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重臣李嚴身死的原因,除了咎由自取外,這個原因才是最主要的

2021-01-16 媛媛說事兒

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李嚴押送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不堪,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三年後,諸葛亮病逝,李嚴知曉後人為再也沒人能夠起用自己了,於是激憤而病死。

這是百科對李嚴之死的簡單闡述,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啥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李嚴,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劉備臨終前託孤,讓他協助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但同時又任命他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駐永安」。這也就是說,李嚴成了蜀漢的兵馬大元帥,掌握了最為重要的軍權,並從外部實行監督。

同年,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開府治事,不久又擔任了益州牧。當時蜀漢政權僅局限於益州一地,州牧就成了實際上的皇帝了,再加上開府治事,不管事情大小,全都取決於諸葛亮就成了必然。但是皇帝得有軍權做保障啊,不然的話就是一傀儡,這點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必須要掌兵。

當時南方的雍闓、高定、朱褒先後叛亂,按理說,應該由李嚴領兵鎮壓最為合適,因為他是兵馬大元帥啊。另外他也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豐富的作戰經驗,最為重要的是,叛亂發生在南方,距離巴州比較近,從這裡出兵既省時又省事兒,可諸葛亮卻藉口「諸將才不及已,意欲必往」。當王連勸阻他「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時,諸葛亮確實也動搖了,所以久久不出兵。

寧可不討伐叛亂,也不讓李嚴出兵,這很顯然是諸葛亮的私心在作怪。在躊躇了近三年時間後,終於做出了自己親自領兵的決斷,遂將李嚴的軍權收了過來。同年秋天,南徵歸來後,再也沒有還權於李嚴。再後來,命其率兩萬人入駐漢中,當了北伐軍的後勤部長。

同時為了麻痺李嚴的警惕,諸葛亮在爵位上給了他很多的甜頭,封其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三年後又封為前將軍。但是這個前將軍只是個虛銜,和關羽的那個前將軍沒法比。另外還任命他兒子李豐主督江州,算是不菲的安慰了。

那麼我們為何又說李嚴之死是咎由自取呢?其實,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他在和諸葛亮相處的過程中,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

一、輕而易舉就交出了兵權。

南徵討伐叛亂時,李嚴應該當仁不讓地領兵出師,可當諸葛亮以「諸將才能不及已」為藉口打算自己領兵出徵時,他沒有提出任何的反對意見;當諸葛亮遲疑不敢出兵時,他更沒有主動請纓。軍權交出去後,自己被殺還是被剁,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二、不該寫勸進表。

當他發現了諸葛亮有做皇帝的想法後,要麼據理力爭,要麼乾脆引退,雖於事無補,但最起碼能夠維護自己的名節。可他卻投諸葛亮所好,公然寫信去,「戒以勿拘之道」(不必遵守臣子忠君的名節),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為王」。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公開賣身投靠,失去了輔佐之臣的身份和形象。

三、擔任北伐軍後勤部長後,改名李平很有意思。

要知道,一般沒啥特殊原因,改名者很少,除非是像避諱這樣的情況,可是李嚴是在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況下改名的。嚴,有嚴厲、嚴肅的意思,進而可以引申為堅持大節,不隨波逐流,改名可以理解為是想痛改性格中過於嚴厲的弱點,可問題是,他也沒這個弱點啊。

從改名的時間上來看,更像是一封效忠信。表示他能放棄原則,不堅守劉備的囑託,不堅持忠於劉禪的立場,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並且擁護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舉措。

可在諸葛亮看來,李嚴在為劉璋駐守綿竹時,就曾變節投降了劉備,現在又變節,如此反覆的小人豈能任用?但李嚴確實有大才,不能為己所用的話,還是廢除為好,不然會對自己構成巨大的威脅。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彈劾李嚴的理由,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諸葛亮自己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第四次北伐,糧草並未先行,而是靠後續不斷往前線輸送的。

