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無我」境界》

2021-01-09 醍醐書院

—— 醍醐書院 ——

聞道,如醍醐灌頂

無我是什麼意思?佛教無我的意思

無我,梵語(Anātman),即世界上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獨立個體,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一個相續不斷的五蘊聚集體。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住、獨立、自在、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

一般人都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我」。其實,無論人的身體還是精神,每一刻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就如同一條不斷流逝的河流。一條河流,每時每刻所流的河水都在變化,那麼這一秒和上一秒的河流是「同一條河流」嗎?若說是,卻每一秒都不同;若說不是,卻又一直在相續。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非「常」非「斷」,相似相續,究竟而言是找不到一個「我」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無我」。

譬如現在的你和幼時的你,是同樣的,還是不同的呢?從外相來說,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科學的理論說,人的細胞七年內會全部換一遍;從內心來說,自己的許多想法、認識也變化了。所以,「我」是內心創造的一個概念,其實只是一個五蘊的集合體。佛法說無我,人牢牢執著的這個「我」,不過是無數細胞與流變不息的心識組成的一個暫時存在體。每個人的心識中都有善有惡、有染有淨,修行就是要淨除這些惡、雜染與執著,要「失去」這個部分,才能「得到」解脫與光明。

原始佛教在《相應部經典》中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的。他們認為房子是磚瓦木石的結合體,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在這樣的集合體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故謂無我。

無我分為兩類:1、人無我(人空)。認為人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我(靈魂);2、法無我(法空)。認為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恆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張人無我,大乘佛教則認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主張法無我。因為一切事物和現象,按其本性來說都是空的,它們表現出來的,只不過是一些假象,即所謂「性空幻有」。

無我境界是怎樣的?

「無我」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就是內心證得諸法空性,無有顛倒、無有掛礙、無有恐怖。經過有序的修行,依師、聞思、戒定,最終就能證得這種智慧。

無我,不是說「沒有我」,不等於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內心對「我」的執著,把「我」這個妄想破除了。只有通達無我,才能成佛;無我是佛菩薩的境界,不能作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應該作為修行的目標。正因為眾生沒有證得「無我」,所以才需要修行。

佛法講的「無我」是自我消融,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問題,也沒有考慮到外在環境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樣的讚嘆、榮譽、肯定,完全不考慮「我」的立場,就只是無怨無悔地無條件付出,這種做事時認真投入,事後卻如船過水無痕般的態度,才是無我的境界。以下是眾法師對「無我」的解釋。

什麼是無我?(大安法師)

「我」的解釋是主宰意、是常意。我們一般的人都會以為有一個我,自我的概念,自我實現,等等這些,但是真實的事情是沒有一個我,找不到主宰意。你說你的我在那裡?你分析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體是四大構成的: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裡面能找到一個我嗎?找不到,然後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行蘊,也沒有一個主宰意。這個我在裡面找不到,在外面找不到,在內外都找不到,包括一個微塵,你分析到最後它都是空。所以佛教根本的意義是告訴我們無我,人我空,證到無我空就是阿羅漢。

「無我」不是什麼事情都無所謂,「無我」是擺脫我執、我見、我愛、我慢這些與生俱有的煩惱習氣,不要受它控制。「無我」的狀態,要從空性中去領悟。實際上,凡夫眾生做不到真正的「無我」,真正能夠「無我」到家的,那都是斷見思惑,證到人我空的人,是聖者了。

什麼是無我?(濟群法師)

「我」有二義:一、不依賴條件而能獨自存在,二、主宰義。在現實中,沒有一樣東西不依賴條件,也沒有一樣東西我們能完全自主,所以佛教講無我。無我,並不是說你不存在,而是幫助我們否定對自己的錯誤認定,還原生命的本來面目。懂得「無我」,能夠放下小我,融入大我,方能擁有更多;體悟「無我」,懂得布施喜捨,分享眾生,就能處處有我。

什麼是無我?(學誠法師)

無我,是指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獨立個體。譬如現在的你和幼時的你,是同樣的,還是不同的呢?從外相來說,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科學的理論說,人的細胞七年內會全部換一遍;從內心來說,自己的許多想法、認識也變化了。所以,「我」是內心創造的一個概念,其實只是一個五蘊的集合體。

