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日語翻譯: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不是口號

2020-12-03 搜狐網

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

  中新網9月11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1日刊出專訪周恩來總理日語翻譯王效賢的文章。年逾8旬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曾擔任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領導人日語翻譯,曾是1972年中日首腦會面的見證人之一。她表示,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亞洲和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採訪摘要如下:

  1972年9月27日晚,北京。中國的毛澤東主席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第一次握手。由於這次歷史性會見,最終正式確定兩國邦交的正常化。當時參加會議的中日雙方高層領導人均已作古。兩位領導人到底談了什麼?擔任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領導人日語翻譯的王效賢,就是這次首腦會面的見證人之一。

  需要提及的是,年逾8旬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已經多年不接受媒體採訪了。這次,當《日本新華僑報》通過旅日華人企業家楊嘉麗女士提出採訪申請以後,王效賢副會長愉快地接受了採訪。她告訴記者:「楊嘉麗的父親原來中日漁業協會的第一任會長,也是我的老領導。對老領導女兒提出的要求,我是要滿足的。」一種濃濃的情意溢於言表。

  王效賢副會長在中日友好協會娓娓而談,向《日本新華僑報》記者講述了從中日復交前20年民間友好工作,到1972年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再到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風風雨雨。  

發展關係要做好對方關心的事

  《日本新華僑報》:您長期從事對日外交工作,而且也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見證人。您能夠回憶一下當時的中國政府或者說是周恩來總理,為恢復中日邦交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王效賢:談到中日恢復邦交,大家都喜歡從1972年說起。事實上,我們為恢復中日邦交已經做了20年準備工作。記得是1952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個國際經濟會議。中國的南漢宸、雷任民兩位經濟界領導也去參加。出發前,周恩來總理特別交待說,你們這次去參會,日本也有國會議員參加,你們一定要把他們請到中國來。當時,日本參議員高良富,眾議員宮腰喜助、帆足計都參加了莫斯科經濟會議,周恩來總理明確指示要請他們來。

  由於當時中日沒有正式外交關係,高良富等人就從歐洲繞道而來。這是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日本人。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參加促進中日關係的一些工作的。

  當時,日本人最關心兩條:一個是在中國關押的日本戰犯怎麼樣了,一個是留下的日僑又怎麼樣了。總理早就想到這些了,所以1951年就讓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李德全轉告日本方面:近3萬日本人留在中國,他們要想回去,中國歡迎,而且他們從居住地到乘上日本船的路費由中國方面出。日本當然很高興,所以1953年初,當時日本的吉田內閣首次給來華談判的接僑的三團體(日本紅十字會、日中友好協會、日本和平聯絡會)代表團籤發了來華護照。中國由廖承志為首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與之談判。這項活動很成功,中日關係的發展每一步都是周總理在指導。

  1954年,總理又特別交待應上述三團體邀請回訪的李德全會長,將全部戰犯名單交給日方,經雙方磋商,1062名日本戰犯中,1017名分批釋放,只有40名罪行嚴重的分別判處8—20年有期徒刑,沒有一個人判死刑。這些是日本方面最關心的事情。  

中國對日談判有禮有節

  《日本新華僑報》: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來了以後,中日進行了四輪建交談判。這四輪談判過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王效賢 印象最深的就是總理特別尊重日方、講究平等。所以談判的地點既有在人民大會堂的,就是代表中國方面;也有代表日本方面的,就是在當時田中角榮首相下榻的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建交談判中首先是歷史認識問題。田中角榮在總理的歡迎招待會上主動提了這個問題,他沒有承認侵略中國,只是說「給中國添了麻煩」。「麻煩」這句話當時就引起我們的注意。總理在第一次會談就給他提出這個問題,說這個問題你不能用一個「添了麻煩」就了事。你往女同志裙子灑了點水可以說是添了麻煩。我們在這場日本侵華戰爭中遭受了那麼大的損失,怎麼能用添了麻煩了事?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還有一個就是賠償問題。中國人非常友好地放棄了賠償。但日本的一位談判成員條約局長高島益郎居然說「這個問題不用談」,因為蔣介石在日臺條約裡面已經解決了。總理當時就火了,非常生氣。他一般都很冷靜,但是那次他很生氣。總理說,你這叫什麼話,蔣介石放棄賠償,他跑到臺灣去了,他有資格放棄賠償嗎?他這是慷他人之慨。「慷他人之慨」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

  然後就是講臺灣問題。日本的想法是保留臺灣問題跟我們"建交",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臺灣問題談的時間最長。到最後終於得到解決。