當時正值夏秋之際,陰雨連綿,又是婦女、兒童推著所謂的牛車(就是四輪車)向前線運用糧食。一輛牛車裝四五百斤糧食,大部隊前行,一天能走個二十裡左右,就算是有油布之類擋雨的東西,但在崎嶇的棧道上行走,尤其是上下臺階的時候,糧食肯定會淋雨發黴的。而且,運送者的身體健康也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李嚴派人請諸葛亮退兵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諸葛亮得到信後便答應了退兵。

但李嚴這個人軟,更怕諸葛亮趁機殺了自己,所以一見面後又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後來大概又是為了拍馬逢迎諸葛亮,又上奏劉禪說:「軍偽退,欲以誘敵與戰。」意思就是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

這對於諸葛亮來說,可是除掉李嚴的大好機會,哪能輕易就放過呢,於是,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了上去。證據一擺,李嚴沒話說了,只好認罪。

劉禪還是有些頭腦的,對諸葛亮要求罷黜李嚴的奏章並沒有硃批,不然的話,也不會有後來諸葛亮與劉琰、魏延、袁琳、鄧芝等23個人一起彈劾李嚴的第二份奏章了。諸葛亮拉著其他22個人聯合上奏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在向劉禪施壓,造成一個非罷黜不可的態度。

