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千工程」實施三年多以來,通過「一改一引」,貴州實體經濟改出了新天地、引進了新活力,形成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新興產業迅速成長、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的產業格局,經濟運行的效益和質量穩步提升。
「雙千工程」實施到現階段面臨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下一步又如何深入推進。針對這些問題,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對貴州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春花進行了專訪。
曾春花近照
抓薄弱補短板,穩步提升產業鏈水平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雙千工程」工程實施以來,對全省產業發展起到了什麼積極作用?目前,貴州又再次強調要緊盯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聚焦產業關鍵環節和行業優強企業進行招商和技術的改造升級,您認為這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曾春花:自「雙千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傳統企業的改造升級以及國內外高質量企業的引進,使得貴州省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湧現,持續推動著貴州省產業朝著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生態保護的方向轉變,呈現出高端化、生態化、集約化的態勢。
一方面,雖然貴州省產業鏈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亟待抓住問題的關鍵,有針對性地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突如其來的疫情對貴州省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衝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貴州省經濟復甦和暢通運轉對產業鏈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從打造完善且高水平的產業鏈方面來看,「雙千工程」目前面臨哪些問題?
曾春花:「雙千工程」的實施對貴州省產業鏈的打造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千企改造」企業轉型升級遇瓶頸。首先,部分企業的資源要素支撐不足,尤其是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短缺,在很大程度上約束和限制了其開展轉型升級的各項活動。其次,部分企業轉型後仍處於產業鏈的前端和價值鏈的低端,缺乏核心競爭力,技術溢出吸收能力較弱。此外,部分企業管理者轉型意識不足,對政策解讀不到位,僅追求企業短期利益,缺乏長期規劃安排,導致企業轉型升級動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企業停工停產,也對企業轉型升級造成了深遠影響。
產業鏈存在複雜性和脆弱性。複雜性是指產業鏈在發展過程中涉及的節點和層級越來越多,彼此相互聯繫,關係錯綜複雜。脆弱性則是指因為產業鏈的複雜性,導致產業鏈上任一節點受阻或斷裂,其他節點同樣會被波及,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便對產業鏈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挑戰和考驗。後疫情時代,如何布局產業、穩定產業鏈、提升產業鏈水平,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強化要素支撐,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雙千工程」對推動貴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該如何深化「雙千工程」的實施?
曾春花:當前重中之重,是需要有序推動全產業鏈的復工復產。從政策制定到財政支持,政府應發揮統籌指導和協調服務作用,調動各方資源,助力企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復工復產。深化「雙千工程」的實施,可以從兩個方面推進。
資金方面,加大財政支出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利用多種融資方式為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人才方面,積極引進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端科技人才,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管理方面,提高企業管理者轉型升級意識,向企業管理者積極解讀相關政策,或組織管理者進行集體培訓,使管理者從根本上認識轉型升級的本質和目的,進而將轉型升級納入企業的長遠規劃,積極開展轉型升級的相關活動。
此外,需制定和審視產業鏈的中長期戰略規劃,構建產業鏈的風險應對體系,利用數位化和智能化技術提高產業鏈在危機下的反應能力,提高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同時,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應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產業鏈上下遊的協同合作。
加強生態創新,培育企業生態競爭力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在實施「雙千工程」中,貴州始終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不斷完善綠色產業體系。政府、企業及市場三方面該如何結合自身角色落實好這一要求?
曾春花:推動企業綠色化發展,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企業內部積極開展生態創新,依託貴州省的地域特色和生態優勢,通過企業生態產品的開發,生態技術或流程的引進、學習及模仿等途徑,將創新理念和綠色發展理念應用於具體經營活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同時,從政府政策的「生態導向」激勵與懲罰(外在推力)、市場消費者「生態偏好」理念培養與選擇(外在壓力)和企業自身「生態生存」和「生態發展需求」(內在動力)三個維度,積極培育企業的「生態競爭力」合力,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或致力於發展生態經濟或循環經濟,最終推動產業鏈整體綠色化發展。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江婷婷
李蘭松
編輯 馮 倩
編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