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師戰機赴某海域執行巡邏任務。楊佳豪攝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型作戰力量,著力構建現代海上作戰體系,努力增強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和水平。——習近平
一支海軍新型作戰力量,形成作戰能力用了幾年?
令記者沒想到的是,這個「簡單」問題卻讓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師官兵犯了難,一時間竟沒給出個一致的說法。
「組建不到一個月,我們就派出機組升空擔負戰備值班任務,與對手展開真刀真槍的較量,算不算形成作戰能力?」曾在2018年南海海域海上閱兵中率隊接受習主席檢閱的該師代理師長、特級飛行員陳剛的回答同樣令記者沒有想到。
一組建便上「戰場」與對手較量,這在我軍戰史中有過先例:抗美援朝,人民空軍邊打、邊訓、邊建,創造了「幾乎一夜之間成了空軍強國」的奇蹟。
「我們的戰績無法與先輩比肩,但我們戰建訓的思路卻與先輩一脈相承!」陳剛介紹,該師是此次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新組建的年輕部隊,面對複雜的鬥爭形勢和緊迫的戰備任務,師黨委制訂出「以戰載訓、拿敵練兵」的超常規建設思路,倒逼部隊快速成長。
前不久的一場演練中,陳剛帶領這支年輕的「鷹陣」一邊完成預定演練任務,一邊與前來窺伺的對手過招。
「戰爭在訓練場打響,勝負在訓練場決定」「平時帶著敵情飛,戰時才能打得贏」……與該師官兵一次次的深入交流,慢慢拉直了記者心中的問號——
在這個師,形成作戰能力不再是結果,而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能不能在與對手的較量中戰勝對方。而幾乎每一天都要找上門來的對手,就成了他們提升新質作戰能力的最好「磨刀石」。
一次,該師受命執行監視目標的演練任務時,可供他們分析和借鑑的相關信息並不充分。目標會不會來、什麼時候來、去什麼地方,完全不知道。
這次任務到底有多難?
該師執行任務的海域面積數百萬平方公裡,在如此廣闊的海域上空執行搜索任務不亞於大海撈針。他們的裝備才到位幾個月,就要執行實戰化程度如此高的演練任務。何其難也!
「再難也不能退縮!」該師黨委當即研究方案,按照政治素質強、業務能力精的要求,選派精銳飛行機組執行此次任務。
曾接受過習主席檢閱的某團參謀長劉志民,是執行此次任務的機長。他回憶,機組連夜研究所有作戰細節,打速度仗,查閱目標相關性能資料;打戰術仗,制訂縝密作戰方案。「大家幾乎窮盡了所有智慧」,最終定下的搜索預案就有7套。
第二天一大早,戰機迎著海天的第一抹朝霞騰空而起。進入任務海區後,戰機低空盤旋在水面上空與對手鬥智鬥勇,並利用事先確定的戰術戰法成功捕獲對手。為積累更多數據,他們對演練目標實施了長時間的跟蹤、監視。當戰機返航著陸時,已是最低油量,好險!
因為這次任務,上級給機組的全體成員記二等功一次。趁熱打鐵,該師對此次任務中創新的戰術戰法進行梳理總結,形成的成果在全軍某項等級評定中獲得二等獎。
在這個師,接受過軍隊最高統帥檢閱的官兵真不少。在改革強軍的徵途上,他們始終牢記習主席「全面落實戰鬥力標準,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保持高度戒備狀態」的指示,快馬加鞭、銜枚疾走,成為各自崗位練兵備戰的「領頭雁」。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某團戰術研究室內,這個標語尤其醒目。團長劉志華剛從演兵場上歸來,飯還沒吃就帶領作戰機組成員一頭扎到了這兒,大家導出當天執行任務的數據,圍在電腦屏幕前展開熱烈討論,研判飛行參數、總結訓練心得。一旁的團政委鄒濟南忍不住向記者說:「團長把自己當成了『鋼鐵俠』!」
政委的話,讓面帶倦容的劉志華有些不好意思,他解釋道:「復盤評估必須趁熱打鐵,否則錯過了第一時間,效果要差很多!這就像農民種地一樣,錯過了農時花再多代價也補不回來。」
這位生怕錯過「農時」的「拼命三郎」,最難忘兩次受閱的寶貴經歷。一次是前年在南海海域舉行的海上閱兵中接受習主席檢閱,一次是國慶70周年閱兵時接受習主席檢閱。
「一次受閱,一生光榮。」受閱時的許多細節仍歷歷在目,劉志華說,「我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使命,絕不能辜負領袖重託。」
絕不能辜負領袖重託,道出了這支海天勁旅每一名官兵的心聲——
「南海連著中南海,習主席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我們!」這些年,該師某大隊參謀長代旭斌絲毫都不敢懈怠,在最短的時間內逼著自己成長為某領域的專家,如今全軍涉及該領域的裝備發展、作戰研究、法規條令編寫,相關單位常常會邀請他。
海上超低空飛行異常危險,某團參謀長閆亮苦練貼海飛行的絕招,率領機組突破超低空搜索這個高難險課目。由於完成重大任務出色,他3年內先後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並獲得海軍飛行人員優質金牌勳章。
90後飛行員祝尚明,曾在兩年內3次接受習主席檢閱。這位年輕軍官剛獲得三級機長資質,成為全師獨自帶領機組執行重大演訓任務最年輕的機長。
……
「組建不到1年,部隊就接受習主席檢閱;組建後數年,先後多次接受習主席檢閱。」正在塔臺跟班的該師政委陳疆嶽掰著指頭說。
該師官兵把接受習主席檢閱這份榮耀作為抓工作的不竭動力,努力推動戰鬥力建設往前趕、往實裡抓。
高難險訓練和極限飛行課目風險高,師團領導就帶頭第一個上、第一個試;作戰人才短缺,他們就立足自身實際創新異型機快速改裝、多機型交叉改裝、相近專業擇優改裝等培養模式;部隊基礎設施薄弱,他們寧可生活條件苦一些,也要優先建好飛行訓練、機務訓練、綜合保障、航空醫療等8個中心。
3年來,這個師先後執行重大演訓任務100餘項,探索出特種機技戰法成果30多項,獲得全軍某領域成果獎一等獎2項。(記者 張科進 王雁翔 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