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明顯弱小,為何孫權還不出手相助保持平衡

2020-12-03 歷史鑑賞者

諸葛亮六出祁山,孫十萬穩坐江東。這就是三國中期最典型的狀態,蜀漢和東吳雖然已經握手言和,表示大家都是兄弟,過去小打小鬧,現在依舊可以擁抱歡笑。

諸葛亮表示:當初你偷襲我荊州,斬殺我大將關羽,又擊敗了我主劉備,害得他病死於白帝城,這我都可以不跟你計較了,畢竟我們實力弱。可是我北伐的時候,你能不能響應一下?

孫權厚著臉皮連連點頭:要的要的,你放心去北伐,我要是助你一兵一卒算我輸!不對不對,怎麼把心裡話說出來了,你放心北伐,我肯定窮盡東吳之軍力努力在東邊打出一片天。

諸葛亮眉頭一皺,不過也只能黯然嘆息,誰讓家底都被劉備和關羽給敗光了呢!現在只能仰人鼻息,不求東吳雪中送炭,只求東吳別來落井下石就好了。

一、孫權啥都沒幹嗎?幹的那點事,真拿不出手。

孫權偷襲了荊州,又擊敗了劉備,從此以後,三國局勢立刻就逆轉了。過去東吳最弱,現在蜀漢最弱。如果曹魏再擊敗蜀漢,那三足鼎立的平衡將會再次被打破。

這對於孫權來說,自然也是不利的。可是孫權一聽說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取得了大勝,他這心裡又不是滋味了。這是人之常情,大家一起窮的日子,難道不香嗎?為什麼背著我偷偷出去打工掙錢?看不得鄰居越過越好,這很正常。

為此孫權在表面上雖然做了不少工作,可是對大局來說,跟鬧著玩一樣。不僅寸土沒有侵佔,甚至連曹叡都知道這小子要幹嘛,就是鬧著玩唄!索性曹魏朝廷都沒理孫權在邊境上胡鬧的舉動。

1、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石亭之戰。這可能是諸葛亮北伐期間,孫權對曹魏進行過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公元228年,東吳的大將周魴,以詐降的方式取得了曹休的信任。

結果曹休果然中計,帶著10萬大軍孤軍深入,結果東吳這邊早就埋伏好了,在石亭安排了陸遜、朱桓、全琮各帶兵3萬,痛擊曹休大軍,殲滅了曹魏1萬多人。

這一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丟了街亭,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北伐無疾而終,當時他聽說石亭之戰勝利後,立刻帶兵圍攻陳倉,可惜曹魏守將郝昭嚴防死守,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都沒能打下陳倉,反倒是把糧草給消耗光了,只好撤軍。

2、其他都是小打小鬧了。公元230年,孫權揚言要攻打合肥,這可把曹魏吃了一驚,因為同時諸葛亮正在北伐,而且剛剛取得了大勝,奪取了武都和陰平。

因此曹叡任命滿寵為徵東將軍,作為淮南地區的老大,聚集了不少兵馬來對付孫權。孫權一看勢頭不對,表示咱就是開個玩笑。

這可把曹叡氣壞了,不過滿寵並沒有麻痺大意,他以為孫權還有後招,你可真的高估了孫權,人家說撤軍就撤軍,再也沒出現過,以至於曹叡認為滿寵你小子是不是想養寇自重?

此後從公元23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這幾年時間,孫權總是有北伐的意思,但是從來都是小打小鬧,根本就看不到大規模的兵團作戰。

幾百人的戰役也好意思拿出來炫耀嗎?這不是鬧著玩嘛!兩個村的二流子都跑出來群毆,都不止幾百人的規模吧?這如果也算助陣的話,真的沒話可說了。

二、孫權是被張遼老哥給打怕了。

當年孫權也想成為漢武帝那種人,漢武帝是哪種人?文能夠安邦定國,武能夠攻城略地。孫權安邦定國的確是一把好手,可是攻城略地就跟小孩兒過家家一樣,完全是在鬧著玩。

為了體現自己在軍事上也有成就,當年孫權也不止一次參與北伐活動,可是結局讓人咋舌。他帶著10萬人馬進攻合肥,而張遼憑藉800多人就把他的10萬大軍給趕跑了,就連孫權本人也差點被張遼幹掉。

