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講|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

2021-01-08 當代修行圈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課

▲星雲大師手書《心經》

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

28:33來自當代修行圈

按播放鍵收聽

什麼是空?什麼是有?它們怎麼會有關係呢?

舉個例子說,空是黃金,有是器。一塊黃金,把它做成耳環,戴到耳朵上;做成戒指,戴在手上;做個洋娃娃,可以把它當裝飾用。我們說這是耳環、這是戒指、這是洋娃娃,其實耳環、戒指、洋娃娃都是黃金。黃金是本體,器具只不過是種種的差別相。

供在桌前的佛像,無論是紙的也好,布的也好,泥塑的、木雕的也好,它在我們的心裡也已經不是泥塑、木雕、紙做的佛像,他在我的心裡是佛祖,是我拜的佛祖。

其實,真正說來,佛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教導我們的是從有相歸於無相,是沒有偶像觀念的。偶像是有相,有菩薩、有佛、有羅漢、有高僧。空才是無相。

講到色與空,就是講有和無的關係,就是講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所謂「色不異空」,就是說有和無沒有不同,精神和物質也沒有兩樣。色和空、精神和物質、有和無的關係如何表示呢?《般若心經》以「不異」和「即是」來表示。

「不異」就是「同而非異」。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是色不離開空,空不離開色,精神不離開物質,物質也不離開精神。把空和有說成「不異」,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破除我人的舊思想,因為在我們的思想裡,空和有是兩回事,精神和物質也是兩回事。

這裡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謂「即是」,就是在「建立我人的新觀念」。「即是」又比「不異」更進一步,精神和物質、有和無,不但是「不異」、不離開,還是「即是」,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我們或許會想:這個新觀念怎麼建立得起來呢?有就是無,無就是有,這太矛盾了,精神怎麼會是物質呢?物質怎麼會是精神呢?物質是物質,精神是精神啊!

讓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帶了好多學生進行一道水泥牆壁的工程,由於沙石、水泥很笨重,我看他們做得很累,就說:「我們休息十分鐘!」利用這個時間,我就和他們說:「我們做的這一道牆壁,它是物質的,但是唯識家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宇宙世界與精神是有關係的,因此,現在大家要把我們的精神,把我們的發心,灌輸到物質裡去。我人死了,精神與物質還是存在。你們說這棟房子是物質的,但是經過了設計師的畫圖,這棟房子就有這位設計師的精神、智慧在裡面;一磚一瓦的建築裡,有工人的血汗、力氣與精神,有多少藝術師的裝潢,他們的智慧精神也都在這棟房子裡面。」

看起來是物質的東西,裡面卻留住了精神的力量。光是物質的砂石,沒有精神的內涵,怎麼成為一間房子呢?所以,物質裡面是有精神的。

如何表現我們的精神呢?你說我很有精神,是什麼精神?是我勤勞的精神、禪的精神、忍耐的精神,還是悲願的精神?精神有很多種類,要想表現精神,就要從具體的有相的物質來表現無相的精神。精神和物質是有關係的。

中國人有「三不朽」的思想,所謂立德、立言、立功。好比佛陀要涅槃的時候,諸大弟子都來請求佛陀不要涅槃,常住世間。佛陀就說了:「我說過,有為法是苦空無常,那麼現在你們要我有為的身體不死,這就不是真理,就不合理了。你以為我是死了嗎?死不了的。我說的佛法如果流布在人間,大家都遵照佛法來奉行,不就等於我在世一樣嗎?你們放心,如來的法身,永遠留在人間,法身就是精神,如來的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間,與宇宙大化融為一體,永遠地照顧大家。」

有人也會這樣問:「信佛的人常講『你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極樂世界。「『你要念藥師佛』,藥師佛在哪裡?」東方琉璃世界。「釋迦牟尼佛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你說:「我怎麼沒有見到呢?」有一句話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心湖裡的水是骯髒的,清涼的月當然就不能映現出來了,我們不能怪天上沒有月亮啊!