這下劉禪沒轍了,只好罷免了李嚴,將其流放到梓橦郡去做了個庶民。

可怕的是,李嚴到死也沒能想到他被廢的真正原因,所以得知諸葛亮死訊後,竟然還激憤得病死了,也是可悲。

相關焦點

  • 姜維志大才疏,卻是蜀漢唯一依靠,只因為棟梁的死恐怕和他有關
    提到蜀漢政權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劉關張三兄弟,他們的義薄雲天與匡扶漢室的志向一直是人們稱頌的對象。但是實際上蜀漢作為政權存在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劉禪在位的時代。在這段時間裡,蜀漢的內政都由他們來總管,朝政秩序也相對穩定。不過在費禕去世之後,姜維就成為了蜀漢最為倚重的大臣,和前面四位丞相相比,姜維在內政方面的水平本就不足,他還長期投身北伐戰爭,並沒有在成都輔佐劉禪。這讓劉禪開始寵信宦官,蜀漢的政治因此走上了下坡路。由此可見,蜀漢政權的轉折就是費禕的死,但這位蜀漢重臣的死亡其實是一樁懸案。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諸葛亮這一死,可是讓他的敵人鬆了口氣,徹底放心了,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在五丈原拖死諸葛亮之後,魏國上下一片歡呼,由此可見諸葛亮對三國的威脅有多大。 恐怕大家也認為,諸葛亮一死,蜀國就撐不下去了,被滅指日可待,可根據史料記載,蜀漢建立於221年,諸葛亮死於234年,蜀漢滅亡於263年,這樣看來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又撐了二十九年才被滅亡,輔政大臣諸葛亮不在了,劉禪獨掌朝政,他會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這一管就是管了將近三十年,為何被世人認為「扶不起來的阿鬥」的劉禪竟然能讓蜀國繼續堅持二十九年呢?
  • 魏滅蜀之戰,蜀漢有十大悍將,為保國家血戰到底,最終殉國
    而三國之中,蜀漢是最弱的,所以最早滅亡也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為後人所嘲笑。但是,後主雖然樂不思蜀,卻不表示蜀漢之中已經沒有了忠義之士。在滅蜀之戰中,有十大悍將,奮起抵抗,用自己生命和鮮血,表達了自己對蜀漢堅定不疑的忠心。那這些英雄都有誰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 嬰兒搖頭晃腦的5大原因,除了缺鈣外,還有這個原因需要引起重視
    嬰兒搖頭晃腦無外乎這5個原因,最後一個需要注意,可能是寶寶病了看到小寶寶搖頭晃腦,大家都應該會覺得很可愛的吧,感覺跟個小大人似的,非常討人喜歡。但是寶媽們在開心之餘,也不要忽視了寶寶可能傳遞出一些身體狀況的信號,除了缺鈣外,還可能暗示著我病了,你知道麼?
  • 蜀漢5大特殊兵種,除白毦兵和無當飛軍外,另外三支也很厲害
    在三國時期,蜀漢的實力遠遜於曹魏,就是對比東吳,也是略有不如;雖然實力弱小,但是蜀漢佔據地利,加上與東吳屬於聯盟關係,所以曹魏想滅蜀漢也非易事。>虎步軍是蜀漢的主要步兵,當然,能被稱之為虎步軍,當然不是普通的步兵了,乃是步兵中最精銳的存在,與曹魏早期的虎豹騎差不多,都是從各軍中挑選強壯精銳之士,加以超規格的訓練而成;當然,虎步軍的待遇和兵器,都是遠超普通步兵的;這樣打造出來的步軍,其實力可想而知。
  • 這個原因最主要
    導讀:農村現在除了鳥多,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都少了,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是人類改變了這個環境。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食物鏈某方面斷了,那麼緊接著就會帶來的一些動物減少或者是滅絕。像蟲子,青蛙,蜻蜓,這些都屬於食物鏈的最底層,而鳥類和人類是上層。
  • 蜀漢正直坦言的大臣,為何為諸葛亮之死而拍手稱慶
    文|小河對岸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國主劉禪素服發哀三日以示悲悼。在此舉國哀悼之際,卻有一位蜀漢大臣,為諸葛亮之死而上疏稱慶。此人便是蜀漢犍為太守、安漢將軍李邈,據《華陽國志》記載:...十二年(234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
  • 蜀漢壽命最長的大將,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射中猿猴後預言自己將死
    關羽就更加悲慘了,被孫權部將殘忍殺害,張飛被部下謀殺,千百年來,有無數的人都認為,如果這幾個人還在,也許蜀漢政權能夠北伐成功,並且恢復漢室。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會認為,整個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中壽命最長的大將應當是廖化了。一直到現在,都有這樣一種說法「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想而知廖化活的時間夠長。然而蜀漢政權有一個大將,其實比廖化更加有名,也比廖化更老,然而死的卻是十分奇怪。
  • 蜀漢有十一位尚書令,九位來自同一個州,僅有兩位來自不同地區
    尚書臺初設之時職權並不大,主要負責朝中奏章類文書的上承下達。歷經數朝的發展與演變,尚書臺的權力不斷擴大,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強與鞏固,至東漢時期才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機構。但是,此時的尚書令仍舊是少府的屬官。到了三國時期,尚書臺脫離了少府,成了朝廷中一個單獨的機構,其職責範圍,主要包括官員的典選、考核、任免、刑獄及文書眾事。
  • 並不是古制的原因,而是咎由自取
    戚夫人劇照實際上,夫人的身份僅次於皇后,而皇帝往往不見得最寵幸皇后。因為皇帝一般都是他們的髮妻,在年齡上已經失去了受青睞的優勢。而這個時候,皇后也不會再同那些年輕貌美的妃嬪去爭寵,因為那樣做的結果只會自討沒趣。
  • 劉禪投降留下3個字,司馬昭下令免死,眾人不解,司馬昭說倒著念
    劉禪,大家都不陌生,這位正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兒子,人們稱之為蜀漢後主。 更有甚者直呼他為「扶不起的阿鬥」,原因就在於劉禪以一己之力拖垮了蜀漢整個國家的進程,以至於最後亡國。
