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一會講苦、空、無我,一會講常、樂、我、淨,不矛盾嗎?

2021-01-18 普通人看世界

佛在聲聞法裡面講,人生是苦,有受是苦,心是無常,諸法無我。可是菩薩法裡面又不一樣。聲聞法裡面說,一切世間的五陰和五欲皆是無常,無常即是苦,所以貪著喜愛一切世間的五欲就是苦集,若能徹底除掉世間的五欲貪愛,那麼苦就滅了,未來生就不再輪迴了,所以講苦、集、滅諦。而這些苦集要滅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八正道,修八正道就是苦集滅之道——滅一切苦的道。所以聲聞法裡面講苦、空、無我、無常,是斷煩惱,斷一念無明。

可是在菩薩法之中,一面講五陰苦、空、無常、無我,另一面卻反過來講常、講樂、講我、講淨。什麼是常?真如是常,永恆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非垢非淨,非定非亂,這個是常。

聲聞只是悟得五蘊皆空,不明白有個真如,不想明白真如。但是,當你證得五蘊皆空的時候,是誰證得五蘊皆空?所以真如是常。因為這個真如不生不滅,非垢非淨,非定非亂,遠離一切境界,不受一切境界束縛,所以他是真樂。本自無縛,不必求解——他本來解脫,所以是樂。因為他永遠不生,永恆不滅,這個才是真實的我。我們凡夫眾生就是認假為真,誤把能知能覺—念靈覺之心當作是真,這是認賊為父,所以「因地不真」,將來要成就佛果就迂曲了。真如才是真正的我,這樣叫做常樂於我,因為他遠離了一切汙穢不受染汙,有如虛空不受染汙,所以稱之為絕對的清淨。

因此對於苦集滅道,菩薩和聲聞的看法不相同,他對於空的看法也不相同。真實的空是真實的有,真實的無我是真實的我。所謂苦之中其實有個真正的清淨的永恆的一個樂在,就是不生不滅。修道雖然是煩惱,可是真如就在這裡面,就在煩惱之中本來解脫,所以他對苦集滅道的見地和聲聞不樣,這是菩薩所得四證淨現前。

有的人數息數到後來,有個境界出現了虛空粉碎了,或者大地落沉了。他說:「我開悟了,一切是空。但是它又這麼真實的存在。」可是他不知道這是一種境界,他不知道這個境界的過失在哪裡。為什麼?如果虛空粉碎的時候這個心是真如,那麼這個境界過去了以後真如又在哪裡?其實真如不住在六塵境界裡面。

如果大地落沉的時候這一念心是真如,可是大地落沉的境界過去了以後,真如又不見了,那麼真如豈不是斷滅了嗎?真如不是斷滅的,他是恆常的,時時刻刻在我們眼前,他不落在境界裡面。凡是落在境界裡面的心都是妄,凡是與覺觀相應的心都是妄。

有人經上常常講:「大龍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大龍就是指世尊。這是說世尊常住那伽大定。什麼叫那伽大定?那伽大定就是說這個定無出無入,無上大定。一切的定有入有出,世尊這個那伽大定無入無出。

所以當你悟了的時候,你知道我這個真如從來沒有入定,也從來沒有出定,這不是常在定嗎?這就是那伽大定。那麼悟得真的人呢?他看真如永遠在止的狀態,可是止的狀態是不是就無覺無知呢?不然!真如又具備各種的性用,他又具備各種的覺觀功能,可是這些性用與覺觀不是真如,覺觀之心也不是真如。所以講:「道不屬知與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所以參禪真的難死人了。那麼悟得真如的人呢?具備這種止觀的功德,所以他永不入三惡道。

