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蜀漢政權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劉關張三兄弟,他們的義薄雲天與匡扶漢室的志向一直是人們稱頌的對象。但是實際上蜀漢作為政權存在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劉禪在位的時代。
劉禪在做皇帝的時候,他的表現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般被叫做四相時代,即由諸葛亮,蔣琬,董允和費禕四人擔任丞相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蜀漢的內政都由他們來總管,朝政秩序也相對穩定。
不過在費禕去世之後,姜維就成為了蜀漢最為倚重的大臣,和前面四位丞相相比,姜維在內政方面的水平本就不足,他還長期投身北伐戰爭,並沒有在成都輔佐劉禪。這讓劉禪開始寵信宦官,蜀漢的政治因此走上了下坡路。
由此可見,蜀漢政權的轉折就是費禕的死,但這位蜀漢重臣的死亡其實是一樁懸案。雖然有明確記載費禕是被曹魏降將郭修在酒宴之後殺死的,但是郭修的動機一直存在疑問。從費禕死後的政治變化來看,收益最大的是姜維,因此姜維也有最大的嫌疑。
雖然姜維不是一個喜好名利的人,他也不是很想要丞相的位置。但是費禕在擔任丞相的時候,蜀國的北伐策略受到了他的強烈反對,這段時間裡姜維的北伐路線一直沒有施展的空間,這讓他們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
在費禕死後,姜維掌握了蜀國的絕對軍事控制權,之後他便連年北伐,由此可見姜維之前一段時間的收斂和費禕有莫大的關係,他也成為了費禕死後,在政治方面的最大受益者。
那麼郭修有沒有可能是被姜維指派的呢,我認為是有可能的。首先姜維也是魏國的降將,兩人之間可能有舊交,也比較有共同話題。而且姜維在這段時間裡,曾經有培養「死士」的行為。這些人顯然不是像白眊兵或者虎豹騎這樣的特種部隊,因為他們不但沒有戰績,而且姜維也沒必要私下培養戰士。
那麼他們就應該和司馬師培養的死士一樣,是自己主人參加政治鬥爭的工具。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氏依靠死士奪取了曹家的大權,但姜維並不想篡奪蜀漢的大位,他想的只不過是獲得更大的權力,來實現自己北伐的夢想,因此這些死士很有可能就是為費禕準備的,而郭修很有可能就是這些死士的統領,因而才刺殺了費禕,替姜維達到了他的政治目的。
不過姜維雖然有遠大的志向,也確實是一名忠於蜀漢的將領,但是他的能力卻似乎不足以實現他的野心。雖然姜維曾經多次出兵北伐,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結果,這種窮兵黷武的做法還將蜀國的國力耗費一空。不過由於當時蜀國也確實沒有更有能力的人才了,因此只能讓姜維承擔大任,這位志大才疏的忠臣也確實要為蜀國的滅亡承擔一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