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通過火焰剎那生滅的例子,意在一念遍及一切法,他觀察火焰是由連續變化的火焰副本構成,由此推及沒有一個固定我的標準具象,而是我的連續變化構成了我這個概念。
從佛學史看,佛陀提出人無我的目的和動機,意在對抗婆羅門教的三大理論基礎,即神創世神造人和神主宰,佛教的四大皆與五蘊十二因緣破了神創世與神造人,而破神主宰,用的是十二因緣整個鏈條導出的無常與無我之果,無我是從無常中推導出來的,因為無常所以無我。十二因緣整個鏈條的所有環節都證明了世事無常,相依緣起,無常又成了無我的因。
無常說明沒有神控制,神無法主宰這個世界,而有神有常就成了神主宰。佛陀通過火焰的無常,喻意連火焰的生滅神都不能夠主宰,何況萬物之靈的人,至此,婆羅門的神死了,沒有神可以控制,只有無常的時間,沒有神我的主宰,無常的世界沒有神,只有自己能主宰自己。佛教的人無我,直接對抗的是婆羅門教的神我概念,同時,也拉開了佛教作為無神論宗教的大幕。
佛教的我字源於婆羅門教,這個有神性的我,引伸為不朽的靈魂,而且覆蓋範圍很廣,比如婆羅門崇拜的天神叫梵我,婆羅門教把神我定義為,孤立獨存與絕對自由的實體,而佛陀的無我,指的是沒有神我的主宰,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處在普遍聯繫和不斷變化世界中的、相對自由的活主體,這裡沒有絕對的概念,都要受因緣約束且不斷變化。
那個時代的無我概念唯物客觀,無我所謂的空是運動概念的空,指的是不斷地運動和變化無常的我。很多理解錯誤的人無我,往往沒有站在理性的角度,神學上的人無我,無論怎麼解釋,前提是信,因為非理性的基礎是信。站在佛學層面上看,無神主宰才是佛陀人無我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