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進行海洋地球化學的博士後研究,此後他計劃回國工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起步晚、空間大,回國更有用武之地。」趙寧說,「目前我國一些科學研究的硬體,幾乎趕上了發達國家水平,但在科學視野和研究思維等軟體上,還有較大差距。希望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學成歸國後,逐漸縮小這種差距。」

  28歲的張楊與趙寧是同齡人。這位河北石家莊的女孩目前正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跟隨導師從事陸地三疊紀的古地磁研究。她說:「我的人生夢想是做自己喜歡、有意義的事。這次上船不僅獲得了南海古地磁數據,可進行海陸全球對比研究,還認識了許多老師,拓寬了科學視野,非常有意義。」

  到大海揮灑青春,正逢其時。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80後」老師雷超說:「海洋科學研究需要先進技術和大量投入,因此被稱為『貴族科學』。隨著我國綜合實力提高,海洋項目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大,『貴族科學』越來越『平民化』,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作為一名老師,雷超在「決心」號上念念不忘自己的學生。他說:「大洋鑽探是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非常有助於開闊學生視野,美國經常有碩士生、博士生申請上船。而由於每個航次給中國的名額非常有限,中國學生很難有機會。期待我國早日建造自己的大洋鑽探船,那時我一定申請帶學生上船。」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今天下午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帶來一個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區進行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鑽到1600多米深度,獲取了一批極富科學價值的玄武巖巖芯。
  • 田軍:我們的徵途是有光的深海|深潛器|蛟龍號|大洋_網易訂閱
    2012年,田軍教授曾在參加 國際大洋綜合鑽探計劃年度會議時向日本女觀察員豪言中國要衝擊萬米,如今預言成真了!  我進入海洋研究領域,源自碩士導師龔一鳴教授的推薦。  進入同濟大學之前,我跟隨張克信教授的團隊在東崑崙山無人區填圖,每天翻山越嶺幾十公裡。1996年和1997年的中國,科研人員的物質生活比較清貧,無人區裡的艱辛讓我產生了換一個學習方向的念頭。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
    舉報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
  • 科考證實: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記者今天(5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2020年6-7月,由該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 他們曾參加西沙海戰,如今辦起「南海文化走廊」
    世易則事易,事易則備變。青年官兵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個體需求甚至價值觀念都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這就要求軍營文化因時而變、順勢而為,與時代發展合拍,與官兵需求同頻。該團一營曾參加過西沙海戰,他們圍繞南海形勢、南海歷史、南海地理等內容要點,製作圖文並茂的「南海文化走廊」,二營以「忠誠可靠、暢通高效、樂守南疆」的天涯通信兵精神為核心,收集整理連史資料圖片和官兵日常訓練照片,彙編成120餘塊形式多樣的畫板和圖冊,懸掛在女兵樓樓梯過道,被官兵稱為天天開放的「連史館」。
  •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8 15:26 來源: 科技部網站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
  •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以及項目組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等共30多人出席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施祺研究員和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和課題2013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 深海鐵拳,大洋角逐我爭雄
    原標題:深海鐵拳,大洋角逐我爭雄 月光皎潔,海軍372潛艇抖落一身海水浮上水面,似一柄長劍寒光四射,又似一隻鐵拳沉靜剛毅。 組建以來,官兵們騎鯨蹈海馳騁大洋。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極地大洋
    長城站位於南極半島北端、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部(62°12'59"S,58°57'52"W),建成於1985年2月20日,是在中國首次南極考察期間建設的,當時參加科學考察的船是「向陽紅10」號。中山站位於南極圈內普裡茲灣畔,在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 (69°22'24"S,76°22'40"E),建成於1989年2月26日,是在中國第5次南極考察期間,在極地號考察船的支持下建設的。
  • 他用5塊大洋買了一件髒臭的畫, 多年後賣了3億800萬!
    相傳,《蘭亭序》真跡被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之中,到了五代時期,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盜劫昭陵,陵墓隨葬品被盜劫一空,《蘭亭序》至此下落不明。 除了《蘭亭序》,王羲之還創作過一件名字類似於《平復帖》的《平安帖》,《平安帖》稱得上是頂級國寶,清朝乾隆皇帝曾經稱讚它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寶
  • 大慶鑽探加速保障穩油增氣
    啟動鑽機165部,交井660口,進尺突破100萬米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張雲普 通訊員全攀峰 李新龍)大慶鑽探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兩手抓、兩手硬」。
  • 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
    中國大洋38航次將充分發揮蛟龍號潛水器的技術優勢,在西北印度洋脊典型熱液區開展下潛作業,獲取高精度數據資料和研究樣品,了解特定熱液區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的分布狀況和區域資源潛力,同時航渡期間,在中印度洋海盆北部的深海盆地和阿拉伯海盆及索馬利亞海盆地區開展稀土資源調查;在南海調查區開展科學研究和1000m級多金屬結核採集試驗區選址的調查;在雅浦海溝和馬裡亞納海溝區域開展地質與生物領域的前沿科學調查研究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科學家在南海東北部陸架水域發現特大鯕鰍群—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科學家在南海東北部陸架水域發現特大鯕鰍群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陳忠)近日,記者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近期,該所科學家在出海科考期間,在南海東北部陸架水域發現了特大鯕鰍群。該研究所的出海人員在此次出海中的一個多小時內,可釣獲500多公斤。 據該所的科考人員推測,特大鯕鰍群的出現,可能是西太平洋深層水入侵南海後,導致南海東北部陸架生源要素從坡底部向海水上層湧升,維繫了可作為魚類餌料的浮遊生物的繁茂生長,吸引鯕鰍成群出現、集體捕食,使該區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漁場。西太平洋水入侵南海(黑潮)的強度與太平洋暖池變異,可能是漁場季節變化和位置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 揭秘80年代南海「人魚」事件:美人魚真實身份或與海底文明有關?
    在諸多有關美人魚的報導中,曾經在我國引起轟動的,無疑是上世紀80年代南海漁民捕捉到美人魚事件。今天,筆者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不妨為廣大讀者加以揭秘。 後來有一位美麗的鮫人姑娘愛上了人間的一位英俊的小夥子,但是小夥子不多久就在戰亂中遭遇意外,鮫人姑娘從此再也等不到她心愛的人,因此每當明月從海上升起的時候,她便坐在南海的礁石上傷心地迎風哭泣,流下的眼淚就幻化成了一顆顆珍珠。"鮫人泣珠"的故事就是這樣來的。
  • 「奮鬥」萬米後,大洋底部還有什麼是我們沒見過的?
    大洋深處千奇百怪一會兒平靜如水一會兒暗流湧動和陸地一樣洋底也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而且大西洋的邊緣沒有海溝阻隔所以為深海平原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相反的,太平洋周圍是許多板塊的連接處分布有許多海溝所以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就十分少見僅在它的東北部有所分布▲ 我國科學家宣布南海首次發現較大儲量的錳結核資源
  • 科考證實近三年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圖」
    新華社發(中科院南海所提供)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