「生命為他人而活」有幾種狀態,一種是被他人的評價與眼光左右,為讚美、肯定而活,整天患得患失,自我的價值依附於外在給予的虛榮;一種是不能自主自己的行為,受到更強勢人的影響,內心掙扎叛逆,身心分裂;還有一種是佛菩薩無我的利益他人,內心不牽掛自己的苦樂,卻成就了最圓滿的自我。

為自己活,有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或冷漠封閉,不顧他人;二是正念分明,事事反觀自心,把握自己的行為業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為他人活,也有兩種狀態:一是把希望寄託於他人,把苦樂依附於他人,活在別人的眼光中;二是捨己為人、無我利他的菩薩行。

眾生正是因為有「我」這樣一個牢不可破的概念,所以才把自己困在輪迴的迷夢之中。無我,不是說「沒有我」,而是去除了內心對「我」的執著。受到批評後感到埋怨與委屈,下意識地把問題推給外境,是我們無始以來自我保護習氣的表現。普通人都是「聞過怒,聞譽樂」,因為我們執著、愛惜自己;要能夠「聞譽恐,聞過欣」,我們才能在挫折中進步,在問題中成長。心力交瘁,都是因為太愛自己。無私無畏,無我無憂。

無常、無我是世間的真相,從我們的色身上非常容易感受到這一點。一個人從嬰兒變成老人,生命沒有一刻不在流動,身心時時都在變化,想要尋求一個不變的「我」是不可能的。我們不應貪愛、執著這個身體,但應藉助這個人身去修行、覺悟,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意義。

我們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了,許多人的人生是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活,幸福要秀給別人看才是幸福,接受不了別人的誤解與批評,看別人的臉色而喜怒哀樂……這都是沒有體會到無我,沒有體會到生命的真意。看好自己的心,努力把握自己的心。

別人怎麼說,我們是控制不了的,只有調伏自己的妄念。想要去幫助別人,就要勇敢承擔其中的一切艱辛,要學著把「我」放下。內心這個「我」越大,我們能去利益別人的力量就越小;佛菩薩之所以能有無盡的力量和永恆的慈悲面對眾生,就是因為他們領悟到了「無我」。

我們只能在自己身心上努力,而無法要求別人的想法、做法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因為一切法都是「無我」的。要去體會無我、無常,才能夠減輕自己內心種種煩惱分別。

向佛菩薩求子求福、祈求保佑等,是最低層次的祈求,若不懂得業果之理,就成為迷信;進一步的祈求是以佛菩薩為榜樣,祈求自己能像佛菩薩一樣慈悲智慧、堅強勇敢;最高層次的祈求是無我無求。對我們當下來說,第二個層次的祈求非常重要,應學會時時祈求,心常緣念三寶。

仁者無敵,一個內心無我、慈悲的人是沒有敵人的,因為真正的敵人就是「我」。如何去體會無我、打開心門呢?要從體會無常、學會感恩開始。認識無常、接受無常,我們就容易原諒他人、原諒自己,懂得把握自己當下的心念;學會感恩,忘記怨仇,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柔軟、快樂。

什麼是無我?(聖嚴法師)

佛法中說的「無我」,是把個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給一切眾生,化個人的利益為大眾的利益;也就是說,凡事均先想到大眾,無私地奉獻給大眾。而在大眾得到自己的幫助和利益之後,既不邀功,也不會希望求得回報,心中更不會牽牽掛掛,計較自己幫了多少人的忙、救了多少眾生、做過多少好事,這也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很多人聽到「無我」二字時,先是不敢想像,繼而感到可怕。然而,要先讓大家從佛法的觀點清楚明白「自我」是什麼,然後便可了解「無我」乃是事實。而佛法的目的,也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從自我的困擾,達到「無我」的自在。

「自我」有兩個層次:1.是個人自私的小我;2.是仁愛、博愛的大我,也就是宗教或哲學上的「神我」。

「無我」也可以分成兩種方向:1.是憑各人自己的經驗,感覺到心中與心外都是無我的;2.是依佛法的立場做標準,通過佛法的觀念及修證的實踐,達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有不異空,空不異有的「無我」。其實,只要把這個「自我」做詳細觀察,便會發現「自我」並不存在,卻又非常真實有用。

