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蜂鳥會在夜間進入半冬眠狀態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蜂鳥在夜間會進入一種名為 &34;的半冬眠狀態。當這些亢奮的小鳥進入這種冷靜的狀態時,它們有能力大幅降低自己的體溫。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鳥類可以將身體降到接近冰點。該研究發表在《生物學通訊》上。
-
蜂鳥創下體溫最低紀錄
在脊椎動物中,蜂鳥有著驚人的高代謝率,為此它們需要持續不斷地進食。在一項發表於《生物學通訊》的研究中,美國科學家對安第斯山脈的不同蜂鳥物種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黑輝尾蜂鳥在夜間的體溫可以降至3.3℃,這是觀測到的鳥類和非冬眠哺乳動物中的最低體溫。此外,其他蜂鳥平均也可以將體溫降至5~10℃,從而將心率從每分鐘超過1000次降至50次。
-
新思考:從自然冬眠到人類「休眠」
在科幻小說與電影中,太空人往往會進入一個「休眠」狀態來完成長距離飛行。這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幻想。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通過抑制代謝來實現人類「休眠」的構想。進入21世紀,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陸續提出誘導人類「休眠」設想,並著手進行設計研究【1-2】。
-
《通訊-生物學》:內蒙古二連盆地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
:高偉)基於簡約法的角形類系統發育分析和祖先類群地理分布重建(頭骨復原圖:陳瑜)(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構成姐妹群
-
《通訊生物學》:生活在2.5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南極水龍獸可能是冬眠界的鼻祖
《通訊生物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西多爾,以及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梅根·惠特尼近日在《通訊生物學》雜誌發表論文稱,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一種水龍獸動物可能是冬眠界的鼻祖,它們當時生活的地區是現在的南極洲,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它們靠冬眠熬過沒有太陽的日子。研究人員從6隻水龍獸的化石中獲得其獠牙橫截面。
-
研究發現大白鯊壽命可達70歲
Hamady和同事們告訴《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道,他們通過觀察一種已知的放射性標記,能夠更加輕易的分辨這些年輪。這是一種碳原子的同位素,來自於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核彈測試在大氣中遺留的原子塵。這些碳同位素進入到海洋並且進入到那一時期存活的海洋動物組織中。科學家們將易於探測的放射性碳作為一種數據樣本,來更好的計算並確定這些測試樣本的年齡。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為了促進ips細胞轉化稱為囊胚樣結構,研究人員將其置於特殊的培養物中,他們希望能夠觀察到在受精卵轉變成囊胚前,細胞是如何開始形成與發育階段類似的結構的。 隨著時間延續,連接細胞會開始在內外兩層形成球狀結構,這些細胞面對著內部積累的蛋白質,這就使其與外部細胞變得不同,而向外的細胞也會開始激活一種名為YAP的蛋白,該蛋白能進入到細胞核中開始誘導多種蛋白質進行表達,最終形成胎盤。
-
科學家發現蜂鳥身體存在特殊「散熱窗口」
但是蜂鳥在瘋狂的運動狀態下如何使身體降溫,令科學家們迷惑不解。目前,蜂鳥在花卉上盤旋時拍攝的高速熱成像圖像表明,它們具有一種特殊適應性——「散熱窗口」,可以避免身體運動過熱。 熱成像圖像中的亮白色區域顯示熱量從蜂鳥的眼睛、肩部和腿部釋放,科學家發現在這些身體區域覆蓋著低密度羽毛,從而在飛行時有助於熱量消散,如果沒有以上條件,當蜂鳥空中拍打翅膀時產生的大量熱量將無法散去,這將導致蜂鳥身體潛在過熱的危險。
-
蜂鳥能看到人類看不到的東西,研究發現,它連紫外線都能看得到
而這一組合就會出現數百萬種顏色,也正是如此,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瑪麗·卡斯韋爾·斯託達德才會說,我們人類相較於這些蜂鳥以及其他的動物來說,與色盲的差別其實並不是很大。科學家們是如何知道蜂鳥能看到這麼多的顏色的?我們可以根據研究蜂鳥的科學家們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報告,從中了解到蜂鳥所看到的光的顏色。
-
蜂鳥遠比你想像中聰明,它們能降低自己的體溫,以此活得更久
據報導,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生活於安第斯山脈的不同物種蜂鳥,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和研究,最終發現蜂鳥可以通過降低自己的體溫,來減緩自己的新陳代謝速度,這樣會讓它們抵禦寒冷、黑暗的夜晚,同時也可以活得更久。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期的《生物學通訊》雜誌上。
