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歷史上「文武雙全」的名人,人們都會想起曾國藩,想起王陽明。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位文武雙全的典範,為文,比王陽明更有文採;為武,則比曾國藩更有豪情。這位文武雙全的大英雄,就是辛棄疾。首先,他的為文,自然無需多說,中國文化史上唯一一位與蘇軾並稱的豪放派大詞人,有「詞中之龍」的美譽,「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
清朝大學者陳廷焯曾有一段關於蘇軾和辛棄疾的評價:「蘇辛並稱,然兩人絕不相似:魄力之大,蘇不如辛;氣體之高,辛不逮蘇遠矣。」
確實,辛棄疾不光在詞的方面,甚至他的整個人生,都是魄力奇大,千古獨步。
看看他的那些詞,無不讓人心潮澎湃,即使坐在書齋裡,也會陡然而生一股不可遏抑的豪情,比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比如「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比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如果說蘇軾的詞體現了文人的曠達,那麼,辛棄疾的詞則完全超出了文人的範疇,體現了一種比盛唐邊塞詩更加慷慨、更加沉鬱的精神。說到底,在辛棄疾眼裡,詞之一道,並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是超脫文人之外的,或者說是給所有文人拔份的。
辛棄疾的詞,除了豪情,還有不少體現「愁」的地方,比如「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比如「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比如「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在中國文化史上,「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李白寫過,杜甫寫過,但跟辛棄疾的「愁」相比,他們的「愁」都顯得太小兒科了。
至於原因,就是下面要說的辛棄疾的「為武」之道。陸遊曾說辛棄疾有「管仲、蕭何之才」,陳宰也說辛棄疾有「張良、諸葛亮之謀」,可見,辛棄疾絕對是一個治國安邦的頂級人才。但可惜的是,他生錯了時代,讓他的絕頂才華無處施展,只能在詞中抒發一下感情。
靖康之難之後,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被金人佔領,21歲的辛棄疾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起義軍,後來聽說有一個名叫耿京的人也組建了一直起義軍,人數多達25萬,辛棄疾分析形勢,果斷加入。
可是不久之後,在執行完任務回來的路上,他卻聽到了耿京被叛徒出賣,落得個死無全屍的下場,盛怒之下的辛棄疾率領五十名精銳,闖進敵軍五萬人大營。
在敵人酣飲之際,將叛徒活捉殺出重圍,一路南下到達臨安城,將叛徒斬首示眾。消息傳出可謂在都城響起一聲驚雷,時人評價,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這一年,辛棄疾22歲。
年少成名,加上自己一腔熱血,辛棄疾本以為這是自己為國效命的開始,可是沒想到這卻是自己的人生巔峰,從那之後,他再也沒能踏上疆場一步。多次求戰終於是惹惱了皇帝,一怒之下將他貶去湖南自生自滅。
南歸一晃,已經整整40年!辛棄疾也從當年那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兩鬢蒼白的老者。在這裡耗盡了他生命中最好的歲月,不過,他還是等來了機會。
金人打到南宋,皇帝召見辛棄疾,說江山社稷以前你不用管,這回你得管管啦。辛棄疾應召,對北伐充滿信心!可是在同僚的嫉妒下,辛棄疾在任期不滿15個月時,就被以「貪財好色」之名彈劾返鄉。北伐最終失敗。失望的辛棄疾登上鎮江北固山,在66歲時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正如葉嘉瑩所說,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英雄豪傑手段寫詞」,卻能「表現了詞之曲折含蘊之特美」的大詞人。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善良、堅強和浪漫。家長對孩子詩詞的啟蒙一定要趁早,因為兒童時期,是孩子學習和記憶的黃金時期,小的時候打好基礎,等到了初中和高中,就會輕鬆很多。
北大才女琬如編著的《飛花令》在這裡推薦給大家,這套書就是以古老的詩詞遊戲「飛花令」為線索編排,角度新穎,能讓我們感受到古詩詞的樂趣。
書中選取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為主題,選擇經典古詩詞,進行注釋和解讀。內容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這套書可以對孩子進行古詩啟蒙
高年級的孩子可以通過這本書對古詩的理解,來搞定語文題
平時我們翻開看,也能讓自己詩意的度過每一天
男女老少都適合讀的一本書,而且書的形式,讓大家看完隨時都能來上一場「飛花令」
這套書除了妙趣橫生的文字,更有精美的配圖來幫助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