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9 中國科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團隊葉樹集研究員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小組揭示了與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澱粉樣多肽(hIAPP)在生物膜上錯誤摺疊過程的結構演變機制,以及界面蛋白質與水分子間的共振能量傳遞捷徑研究成果分別以Misfolding of Huma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at Lipid Membrane Populates through β-Sheet Conformers without Involving α-Helical Intermediates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2019, 141, 1941-1948),以Ultrafast Energy Relaxation Dynamics of Amide I Vibrations Coupled with Protein-Bound Water Molecules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 Commun.2019, 10, 1010)

細胞膜界面蛋白質的錯誤摺疊與二型糖尿病等神經退化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錯誤摺疊涉及b-摺疊等各種纖維化中間體的生成。目前人們對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其破壞膜結構機理的了解甚少,且存在多種爭議,包括b-摺疊多聚體是否最後轉變成纖維結構、摺疊初期構象是a-螺旋還是並排b-髮夾結構、b-摺疊多聚體是在溶液還是在膜界面上形成等等。研究者根據界面敏感的和頻光譜譜學特徵,發現界面蛋白質指紋區醯胺II信號可以有效區分界面蛋白質b-髮夾樣單體與b-摺疊多聚體等錯誤摺疊中間體結構。把醯胺 I、醯胺 II 和醯胺 III譜學特徵結合起來,揭示了與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澱粉樣多肽(hIAPP)在生物膜上結構演變途徑:無規捲曲®b-髮夾樣單體®b-摺疊多聚體®纖維(1)研究表明hIAPP纖維化過程中不涉及a-螺旋中間體,以及b-摺疊多聚體膜界面上產生而不是在溶液中形成(J. Am. Chem. Soc.2019, 141, 1941)

圖1、hIAPP在生物膜界面錯誤摺疊過程結構演變機制

此外,理解生物膜上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對揭示界面蛋白質分子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工作機制非常關鍵。研究者利用振動態選擇激發和頻光譜探測的飛秒時間分辨測量系統,通過選擇激發醯胺鍵C=O基團,然後探測其瞬態結構變化,成功測出環境下蛋白質醯胺鍵C=O振動馳豫時間研究發現,暴露於環境的蛋白質殘基數量越多,C=O振動馳豫時間越快(2a)。該工作揭示了界面蛋白質與分子彎曲振動在能量上的耦合作用(2b)分子不僅作為熱庫加快分子內振動弛豫,而且通過直接的振動共振能量轉移通道為蛋白質與溶劑間的能量轉移提供捷徑」(2c) (Nat. Commun.2019, 10, 1010)以上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中央高校重要方向項目培育基金、中科院等的資助。

圖2、水環境下蛋白質醯胺鍵C=O振動馳豫時間(a),醯胺鍵與水分子耦合作用(b),醯胺鍵C=O振動馳豫途徑示意圖(c)。

論文信息Junjun Tan, Jiahui Zhang, Yi Luo, Shuji Ye*, Misfolding of Huma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at Lipid Membrane Populates through b-Sheet Conformers without Involving a-Helical Intermediates.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941-1948.

