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英國的時侯,常常會在如「英國打工度假」等網路討論版上,看到一種類型的貼文──發文者由於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沒有自信,於是詢問版上前輩的意見:「是否應該要放棄前往英國?」或是「英文不好,能在國外生存嗎?」
而這樣的貼文,也常常會收到江湖上前輩們正、反兩面的建議。正面的建議,會鼓勵那位還未踏出新手村(中國)、窩在電腦前擔心自己「一見老外就昏倒」的病症,該如何一步步透過心理建設克服,並分享自己的經歷;而反面的建議,通常就有一點「下猛藥」的感覺,最後經常變成:「如果覺得自己沒準備好,或成天擔心英文能力不好,就不要浪費一張籤證的機會,讓真正想去英國的人利用這個機會。」
但我想不管是哪一種建議,其實多數前輩們想表達的出發點都是:「英文好不好,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問題關鍵所在。」
針對上述的這些問題和現象,我也想要來分享一下自己學習英文的經驗──但我想要強調的,不是語言鑑定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是不自我設限的人生態度。
在進入正文前,想先推薦大家看看一部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其中有段劇情是,當女主角去申請美國籤證的時侯,因為英文很不好,因此被移民官不客氣地詢問:「既然你不會英文,那你為什麼還要去美國?」
結果她旁邊的印度同事回他:「就像是你不會印地語(Hindī),你還是來到印度一樣。」
學生時期的英文學習之路:從「喜歡」到變成「恐懼」
言歸正傳,以下就來分享我自己從「菜英文」到闖蕩英美的學習之路:
小時候,我大概和許多典型中國中產家庭的孩子一樣,在父母的要求下,要學習許多才藝。記得很小時,就有一位叫 Steve 的美語老師在教我英文。直到家中狀況出現一些改變後才停止。
但從小學習雙語,英語能力就必然比較好嗎?我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關鍵還是在於「學習環境」: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因為很喜歡和英語幼教班上的小朋友們玩在一起,因此自然而然地使用剛學到的英語彼此溝通,也覺得這新語言很有趣。因為「興趣」和「喜歡」,所以當時的我很喜歡學英文、更不覺得學英文有什麼「可怕」的,就像是在家裡跟長輩說老家話一樣。
我想說的是,有沒有「從小補英文」並非重點,有沒有「自發性」,才是真正能夠把語言學好的關鍵。
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說的,就請接著看看我進入升學體系後的故事吧──幼時就有學習英文經驗的我,卻反而自中學時代開始,英文變得「奇爛無比」:
升上中學後,學習不再是因為「喜歡」、「有興趣」,而成了一種升學手段,甚至成為一堆「衡量自己未來前途」的數字。當時記得班上有位英文老師,因為我剛轉到資優班,她並不知道我是第一天報到,就叫我上臺去考試、跟另一位同學競爭,「看看你們誰能背出最多動詞的三態變化。」
當下我腦袋一片空白。但那時侯就是乖學生,不知道怎麼跟老師反應自己是第一天報到、「不懂這裡的規矩」;同學不認識我,也沒幫我說話。結果因為我不知道「為何要背出單字的三態變化?不是要看說的是什麼時候嗎?」而無法憑空寫出任何變化,老師就當眾羞辱我,還叫我到後面罰站一整節課。
當時的我,一邊哭,一邊覺得很委屈,自此就種下了對英文恐懼的種子。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看到英文課本就覺得壓力重重,為考試、為排名而讀的英文,變成我避之唯恐不及的科目,成績也因而一落千丈。
高中畢業以後,我因為想去英國進修,學習我自己喜歡的科目。去參加過一次雅思考試:口試的老師是一個德國人,他問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我只知道自己說了老半天,考試官仍然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根本聽不懂我說的話。最後就充滿挫折,默默地閉上了嘴走出了考試室。
但自從這次挫折之後,我卻不斷地快速進步,之後我更在英國留學的過程中交了許多的外國友人,直到現在我回國了,跟他們都一直保持聯繫。
你可能會好奇,我後來是怎麼把英文練好的呢?以下分享我在這段時間的自我學習方法,和同樣重要的「心理準備」:
正確的心態與正確的學習方式、同樣重要
1. 每天不管是不是全聽得懂,我一定會聽 ICRT 或 BBC。不是要「一秒變成外國人」,而是要讓自己去習慣「外國人講英文的速度」。因為其實我們可能都懂單詞,只是他們講話很快,或是因各地腔調、口音的不同而「跟不上」。習慣中文語調和語速的我們,當然也要去習慣英文的速度和語調。
2. 每天背新的單字。單字量不夠,雖然仍常可以用別詞語去解釋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但有時侯能說出較精準、較難的單字,感覺就很厲害,也能讓自己有學習上的成就感。
3. 交外國朋友。我在國外有許多外國朋友,這幾年也一直保持著聯絡。也成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他們也知道我無數的秘密哈哈哈。
4. 不要怕犯錯,因為說錯才會知道自己哪裡還可以再進步。而且,會因此嘲笑你的,通常絕不會是以英文母語的人。因為真正的「英語人士」,知道你是外國人,大多會很鼓勵和耐心去聽你想說什麼;在我的學習路程中,會嘲笑我「怎麼英文發音這麼爛」、「這個都會錯?還是別講英文了吧」的,全部都是同樣在學英文、自己程度恐怕也不怎麼樣的人。
所以,若被人嘲笑英文不好,這時你真的可以好好反白眼一下,畢竟英文能力可以進步,但動不動靠瞧不起人支撐自尊的人,是很難長大的。
5. 無論老師、同學、親友或老闆同事,不要讓任何別人告訴你能不能,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
6. 儘量找機會,把自己放到全英語的環境。不管在哪裡,幾乎全世界都有華人,一如全世界幾乎到哪裡都有英語母語的人。找到這些人,跟他們多相處,一邊成長,一邊交換語言。 (當然,也要慎選朋友,學習保護自己)
7. 放下自尊心。自尊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恥下問,問就對了!
8. 要記得中國經濟起飛的那段期間,很多不會說英文的企業家,還是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英文就算不好,也不代表你人生的失敗,而是代表你「還有很多的空間進步」。
9. 去打工度假吧,用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並且多看看這個世界。我有一個 18 歲就到英國的朋友,英文一開始很不行,但兩年過去後,不僅找到夢想中的工作,也在歐洲到處旅行,最後漸漸地找到自己人生中的興趣。多點人生中不同的歷練,總是好的。
10. 聽音樂學英文,從現在開始學英文。不要再說「明天開始」,因為明天永遠不會開始。
對於冷言冷語的他人,請把他們當「貴人」
希望上面的一些經歷和方式,多少對你有些用處。
現在的我,也正在克服劇本和背臺詞,跟外國演員對戲的種種困難。但克服了這種障礙,自己心裡的成就感,是別人給不了的。
至於對那些對你說著:「喔,我知道你的英文程度了」、「英文不行,你還是待在臺灣吧」等等話語的人,我想你可以跟我一樣,把他們當成自己英語學習路上的「貴人」,時時心存感激。
因為他們也是你我學習英語的動力之一。若沒有他們的「激勵」、「刺激」,我們又怎能克服自己難免不時萌生的惰性,持續努力地學習進步呢?
「救救菜英文?」
不對,我自豪於我的「菜英文」──因為我有動機把它變得更好,有更多空間讓我成長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