從此以後孫權就留下了孫十萬的美名,而張遼則留下了威震逍遙津的故事。經歷過這一次親徵,孫權終於知道,術業有專攻,像漢武帝這樣的人,千古少見。

所以孫權此後再也沒有正兒八經地親徵北伐過,他對合肥這個地方有天生的畏懼感。張遼老得走不動路的時候,孫權依舊警告手下人,要小心張文遠!這小子不好惹,可見當初張遼對他的心理打擊有多嚴重,好傢夥,直接一仗給人家幹出了心理陰影。

你讓帶有心理陰影的孫權,正兒八經地幫助諸葛亮北伐,這恐怕是很難辦到的事情。畢竟孫權有些害怕過江。就算打過去了,也站不穩腳跟,所以孫權所謂的主陣那麼多次,其實沒什麼戰果。

三、孫權就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東吳的理想,那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盤就夠了。這也是當時東吳所有士族們的想法,因為他們不願意為了某個人的利益,而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損。

孫權集團和劉表集團比較相似,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豪族組成的集團。這幫人聚集在一起,表面上支持同一個主公,實際上各有各的利益需求。

每位豪族首領,都必須要代表自己家的利益,這就是孫權最尷尬的事情。如果要北伐,可以是可以,讓哪位豪族的首領帶兵馬前去做先鋒?

每個人必須要考慮,自己家族的人馬如果打光了,那他們在東吳是否還有話語權呢?所以說沒有人願意真心北伐。

但是保衛家園,這幫人是不遺餘力的,因為一旦東吳被攻破,那他們家的利益也將會蕩然無存。所以說東吳的防守是天下無敵的。

總結:孫權想要通過稱帝的手段,結束豪族林立的局面。

只有稱帝,才能讓豪族林立的局面逐漸消失,這是孫權當時的想法。可是這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此孫權到了晚年上演了一出奪嫡之爭,結果他出手解決了一大批江東豪族。