  1972年9月27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書房內接見了田中角榮一行,大平正芳外相、二階堂進官房長官也在其中。兩人會談持續了近一小時。主席走上前,跟田中握手。毛主席非常詼諧地說,「我叫毛澤東,是個"大官僚主義者",見你們都見晚了。」毛主席的話把大家都逗樂了。田中向毛澤東介紹大平時,毛主席又詼諧地說,天下太平嘛。本來大家非常緊張的時候,給毛主席這兩句話一說,一下子氣氛完全就不同了。毛主席陪著田中就坐下來了。剛一入座,毛主席又幽默地問他:「你們吵架吵完了嗎?」又說,「那個"添麻煩"的事怎麼解決的?」他還指著在場的唐聞生開玩笑地說,田中那句「添麻煩」讓這位女同志很不滿意。

  田中當時表示,「已經按照中國方面的要求改了」。毛主席又詼諧地說:「吵完了就不吵了,天下就沒有不吵的。」

  當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籤訂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告兩國邦交正常化。  

中日建交談判未涉及釣魚島問題

  《日本新華僑報》:現在,有些媒體報導釣魚島問題時,說當時田中角榮曾在沒有日本外務省人員參加的情況下,私下跟周恩來總理提出過此事,問「那個島的事情怎麼辦?」然後,周恩來總理說「這次,我們不談這個問題。」有這樣的話嗎?

  王效賢 田中角榮當時非常輕描淡寫的提了一下。總理說「這次不談」,所以根本就沒談了。和平友好條約籤字的時候也沒談。前後兩次都沒有提到這個事情。

  這個問題在1978年的時候才成為問題。在鄧小平訪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突然有記者提出來了。鄧小平一聽,回答說:「對於這個島,我們雙方的稱呼都不一樣。我們是叫釣魚島等島嶼,你們是"尖閣列島",可見雙方立場不同。」鄧小平還說,這個問題放一放沒關係,我們這一代人談不攏,我們下一代,我們下下代他們會比我們更聰明,會找出解決的辦法。  

年輕人應該了解中日關係歷史

  《日本新華僑報》:今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現在看來,這40周年也是風風雨雨的,最近好像越來越不順利。您怎麼看這40年來的中日關係?

  王效賢:我覺得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要說沒有一點矛盾是不可能的。夫婦兩個人還吵架,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關鍵是有了問題以後如何解決。

  我覺得以前我們也有問題,比如說岸信介一上臺就發生了撕毀新中國國旗的事件。這些問題都很大。但是當時能解決,這是因為兩國之間有問題的時候,總有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站出來講話,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覺得改善中日關係有兩條:一個是政治家、有識之士要站出來說話;一個是民間要多加強往來,以民促官。特別是下一代要了解中日關係歷史,了解老一代政治家為了中日關係是如何獻身的。老一輩的事,現在年輕人要知道。

  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亞洲和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日本政治家應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政壇跟過去有一點不同了。大阪的橋下徹、名古屋的河村隆之、東京的石原慎太郎等組建的所謂「地域政黨」在不斷強大,您覺得這對未來的中日關係發展有影響嗎?

  王效賢:不能說沒有擔心。我現在有一個很不理解的問題,比如說松下政經塾。1978年鄧小平訪日時,還專門和松下幸之助老先生談過。鄧小平跟松下老先生說,中國要搞現代化,沒有電子工業的現代化就只能跟著別人屁股後頭走。松下老先生聽了這話非常贊同,他決心支持中國的現代化,所以松下老先生就想聯合日本幾家大的電子企業,一起來幫助中國,但當時誰都不幹。那時候日本大型電子企業的對象都是臺灣。最後松下老先生自己在1979年訪問中國,決定給中國工業化提供援助。從根本上講,松下老先生是推動中日友好的人。但是,他出資辦的松下政經塾培養出來的政治家為什麼會是不了解中國的政治家呢?這點我怎麼都想不通。現在這些日本政治家不從日本國家利益考慮,都在想什麼呢?

  松下老先生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他考慮到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實際上這也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他也訪問過中國好幾次,一直到現在松下公司也是支持我們的。我們國家有很多松下的分公司。所以,松下政經塾培養出來這樣的政治家,我就不大理解。我總希望,日本的政黨能夠有些大的變化,如果就這麼下去,大概中日關係不會好到哪去。

  採訪結束時,王效賢副會長告訴記者:「歷史是不能忘記的。現在,我們對到協會工作的年輕人,首先提的要求就是要認真學習中日關係史。」她親自把記者送到大門口,那份親切,那份禮儀,讓記者感受頗多……(蔣豐)