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abs/10.1021/jacs.8b08537

Junjun Tan, Jiahui Zhang, Chuanzhao Li, Yi Luo*, Shuji Ye*, Ultrafast Energy Relaxation Dynamics of Amide I Vibrations Coupled with Protein-Bound Water Molecules. Nat. Commun. 2019,10, 101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8899-3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朊病毒是一種不常見的病原體,一種沒有核酸的蛋白質。該疾病最早1800年代被發現,主要感染綿羊,牛以及人類,導致狂牛症,瘙癢病,克雅氏病,致命的家族性失眠症等等。數十年來,人們已經知道蛋白(PrP)的錯誤摺疊是疾病發生過程中的關鍵部分。在這些疾病中,蛋白質會錯誤摺疊成致病的結構。正常情況下,哺乳動物體內存在的質量控??
  •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本文主要列舉了現階段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得出不同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響因素和如何控制條件以實現穩定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過程,以及對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進行展望。[關鍵詞]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菌;亞硝酸鹽累積短程硝化反硝化技術以可以節省大約 25 %的耗氧量,大約40 %的反硝化碳源。
  • 中國科大企鵝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企鵝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2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Emslie合作,在企鵝古生態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Oceanographic mechanisms and penguin population increases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e southern Ross Sea, Antarctica為題,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 ...DeepMind AI解決生物學50年來重大挑戰,破解蛋白質分子摺疊問題
    「這是該研究領域激動人心的一刻,」DeepMind 創始人、執行長德米斯 · 哈薩比斯說道。「這些算法今天已經足夠成熟強大,足以被應用於真正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上了。」蛋白質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它們是由胺基酸鏈組成的大型複雜分子,其作用取決於自身獨特的 3D 結構。弄清蛋白質摺疊成何種形狀被稱為「蛋白質摺疊問題」。
  • 抗衝蝕塗層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國內在陶瓷基抗衝蝕磨損塗層方面雖也進行了一些研究探討,但仍未形成體系,在實際應用中並未使用陶瓷基抗衝蝕防護塗層。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真空鍍膜研究室一直致力於陶瓷基抗衝蝕塗層的應用及失效機制研究,以電弧離子鍍製備技術為基礎,先後製備了Ti/TiN/Zr/ZrN、CrAlNx/CrAlN、Cr/CrN/Cr/CrAlN等陶瓷基抗衝蝕塗層。
  • 我國基因組深度注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9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對複雜的基因組進行深入研究,確定哪些基因翻譯蛋白質,哪些基因不翻譯蛋白質,以及對這些基因的分布和結構進行精準描述等,是國際學界探尋生命奧秘的前沿課題之一。我國科研人員在該課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全新的研究成果已在線發布於國際期刊《分子植物》。
  • PNAS:計算生物學所泛素多聚體摺疊中間體性質合作研究獲進展
    利用機械力使蛋白質去摺疊再誘導其摺疊,特別適合用來研究蛋白質在外力作用下的摺疊過程。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於原子力顯微鏡實驗(AFM)中對單個生物分子摺疊機理的研究。最近,新的原子力顯微鏡實驗發現泛素多聚體在外力去摺疊後,重摺疊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穩定的中間體。這些中間體在外力作用下將產生2~30納米的距離分布,而典型的泛素單體只給出20納米的距離分布。
  • 空氣-顆粒界面上胺快速轉化為銨鹽的機理
    空氣-顆粒界面上胺快速轉化為銨鹽的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44:47 廣東工業大學安太成課題組與賓夕法尼亞大學Joseph S.
  • 我國新型高效糖尿病治療藥物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研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保護,目前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初步意向,共同推進臨床試驗和產業化工作。2020年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上的調查文章表明,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3億,居全球首位。
  • Adv Mat & JACS:癌細胞捕獲與釋放研究取得新進展
    癌細胞與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界面化學研究中的前沿熱點之一,對腫瘤診斷、抗癌藥物篩選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生物界面上癌細胞的特異識別與粘附調控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交大團隊在顆粒體系中的平動與轉動動力學非均勻性研究中取得重大...
    無序體系的動力學會在時空上會表現出很強的不均勻性,叫做動力學非均勻性(Dynamic Heterogeneity)。過去一般認為無序體系包括玻璃體系的結構馳豫和動力學非均勻性有很強的關聯,甚至有人認為玻璃化轉變是一種動力學相變,動力學相變溫度對應於動力學非均勻性發散的溫度。
  • 除了下圍棋 AI還能預測"難纏"的蛋白質結構
    而就在最近,英國DeepMind公司研究人員創建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Fold將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準確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可以說基本解決了這個「蛋白質摺疊問題」。這比許多科學家的預期要早了幾十年,顯示出人工智慧對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潛力。蛋白質佔據我們每個人體重的大約20%,是除水分(60%)以外第二多的物質種類,其它的脂質、碳水化合物、核酸以及各種無機物加起來,也僅僅佔到20%。
  • 周四直播:生物複雜系統動力學 | 生命複雜性讀書會
    為了促進生命複雜系統的跨學科交流,我們策劃「生命複雜性」系列讀書會,組織精讀和討論相關研究。本周四是讀書會第久期。 物理學手段在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研究中成果豐碩,在細胞、分子層面,越來越多的微觀動力學過程逐漸被理解和復現,在個體、群體層面,生物集群行為的動力學機制也越來越清晰。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他們通過對在我國雲南曲靖發現的一種名為「肯氏魚」化石的研究,證實了內鼻孔從外鼻孔「漂移」而來,並確立了內鼻孔和後外鼻孔之間的同源關係。同期配發的評述文章稱,「這是一個已爭論了上百年的問題,新的資料實際上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專題簡介】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
    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涉及早期地球演化、大陸形成與保存、板塊起源、超大陸旋迴等一系列關鍵地質過程,是當今地球科學研究前沿。前寒武紀佔據地球演化歷史的90%,相應的地質體也佔據大陸組成的90%,要深入了解大陸動力學並建立全球全時地球動力學理論,就必需了解前寒武紀,必須加強對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機制的認識。早期地球的原始地核與地球圈層、地幔不均一與對流、陸殼、洋殼與板塊構造以及水圈、大氣圈和早期生命等起源問題,這些都是地球科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也涉及與地球物質起源密切相關的宇宙和元素起源。
  • 什麼是生物膜?
    根據Characklis、Liu等人的研究,微生物膜的形成通常經歷載體表面改良、可逆附著、不可逆附著、生物膜形成四個階段,具體描述如下:微生物在載體上的掛膜可分為微生物吸附和固著生長兩個階段。載體加入水體以後,首先進入吸附期。由圖可見,有部分微生物和絲狀物質已經附著在載體表面,附著了較多物質的位置往往是載體的凹處,不容易被水流剪切的地方。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新研究成果以「基於離散超分子金屬大環的可見光碟機動分子馬達」為題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於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