相關焦點

  • 釋淨空: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經,只有一個目的!
    我相是從我見生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面這三句可以說把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統統包括在其中。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歸根究柢就是從我相生的,我相是從我見生的,它的根源就是我見。這部《金剛經》,乃至於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經,也可以說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只有一個目的,破我見而已,這是真正從根本上解決。
  • 《詮釋「無我」境界》
    一般人都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我」。其實,無論人的身體還是精神,每一刻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就如同一條不斷流逝的河流。一條河流,每時每刻所流的河水都在變化,那麼這一秒和上一秒的河流是「同一條河流」嗎?若說是,卻每一秒都不同;若說不是,卻又一直在相續。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非「常」非「斷」,相似相續,究竟而言是找不到一個「我」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無我」。
  • 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十二)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經文大意】依經文可知,世尊當時是住在毗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那時,有善於調象之師的離車名叫難陀,來到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旁。
  • 無禪法苑——《世尊十大弟子小傳》三:大迦葉·迦旃延
    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1講(共15講)
    若樂小法者,樂就是好樂,小法指的是小乘法,小乘人雖然不執著五蘊假合的色身是我,他不受後有,然而他執著有我空之法,所以小乘人還有法執。既然執著我空,可以說他有法執,也可以說他有我見,因為有法執的是誰?還是有能執的我,只不過凡夫的我執粗一些,而二乘人的我執細,既然有我見,那麼就會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小乘人四相未空,法執未除,愛樂小果,深戀不舍,對於此經中無住之義,離相無住這個義理,他怎麼能肯聽受呢?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至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就無色,無受想行識,禪宗裡面講的就是這個,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很簡單,就是無色,無受想行識,父母還沒有生我們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個色法?沒有!我們生出來的時候,這個色法生滅無常,受、想、行、識,生滅無常。所以,佛講的這個空有兩層意義,無常即是空,緣起即是空。所以,你看《阿含經》的思想,就是這樣講,世尊所講的空,有兩層意義、兩層意思。
  • 我最喜歡的日語詞彙:一期一會
    所謂一期一會,是說我這一輩子,在這一刻,遇見你的機會只有一次。所以,我一定要對你真誠,以禮相待。【起源】  這種說法起源於日本的茶道中,最初是指主人給每一位客人奉茶時,要想著一輩子在這一刻,只有一次機會與他相見,喝茶。因此要好好珍惜,以禮相待。
  • 我瘋了嗎?竟然想跟貓講道理……這是貓奴的「通病」嗎?
    咪咪,貓咪:喵喵喵……鏟屎官:能擼一會嗎?咪咪,貓咪:喵喵喵……鏟屎官:你別拆家可以嗎?咪咪,貓咪:喵喵喵……我們總以為貓咪會像狗狗一樣,積極符合著自己。結果,養了貓之後,才發財喵大爺根本絲毫不給自己面子!
  • 在人海中我匆匆瞥了你一眼,我知道那是一生一會
    前天,我去參加了頭馬俱樂部的線下演講。在自我介紹環節,我很有感情地跟大家的分享了這個哲學觀點:一生一會。我說:我是被一隻無形的手指引到這裡,今天在坐的是你我她(他),我們這些人,這個場景,這個時間段,一生只有一次。 時間有種靜止的感覺,大家對我的演講肅然起敬。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講|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