一、「我」是由物質與精神結合成的

從佛法的立場來看:「我」是由於「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心靈相加所構成。如果只有身體而沒有精神,身體就如同死屍;如果脫離了物質的身體而僅有精神,精神就如同幽靈。

以個人的「自我」來看,由於肉體及精神的結合,才有「我」 的生命的事實。一旦肉體的生命死亡,這個「自我」便在現實的世界失去依靠。

因此,只有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的人,才能作惡,才能修善。人的生命體是一種工具,若向壞的一面看,它是滋生煩惱的淵藪,所以五種邪見中的身見最難去除;若向好的一面看,法身要借色身修,所以身體也叫作「道器」,修行佛道,亦得靠我們生命所依的身體,否則,沒有身體的運作,修行也就無從著力。

很多人在生命過程中,遭遇到很多的不愉快、不如意,卻沒有辦法改變時,便感到生命是一項極大的無奈而提出疑問:「為什麼個人在天地、宇宙間是如斯的渺小,沒有能力幫助自己,也沒有權利支配自己?又為什麼世界上許多事情的發生都是風雲莫測,非人力所能掌控?」於是,我們這個「自我」,便渴望借著接觸宗教,來尋找答案。

西方人接觸佛教的原因較為單純,往往是為追求健康、安定,和開啟智能。憑藉接觸佛法去尋求修行的方法和理論,這當然也是出自「自我」的需求。

許多中國人卻由於對某件事或某些事不能做出決定時,便會利用燒香、許願和求靈籤等宗教行為,希望獲得指示。曾在臺灣有位經商的居士,一直依賴求靈籤的方法來做出生意上的重大抉擇。皈依三寶以後,便前來請教師父,問我:「今後做生意,由誰代他做決定?」事實上,應用佛法的基本原則,加上正確的信息研判、做生意的經驗和膽識,一定能夠成功,用不著盲目地去求神問卜。

二、因有自我中心而「業感緣起」

當然,生意做得順利與否,除了信息、經驗、膽識,也與運氣有極大的關係。運氣就是福報,是環境及時機等的因緣際會,是從過去世帶來的福緣及業報,福緣成熟,則事事順利;業報現前,則處處橫逆。那是我們的「自我中心」,從無始以來逐漸積聚的,因此,也就稱為「業感緣起」。

「業力」,是一生又一生所造種種行為的累積,有惡業,也有善業,因而在生命過程中有阻力也有助力。「業力」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改變它,即所謂:「自作自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過去生中的惡業善業,都可由於現在生的勤惰好壞,而做若干程度的改變。多種善因,就有好運出現,如果沒有種,永遠得不到。但是,就算種了,如果內外因緣不具足,也不一定能得到,這便是佛法講的因果觀及因緣觀。

如果播撒了種子,不施肥、不鬆土、不耘草,當然不會有收成。許多運氣不好的人,雖然做了播種、施肥、鬆土、耘草的工作,卻遇到了水澇、天旱、暴風、蟲禍等的自然災害,也沒有收成。有些人自己並未努力,卻妄想豐收,失望之餘,便推卸未種好因的責任,總是希冀未播好的種子也有好的收成,播了壞的種子千萬不要結果。

其實,好與壞是相對的。例如:做了輕微的壞事,又馬上做好事,那個壞事的種子即會因而變質,所以,它的結果也不致太壞。相反地,如果只做一點小好事,卻做了許多大壞事,那點小好事的種子亦會受到影響而變質。因此未種好因而不得善果,固然有其道理,種了善因也不得善果,必定有其原因。這種「因果」關係,就把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自我」貫穿起來。

實際上,身體不但經常在變,而且必定會死亡;念頭經常在變,而且必定會消滅。就因肉體和精神構成的生命現象,經常變動,都不永恆,所以也不算是真的有「我」。比如:身體上屬於「我」的頭髮、指甲、牙齒等,一旦剪下、脫落之後,便不再屬於我,也不等於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又如:心念剎那起滅;可見平常似是我的心念,念念也都不屬於我,不等於我。

三、觀四念處以經驗無我

修行的方法中,「四念處」是最基本的。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透過這基本的四種觀想法,就能進一步親自體驗到「無我」是什麼了。