-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2018-01-17 00:53:1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通訊生物學》: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
., 2020, Communications Biology,繪圖:王曉東(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2020年9月18日,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Symbiotic fouling
-
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人類能實現嗎?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體溫降低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狀態,例如它們冬眠時。熊、蝙蝠或者其他動物冬眠時會多次經歷長達幾天的低代謝狀態——蟄眠(torpor),只是偶爾會被高喚醒期打斷。小鼠會在食物短缺時會進入日常蟄眠(daily torpor),每次會維持數小時左右以減小自身能量消耗。目前,科學家還不了解小鼠的體溫在蟄眠或者其他低溫情況下,是如何降到37℃以下的。
-
對蜂鳥的相關介紹
蜂鳥具有任何恆溫動物的最大質量特異性代謝率。為了在食物稀缺時節約能量,在不覓食的夜間,它們可以進入與冬眠相似的狀態,將代謝率降低至正常速率的1/15。蜂鳥是專門的食肉動物並且與它們餵食的鳥類花粉有關。物種豐富度最大的是安第斯山脈北部和鄰近山麓的潮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但在大西洋森林,中美洲或墨西哥南部發現的物種數量也遠遠超過南美洲南部加勒比島嶼的數量,美國和加拿大。雖然美國記錄的蜂鳥種類不到25種,加拿大和智利各種蜂鳥不到10隻,僅哥倫比亞就有160多種,而厄瓜多相對較小的蜂鳥約有130種。
-
變異於歐亞大陸的蜂鳥,卻飛去美洲和食物搶食物?
鳥如其名,蜂鳥主要依靠花蜜為食,當然也會像其他鳥類一樣捕食一些小昆蟲。 然而2004年德國鳥類學家傑拉爾德·邁爾(Gerald Mayr)在德國的巴登符德堡州發現了3000萬年前的蜂鳥化石,從而改變了一直以來被認為的蜂鳥是美洲土著的觀念,也在蜂鳥進化的研究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
研究人員稱尿檢可準確檢測「生物學」年齡
參考消息網3月3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研究人員說,他們找到了一個簡單的方法來查明一個人的生物學年齡——身體老化的程度——通過尿檢。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28日報導稱,美國《衰老神經科學前沿》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幫助研究人員進行大規模的衰老研究,甚至預測一個人罹患老年病的風險。這篇由中國的研究人員27日發表的論文稱,由於基因構成和環境的不同,人們的老化程度也就不同。這個研究小組說,用日曆年齡——按出生日期計算——來衡量生物學年齡是不精確的,因此需要一個更準確的方法。
-
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眼大,牙齒百顆
北京時間3月12日零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 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蜂鳥"手速"可達100次/秒 構造堪稱奇蹟
除了靠尺寸賣萌,蜂鳥的絕技還包括:唯一一種能在靜止的空氣中懸停30秒以上的鳥類;唯一一種能「不轉身向後飛」的鳥類;地球上脊椎動物代謝率最高紀律保持者。2013年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假如蜂鳥擁有人類的體型,每分鐘需要喝340ml蘇打水才能滿足身體需要。由於消耗能量的速度實在太快,一隻蜂鳥每天會吃下約為自身重量兩倍的食物(花粉)。蜂鳥用特殊的舌頭進食。
-
科學家發現蜂鳥獨特的飛行方式
蜂鳥能固定在空中某處長時間盤旋,這讓它在鳥類中獨樹一幟。科學家過去認為蜂鳥這樣的行為更像昆蟲,但美國科學家在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研究之後發現,蜂鳥的飛行方式兼具昆蟲和普通鳥類的特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說,他們通過觀察蜂鳥飛行時周圍的氣流漩渦,研究蜂鳥的飛行方式。他們首先訓練蜂鳥在一個位置固定盤旋,同時從裝有糖液的注射器中取食。
-
蜂鳥無人機,美國步兵的新利器
經過幾年的試驗與評估,美軍開始向其陸軍派發蜂鳥口袋無人機,以加強其地面部隊,尤其是步兵小隊的戰場情報收集和態勢感知能力。比如,步兵小隊會先放飛蜂鳥無人機在其前面探路,從空中探明是否有敵人埋伏,以免將隊伍置於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