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爺叔
摘要:每到了秋冬季,在魔都的街頭巷尾,總會飄來一縷悠長的烘山芋的甜香,在秋涼冬寒中傳遞出陣陣暖意。
每到了秋冬季,在魔都的街頭巷尾,走會飄來一縷悠長的烘山芋的甜香,在秋涼冬寒中傳遞出陣陣暖意。
上海人說的山芋,學名紅薯,各地叫法不一,有甘薯、番薯、紅苕、白薯、地瓜等好多種叫法。之所以叫番薯,很簡單,因為是來自海外的「舶來品」。從番薯衍生而來的紅薯、甘薯、紅苕、白薯等等也都很好理解,不過叫地瓜就有些奇怪了,從植物分類來說,番薯是管狀花目旋花科,而冬瓜、西瓜、南瓜、黃瓜都是葫蘆目葫蘆科,二者屬於生物學上完全不同的植物科目;從形態上來說,瓜類有瓜仁和瓜瓢,而番薯沒有瓜仁,而且澱粉含量高;從口感上來說,瓜類水分充足清脆爽口,生吃熟食都可以,但番薯口感明顯不像瓜類,雖然也可以生吃,但不易消化。
山芋原產美洲,最早是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後來由哥倫布帶回歐洲,再經葡萄牙人傳入非洲和亞洲。山芋傳入菲律賓後,被西班牙殖民者視為奇貨珍品,是只有上層貴族和土豪才能想用的高檔食物,嚴禁私自外帶出境,違者甚至要處以死刑。直到明朝萬曆年間,在菲律賓經商的中國人陳振龍,決心將番薯帶回中國,就想了個辦法,將一些番薯藤編進纜繩,再在纜繩表面塗抹汙泥,瞞天過海,成功地將番薯帶回了福建老家。
山芋適應力很強,幾乎在什麼土地上都可以種植,而且產量還很高,一畝可收上千斤,所以很快就在中國推廣開來。由於山芋優點明顯,乾隆皇帝都曾經「敕直省廣勸栽植」。所以短短兩百年種植區域就幾乎遍及全中國。
《本草綱目》記載,山芋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當代《中華本草》認為山芋「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
山芋的澱粉含量很高,所以完全可以作為主食,是名副其實的雜糧。在饑荒年間,一個紅薯就可以當一頓飯,而且因為山芋甜度又比普通糧食品種都要高,所以不用什麼菜就能愉快地填補肚子。
在魔都,山芋是有很多吃法的。首先是生吃,洗淨去皮切成一釐米左右薄片,可以像水果那樣吃,吃口脆甜,也有點汁水,勉強有些瓜的感覺,不過不能多吃,容易反酸脹氣。
湯山芋也是常見的做法,去皮切成小塊,不需要什麼輔料調料,下鍋一煮就可以了。由於山芋粘性脹性都很好,所以煮湯的時候水一開就行了。山芋本身就有甜度,一般不用放糖。現在注重養生,山芋因為營養價值比一般糧食高,所以山芋粥就成了雜糧養生中的經典。
山芋還可以切片曬乾做成山芋幹,處理得好,會很勁道很有嚼頭。或者也可以磨成粉再擀皮曬乾,最後油炸,都是很受歡迎的小零食。山芋粉做成的粉條,也是很多人吃火鍋必點的配菜。
當然,山芋在魔都最「網紅」的做法就是烘山芋了。所謂「烘」其實就是烤,但不是急火猛炙那種,而是文火慢烤,所以烘山芋就是北方人所說的烤白薯、烤地瓜。
入秋之後,山芋內的澱粉開始轉化為糖,所以甜度增大,烤了吃能將這種甜度最大限度激發出來,所以格外香甜。和湯山芋要用黃心的俗稱「慄子山芋」不同,烘山芋一定要選用紅心山芋。黃心的比較粉,紅心的則是多纖維,關鍵是甜度更高。
早些年入秋以後,魔都街頭,最常見的場景,一位滿臉風霜的老漢,一輛手推車,上面一個鐵皮桶——上海人叫「柏油桶」,也就是汽油桶或者柴油桶,今天看來顯然不太衛生,會有殘留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桶底是煤炭,而且火焰一定不能大,更接近於烘焙——所以「烘山芋」的說法還是很傳神的。而山芋就一排排放在桶壁,經桶底的炭火慢慢烤制,老漢也時不時要把山芋翻轉,以便能夠均勻受熱。
很快,烘山芋特有的香氣就開始飄逸出來,在清冷的秋冬街巷上輕輕飄起,那麼一絲一縷,沁入心脾,讓你不由自主猛吸一口。循著香氣而去,烤好的山芋放在桶蓋上,依然被桶中的熱氣保溫著,山芋外皮已經被烤得顏色很深,有些地方甚至都有了一些焦黑。由於長時間焙烘,山芋皮已經有些微微起皺隆起,還會有些破口,隱約看得到裡面金黃色的山芋肉,特別是破口處流出的汁水凝結而成的半透明狀焦糖,最為誘人。
吃烘山芋一定要趁熱,最好是剛出爐,還要有些燙嘴。當然這樣吃相就肯定不會太雅了。一邊剝皮,一邊吹著氣,連咬帶啃,不免有些狼狽。不過也有非常紳士的「老克勒」,會隨身帶把「鋼種小調羹」(也就是不鏽鋼小勺子,類似於咖啡勺),吃的時候剝開山芋皮,用小調羹挖著吃,有風度有腔調,絕對是烘山芋的死忠才想得到優雅吃法。
現在這樣的「柏油桶」烘山芋已經很少見了,即便有賣烘山芋的,也是用電烤爐,不鏽鋼還帶玻璃窗的那種,看上去就是窗明几淨的感覺,衛生肯定衛生,但卻少了那份飄逸在空氣中的煙火氣。
秋天的味道有很多,桂花香,糖炒慄子香……但是,烘山芋那份獨特的甜香,卻是深深印記在心裡,如今猛吸一口,也只能再喚起記憶中的那種甜香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