(一)觀身不淨

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的六根,緣色、聲、香、味、觸、法等的六塵,而引生貪、嗔、痴、慢、疑、邪見等的六根本煩惱,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的四大惡業。五官、七孔乃至遍身毛孔,常流不淨,一旦身亡,臭穢難聞,所以不淨。

(二)觀受是苦

身體所受,苦多而樂少,雖能偶爾感受快樂,快樂乃是苦的結果,也是苦的原因;辛苦工作後的享樂,舉債享樂後的受苦。情形就如用手揉擦發癢的眼睛時,感到很舒服,擦過之後,馬上出現紅腫和疼痛的苦受。因此,佛陀指出,有受皆苦。

(三)觀心無常

心念是生滅無常的,前念與後念交替,一念接一念,過去又過去,川流不息,變遷不已。

(四)觀法無我

「色法」是肉身,以及肉身所處的環境;「心法」是念頭,以及心念產生的執著。「諸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現象,和無形的精神現象,均在不停地變動而非永恆,所以沒有真實的「自我」存在其間。

因此,「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的妄見妄執。很多人卻捨不得放下這種「自我」的幻覺。箇中情形,就如言情小說中的人物,明知男女的情愛,本身就是一杯悽楚的苦酒,當事人卻不以為苦,猶如飛蛾投火,前僕後繼,窮戀不舍,以苦為樂。所以佛陀稱之謂愚昧的可憐憫者。

同樣的道理,人們生活在世上,只是一種虛幻境界,卻在這幻境當中,自己為自己不斷地編織苦惱的生死羅網而不自覺。如能修習以上的四種基本觀法,便會覺知一切煩惱都是庸人自擾,一切煩惱的羅網也不會將你網住。

無論從觀念上的疏導或修行方法的修習,均能協助你來體驗佛法所說的「無我」是什麼境界了。然而,如果僅靠認知上的理解,而不是修行上的實證,當貪愛嗔怒等重大煩惱出現時,光憑觀念上的四念處來幫助解決問題,力量便有所不足。必須務實的修行四念處觀的方法,至有所成就時,力量便強了。能在「自我」之中經常覺察到「無我」的自在,便能快樂地生活了。

什麼是無我?(趙樸初)

『離有情義』、『依他起義』和『無動作義』,都是說明無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峇里語是『薩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羅門教和其他各派主張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常住的(固定不變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義與『靈魂』相當)。緣起論則認為所謂『有情』,無非是種種物質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體。從身體的組織來說,有情是由於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六種元素)所構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體的機關及其作用—地為骨肉,水為血液,火為暖氣,風為呼吸,空為種種的空隙;依借後一大(識)而表現種種的精神活動。再從心理的要素來說,有情的組織分為色、受、想、行、識五蘊。蘊(khandha)就是堆,把種種不同的現象分類,每類做為一堆,這就是蘊。

簡單地解釋,『色』就是各種物質,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覺器官)和色、聲、香、味、觸五境(境就是感覺物件)等都屬於色。受、想、行、識四蘊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覺(感覺苦、樂或不苦不樂等);想是印象(攝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黃、赤、白,是長、短、方、圓,是苦是樂等);行是思維(思維是推動身心活動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識是了別(對於所認識的物件,予以判斷和推理)。佛教根據以上兩方面的分析,說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單一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聚合體,而任何要素又是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著的,所以找不到一個固定的獨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這便是無我的簡單解釋。