    其實,真正說來,佛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教導我們的是從有相歸於無相,是沒有偶像觀念的。偶像是有相,有菩薩、有佛、有羅漢、有高僧。空才是無相。講到色與空,就是講有和無的關係,就是講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所謂「色不異空」,就是說有和無沒有不同,精神和物質也沒有兩樣。色和空、精神和物質、有和無的關係如何表示呢?《般若心經》以「不異」和「即是」來表示。
  • 老人常講: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真的嗎?看完恍然大悟
    導讀:老人常講「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種說法,似乎有時候還挺準,讓人覺得,老話確實不假,所以有些人,在右眼跳的時候,就會撕塊紙片粘在眼皮上。不過在醫學上講,是沒有這種說法的。那麼所謂的「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真的嗎?貼塊紙片真的有用嗎?首先可以告訴大家,確有其事。
  • 微耽:別說話,讓我借你的肩膀靠一會!
    這個夢已經糾纏秦很長時間了,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已經很少有這樣的夢了,今天怎麼突然又會想起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呢?秦先生!你這是怎麼了?做噩夢了嗎?怎麼滿頭大汗的?還是是哪裡不舒服了嗎?來讓我看一下。需不需要來一杯溫水?秦看著眼前的夏,想起來今天是來他家吃餃子來了,不知不覺就躺在沙發上睡著了。秦看著身上的毯子:是他給我蓋的嗎?哈哈!還真是離不開他了呢!
  • 奉心居士講《寶篋印陀羅尼經》第九講
    如果我們會念寶篋印陀羅尼經,如果我們會念寶篋印陀羅尼神咒,我們難道就不是佛了嗎,我們難道就不是塔了嗎?佛像當中、塔當中,安置了寶篋印陀羅尼,是塔即為七寶所成,眾生或見塔形,或聞鐸聲,都能得度,那麼如果我們心裡裝上寶篋印陀羅尼經和寶篋印陀羅尼咒,那麼眾生見到塔的那些功德,與我們接觸的人呢,自然而然會得到好處。
  • 佛教講眾生平等,可現實真的是平等的嗎?看完不再迷惑了!
    但是從業力上來講是不一樣的,你不能說大學生跟小學生是平等的,那能一樣嗎?那老人跟年輕人是平等的,一樣的嗎?在業力上是不一樣的,好人和壞人在業力上能平等的嗎?不平等的。男人和女人能平等了嗎?若平等化了,為什麼一個叫男人一個叫女人對吧?所以從業力上來講,從相上來講,平等不了呀,為什麼?各個的差別有它各個的因果反映。因果不同,果報不同,那相貌怎麼能同?
  • 四不壞淨成就長壽,端正色相等功德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我見是聖弟子於此命終,生於天上,於天上得十種法。何等為十?得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自在,天色、聲、香、味、觸。若聖弟子於天上命終,來生人中者,我見彼十事具足。何等為十?人間壽命、人好色、名稱、樂、自在、色、聲、香、味、觸。
  • 對孩子空講道理是我們常犯的毛病,孩子不愛聽,那麼該怎麼做好呢
    對孩子空講道理是我們常犯的毛病,結果孩子不愛聽,一聽就煩,很難達到教育效果。教育孩子要想有效果,就需要有一個抓手,藉助這個抓手闡明道理,這個抓手就是灌輸某方面知識或培養某方面藝術才能。知識方面:文史哲都可以,找來一段內容,這段內容是包含了要講的道理在裡面,把這段內容教給孩子,要求孩子朗讀背誦理解,在和孩子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深挖其中的道理,孩子反覆學,家長反覆講,道理都慢慢進腦袋了。
  • 唐僧解讀:如來佛祖「欽定」的西行領頭人,為何偏偏是我
    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持我的錫枚,不遭毒害。」如來佛祖的一句話,已將西行取經人的應該具備怎樣的「資質」挑明。我不妨說說,你且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首先大家不可忽視「堅心」二字。什麼才是才算是「堅心」呢?用直白的話講,就是堅定的信心。但信心的「信」從哪裡來?如何才是堅定?空口白牙無依據的亂講自然沒有說服力,那我們不妨從經典中找找依據。
  • 願你悟透「四聖諦」,用離苦得樂的智慧利劍,在餘生披荊斬棘
    原來「輪」一是說佛法的意義,好比碾米的輪,能夠碾破糠秕,以喻佛法能夠破除煩惱;二是說佛法猶如舟車的輪,能夠通行抵達目的地,以比況佛法能通達到常、樂、我、淨的四德涅槃之地。「轉」有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凡為聖,使眾生能夠有所改轉的含義。為此之故,所以佛教界把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
  • 四維好不容易才過,醫生說寶寶一會撓耳朵,一會張嘴巴的,可調皮了
    作者:寶寶知道狗尾草南瓜早早去醫院,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寶貝,掛了號,醫生開了單子老公交錢去,來後就排好號了,等了一個小時,好不容易到我了,寶寶好喜歡動,醫生一照他就手舞足蹈,我能感覺到肚子裡哪哪兒都動起來了,好久過去了,因為寶寶動不停有幾項沒辦法看,醫生只好讓出去走走,出去買了兩巧克力邊吃邊跟寶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