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連的西北方向有一座蛇島,與陸地相距大約10公裡左右,這座蛇島面積不大,只有1.2平方公裡,卻生活著近2萬條毒蛇。這座島嶼處於緯度38N,位置有些偏北,為什麼有這麼多毒蛇呢?這座蛇島是怎麼來的呢?
上圖可以看出,距離大連角不遠處有兩座島嶼,一個是蛇島,另一個是海貓島,這兩座島嶼相距不遠,氣候、地質、海洋環境相差無幾,生物種類卻向兩個方向演化,一座成了蛇的故鄉,另一座海貓島卻成了鳥的天堂,大家稱之為鳥島。
島嶼的形成不外乎有三種成因,一是大陸島,還有就是因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第三個是珊瑚蟲死亡後骨骼堆集在一起形成的珊瑚島。
這兩座島嶼位於北緯38度,這麼高的緯度已經不是熱帶海區,海水溫度低於30度,珊瑚蟲是無法生存的,顯然不是珊瑚堆集形成的島嶼。
從這兩座島嶼的形狀來看,不規則,海岸線曲折,不是火山噴發形成的,我們印象中的火山島大多成圓錐樣子,熔巖凝結後地貌類型比較規則,比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火山噴發後,露出海面起初呈標準的圓錐型,有火山口,熔巖流紋等地貌標識物,即使多年風化後,形狀變化也不是很大,而蛇島與海貓島卻沒有火山島的特徵。當然這只是表象,僅憑這個還不能判斷,要看本質上的東西,才能確定這兩座島嶼的成因。
最後一個可能是大陸島,我們有什麼證據呢?
地理學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相關,相近的事物關聯更緊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萬事總相關,越相近,越相關」。
這兩座島嶼與陸地相距僅10公裡上下,那麼它的形成應該與遼東半島有緊密聯繫,事實上也是如此,人們發現大連角的巖石構成主要是以花崗巖為主,而蛇島和海貓島與大陸同源,並且島上還有石英砂巖、礫巖等類型,這些都是花崗巖風化後形成的沉積巖,巖層、巖性及產狀表現出很強的一致性,這是最有力的證據,也就表明這兩座島嶼與遼東半島是一起的。
為什麼會脫離大陸成為孤島呢?
這與渤海灣沉降有關。中生代時期我國深受太平洋運動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巖漿活動頻繁,遼東半島多以巖漿侵入活動為主,形成了以花崗巖為主的巖層,那個時候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連在一起,山體不高,丘陵廣泛分布。經過了千百萬年後,進入了新生代,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碰撞,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開始,大約在500萬年前,我國東部地區地殼受張力作用,渤海地區斷陷下沉,形成了湖泊,370萬年前湖泊面積進一步擴大,山東與遼東有陸橋相連,距今100萬年,這座陸橋開始斷裂,海入湧入,距今30萬年前,完全斷裂,形成了內海,在渤海形成的過程中,這兩座島嶼下沉與遼東半島脫離形成了孤島。
伴隨著島嶼形成過程,物種開始誕生到不斷進化,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裡,距今也就是1.3億年,據推測蛇這種物種在距今1.5億年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存在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於27000年。如果把地球的歷史看成2小時的話,最後5分鐘才出現蛇,最後1分鐘毒蛇才誕生了,毒蛇出現的很晚,在環境逼迫下才進化成了毒蛇。
那麼蛇島上的蛇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這麼多呢?
大多數蛇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中,小動物最多,它還喜歡有縫隙的或有洞穴的地方,這有利於隱蔽,從而接近它的獵物。天氣太冷或太熱時它們都要休眠,這些洞穴或巖石縫隙是它藏身或冬眠的地方。蛇還喜歡安靜,人類活動較少的地方,有食物,能棲居,蛇島自然成為了蛇的天堂,
蛇島上蛇數量非常多,僅黑眉蝮蛇就有2萬條,最初蛇是怎麼來的呢?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最大可能這些蛇類是「土著居民」,大約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就開始誕生,直至演化到今天,種類越來越多,數量也越來越多。食物鏈也比較完整,目前應該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其二,與陸地相距10公裡左右,這些地方氣候溼潤,沿岸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這些樹木老死或枯乾,樹幹被大風吹折後倒在海水中,蛇爬上樹幹象乘小船一樣,被海浪或海流衝到島上,成為了」移民戶「,而這座島嶼上鳥類眾多,又沒有人類活動幹擾,物種得以大量繁殖。當時空中有一些猛禽,對蛇有著很強的傷害,成為蛇的天敵。慢慢蛇類就開始進化,成為了有毒蛇,居於島上生物鏈的頂端,所以蛇島上才有特別多的毒蛇。
蛇島蛇多是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這座島嶼僻靜,人類很少涉足,又有大量的海鳥路過停留,這些都是蛇的美味大餐,只有充足的食物來源,蛇才有一定量的繁殖,種群數量倍增。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在人類登島之後,就有了大量的毒蛇存在,人類由於懼怕毒蛇,登島的人數會越來越少,久而久之,蛇成為島上的霸主,人類懼之而遠離。這也是蛇非常多的原因。
蛇鳥自然環境優越,生物生存競爭非常激烈,經過多少個回合的廝殺,這些物種能夠保留並發展到今天,形成穩定的食物鏈,蛇島是千百萬來的選擇才形成的,實屬不易,如果不是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恐怕島嶼早就被開發成房地產項目,成為人類的後花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