相關焦點

  • 網球王子:全國大賽之前有幾人達到了無我境界?誰的實力最強?
    無我境界是《網球王子》中的一種打球境界,是一種心無旁騖超越極限時才能夠到達的境界,也是一種非常厲害的絕招,能夠把對手打出的絕招和以前曾經見過的招式全部複製並打出,可以說一旦掌握了無我境界就等於同時學會了其他人辛苦磨鍊的絕招,已經達到了玄幻的範疇,缺點是無我境界會極速消耗體力。
  • 《錦衣之下》:「六元一斤蝦」詮釋了愛情中最美的三種境界
    究其原因,除了兩位主演的演技炸裂外,"六元一斤蝦"CP還詮釋了愛情中最美的三種境界:不卑不亢的愛、溫柔呵護的愛、共同成長的愛,讓人沉溺其中。一出場的陸繹,也很好地詮釋了他的無情。為了一份口供,他可以把尖刀刺進犯人的腿裡而面不改色;辦案時遇到今夏,臉上寫滿了"嫌棄";看到今夏受傷,直接扔到馬背上,沒有一點憐香惜玉之情。愛上今夏後的陸繹,在辦案時還是那樣的狠辣,但在看到今夏時,卻在眼神裡充斥著無盡的溫柔。"我的眼裡只有你",這大概是每個女生最想要的愛情。
  •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有我和無我有什麼區別?
    前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專門提到「境界說」,同時又說過,詞有兩種境界,一種為無我之境,一種是有我之境。但是這兩種境界,卻不太好理解,什麼情況是有我、什麼情況下是無我呢?一、王國維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引用了宋朝嚴羽《滄浪詩話》中一段話: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 孫夏賦 | 王國維「三境界」與審計
    王國維本人不研究更未從事過審計,他的「三境界」說也無特指審計,可以說「三境界」與審計沒啥直接關係 ;審計人看「三境界」說,自然會反觀自身,形成審計鏡像,則可毫無疑問地說,王國維「三境界」與審計大有關係。王國維是誰?不知有無重名。
  • 在「無我」中成就大我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習近平主席22日回應義大利眾議長菲科的一段話,贏得無數人的由衷點讚《莊子•齊物論》中就有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心為物役就會迷失自我,心有雜念就會患得患失。無我是一種智慧,大智若愚;無我是一種境界,大勇若怯;無我是一種深度,大音希聲;無我是一種品性,大巧若拙。
  • 遛狗的三種境界:低級,中級,高級,您是哪個境界
    筆者最近觀察了很多主人遛狗的情況,發現遛狗可以被分為三個境界:低級,中級,高級,那麼您是哪個境界?第一:低級境界低級境界較為常見,我們用三個字概況:「狗遛人」。總結來說,低級遛狗境界就是由狗狗主導遛狗意向,而不是主人。第二:中級境界如果您遛狗為中級境界,那麼您已經算是很成功的主人了,中級遛狗境界我們概況為:「人遛狗」。
  • 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中文版ost 《如何》完整版歌詞內容
    近日很多人在追泰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很多人說是泰國腐劇天花板,裡面的一首ost《如何》也是聽了讓人上頭,欲罷不能,那麼,中文版ost《如何》歌詞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來完整版內容介紹。  《如何》完整版歌詞內容  หรูเหอ ((如何 Skyline Ost.
  • 習近平說的「我將無我」是什麼意思?
    習近平回答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句話很快傳了開來。很多朋友對「無我」這樣的提法感到非常新鮮,因為這是一個極具中國哲學色彩的概念,卻出現在這麼重要的外交場合,而且還從中國最高領導人口中道出。如果查古籍,「無我」的概念在道家和佛家的用典中較多。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但劉宏偉律師對該「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頓悟: 一重境界「見山是山」這是執著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參禪的凡人的境界,這時我們沒有破除世俗的局限,也就是感官的認識。劉宏偉律師認為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 聖墟境界對應完美世界的境界如何劃分
    憋著急,聖墟的境界肯定還沒有完全出來,僅以目前一千四百章的境界來對比整個完美世界的境界是錯誤的說法。聖墟境界劃分:肉身成聖(即覺醒)、枷鎖、逍遙、觀想、餐霞、塑形、金身、半聖(這個境界有點尷尬,說是天之驕子都不會走這個境界,而是一步成聖,目前的例子只有楚蘿莉一隻。)
  • 世尊一會講苦、空、無我,一會講常、樂、我、淨,不矛盾嗎?
    所以聲聞法裡面講苦、空、無我、無常,是斷煩惱,斷一念無明。可是在菩薩法之中,一面講五陰苦、空、無常、無我,另一面卻反過來講常、講樂、講我、講淨。什麼是常?真如是常,永恆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非垢非淨,非定非亂,這個是常。聲聞只是悟得五蘊皆空,不明白有個真如,不想明白真如。但是,當你證得五蘊皆空的時候,是誰證得五蘊皆空?所以真如是常。
