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壞淨而自沐浴(1)
清水能洗身體的塵垢,法流能淨世間的塵勞。五蘊肉身生活於五濁惡世、雖說需要經常的進行沐浴,然這份身心更是需要世尊法雨來除穢。世尊於經中對離車難陀開示了四不壞淨成就的行人能所願皆得的殊勝功德,這份四不壞淨也正是個體生命的親身體驗,是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的踐行,更是個體生命以正慧開展的如實知見。能使身心如意所求皆遂的四不壞淨,正是有如人間澡浴潔淨身心,更使行人遠塵離垢的得法眼淨。後世於世尊法中修學的行人,都應該如此的於世尊所成就此四不壞淨的正慧,得清淨信樂而令身心安穩。
《雜阿含經》:83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善調象師離車,名曰難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經文大意】
依經文可知,世尊當時是住在毗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那時,有善於調象之師的離車名叫難陀,來到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旁。
那時,世尊告訴離車難陀: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欲求壽命時則能得到壽命,如求好色、好力、好樂、好辯、好自在也都能得到。若論說四不壞淨成就者未來的趨向,由於善持五戒而遠離怨懟恐怖,故能與富足相關,能與長壽相關,能與好色、好力、好樂、好辯、好自在相關。這是成就四不壞淨者的趨向,人天往返也自然具足人德與天德的善德善果。
哪四種呢?所謂對於佛的不壞淨成就,對於法、僧之不壞淨成就,以及聖戒成就。也就是說,對佛法僧戒的信念不可破壞、不動搖的純淨信仰即稱之為四不壞淨,這也正是證得初果的四要素。
【法海拾貝】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經中所謂的聖戒成就,並不僅僅是神聖的戒律,更是聖者所珍惜、喜歡的戒律。有人天往返的聖者,不論是生於天上或是人間,對戒都非常的喜愛,樂於奉持戒律。狗有狗的行徑,人有人的行誼,梵天的道跡更有離欲的清淨,入流成就的聖人最基本的特徵即是身心尊重於法而符合於戒律,是自然的相應於法而嚴持戒律。
對於守戒的行人而言,只有遵守聖者所珍惜的戒律,才得以親近聖者,為聖者所喜,為聖者所樂,入聖者之流。親近善知識,讓善知識所喜所樂還需要在法上的親近。以持法上的戒律來實踐法的價值,這並僅不是送個紅包、買點水果的事。親近善知識需要薰習正法,並守持聖戒。初學的行人即便聽聞佛法僧的內涵,若無戒上的行持,無論如何也是證不了初果;只有對佛法僧戒具有不可動搖的純淨信念嚴持戒律,才有證果的希望。
在家居士只要認真地持守五戒、布施、聞法,踐行四預流支即能證得初果。然當前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家居士受持五戒是有現實的困難。古代的農耕社會,由於經濟不發達,受持五戒還是比較容易。現在的應酬,為了工作接待客人都是在大酒店,若說要守五戒的不殺生實為難事,能吃肉邊菜或是三淨肉已經不容易了。
在家居士修學四不壞淨能得證初果,若再開展念施與念天,也便能得證三果。然對於戒德的善持,在現實生活中操作起來實有困難。除非住山修行,有固定的時間在禪修,生活應酬的幹擾因素少,修行已經成了生命的全部,這樣才有可能證三果甚至證到四果。而且,居家的行人在家修禪定有諸多的不便,也可選擇隱居生活,持守八戒、修習六念,這樣即有可能證得三果;若是進修四念處,修習禪定,證得四果也是容易的事。
若僅是求證初果,則不限於在家、出家的差別,更不在戒條多寡的差異,而是在於信心,即不動搖的純淨信念。
如雜788經有云: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正見增上,即是對佛法確信無疑,對四不壞淨非常堅固也非常篤定的一份淨信知見,能引導身心趨向於法、實踐於法、展現於法,故能擁有永遠不墮三惡趣的能力。此份正見並非世間所謂的忠孝仁義,而是正見苦聖諦;奉持忠孝仁義不能證初果,踐行五戒能聖流,戒禁取的內容於此需要明確。
成就四不壞淨的行人,隨其心意而能自得,正是因為持戒能遠離恐怖怨懟的緣故。如雜834經中有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成就,法、僧、聖戒不壞淨成就。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兩千年前的古印度,對於出家修行的比丘而言,託缽乞食固然能得四事的供養。特別是世尊僧團的僧眾,由於世尊的威名遠播,也自然得到了當時的大富長者、婆羅門、剎帝利等社會各階層的信受。於人間中的修行而得四不壞淨,斷除身見苦諦而明確生命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於託缽時也能得到相應的四事,故不貧活而活、不寒乞。
然於經濟社會下的行人,即便是成就了四不壞淨,雖於身心上是得到生死的離系,但於生存仍自有其相應的生活,決然不會因為得證入流而便能從平民百姓上升至市長,或從貧窮過日而驟然成為富翁。故四不壞淨成就的自然富足,是內在而非外在,是隨順於因緣且尊重這份因緣,是坦然於因緣下的隨緣度日。
四不壞淨的成就,論容易也不容易,需要通過佛法的抉擇、釐清、認可,產生對法不動搖的純淨信念。佛法僧戒真的清楚了嗎?若是清楚,即對於戒的概念有份清晰,至於戒禁取也便有一份明白。於人世間,並不是所有的戒禁取都不好,如說人世間普遍的道德標準,可能就有符合人天的內容,也能有升天的德行。然佛法中的戒禁取是指:凡與解脫沒有直接相關的都屬於戒禁取。五戒十善與解脫直接相關,能成就四不壞淨,故是戒的內涵。佛教裡特有的概念不可與其他宗教、其他領域的道德標準摻雜在一起;眼睛是不能容有沙子,雖然這是黃金的粉末,但落在眼睛裡也是不舒服的,故對佛法僧戒的概念釐清是相當的重要。
於人間的行世,也自然需要遵守人間的規則,故於佛法中除了五戒之外,對於符合人世間的道德也稱之為善,即世間正見的內容。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中的戒,雖都有五戒十善,然因法的導向不同,故雖同戒然有不同的趨向。出世間正見是趨向解脫,而世間正見是人天善類。對於所謂相關的忠孝仁義,也僅作為世間正見的內容,與解脫無關。行持四不壞淨的人固然需要遵守,然更為重要的是在於五戒十善的踐行;此中輕重有別,輪迴與解脫的差異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