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正直坦言的大臣,為何為諸葛亮之死而拍手稱慶

2021-01-10 有知社

文|小河對岸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國主劉禪素服發哀三日以示悲悼。在此舉國哀悼之際,卻有一位蜀漢大臣,為諸葛亮之死而上疏稱慶。此人便是蜀漢犍為太守、安漢將軍李邈,據《華陽國志》記載:...十二年(234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李)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諸葛亮劇照

李邈上疏的本意,應是勸劉禪不要為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換個角度看,諸葛亮之死也是件值得慶祝的事。李邈給出的理由是,呂祿(呂后之侄)、霍禹(霍光之子)並非一定就有反叛之心;漢宣帝也不想做殺害大臣的國君。皆因大臣懼怕遭到君主的逼迫,而君主畏懼大臣的權勢威望,君臣互相猜忌才造成的慘劇。

漢宣帝劇照

而諸葛亮握有重兵,有狼顧虎視之相(意指不臣之心),常言道:『五大不在邊』(源於《左傳》,五大,指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此五類身份尊貴的人,戍守邊疆容易叛亂,諸葛亮屬於此五類),我對這件事(諸葛亮常年領重兵在外)一直很憂懼。如今,諸葛亮去世了,但其宗族卻得以保全(免去君臣猜忌),而西部邊疆的戰事也可以停止了,這大事、小事都值得慶賀。

如果只看此份奏表,許多人會認定這李邈乃是宵小之徒,竟往諸葛丞相身上潑髒水,真是死有餘辜。但李邈卻並非宵小之徒,乃是蜀漢正直敢言之臣。還據《華陽國志》記載:..先主領牧(益州牧),(李邈)為從事。正旦命行酒,得進見,讓(責備)先主曰:「振威(劉璋)以將軍宗室肺腑,委以討賊,元功未效,先寇而滅。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將殺之,諸葛亮為請,得免。

劉備劇照

當初劉備奪取益州,領益州牧。李邈公然譴責劉備,這種做法太不地道了。而劉備問李邈,你認為我不該這麼做,為何當初不相助劉璋呢?李邈答道:並非我不敢,而是力有不足。司法者想殺死李邈,諸葛亮為李邈求情,才免了李邈的死罪。

既然李邈並非宵小之徒。那麼,李邈給劉禪的上疏有沒有道理呢?其實,還是有很大道理在的,這並非純粹質疑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而是從君臣之間權力的矛盾來解讀的,「周公輔成王」的歷史典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有一句詩叫「周公恐懼流言言」,以周公與成王之間親叔侄的關係,都難免要受到猜忌,更何況諸葛亮與劉禪乃係兩姓之人。

諸葛亮與劉禪劇照

諸葛亮為相期間,主弱臣強,以諸葛亮的能力與威望,其實際權力早已凌駕於劉禪之上。劉禪難道對諸葛亮就沒有怨言,不擔心諸葛亮行廢立之事?據《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也就是說,諸葛亮去世之後,各地都要求為諸葛亮立廟,而劉禪不準許。可見,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還是有很大隙縫的。

諸葛亮與劉禪劇照

諸葛亮去世之時,其子諸葛瞻只有八歲,其養子諸葛喬也早已過世。倘若,諸葛亮的身邊也有兩位如司馬師、司馬昭那樣的兒子。那麼,諸葛亮想不成為司馬懿都很難,劉禪又能放心得下嗎?我們都知道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典故,但韓趙魏三家的先祖們,誰開始不是晉國的忠臣?誰不曾為晉國開疆拓土作出巨大的貢獻?誰一開始就想到將來子孫要瓜分晉國的領土?而到最後,這些忠臣、良臣之後卻都成為了不臣之臣,這由不得韓趙魏的先祖們,一切都是權力與利益鬥爭使然。

諸葛亮劇照

李邈所言諸葛亮之事,也是如此。諸葛亮權力太大,又握有重兵在外,倘若有成年的嗣子在身邊可堪任事。勢必會引起蜀漢君臣猜忌,而諸葛亮也有可能會重蹈霍光的家族悲劇。故而,李邈把諸葛亮去世看成是幸事。而對劉禪來說,諸葛亮既死,已經對其不構成威脅了。此時,更需要安撫諸葛亮舊部。而李邈之上疏,卻揭開了權力鬥爭的醜惡,更顯得劉禪刻薄寡恩,不利於蜀漢民心、軍心的穩定,故而誅之。