中央集權的確在孫權死後出現了,無論是諸葛恪還是後來的孫峻、孫綝,都能夠自如地調動東吳絕大多數兵馬。

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已經錯過了北伐的最好時機,因為蜀漢被滅後,東吳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了。孫權表示,自己的動作還是太慢了。走路走太穩,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北伐時,孫權為何不偷襲西川?
    當年關羽北伐曹魏時,孫權在背後捅了刀子,一下子就滅掉關羽並將荊州收入囊中。而諸葛亮北伐時,為何孫權陸遜不趁機也偷襲西川呢?其實,孫權當時並沒有機會去偷襲西川,因為當時的東吳陸遜疲於防守曹魏,而蜀國已派人嚴防東吳,加上孫權又忙於其它事,所以孫權無瑕西顧蜀漢之地,去偷襲西川。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不到一年,為何匆匆再次北伐
    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諸葛亮率軍迎戰,將魏軍擊敗,斬殺了王雙。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起新的北伐,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因為第一次北伐時蜀軍損失不小,休整部隊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北伐還需要籌集軍需物資和糧草,這麼短的時間內顯然有些倉促。
  • 蜀漢壽命最長的大將,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射中猿猴後預言自己將死
    關羽就更加悲慘了,被孫權部將殘忍殺害,張飛被部下謀殺,千百年來,有無數的人都認為,如果這幾個人還在,也許蜀漢政權能夠北伐成功,並且恢復漢室。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會認為,整個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中壽命最長的大將應當是廖化了。一直到現在,都有這樣一種說法「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想而知廖化活的時間夠長。然而蜀漢政權有一個大將,其實比廖化更加有名,也比廖化更老,然而死的卻是十分奇怪。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就是六出祁山,可惜敗多勝少,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持續了八年的北伐中原徹底拉下帷幕。 恐怕大家也認為,諸葛亮一死,蜀國就撐不下去了,被滅指日可待,可根據史料記載,蜀漢建立於221年,諸葛亮死於234年,蜀漢滅亡於263年,這樣看來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又撐了二十九年才被滅亡,輔政大臣諸葛亮不在了,劉禪獨掌朝政,他會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這一管就是管了將近三十年,為何被世人認為「扶不起來的阿鬥」的劉禪竟然能讓蜀國繼續堅持二十九年呢?
  • 荊州的丟失對蜀漢打擊可謂極大,但並未動搖蜀漢的根基
    北伐的進攻路線也就不只有出祁山了。 那個時候想聯盟就難了。 而且由於蜀中實力空虛,東吳有能力對蜀漢政權構成威脅了,這個時候只能選擇與吳結盟對抗曹操,一切都好像回到了赤壁之戰以前,蜀漢對孫權來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曹魏來說有機會我肯定滅了你
  • 親自生擒關羽的東吳大將,非常好色,為何沒有被斬殺?
    在真實的歷史中,東吳政權對曹魏政權的威脅,比蜀漢政權大得多。 東吳集團中,大將潘璋非常有意思。在戰爭中,潘璋曾經生擒了蜀漢第一大將關羽。但這個人非常的好色貪財,為何最後沒有被殺呢?
  • 蜀漢、東吳各自佔據天險,為何卻都在短時間內走向了滅亡?
    蜀漢一方不思發展,反而連年發動北伐戰爭,致使國家在戰爭上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東吳一方與蜀漢類似,不但在後期窮兵黷武,還一直陷於內戰之中,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總的來說,蜀吳兩方皆算亡於窮兵黷武。 因西晉王朝是代魏而立,能夠吞併吳國也是依靠從曹魏時期繼承而來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故在本文中只對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進行探析。
  • 劉邦北伐一次就奪取關中,而諸葛亮五次北伐全失敗,這是啥原因?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是三國第一謀士,他聰明絕頂,用兵如神,讓本就羸弱的蜀漢能做到與魏國和吳國三足鼎立,但他也有很多遺憾,為了讓蜀漢佔據主動權,他在掌管蜀國軍政大權後開展了五次北伐,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盡全國之兵,率大軍十萬,想要衝破關中地區的防線
  • 諸葛亮為何執意讓馬謖守街亭,不相信魏延,怎麼不派姜維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全權代理蜀漢大小事宜,夷陵之戰後蜀漢休養生息了三年,諸葛亮決定發動北伐,首次北伐中諸葛亮就因為馬謖丟失街亭功虧一簣,雖然蜀漢隨後發動多次北伐但也是無力回天,為何諸葛亮當時執意要派遣馬謖去鎮守?不用魏延、姜維、馬岱這些名將?
  • 蜀漢只有一人可守街亭,可惜諸葛亮不用,否則張郃要提前三年退休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成功機率最大的一次就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了。這一次北伐時,曹魏的重心全在東吳,根本就對蜀漢沒啥防備,以至於諸葛亮出兵時,很快就取得了大的戰果,曹魏震動。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就非常的戲劇化了,原本有可能翻盤的蜀漢,在街亭之戰中卻遭到大敗,逼得諸葛亮不得不撤退,放棄了前期戰果,令人遺憾。
