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不慎從窩中墜落的幼鳥被好心人養在籠中,兩隻成鳥則每天隔著鳥籠進行餵食。11日上午,記者在大禹褐石小區業主馬先生家見到了這兒感人的一幕。
墜落幼鳥不會飛翔好心人籠中餵養
9日,家住大禹褐石小區的馬先生在自家花園除草,突然發現一隻灰色小鳥從牆角處跑過,掉進了一旁的魚池中。「當時它在水裡撲騰,我看是只鳥就趕緊撈起來了。」馬先生說,因為他以前養過鳥,斷定這是一隻雛鳥,雖然羽翼豐滿可是還不能飛翔。
當時,馬先生準備把它送回窩中,無奈找了一圈也沒發現鳥窩在哪兒,怕發生意外,他只好把幼鳥養在籠中,等幼鳥能夠飛翔時放生。
「因為幼鳥還不會自己捕食,鳥食都是我灌進去的,萬幸是沒吐出來,不然養不活。」馬先生說,讓他沒想到的是,當日下午,他聽到花園裡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兩隻成鳥在院子上空盤旋並發出聽起來很急切的叫聲,而籠中的幼鳥看到成鳥也不停地回應。可能是看到四下無人,兩隻成鳥緩緩降落在鳥籠附近,將嘴裡叼著的小蟲餵給小鳥。
看到這樣的場景,馬先生想打開籠子放走小鳥,但考慮到幼鳥還不會飛,只得作罷。
兩隻成鳥每天隔籠餵食十餘次
「自從小鳥被養在籠子後,成鳥每天都過來餵食,從早上4點到天黑,成鳥一天要餵食幼鳥十幾次。兩隻成鳥輪流餵食,一隻停在樹上看著鳥籠,另一隻出去覓食,這兩隻成鳥很可能是幼鳥的父母。」馬先生說,後來他發現,隔著籠子餵食幼鳥總吃不到,於是他和鄰居一起,在鳥籠周圍又搭了個小平臺,這樣成鳥就可以穩穩站在上面餵食。
這樣感人至深的場景,也成了馬先生家的一處奇景,周圍的鄰居不時會過來觀看,馬先生的弟弟馬駿特地帶著相機,全程錄下了餵食過程。「對照成鳥我查了一下,這種鳥應該叫灰背伯勞。」馬先生說。
羽翼豐滿後放生 助小鳥一家團聚
11日下午,記者來到馬先生家,在位於他家花園內的黃瓜架處,見到了這隻被救的灰黑絨毛、泛黃喙的幼鳥。可能是害怕陌生人,幼鳥在籠中不住地撲騰。
隨後,記者從馬駿拍攝的視頻中看到,成鳥站在平臺上,把尖尖的鳥嘴伸進鳥籠,籠中的幼鳥就開始享受美味。而隔著鐵籠給幼鳥餵食,成鳥也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周圍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刻飛到樹上觀望。
「這兩隻成鳥天天來餵養幼鳥,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相通的。」馬駿表示,他有空就趴在窗前拍攝這一家三口,時常看得眼睛溼潤。「現在社會上,有的孩子不孝順父母,也有的父母拋棄嬰兒。而鳥兒之間都能有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諧相處。」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不僅是人,鳥也如此,除了感動還是感動。」馬先生感嘆道,他準備等幼鳥羽翼豐滿以後放生,讓它們能一家團聚。
園林局:這種護鳥方式很科學
市園林局野生動物保護處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在遇到這種不幸墜落的幼鳥時,一般是將鳥窩和幼鳥放回原處,並派專人看護,以免再度發生意外。
「野生幼鳥由人撫養,一般不易成活長大,還得靠它的父母餵養,和人一樣,成鳥照顧幼鳥是種天性。」對於馬先生的做法,工作人員表示了讚許,「這樣一來,幼鳥既避免了更多的危險,又能和父母朝夕共處,得到親人的餵養和關愛,對它的健康有好處。」(長春晚報記者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