參考史籍:《華陽國志》、《三國志》等等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立他為王太子,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立他為皇太子,按照繼承人的規格培養劉禪,學武學文,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十七歲的劉禪繼承皇位,但國家政事還是由丞相諸葛亮處理。
  • 蜀漢壽命最長的大將,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射中猿猴後預言自己將死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攻佔荊州和益州之後,最終自立為漢中王,後來更是建立了蜀漢政權,但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會驚奇的發現,蜀漢傑出的文臣武將,其實壽命都非常短。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終臥病不起,病逝於白帝城,而諸葛亮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於五丈原。
  • 諸葛亮青年才俊,為何要娶醜女黃月英為妻?
    劉備沒有碰到他之前蹉跎半生一事無成,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後用十年時間幫劉備奪荊州、益州和漢中並建立三分天下的蜀漢。劉備死後諸葛亮還繼續輔佐劉禪,為復興漢室作努力。  諸葛亮這群學生的動態自然瞞不過黃彥承,他在學院見過諸葛亮幾次面,看上了諸葛亮的人品和才華,甚至想把奇門遁甲之術傳給諸葛亮。
  •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屢戰屢敗?姜維死前一句話不小心說出真相
    既然孔明如此熟悉兵法,為何在劉備死後他會屢戰屢敗呢?當時是不是蜀國的國力太弱了,難以跟曹魏對抗。那麼真相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死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這次北伐諸葛亮首先徵求了參軍馬謖的意見。並且還運用了馬謖的離間之計。當時的曹真可是比司馬懿好對付,所以諸葛亮一下子就拿下了三個城池。
  • 為何諸葛亮死後李嚴哭得最傷心?最後又因何激憤而死
    眾所周知,在三國歷史當中,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為了蜀漢的建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因為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逝。而他數次率領軍隊數次北伐,而這為蜀漢擴張了生存範圍。 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一位名為李嚴的官員哭得最為傷心,最終"激憤而死",那麼李嚴究竟是何許人也?
  • 蜀漢只有一人可守街亭,可惜諸葛亮不用,否則張郃要提前三年退休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成功機率最大的一次就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了。這一次北伐時,曹魏的重心全在東吳,根本就對蜀漢沒啥防備,以至於諸葛亮出兵時,很快就取得了大的戰果,曹魏震動。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就非常的戲劇化了,原本有可能翻盤的蜀漢,在街亭之戰中卻遭到大敗,逼得諸葛亮不得不撤退,放棄了前期戰果,令人遺憾。
  • 假設魏延聽從諸葛亮臨死之前的安排,那他的下場又會如何呢?
    劉備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攻下了漢中。這個時候魏延立馬被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要知道當時這個職位幾乎就相當於成為獨當一方的封疆大吏了,而且這裡還是蜀漢政權的門戶,漢中一丟的話益州基本就完蛋了,如此重要的位置讓魏延來擔任,這裡面等到信任估計沒幾個人能比的上他的,而且魏延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之久。
  • 諸葛亮之死,為何被其迫害的李嚴哭得最傷心,甚至「激憤而死」?
    《三國志》中講得很明白,李嚴得知諸葛亮病死哭得很傷心的原因是只有諸葛亮能再啟用他,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嚴哭得傷心,不是真心感念諸葛亮,而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斷絕。實際上,他二人關係並不好,是諸葛亮上奏劉禪列舉他的種種過錯,把他貶為庶民的。公元222年,劉備伐吳大敗,逃回永安。急召李嚴到身邊,任命他為尚書令。
  • 諸葛亮北伐時,孫權為何不偷襲西川?
    而諸葛亮北伐時,為何孫權陸遜不趁機也偷襲西川呢?其實,孫權當時並沒有機會去偷襲西川,因為當時的東吳陸遜疲於防守曹魏,而蜀國已派人嚴防東吳,加上孫權又忙於其它事,所以孫權無瑕西顧蜀漢之地,去偷襲西川。1.東吳疲於防守從地理上看,雖然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優勢,但是實際上長江防線也牽制了大部分東吳兵力。
  • 諸葛亮首創一句成語,救了一位小縣長,後來成蜀漢大將軍