所謂「般若的花朵處處開,般若的花朵處處在」,佛也是一樣,佛的法身處處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你若能懂,一色一香都是中道,一花一草皆是般若。故華嚴家說:「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你如果懂得般若,青青楊柳、綠色翠竹,都是如來的法身;你如果懂得般若,小溪裡的流水、冷氣發出的聲音,都是如來說法的音聲。

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有的人看到桃花開了、桃花謝了,他就覺悟了;有的人聽到殺牛殺豬的音聲,他就開悟了;有的人聽到人家打鐵的聲音,他開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開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時開悟了。打鐵、除草、磨豆腐,甚至花開花謝,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其實只因機緣到了,因緣就成熟了。

香嚴智閒禪師開悟的故事

過去佛教有一位香嚴智閒禪師,在百丈禪師那裡學道;後來百丈禪師年老了,指示他向溈山禪師學道。香嚴禪師很聰明,年輕有為,到了溈山禪師那裡,溈山禪師說:「師弟,聽師父說你聞一知十,聞十知百,很聰明。不過,今天我有一個問題問你,請你回答我。」

香嚴禪師說:「什麼問題?」溈山禪師問:「父母沒有生我們之前,我的本來面貌是什麼?」香嚴智閒禪師一聽,想:「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

父母還沒有生養我們之前,我們做什麼,我們知道嗎?不知道。為什麼?人有隔陰之迷。過去的身體死亡了,換了一個身體,隔了一個陰,到了今世,就迷糊了,過去事也都不記得了。雖然人生從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來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過這個身體一換,我是張王李趙,都記不得了。

香嚴智閒禪師百思不得其解,在師兄的面前第一關就沒有通過,感到很難為情。回到房間裡面他就努力地看書,找尋答案,但始終找不到。忽然間,他想到:「讀書,光是讀是沒有用的,是沒有真實體悟的。」於是他就把所有的書統統燒毀,不再讀書了。「讀書有什麼用?師兄問我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從此做個粥飯僧。什麼是粥飯僧?每天就是吃飯、睡覺,不讀書了。

在僧團裡,要當個粥飯僧也是不容易的。怎麼難做?如同小時候,媽媽常常罵小孩:「你閒得無聊。」太閒,日子也不好過。所以很多的大德們,名之曰粥飯僧,實際上他們都有密行,都是真修實練的。

從此香嚴智閒向師兄告別。既是粥飯僧就要去自耕自食,去種田除草,於是他就到南陽慧忠國師的故居自耕自食去了。

有一天,他在那裡除草的時候,鋤頭和石頭碰撞的那一剎那,他突然開悟了,想起過去師兄問他:「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本來面貌?」當時他不知道,就請師兄告訴他,不料師兄不願告訴他,並且說:「我若告訴你,將來你是要罵我的。」那麼他現在悟道了,立刻向遙遠的師兄禮拜,他說:「和尚、師兄、老師大慈悲,假如你當初跟我說了,用知識上的見解告訴我,我哪裡會有今天?今天我終於知道了!」於是他放下鋤頭,不斷禮拜。拜過了以後,說了這樣的幾句話: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學道者,鹹言上上機。

他說:「一擊忘所知」,我今天在鋤田的時候,一擊便忘記了知識,忘記了分別的知識,離開了分別,就悟道了。我現在擁有般若、平等、無分別的智慧,跟過去的分別心是不一樣了。「更不假修持」,從此以後,我也不要再修行了。「動容揚古道」,原來一舉一動,一揚眉一瞬目,都是古仙人道,都是聖賢之道,都是佛道,這裡面都是佛法。「不墮悄然機」,我從此以後不再賣弄聰明了。「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原來人所探求的,都是一個形相,但是佛法是沒有蹤跡、沒有形相的,所以要在聲色之外,找尋佛法、威儀;要在有相之外,體悟般若的平等、畢竟空。最後,「諸方學道者,鹹言上上機」。

智閒禪師說了這些話以後,消息就傳到他的師兄耳中,便說:「真的開悟,假的開悟?叫個人去試驗他!」於是就叫仰山禪師去試驗他。

開悟也是要考試的,就像我們要想上中學上大學必須先經過考試,佛教裡的修行也是要考試。例如打佛七,念佛念到四天、五天以後做個考試,了解自己究竟念佛念到什麼程度了。當然,除了念佛,參禪、開悟也一樣可以考試。

仰山禪師一到,說道:「師兄!聽說你已經開悟了,還做了一首偈子。這沒有了不起,有學問的人也能做。除了做這個偈子,你跟我說個道理好不好?」香嚴智閒禪師就說了: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真是貧。

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

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

這一首偈子,從字面上來看是說:「去年貧,未是貧」,去年不懂,不只是不懂,簡直是愚昧分別;「今年貧,真是貧」,現在真窮了,而我已懂得空了,不在形相上執著有。「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過去我還在有依據、有相、有執著裡;「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現在我已經完全進入到空的般若,進入到真理裡面去了。

