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0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由於天氣冷,身體新陳代謝減慢,
血管容易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
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
但是,如果近期內突然明顯怕冷,
就要引起注意。
▽
突然怕冷的八個原因
01
貧 血
貧血會出現頭昏、乏力、怕冷、心慌氣短、食慾減退等症狀。由於貧血的種類很多,因此若有上述症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常規等檢查,明確貧血種類。
02
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
甲狀腺素是調節人體代謝的主要激素,而甲減正是由於甲狀腺合成或分泌甲狀腺素不足,或周圍組織對甲狀腺素反應不良引起的一種內分泌疾病,因此甲減患者的機體代謝會減慢,出現怕冷症狀。
此外,患者還會伴有疲勞、瞌睡、體重增加、食慾低下、月經不調等症狀。
03
快速減肥
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熱組織,快速減肥或做了抽脂手術後會出現怕冷症狀。此外,厭食症患者出現體重下降、怕冷的問題也很常見。
04
血管病變
如下肢動脈硬化狹窄,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出現患側肢體乏力、腿腳怕冷、發麻抽筋等症狀。
05
外周神經病變
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常見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幾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經,引起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病變。其臨床症狀就有手指、腳趾及下肢的發冷、麻木、疼痛等。
06
下丘腦病變
下丘腦是大腦皮質下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的最高中樞,是人體的體溫控制中心,因此它的病變可引起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怕冷、脫髮、肥胖等。
07
局部損傷
燒傷患者由於皮膚損傷,局部排汗功能減弱或喪失,導致體溫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從而易出現怕冷現象。
08
藥物副作用
如降壓藥β受體阻滯劑,常見的有心得安、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廣泛用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如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礙等。
六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增加熱量攝入
天冷人體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適當增加熱量攝入,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最好選擇低糖、低脂、高熱量食物,如魚肉、雞肉及豆類。
\\
做些有氧運動
不少人開始「貓冬」,這樣只會越來越怕冷。應適量做些有氧運動,比如散步、遊泳等。起床前可在被窩裡做簡單的伸展運動,然後轉一轉腳踝,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穿暖和
患有頸椎病、咽喉病、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出門前戴好帽子、圍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絨服,可防止頭部、頸部、前胸、後背受寒,預防疾病復發。腹部和腰部積累過多的寒氣,會使血液循環變慢,容易感冒。做好腹部保暖,輕輕拍打腹部,可散發熱量,消散體內寒氣。不少老人患有老寒腿,常感到膝關節疼痛,建議戴上護膝,給關節部位「升溫」。
通風、保溼
暖氣、空調、電熱毯、電暖爐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時間過長,會導致人的禦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內乾燥,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每天開窗通風一兩次。
天氣乾燥,人體水分流失快,如果不及時補水,皮膚容易乾燥、皸裂,還會影響血液循環,感到更冷。因此,應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別等渴了再喝。
控制溫度
室內外溫差大、通風不暢時,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過26℃。
多曬太陽
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陽光充足的時段,多出門曬太陽。這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防止骨質疏鬆,提高抗寒能力。
原標題:《突然怕冷可能是這些原因!6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