  作者:蔣豐

相關焦點

  • 「中日友好杯」中國大學生日語徵文比賽
    開始報名為進一步豐富中日青少年交流和人文交流內容,提升中國大學生的日語能力素養,增進廣大青年對中日關係的正確認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日本日中友好繼承發展會決定聯合主辦「中日友好杯」中國大學生日語徵文比賽。歡迎符合參賽條件的中國高校學生踴躍報名參賽。
  • 怎麼才能勝任日語翻譯工作呢?日語翻譯公司有話說
    自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係總體不斷發展,而且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日益深化,給兩國和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在中日交流不斷深化的當下,日語翻譯的需求開始急劇增長,正因為如此,有不少人開始選擇日語翻譯這一職業,但在日語翻譯公司看來,想要勝任日語翻譯一職,並沒有想像中得那麼簡單,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大量的實踐才行。首先,日語翻譯公司認為必須要練好基本功。
  • 森新一:「春風化雨傾注教書育人,滿腔熱血致力中日友好」
    劉延東、朱鎔基、楊晶、唐家璇等國家領導人以及教育部長陳寶生獲悉森先生病逝後深表哀悼,並贈送了花圈。國家外專局局長張建國、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專程參加了森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對這位情系中日友好、獻身高等教育的老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森新一先生從1957年起長期在人大任日語專家,為人大日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 無錫吉川日語·明日葉日本留學中心校長--孫意君老師個人簡介及教學演講翻譯照片集錦
    現為無錫吉川日語·明日葉日本留學中心校長兼無錫吉川日語翻譯事務所所長.在中日友好往來中,曾今擔任過日本牧之原市市長翻譯、宜興市政府翻譯、無錫外事翻譯、無錫多家大型日本企業講師、無錫多所知名高校日語老師、涉外日語導遊、商務談判日語翻譯等,曾經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無錫高級日語翻譯班。同時,孫老師也是無錫市「太湖杯」日語演講比賽組委會秘書長。
  • 知行翻譯:做日語翻譯時,這幾點記得和漢語區分開來
    自中日建交以來,雖然期間中日關係也陷入過僵局,好在中日關係再次破冰,作為日本的官方語言,把日語當成母語的人數大約1.5億人,使用日語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的1.6%。日本的製造業一直以來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並且還擁有世界著名的電子和汽車品牌,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使日語翻譯的應用更加廣泛。作為鄰近邦國,我國對日語翻譯的需求更是迫切,今天知行翻譯就簡單說一下怎麼學習並掌握日語翻譯。
  • 無錫吉川日語孫校長應邀出席無錫市翻譯協會八屆二次理事會會議
    2020年9月12日上午9點,無錫市翻譯協會八屆二次理事會會議在無錫市對外友好服務中心的二樓210會議室如期舉行,由於疫情的影響,本次會議是疫情發生以來首次舉辦的理事會會議,大約有35位理事按時參加,作為年齡較小的理事,吉川校長
  • 周恩來譯員冀朝鑄:紅牆翻譯的傳奇背影
    經過在朝鮮期間的鍛鍊,他的中文水平已能閱讀《人民日報》,但他認為自己的中文水平不可能提高到能做外交官的程度,就一直在做未來去搞翻譯學術研究或去大學教書的準備。   1954年4月,周恩來率180人組成的代表團去參加日內瓦會議。冀朝鑄、楊冠群、邱應覺三人組成英文速記組,負責會議記錄,被稱為「三劍客」,需要記錄十幾個國家的代表連續不斷的發言。
  • 才女翻譯:倩影總出現在毛澤東周恩來身邊(圖)
    二是來武漢的外交部小翻譯唐聞生,她因臨時抽調擔任毛澤東的同聲傳譯而如坐針氈。7月9日,由大詩人郭沫若先生擔任主席的亞非作家緊急會議在北京隆重閉幕。稍後,參加會議的5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以及5個國家組織的觀察員聯袂南下,一路觀光遊覽,來到武漢恭候毛澤東的召見。外交部為毛澤東的接見配備了3名翻譯:法語翻譯齊宗華、阿拉伯語翻譯鄭達庸和英語翻譯唐聞生。
  • 中日友好協會授佐川宅急便董事長「中日友好使者」稱號
    環球網實習記者王歡報導,來自日本共同社9月15日消息,中日友好協會14日在北京授予佐川急便公司董事長慄和田榮一(63歲)「中日友好使者」稱號,表彰該公司25年來通過向中國無償捐贈舊卡車等為中日友好所做出的貢獻。從1985年至1995年,佐川急便向中國捐贈了3000輛卡車。
  • 日語競賽中國優秀選手拜謁日本聶耳墓 盼日中友好
    日語競賽中國優秀選手拜謁日本聶耳墓 盼日中友好 15名來自中國的日語競賽優秀選手參觀了畫展。  藤澤市是中國著名作曲家、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去世的地方。也正是這個緣故,成就了藤澤市和聶耳故鄉、中國雲南省昆明市之間的友好情誼,兩市於1981年結成了友好姊妹城市。  近一兩年,中日之間因領土爭端而導致關係惡化,因此前往藤澤市鵠沼海岸聶耳紀念碑憑弔的中國人數量也減少了。