    該成語源自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一段對話,牽涉到的人物名叫蔣琬。先來看看原文: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琬以州書佐隨先主入蜀,除廣都長。先主嘗因遊觀奄至廣都,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
  • 諸葛亮為何偏讓馬謖守街亭?趙雲姜維可擔此任,他為何不用
    不過說起紙上談兵的話,個人認為從歷史記載來看,一個是趙國的趙括,一個是蜀漢的馬謖。這兩個絕佳的「人才」,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三國當中的街亭一戰,諸葛亮為什麼選擇的是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而不是隨便指派姜維或者趙雲去。為何在這麼重要事情上選擇了參軍馬謖?這當中或許有一些難言之隱,或者是故意為之?
  • 魏滅蜀之戰,蜀漢有十大悍將,為保國家血戰到底,最終殉國
    而三國之中,蜀漢是最弱的,所以最早滅亡也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為後人所嘲笑。但是,後主雖然樂不思蜀,卻不表示蜀漢之中已經沒有了忠義之士。在滅蜀之戰中,有十大悍將,奮起抵抗,用自己生命和鮮血,表達了自己對蜀漢堅定不疑的忠心。那這些英雄都有誰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 諸葛亮死前,為啥把姜維棄之不用?10年之後方顯大智慧
    馬謖之後,為諸葛亮期許至深者,當屬姜維。建興六年,諸葛亮收降姜維後,時時帶在身邊面提耳命,到病逝五丈原,已悉心培養近6年。然而,真正到了託付後事的關頭,諸葛亮卻因前車之鑑,把姜維按下不提,不僅沒安排其為自己的繼承人,還令姜維受制於蔣琬、費禕,頭頂「輔漢將軍」這一雜號,10年不得施展手腳,這究竟有何深意?
  • 蜀漢重臣李嚴身死的原因,除了咎由自取外,這個原因才是最主要的
    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李嚴押送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不堪,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三年後,諸葛亮病逝,李嚴知曉後人為再也沒人能夠起用自己了,於是激憤而病死。這是百科對李嚴之死的簡單闡述,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啥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諸葛亮稱讚的一位人才,後期執掌朝政,卻沒能阻止蜀國滅亡!
    於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馬謖果然在街亭之戰中展現出自己紙上談兵的一面,不僅失守街亭,更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功虧一簣。而除了馬謖,就本文所要說的董厥,也是一位諸葛亮曾經非常器重的人才。諸葛亮開府治事,以董厥為丞相府令史,遷相府主簿,贊為「良士」。不過,對於諸葛亮稱讚的董厥,雖然在蜀漢後期執掌朝政,卻沒能壓制黃皓,也即無法改變蜀國滅亡的結果。
  •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明顯弱小,為何孫權還不出手相助保持平衡
    諸葛亮六出祁山,孫十萬穩坐江東。這就是三國中期最典型的狀態,蜀漢和東吳雖然已經握手言和,表示大家都是兄弟,過去小打小鬧,現在依舊可以擁抱歡笑。諸葛亮表示:當初你偷襲我荊州,斬殺我大將關羽,又擊敗了我主劉備,害得他病死於白帝城,這我都可以不跟你計較了,畢竟我們實力弱。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1在進行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處死了一名朝中大臣,且原因有些另類。那年正月,車騎將軍劉琰的妻子胡氏,進宮為太后拜年。誰知,太后竟特意留下胡氏,直到一個月後才放她回家。劉琰這人能說會道,年輕時儀表出眾,又與劉備是同宗,早在劉備做豫州牧時便被徵為賓客,跟隨劉備交際應酬,他自然以蜀漢元老自居。
  • 諸葛亮為何執意讓馬謖守街亭,不相信魏延,怎麼不派姜維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全權代理蜀漢大小事宜,夷陵之戰後蜀漢休養生息了三年,諸葛亮決定發動北伐,首次北伐中諸葛亮就因為馬謖丟失街亭功虧一簣,雖然蜀漢隨後發動多次北伐但也是無力回天,為何諸葛亮當時執意要派遣馬謖去鎮守?不用魏延、姜維、馬岱這些名將?
  • 司馬懿兒子個個龍虎,為何諸葛亮的兒孫卻是草包?差在哪裡?
    司馬懿之子司馬懿的兒子中,最出名的當屬司馬師和司馬昭了。司馬懿去世時,其實曹家還有部分勢力,只要操作得當,或者司馬家出現失誤,曹家還是有機會翻盤,幹掉司馬家的。不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非常爭氣,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人中龍鳳,能力非常強,在他們的領導下,司馬家並沒有犯下大錯,而且一步一步地壓著曹家勢力,最終將曹家勢力斬盡殺絕,為創建西晉奠定了基礎。
  • 張飛的死,應該歸咎於諸葛亮和孫權嗎?諸葛亮一句話點明真相
    還有他的義弟張飛,人稱萬人敵的他跟隨兩位兄長南徵北戰建立不世功勳,但卻在行軍路上被小人暗算而死,下場十分悽涼。後世有人把張飛的死歸咎於諸葛亮和孫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張飛在徵討東吳的行軍路上被張達和範疆兩人合謀殺死,然後兩人趁著夜色乘船沿江而下逃亡江東,最終把張飛的人頭獻給孫權。不少人以為這是孫權出的主意,畢竟現在兩軍交戰的情況下張飛和孫權就是敵人,孫權這麼做也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