  • 解析三國戰爭:魏滅蜀之戰,本可守住的蜀漢是如何被魏國滅亡的?
    陽安關守將傅金的部下蔣舒在過去曾擔任武興督這個職位,因能力平平,劉禪就讓傅金接替了蔣舒的位置,因此蔣舒一直對傅金懷恨在心。蔣舒見魏軍攻城,就想投降,就建議傅金出城決戰,但傅金堅持死守城池。於是,蔣舒就帶著本部人馬以出城克敵為由打開了城門,魏將胡烈趁蜀軍來不及關門時進入城中,傅金力戰而死。陽安關僅僅兩日便被魏軍所破,其庫藏糧草均被魏軍所得。陽安關被魏軍佔領後,漢、樂二城相繼投降。
  • 風靡一時的怪物獵人世界被下架,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遊戲聚集地,每日更新網路遊戲最新資訊,這裡有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有大家最喜歡的八卦,還有大家最喜歡吐槽的小編,請把口水收集好,隨時準備和小編一起吐槽!風靡一時的怪物獵人世界被下架,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分析這下架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因為太過於血腥和真實了,還有一個就是有虐待動物的傾向!關鍵是這遊戲對未成年人沒有限制,他們也可以玩。感覺這樣下去我20多歲的人了,只能玩喜洋洋嗎?估計到60歲也只能玩喜羊羊!
  • 荊州的丟失對蜀漢打擊可謂極大,但並未動搖蜀漢的根基
    而且由於蜀中實力空虛,東吳有能力對蜀漢政權構成威脅了,這個時候只能選擇與吳結盟對抗曹操,一切都好像回到了赤壁之戰以前,蜀漢對孫權來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曹魏來說有機會我肯定滅了你
  • 為何諸葛亮死後李嚴哭得最傷心?最後又因何激憤而死
    眾所周知,在三國歷史當中,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為了蜀漢的建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因為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逝。而他數次率領軍隊數次北伐,而這為蜀漢擴張了生存範圍。 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一位名為李嚴的官員哭得最為傷心,最終"激憤而死",那麼李嚴究竟是何許人也?
  • 湖南工人挖出竹簡,專家看完內容,揭開了項羽死亡的真正原因
    眾所周知,關羽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主要人物,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也是蜀漢集團中的頂梁柱。關羽的生死直接影響著當時的天下大局,尤其是對於蜀漢而言,關羽死後,蜀漢再無興起的可能。 我們都知道關羽的事跡,也知道關羽的勇猛無敵,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勇猛的武將,卻不幸死在曹魏和東吳的聯合攻擊下。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關羽兵敗身亡?難道真的是那句「虎女豈嫁犬女」嗎? 然而,關於關羽的死因還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關羽鎮守荊州,威震華夏之時。
  • 蜀漢、東吳各自佔據天險,為何卻都在短時間內走向了滅亡?
    首先是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舉制,雖然曹操就曾通過此法選拔人才,但到了曹丕執政時期才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即由各地的中正向中央舉薦人才來補充到曹魏的政治系統當中。在九品中正制出現之前的察舉制曾存在著很大弊端,一是察舉制沒有一個準確選拔官員的標準,只是根據其風評斟酌封職;二是風評輿論容易遭到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勢力左右,這便使許多並無治國理政之才之人混入國家政治系統中,對國家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 三國時代如果由蜀漢統一會不會避免五胡亂華的發生?
    要正視一個問題,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晉朝的內亂所導致的晉朝國力衰弱,正因為晉朝的國力衰弱,北方胡族才有機會入侵中原。晉朝的事又如何與三國時期扯上關係呢?總不能說是因為曹魏的無能讓司馬氏篡權了,這才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事件的爆發吧。這也太過於強詞奪理了。真要有一個背鍋的對象的話,那麼五胡亂華的背鍋者也只能是晉朝,是司馬氏。和其他人沒有一毛錢關係。而且提問者所提的問題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 原因是什麼?
    彼時的姜維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無名小將,但也正是這個無名小將最終成卻了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響蜀國命運的重要一員。那麼姜維為何能夠取得了這位三國智囊的諸葛亮的認可和信任的呢?被迫投降,一番作為姜維,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親姜冏因在羌亂中為了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更是烈士之後。父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雙全,使得他在涼州小有名氣。
  • 除了氣味外,還有什麼原因
    除了氣味外,還有什麼原因許多小夥伴經常喜歡去河邊釣魚,在釣魚前我們都需要在土壤中挖取蚯蚓,想通過蚯蚓來引誘魚兒上鉤。為什麼魚類對蚯蚓情有獨鍾?除了氣味外,還有什麼原因呢?其實魚兒對蚯蚓是不熟悉的,因為這基本上是屬於兩種不相干的生物,魚兒經常在水邊活動,而蚯蚓經常在土壤中生存。之所以魚類對蚯蚓情有獨鍾,就是因為蚯蚓的外形和很多的蠕蟲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