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蒸熟的甜粿填放進粿桶裡,用木槌敲打壓實。資料圖
-村裡的老人們組裝甜粿模具。
臺海網2月11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每年正月初九,閩南地區都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習俗。有一個地方的與眾不同,那便是同安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裡的大籠甜粿,單籠重達720餘斤,淨高1.3米,每到正月初九,崗頭裡洪氏宗祠大門兩側各矗立一個敬天公的大籠甜粿,格外吸引眼球,其製作技藝在2013年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報記者近日來到崗頭裡探訪。
壯觀
40名男性流水線分工合作,製作過程需12個小時
大籠甜粿每年正月初二開始製作。近日記者在崗頭裡看到,今年的製作材料已經提前準備好了,兩籠大籠甜粿的原材料足足有1000多斤,包括紅糖、白糖、糯米粉、豆皮、麻油等,其中紅糖、白糖就要360斤左右,麵粉700多斤,原材料的採購需花費近兩萬元。用於製作的模具、蒸籠、鍋、陶缽等也開始逐一清洗,可謂工程浩大。
祥平街道鳳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介紹,兩籠大籠甜粿的製作,需要4個灶,8個一人多高的煤氣罐,另有4個小煤氣灶專門用來熔糖。從初二上午7點多開始,需要40名男性流水線分工合作。這麼大的甜粿,要分成幾部分,在陶缽內將糯米粉加糖糅合成麵團後,分成幾籠,放在鍋內蒸。要動用4口大鍋、8個蒸籠同時蒸甜粿。
甜粿桶由八塊雕刻各種吉祥圖案、字樣的模板組合而成。用時先將底座、模板、各組合件拼合緊湊。木板內壁塗上芝麻香油,整齊地鋪上豆皮,每層高不超過半尺,以便日後開切。將蒸熟的各籠甜粿分批填放進粿桶裡,用木槌敲打壓實。逐層加高至桶滿,再用竹編「粿籬仔」圍成圓形加高,取意年年高。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2個小時,甜粿製作完成後,進行密封處理,需放置一周左右時間,讓其慢慢凝固。到了正月初八,將模具拆開一道縫隙,初九才將模具全部拆開,供於宗祠前的特製臺座上,此時方展現十分壯觀的大籠甜粿的廬山真面目,其粿姿態精美,吉祥浮雕紋理呈現,尉為壯觀。經歷幾天辛勤勞作的人們,無不拍手稱讚,歡暢心情溢於言表。
規矩
參與者首要條件是已當爺爺,蒸甜粿時可開窗不能開門
據了解,由於客觀原因,崗頭蒸大籠甜粿敬天公這一民俗活動延襲至1951年就中斷了。2010年間,在本村居民家中,偶然發現一套古老的木模板,經考證是清朝年間遺留下來的。
為了傳承歷史文化遺產,2011年農曆正月初九,在全體宗親的呼應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這一沉寂了60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以重現。
蒸甜粿特別講究規矩。前幾年蒸甜粿在宗祠裡,參與者都是村裡各個家族挑選出來的「老大」,首要條件是已經當了爺爺,還必須是家族中有發言權,能夠拍板決定大事的。如果當年家中辦過喪事,就不能參與。蒸甜粿時,可以開窗但不能開門。祠堂大門緊閉,除了當事人外,村裡的其他人不能進入祠堂觀看。
2011年第一次蒸甜粿時,村裡幾名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只是小時候看過,沒有參與過蒸甜粿,完全憑記憶摸索。以前用柴火燒,現在用煤氣罐,溫度不好控制。第一年嘗試,溶解糖時溫度過高,顏色過濃,而且甜粿有的地方沒有蒸熟。第二年依舊不理想,火候不夠,顏色太淡。老人們幾經討論,認為要精細分工,到了第三年技藝終於成熟。
傳承
立石廊坊記錄製作工藝
正籌備申報省非遺項目
為防止水蒸氣破壞經過翻修的宗祠,如今蒸甜粿的地點轉移到了村裡的戲臺上,所有的灶、煤氣罐等都搬上戲臺。製作時要在戲臺四周圍上紅布,封閉起來。現在鳳崗社區老人協會的23名成員是主力,此外再挑選17名村民參與。大冬天,幹活的人只穿著單衣,有的還捲起袖子。稱重、糅合糯米粉、溶糖等都是體力活,由身強體壯的人負責,下鍋蒸的工序也由很多較強壯的人一起做。幾位較年長的老人則在一旁指導、幫忙。
2013年5月,「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入選廈門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黃念旭說,大籠甜粿這個習俗,是很美好的記憶,共同傳承這項製作技藝,使其不會流失,很有意義。
為了將大籠甜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保存下來,村裡還建立了石廊坊。石廊坊劃分十二塊,記錄了大籠甜粿的傳說和製作工藝。據悉,該技藝正在籌備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