仰山禪師聽了很高興,說道:「師兄,我回去再向大師兄說,你真的會得祖師禪了,真的開悟了!」

所以,我們除了要認識「色不異空」的「不異」,還要認識「色即是空」的「即是」,把我們舊的思想去除,並建設我們新的觀念。

「虛空」之中包含了「萬有」

「色不異空」這句話,依經文的道理來解釋,就叫「萬有不離真如」,亦即萬有不離本體。色是萬有,空是本體,萬有沒有離開本體。而「空不異色」這一句話若用白話文來翻譯,就是「真如不離緣起」。所謂「空」就是真如,「色」就是緣起,真如沒有離開萬有的緣起,也就是本體不離開現象。

「色即是空」,也就是萬有依真如而起,萬有當體就是真如。「空即是色」,真如是為萬有所依,真如既為萬有所依,它的當下也就是本體。除了色和空是這樣的關係,五蘊中也不光是「色」如此,「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也是如此。物質的色和空是這樣的關係,而受想行識和空的關係、和本體的關係也是如此。

我們現在講色和空是「不異」,是「即是」;就是說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不離開無,無不離開有。再用其他的譬喻來說明:「什麼東西都是有的。」這一句話是錯誤的。你以為什麼東西都是有嗎?有時候我們看太陽,看過以後,眼冒金星;有時候蹲在地下,忽然之間站起來,頭昏目眩,大地搖動。真的有金星嗎?大地真有搖動嗎?你以為是有的,其實不一定是有的;你以為是這樣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有時候,我們坐在靜止的火車上,旁邊的火車一開動,我們會以為自己乘坐的火車在走動。這是一種感受上的錯誤,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

說「真如」,什麼是真如?拿來給我看!說「佛性」,什麼是佛性?拿來給我看!胡適之博士有一句名言:「拿出證據來。」那麼,拿出證據來證明真如、佛性的存在吧!好的,我們就拿出證據來吧!你愛不愛你的父母?愛。你愛不愛你的丈夫妻子?愛。你愛不愛你的兒女?愛。你愛不愛你的朋友?愛。所以,大家都有愛。我們現在要找出愛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找來科學家解剖,把頭剖開,看看頭裡面有愛嗎?骨頭裡面有愛嗎?血液裡面有愛嗎?這樣做,愛找得出來嗎?找不出來!但你不能說沒有,因為我確實有愛的存在。

這個精神的空,這個真理,孕育在一切萬有裡面,它包容了萬有,它不是沒有。

燈怎麼會亮?因為有電。那麼電在哪裡?在電線裡面!好,那麼把電線一根一根剪開來看,是否真有電?電線剪開後,裡頭包嵌的銅條、銅絲蘊含的電,能看到嗎?所以,以為什麼都是有,有時候是錯誤的;以為什麼都沒有,也是錯誤的。有一些東西像是有,可是沒有;有一些東西像是沒有,可是是有,這就是有和無的關係、空和色的關係。像是有的,卻是沒有,像是沒有的,卻是有。所以,有和無是二而為一,一而為二,它們是不異不離,相即相是,因此就用「不異」、「即是」來表示空色的關係、有無的關係。

講到「空」,什麼是空?從肯定上說,什麼都是空。什麼是空?不但空是空,有也是空。

有一個外道問一休禪師:「什麼是空?空在哪裡?」一休禪師說:「空在方寸之間。」於是外道拿起刀來,就朝一休和尚的心刺去,他說:「你說在方寸之間,我倒是要看一看方寸之間的空是什麼樣子。」一休禪師平淡地說:「你到上野公園去看櫻花,究竟櫻花的心在哪裡?」

花沒有開,是什麼?「色即是空」。花開了,又是什麼?「空即是色」。有時候,空和色正是這樣的一個關係。

從肯定方面來講空,什麼都是空。虛空之中包容了萬有,萬有也都在虛空之中。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在空裡,哪一個離開空?離開了空怎麼能生活、怎麼能存在?

每個人都有房子,房子就是我們生存生活的空間。除了房子以外,還有朋友,有社會,有政府給予我們活動的公園、行走的道路等空間。甚至自己的身體,衣服不能穿得太緊,不能沒有一點空間。我的口袋要空下來,不能沒有空間放東西。平常保護眼睛,保護耳朵,保護口腔,保護鼻子,為什麼?使我們的空間順暢,有空間才能生存。虛空有了萬有,有了我們,這是從肯定上來說明空。

在我們生活上,有很多人都想預知今後事,卻不曉得,世間處處皆是因緣,學生與老師的緣分是因緣、夫妻的緣分是因緣、父母兒女皆是因緣,事業與我們在恰當的時間中相遇,是因緣。事業會做到哪個時間截止,也是因緣。記得還是我的老師跟我講了兩個字:「無為」。

