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用《幽靈公主》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描述了人類為了發展技術力量不斷破壞自然,從而受到自然的報復為之付出代價的故事,這部片子是宮崎駿的巔峰之作,雖然它的海外聲譽不如之後的《千與千尋》但它深刻的內涵是《千與千尋》所遠遠不能及的,本片充滿了宮崎駿對人與自然的深刻思考,並不是單純好處上的對人類破壞環境的聲討,而是發人深省的一部人與自然的杯具。一向以來,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也能夠說的一個悖論,就是關於人類發展的問題。
我覺著最後結局是一個悲劇,阿西達卡到最後都沒有得到自己的答案,但是他本身是人類,所以他才會告訴幽靈公主,自己會在人類那兒一直等著她。而小桑則堅定不移地會站在自然這邊。這個故事結局情緒是上揚的,故事卻是輪迴的。最後人類重建家園,人類的最先立場依舊是人類而不是自然。只是他們會重新思考怎麼對待自然,但即使有阿西達卡作為使者,這個結局又能好多少呢?這才是宮崎駿的「最後之作」,寄託了他的期許,雖然我們曾經很糟糕,未來一定會更好。
《幽靈公主》是一部可多方面解讀的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可以拓展很多的奇幻寓言,包含了創作者各個方面的思考,比如為什麼設計的反派是官方?煉鐵廠代表的是什麼訴求?可以說創作者的矛盾心理就體現在其中了。
電影結局可算圓滿但非常不童話,多次一同面對生死的兩個人決定分開居住,原因當然不是感情不夠好,而是大立場下的最基本的矛盾沒有因為森林的復生而解決,人類要發展進步擴張繁榮會不可避免地對自然造成破壞。到底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互不侵犯?宮老安排兩個人分居也是給這個問題一個他自己的回答,那就是無解,至少現在無解。
說到這就必須提一下宮老連載了十多年的《風之谷》漫畫一共七卷,而電影版的風之谷劇情只到2卷左右,且大部分劇情刪減被簡化處理,幽靈公主和風之谷漫畫的內核很像,有很多能反映這兩部作品的關聯之處。比如幻姬和風之谷漫畫中戲份與刻畫超多的庫夏娜公主人物定位,遭遇和性格都極其相似,而阿西達卡更像男版的納烏西卡,漫畫的最後的極其深刻和陰暗的劇情(就不劇透了)也提出了類似人與自然的共存問題且非常直接露骨,而風之谷連載完結的時間正是幽靈公主開始製作的前夕,宮老應該也算是用幽靈公主給自己一直的思考做一個回應。
這個故事其實有兩條明線,三條暗線:明線是小桑-阿西達卡的感情發展,以及人獸(還不是人與自然,自然規律是像山獸神那樣無悲無喜、絕對獨立的物質力量,用列寧的定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屬性的集合,就是物)的爭鬥;三條暗線是:動物內部的路線鬥爭、人類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黑帽大人其實有點原始社.會主義的意思——煉鐵廠裡是集體勞動,按勞分配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生產資料集體共有,相比起武家橫行、地主盤剝的現實世界,這裡就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
而朝廷武家和唐傘連則是剝削階級的代表,還有那些因為利益矛盾而不得不向達達拉宣戰的破產武士——煉鐵阻斷了上遊河流,而下遊武士的土地無法耕種而破產),以及原始的原始公有制社會(阿西達卡)與私有制社會(疙瘩和尚)的對立統一,這是一部具有史詩氣質的群像劇,它在討論的是人如何在生活目標空洞化和激蕩的運動中自處,但是老公畢竟不是哲學家,他也只能是鼓勵大家努力活下去,用夢來鼓勵人們堅強地活下去,但是他無法給出現實的答案,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才做得到。
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對每一個人的影響和感觸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籠統地就這樣把它所有的作品都劃了等級和排名,所以不要輕易加上所謂的巔峰,只能說是這部作品對大多數人的影響比較深,這也是對作者本身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