  • 日語漢字和語感對翻譯的影響,初學者要知道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觀點,有網友認為:中日在語系上相對來說比較接近,而且日本在文化上也繼承了中國的部分,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中文翻譯者相較於英文翻譯者更有優勢。但是實際上日文的語系一直沒有定論,語言學界也沒有公認的看法。
  • 做日語翻譯時都需要注意什麼?知行翻譯公司告訴您3條
    在信息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中日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越來越深入,很多中國企業在日本開拓市場,也有不少日企紛紛入駐國內,在這個過程中,日語翻譯的需求也與日增多,雖然日語和古漢語有著不小的淵源,但日語仍舊是獨立的語言體系,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仍舊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今天知行翻譯公司就簡單講一下日語翻譯時都需要注意什麼?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對中韓印象到底如何
    中日韓三國間的關係可謂奇特,近年來輿論場上也流傳著「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這一頗具調侃意味的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中日友好靠韓國」是事實,還是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筆者這裡暫且以一個在日留學生的角度,結合自己四年間的親身經歷和觀察到的中日兩國對對方的輿論看法,談談自己的感想。
  •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成立 將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複合...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張靖) 10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成立儀式暨日語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育高端論壇在京舉辦。來自日本駐華大使館、教育部、日本文教大學等中日高校、日本文化中心、外研社綜合語種教育出版等的近百位專家、教授出席了成立儀式。
  • 日語:中文裡的「發現」,翻譯成日語卻要用不同的單詞表達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一再強調過,不能死守辭典的翻譯,特別是《中日辭典》裡面的中文意思,因為僅僅翻譯單詞,往往可以多個日文單詞用同一個中文詞就可以詮釋了。但是到了句子,卻要因為前後內容的不同,其程度和某種含義會發生變化,而使用不同的翻譯效果,特別是在中文翻譯成日語的時候,尤其明顯。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到庫房去找一件東西(我們庫房沒有庫管,誰都可以進去,非常亂),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了,於是大叫:「発見しましたよ。ここにあります。(找到了,在這裡。)」同事急忙過來,「見つけたの。よかった。(找到了,太好了。)」
  • 祝淳翔:上海淪陷期的日語翻譯陶荻崖
    這一提法聞所未聞,剛想發聲埋怨,友人緊接著說,他覺得荻崖不是陶亢德,故遲遲未提,以免徒亂心神。現在我終於有了餘暇,重新檢視一番,確證友人的觀點不誤,而且還真的有所發現。   先看塗曉華在書中如何介紹:   荻崖,即陶荻崖,是淪陷時期最重要最活躍的日本文學翻譯者。
  • 想成為日語翻譯,這3點你必須了解
    2個月前,為了提高自己的日語能力,最近的我開始嘗試看日語的文學作品,但是一看就懵逼了,除了一些簡單的能夠看懂,大部分還是令我望而卻步,是在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我就向我的朋友求助了,讓他們教我一些能夠提高翻譯的方式,很高興,我身邊的小夥伴都非常得友好,他們給我整理了一些相關的信息,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整理和自己的想法
  • 濱江培訓日語_和語文化
    濱江培訓日語,和語文化,私人定製化3-6人小班化教學,讓你徹底拋棄原先大課堂滿堂灌的固有模式,更好的接觸到日語的精髓。濱江培訓日語, 1989年畢業於解放軍外語學院日語系,2000年獲碩士學位。歷任該院日語系參謀、政治幹事、日語助教、講師、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博士畢業。
  • 中日友好醫院建立人工智慧新型醫療聯合體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劉龍)藉助於人工智慧平臺,構建超級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近日,三級醫院的中日友好醫院與二級醫院的北京豐臺區鐵營醫院建立了新型的醫療聯合體。這一模式藉助的平臺就是基於人工智慧混合神經元技術所開發的「超雲」乳腺和甲狀腺超聲診斷系統。 「對於乳腺和甲狀腺腫瘤而言,超聲檢查是一種安全無輻射、無創傷、經濟價廉的檢查手段。
  • 重慶第三十二中學與日本學校締結友好關係
    與學生互動交流11月20日,重慶第三十二中學與日本友好學校締結友好關係籤字儀式在三十二中舉行贈送書法作品在重慶第三十二中學與日本英數學館、日本加計學園締結友好關係的籤約儀式上,重慶第三十二中李龍均校長向日本客人介紹了學校建校六十餘年來,歷經兩次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