桌子上放著100萬,你問我:「這個錢是誰的?」我說:「你用得著嗎?」你說:"是的,我現在遇到了困難,急需錢。"我說:「那你拿走吧」。又或是你問我這個錢是誰的,我說:「這錢你用得著嗎?」你說:「我用不著。」那我就收起來了。這種心態與境界就叫做「無為」。

一般來說一般人很難做到這點,我的錢我可得要藏好,你的困難與我何幹。或者我借給了別人錢,別人卻遲遲不還我,我痛苦、我煩躁,這可是我的錢,他怎麼可以不還給我。

我用般若智慧,來認識了朋友,我用「善」來感召與我同好的朋友在身邊,他遇到困難了,而我剛好可以幫助他,我當然伸以援手,錢與善一樣,存在我的生命中,借出去,若不還,我還會源源不斷的擁有。當然,金錢與善也是不能隨意揮霍的,有了機緣,緣分到了自然愛就存在了。

愛與智慧都是存在在這個空間中的無相,而我們所做的一切結果就是《般若心經》中的「色」,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確是無法分開的,很多錯覺很多表面現象讓我們以為經驗就是智慧,經驗可以是智慧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如果再加上般若的幫助,那麼美妙的世界中,我們就能得自在了。

(註:《星雲大師講<心經>》作者為星雲大師,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音頻領讀者和讀後感作者為國信師兄。)