  • 《空之境界》:欲上青天
    他的遺書語氣十分詼諧,大家都看得出他其實並沒有那麼無路可退,只是那麼一刻,也許是想起了他遺書中寫到的那隻貓,身上那些期待讓他支撐不下去了,他越過了那麼一道界限,想著,希望下輩子能變成一隻貓。《空之境界》女主兩儀式(Ryougi Shiki)寫這篇文章前,我在翻看我高中的記錄本。上面有我的摘抄,我的讀後感,我的新聞評論,我的隨想,我高三一年的那些無關於學習與高考的白日夢。
  • 空之境界:只要是活著的東西,就算是神我也會殺給你看
    那麼關於《空之境界》這部動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希望小夥伴們能喜歡這部動漫。傷不是要你去忍耐的東西痛是要說出來的小編了解到《空之境界》這部動漫主要是主題歌《oblivious》,也就是遺忘這首歌。
  • 友誼的最高境界:我醉欲眠君且去
    友誼,最高境界one`蔡瀾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我醉欲眠君且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我覺得這話用來形容友誼的最高境界,也是相當符合的:「我醉欲眠君且去,是友誼的最高境界。」他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儘量別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哪怕得罪對方,也值得。如果他們那麼小氣,不做朋友也算了。」
  • 看完《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之後,無劇可追?別怕,這幾部也不錯
    哈嘍,大家好,我是辰光!最近有很多小夥伴說,看完《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之後,沒有別的劇可以追了。確實,在今年的這麼多劇當中,《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確實是製作相當精良的一部劇,無論是從劇本,還是從拍攝後期剪輯,還是從劇情的節奏,主角的顏值上來說,絕對對得起豆瓣9.5分的成績!什麼叫做「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什麼叫做「曾經滄海難為水!」
  • 為什麼「呆若木雞」被認為是鬥雞的最高境界?
    儒家哲學說要聰明智慧,莊子說不對,要追求呆若木雞的境界。由此可知,呆若木雞這個詞,在莊子的哲學中有特定的含義。文字演變到現在,我們常常把莊子的意思搞反了。比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我們常常以為莊子是讓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珍惜一切時間去學習。但是錯了,莊子不是那樣的人,莊子的意思是說,這世界上的知識簡直是無窮無盡,你還跟個大傻帽一樣去學習,那不是很傻嗎?
  • 行蹤不定的一代高僧,平生只這一首詞傳世,實力詮釋什麼是真灑脫
    如果將古詩詞中的灑脫分成三層境界的話,或許可以這麼分一分。蘇軾《行香子。述懷》算得上第一層境界,詞中「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雖灑脫,但卻仍然要依賴於琴、酒等物。張志和《漁歌子》算是第二層境界,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漁夫生活,令人嚮往。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此「在野」即與「在朝」「在位」相對,也就是不當官從政之人。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
  • 《完美世界》與《遮天》小說中各境界的對比和看法
    遁一————大天尊至尊————混元、大混元真仙————大宇究極(同級不同路)準仙王————大宇究極初步融合十兇————究宇仙王————無上巨頭————終極無上2.洞天很大一部分決定了修士未成神之前的成就,甚至影響更深遠,例如石昊, 從洞天到列陣境界的對應,一部分原因確實是數量上的,一部分是修士在這幾個境界學會了從外界吸收能量、模仿其他種族形態、開始學會「術」 (法術、道術等)3.尊者對應金身到映照,一關係到神境的對應,不僅是名稱,從書中我發現兩主角都到「神」境界時,不再太多關注於外力
  • 「我是幼兒園教師我美麗」優秀攝影作品展五:用愛詮釋教育
    「用愛詮釋教育」,這是幼兒教師一直嚮往並為之不斷追求的教育境界。今天 「我是幼兒園教師我美麗」專欄為您展示中原區和滎陽市幼兒教師帶來的優秀攝影作品。拍攝作者:鄭州市中原區汝河新區第一幼兒園---馬麗 作品名稱:《快看我找到了》拍攝心得:「老師,你找找哪個是我做的香包包?」「大家一起幫幫我。」「看,在那裡,找到了!」開心的笑容、爽朗的笑聲,融洽的師幼關係。多麼美的畫面,多麼美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