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小學生已經開啟暑假玩耍模式,但家長們要注意,帶孩子出去遊玩要時刻注意安全。如果孩子出現磕碰,傷口處長出腫物,一定要引起重視,很可能是化膿性肉芽腫,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化膿性肉芽腫易被誤診為血管瘤
前段時間,7歲女孩曉曉跟家長一起出去遊玩。晚上洗澡時,媽媽發現曉曉的嘴唇上起了一個小紅點。起初以為是蚊蟲叮咬所致,因為部位特殊,就沒有塗藥。由於嘴唇不適,曉曉不斷地撓嘴唇,誰知小紅點越來越大,竟慢慢長出一個腫物。家長覺得孩子可能是上火了,就自行給孩子服藥。消炎藥、去火藥吃了不少,腫物不僅沒變小,還形成了一個「紅痣」。
一天,一家人在吃晚飯時,孩子嘴唇上的「紅痣」突然大量出血,壓迫了近四十分鐘才逐漸止住。此後,小「紅痣」慢慢長成「櫻桃」大小,輕微碰觸就會出血。家長趕緊帶著曉曉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化膿性肉芽腫。
河南省兒童醫院燒傷整形科血管畸形專家丁語介紹,化膿性肉芽腫也叫分葉狀毛細血管瘤,但它跟真正的血管瘤並不是一類。
血管瘤特發於嬰幼兒,大部分呈鮮紅色,會逐漸增大。血管瘤不會突然長出來,而且嬰幼兒血管瘤不容易出血。而化膿性肉芽腫初期表現為紅色丘疹,針尖狀,會在數周或數月內迅速增長,觸碰時易出血。化膿性肉芽腫不會自然消退,只能通過手術治療,跟血管瘤完全不同。
化膿性肉芽腫多由外傷引起
丁語介紹,化膿性肉芽腫多與外傷或反覆刺激有關,如被蚊子咬、皮膚出現輕微破損。但不是皮膚破損都會長化膿性肉芽腫,這可能與皮下毛細血管脆有關。化膿性肉芽腫表面比較脆,經常破潰,遇輕微外傷就會出血不止。最常見的部位包括面部、口唇、手指等。
化膿性肉芽腫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雷射、冷凍、外科切除等。不過,這些方法可能導致皮膚凹陷或增生性疤痕,且易復發,尤其是發生在面部,對孩子的容貌無疑是一種傷害。
丁語建議,可以讓孩子在麻醉狀態下,接受雙針或三針局部硬化精準穿刺,進行微創治療。術後一周,曉曉唇部的「小櫻桃」脫落。一個月後,曉曉來複查時,唇部恢復良好。
丁語說,在臨床中發現,有家長嘗試用頭髮絲或線纏繞化膿性肉芽腫,想以此把腫物去除。但這樣往往不能除根,反而會刺激其進一步增大或破損。一旦破損,止血是十分困難的。所以,一旦發現孩子受傷部位長腫物,家長一定要及早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檢查。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