  • 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經說明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親赴孫吳,當時的孔明並沒有多大的面子能讓孫權信服,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諸葛亮只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戰孫吳群臣,最終孫劉成功結盟,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大功。第三件便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五次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瘋狂的大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堅持7年之久。
  • 張飛的死,應該歸咎於諸葛亮和孫權嗎?諸葛亮一句話點明真相
    導語:三國時期有很多悲情英雄,比如關羽,他武藝高強而且能力出眾,帶著荊州兒郎硬剛整個曹魏集團還佔據上風,最後卻被小人出賣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還有他的義弟張飛,人稱萬人敵的他跟隨兩位兄長南徵北戰建立不世功勳,但卻在行軍路上被小人暗算而死,下場十分悽涼。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或者趙雲去守街亭,反而派馬謖去呢?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六月至十二月,諸葛亮南徵南中,平定而還,並且派遣費禕東聯孫權,進一步鞏固蜀吳聯盟。於是,從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春開始,諸葛亮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治戎講武 以俟大舉」。同年八月,孫權率軍伐魏,主要交戰區域為荊州的南郡與江夏郡,但是最終孫權敗退,此次伐魏,雷聲大雨點小。
  • 蜀漢正直坦言的大臣,為何為諸葛亮之死而拍手稱慶
    文|小河對岸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國主劉禪素服發哀三日以示悲悼。在此舉國哀悼之際,卻有一位蜀漢大臣,為諸葛亮之死而上疏稱慶。此人便是蜀漢犍為太守、安漢將軍李邈,據《華陽國志》記載:...十二年(234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
  • 諸葛亮三兄弟,一龍一虎一狗,誰的後代更牛?可惜不是諸葛亮
    諸葛亮和他的兒子 公元207年曹操南徵,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制定了結盟東吳、吞併荊州、吞併益州的三分天下戰略。赤壁之戰後劉備具體實施,十二年後完成諸葛亮的初步規劃成功建立蜀漢,諸葛亮也貴蜀漢丞相。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親率八百死士重創孫權,自此名震東吳,成了東吳最忌憚的曹魏名將。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夏侯惇晉升後,張遼被遷任前將軍。 滿寵早期曾協助曹仁駐守襄樊,共同抵禦蜀漢名將關羽,後在追隨曹丕南徵東吳時屢建戰功,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遷任前將軍。之後,滿寵四處徵戰屢建功業,尤其在抗擊東吳時最為明顯,儼然成了東吳大軍的又一剋星。
  • 參加北伐之後,五虎上將趙云為何突然身亡?與這兩個人脫不了關係
    這樣大眾們才會心向蜀漢,並且趙雲其時還拿霍去病的例子給劉備做解釋。聽罷趙雲的主張之後,劉備終於改變了主見!把田宅,皆還給了益州大眾。(雲別傳:益州公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其實從趙雲的勸誡之中能夠看出,趙雲確實是一個心繫大眾的大將。
  • 孫權為何非要殺死關羽,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攻佔荊州
    在大體上,劉備依然採取之前諸葛亮所定下的《隆中對》戰略。但一直堅持諸葛亮在6年之前所提出的戰略,一定會是正確的嗎?關於這個問題,簡單分析一下便可以發現,劉備確實是錯誤的。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戰略,其實是把實力最小的劉備,分成數個小兵團。在赤壁之戰過後,劉備便讓關羽鎮守荊州,而他本人則再次分兵入西川。如此一來,關羽佔蜀漢總兵力的大概一半。而劉備也佔一半。
  • 諸葛亮青年才俊,為何要娶醜女黃月英為妻?
    劉備沒有碰到他之前蹉跎半生一事無成,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後用十年時間幫劉備奪荊州、益州和漢中並建立三分天下的蜀漢。劉備死後諸葛亮還繼續輔佐劉禪,為復興漢室作努力。    而諸葛亮本人不僅位高權重而且還長得眉清目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超級高富帥的人設。像這樣的人自然會受到各個大家閨秀的青睞。很多朋友不解,諸葛亮所處的那個時代並不是沒有美女,為何他選擇一個醜女做妻子?
  •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屢戰屢敗?姜維死前一句話不小心說出真相
    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諸葛公,真乃天下奇才也"。這是對諸葛亮作出的高度評價。既然孔明如此熟悉兵法,為何在劉備死後他會屢戰屢敗呢?當時是不是蜀國的國力太弱了,難以跟曹魏對抗。那麼真相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死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