補課:星雲大師講《心經》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與宜興大覺寺
    清乾隆年間叫「集賢山大覺院」,清道光年間更名為「白塔山大覺禪院」。民國初年,志開和尚在這裡擔任住持時,曾經在此寺為星雲大師剃度。抗戰勝利後,星雲大師與師兄今觀法師重返大覺寺主持寺務,大師還兼任白塔國小校長。就是在這裡大師邂逅了從溧陽逃難到白塔村、靠種地為生的陳福廣,並且多次得到了陳福廣的接濟。
  • 得戒和尚星雲大師接心釋疑 新戒心開意解
    得戒和尚星雲大師與新戒們接心(周雲/攝)「佛光祖庭大覺寺2016第三期短期出家修道會」7月6日恭請得戒和尚星雲大師與新戒接心,以佛門「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三壇大戒的用語,形容其出家受戒的情況,告訴大家在無理面前能服從
  • 《心經》後序大回向
    (第一百零一段)《心經》由五個重要的內容所組成、即:一、以照見五蘊皆空的諸法實相代表證悟。二、以無無明的緣覺境界代表二乘佛法。三、以苦集滅道的聲聞境界代表小乘佛法。四、以究竟涅盤的園滿境界代表大乘佛法。
  • 星雲大師:真正開悟的人,往往具備四個特質,所以活得無比自在
    對於如何才能真正開悟,過大自在的生活,星雲大師對此有一番自己的見解——真正開悟的人,往往具備四個特質,如此才能進退無礙,心離煩惱,才能得到大自在。
  • 星雲大師:說我是「政治和尚」,是看得起我
    星雲大師接受《環球時報》、「佛教在線」訪談。【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年近90歲的星雲大師10月中旬開始大陸之行,其中包括參加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出席新書《貧僧有話要說》發布會等。11月3日晚,「有話要說」的星雲大師在位於北京通州的光中文教館接受《環球時報》和「佛教在線」網聯合訪談。
  • 佛法初學者:懂「知見」通「善知識」,必可明心開悟
    行者可聽聞善知識之開示,或請閱善知識所著,解說佛法基本知見之書籍,如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人、十八界、四聖諦、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四念處、四依(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等,此皆屬於基礎佛法。
  • 《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心經》裡說「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也許運用龍樹的「中觀」是個好辦法。如下淺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用「緣起」來解釋世間萬象,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
  • 星雲大師:如何正確看待殺業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7 如何正確看待殺業 問:佛教講因果報應,有人說我們吃豬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這三句話,熟讀可開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第一核心經典,這部經書主要宣揚了空性和般若,是幫助我們開啟智慧寶藏的一把鑰匙,若能牢記《心經》中這三句話,我們就可以早日獲得無上的般若智慧。《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教經典,雖然文字短少簡潔,但卻包羅萬象,暗藏了佛法的核心思想。
  • 《心經》解釋:抄寫心經回向給孩子有好處嗎
    《心經》是非常經典的經文,也是佛弟子必修的經文,修持《心經》的方式可以是抄寫,也可以是念誦,不管是念誦還是抄寫《心經》的好處都是很多的。能夠抄寫《心經》回向給孩子更是有巨大的好處。《心經》是從600卷《大般若經》中選出來的。
  • 不生心念,一切皆空,悟的機緣在心中
    契機未到開悟如同鏡花水月,那麼佛是遙不可及的。禪宗六祖認為:佛性本來是人人具足的。懷海大師圓寂以後,禪師改參靈佑上人。禪師在上人處,一直未獲契悟。於是禪師開始遊學四方,後來慧中國師的道場遺蹟駐足。悟的一切因緣都在心裡。如果心的狀態進入開花結果的季節,看見鳥兒的飛翔,清脆的鈴聲,潺潺的流水等平凡的事情,這些可能都是悟道的因緣,帶著你走上道的至極。
  • 星雲大師:青年是佛教之寶
    大師強調,青年都是佛教的寶,歡迎大家參與佛教。 星雲大師敘述,二十三歲來臺,今年已九十三歲,五十多年前在這滿是雜草、山溝的荒地,點點滴滴建立起佛光山,當時有許多年輕弟子協助,這群青年跟隨他出家、開山,在他身邊算來至今也有六、七十年了。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1講(共15講)
    我們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早晨的六點到上午的十點這四個小時是初日分,上午的十點到下午二點是中日分,下午的二點到傍晚的六點是後日分,晚上的六點到十點是初夜分,晚上十點到夜裡的二點是中夜分,夜裡的二點到凌晨的六點是後夜分。印度現在的四個小時為一時,一天是六時,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概率。
  • 《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第12集-印正老師
    這件事情的影響力,轟動了整個摩揭陀國,舍利弗與目建連的隨佛出家,引起社會大眾極大的興趣:黎民百姓紛紛到鹿野苑來聽佛陀講經。還有頻婆娑羅王與他的朝臣眷屬。頻婆娑羅王聽佛講經當下證到阿那含果。為了讓全國人民都得度,國王還給佛陀供養了竹林精舍。讓1250常隨眾與佛陀有了一個固定的弘法修行道場。從此以後,佛教在摩揭陀國興盛起來,一直傳到全球各國。
  • 星雲大師:徒弟說我有3000萬存款嚇了我一跳
    [原標題]「貧僧」有話十一說我要養成「佛教靠我」的性格 編者按:臺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領袖之一。他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弘法足跡遍布全球。多年來,星雲大師始終致力於兩岸統一,推進佛教改革和民主化。有批評者們認為星雲大師是「政治和尚」,偏離傳統佛教。
  • 星雲大師憶南京大屠殺:家裡的狗吃死人眼都紅了
    當時大師弘法回來,佇立在畫作前凝視,久久不發一語,眼角的淚水奪眶而出……  「母親和我,一個36歲,一個10歲,她尋夫,我尋父,人海茫茫,屍首遍地……」近日,星雲大師在臺北接受了新華社駐臺記者獨家專訪。作為倖存者的他多年來首次公開講述了記憶中的南京大屠殺。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幸有《心經》護持,感應不可思議!
    玄奘大師是我國歷史上特出的聖哲,提起誦念《心經》,有一段因緣。西行取經前,大師曾駐錫成都。有一天偶然遇見一位病人,滿身膿瘡,惡臭不堪。大師心生憐憫,特地向寺中要了些舊衣和食物給他。病人十分感激,自愧無以為報,特口傳了這卷《心經》。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僅僅二百多字,卻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一部大乘佛教佛弟子日常背誦的經典。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 單國璽主教病逝 星雲大師:世界上的好人又少了一個
    單國璽生前的好朋友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得知消息後難過表示,他感到非常悲慟、惋惜,星雲大師說,世界上的好人又少了一個。佛光山星雲大師晚間通過佛光山人間社發布新聞稿表示,我們為整個社會、為他同流眼淚,因為單國璽樞機主教對社會的善良風氣,幾十年來貢獻很大,尤其是他的生命力很強,當醫師宣布他得了癌症,他的「告別生命之旅」,完成了幾百場的講演,可以說對教化人間、對社會的鼓勵很大。
  • 周一請吃素:星雲大師關於素食的六個精彩問答
    星雲大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原標題]星雲大師關於素食的六個精彩問答 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人間衛視」,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訪問,分享飲食的習慣與觀念。 問:請問大師,您吃素幾年了? 答:我自己從出生下來到現在都是素食者。我從小生長在亂世裡,家鄉經濟非常落後,在糧食極為短缺的當時,我吃過麥渣糊粥,我以地瓜當飯,每天三頓,吃得都怕了起來。十二歲出家後,寺裡仍是以稀飯代替乾飯,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或一些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