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專家直言,中國並非基建大國,只因中國的公路只有印度的一半

2021-01-17 騰訊網

雨霪道壞困泥塗,木石紛然賴裡閭。但使僅堪行便足,我無長戟與高車。——《修路》

有句老話說得好,「想致富,先修路。」所以即使是在古代那個科技不甚發達的年代,中國的勞動人民憑藉著他們的智慧及勤勞的雙手,還是修建了諸如馳道、大運河等縱橫全國的交通設施,也讓諸多商隊的駝鈴聲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到了社會主義的今天。

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日發加大了對市場流通程度的認識,為了能夠保障商品等物資的流通足夠迅速、高鐵、航線、以及遍布全國的公路網絡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正是這些不朽的傑作讓中國在世界上贏得了基建狂魔的讚譽。

01中印之間的基建進程

無論印度是中國的朋友還是敵人,中國都需要對他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實事求是的說,印度在最新官方發布的公路總裡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八百萬公裡,甚至連老牌的發達國家美國的六百九十萬公裡都被遠遠甩在身後。更為驚人的是在本世紀初的2004年,印度公路總公裡也不過三百三十萬公裡,換言之印度是在短短的十四年間達到了驚人的八百萬公裡,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要知道印度的GDP僅僅是中國的五分之一,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學習過世界史的人們都知道,印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存在的。而英國作為殖民者,為了能夠保證自己對殖民地的剝削可以得到保障,勢必會對市場流通保持高度的重視,故此早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就已經在印度開啟了建設公路的計劃,這一建設過程中最為收益的城市便是孟買,它原先僅僅是七座無人重視的小島。

可是隨著填海造陸等一系列發展,在市場流通中的地位也越發顯著,甚至獲得了「印度小上海」的美稱。也就是說印度在取得獨立後其實是坐收了英國人在殖民時期的成果。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英國人在殖民期間為了保障持續性的發展,在印度開設了大量的相關學校,從而使印度獲得了大量的技術型人才,而這些本土化人才,正是印度獨立後公路發展的肱骨之臣。

02不同的道路標準

首先中國國家雖然坐擁960萬平方公裡,但是適合居住、耕作的農田僅有160萬平方公裡,與此相對應的,印度雖然國土面積不足中國的一半,僅有320萬平方公裡,但是有超過半數的160萬平方公裡的地區是廣袤的平原,所以僅在地理因素這一點上,中國適合修剪並有價值值得中國修建公路的面積就比印度少了近三分之一。

如果按照國際道路標準按來看,坐擁如此龐大公路裡程數的印度人民,理應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可即使是印度人自己拍的電影,同樣將貧民窟生活的艱辛赤裸裸地表達了出來,在那裡沒有陽光下無比聖潔的泰姬陵,有的只是底層平民惡劣的生活環境。 其次便是在對於「公路」一詞的定義上存在差異。不知道大家對中國的道路等級體系有沒有了解。

中國公路按照劃分標準,一共可以劃分多個等級分別是高速公路,其次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也就是中國平常所常說的國道與省道,而三級公路與四級公路,則是縣道與鄉道。雖然劃分的等級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便是都要遵守嚴格的建設標準並受到了嚴格的規範。新中國成立初,那時的中國百廢待興,那時沒有人認為中國可以做到修剪完善的道路體系。

03在印度的標椎中,印度的基建工程世界第一

然而隨著「一五」計劃的開展,中國的公路建設逐步步入正軌。大江南北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修路計劃,就連入藏部隊都承擔起了搶修公路的艱巨任務。中國人用了70年的時間,讓「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經歷成為了過往,逐步消失在歷史的塵埃當中,讓「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不再僅僅是一種美好願望而是現實的一部分。

努力拼搏就是中國人民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然而反觀自稱公路裡程數全球第一的印度,他們對於公路劃分的標準在世界範圍內都算得上一朵「奇葩」。他們並沒有採取大多數國家現行的公路硬化等相關因素的劃分標準,反而是別出新彩的採用了行政等級劃分制度。你問怎麼連公路硬不硬化都不考慮?可能這就是印度的特色吧。

如果只看高速公路的話,中國在2017年公布的高速公路裡程為十三萬公裡左右,反觀印度,如果依據中國的標準進行鑑定,印度僅擁有裡程數為942公裡的高速公路,注意這個數字是準確的,並沒有少打一個「萬」字。那為什麼在高速公路一項的對比上,會出現這麼大的反轉呢?其實很簡單,雖然修路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但修路本身還是要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物力。

以中國造價最低的貴州段為例,每公裡平均造價在一千三百四十萬元左右,可就算這樣依然不是一筆小數目。

04正視差距,勵志前行

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集句詩》

印度就是因為上文中的原因才得以坐上世界公路裡程榜的榜首位置,實際如果依照正確的標準,冠亞軍應當分別是美國與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在短短七十年裡中國將公路裡程翻了六十倍。取得這樣的成就,中國有理由感到自豪。

中國相信,憑藉中國人民的智慧與付出,中國中將會逆轉美國,成為公路裡程最多的國家。希望印度在未來能夠正視和中國存在的差距,不要在這種無意義的領域上爭強好勝。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相關焦點

  • 印度公路遠遠超越中國,真的假的?
    來源:cmb-china作者:乃一姆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近幾年來,中國的基建發展舉世矚目,高速公路網總長度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如果說到公路總長度,中國還沒有排到世界前二。世界公路裡程第一名自然是另一個老牌基建狂魔——美國,而這第二名則是我們的鄰居——印度。
  • 莫迪誓言「印度大象會踏平中國」?
    ,其意圖從區域大國升級為國際大國時,往往得不到承認,因此力爭實現印度「大國抱負」成了印度的政治主旋律,印度民族運動獨立之前,運動領袖尼赫魯就明確提出「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一個二等國家,要麼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 印度耕地比中國多,人口還比中國少,為什麼總是吃不飽飯?
    文/山峰印度耕地面積有1.85億公頃比中國的1.35億公頃多,印度人口13.5億比中國的13.95億人多,算下來印度的糧食負擔要比我國輕許多,但為何印度人會吃不飽飯呢?印度糧食產量不足餵飽全國人印度是農業大國以糧食為主,但印度的農業非常落後,印度地處亞熱帶全年溫度高,沒有霜凍期,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這又使他們的糧食總產量大為提高,按道理是不會出現糧食產量不足的現象的。但是因為單位畝產很低,所以印度的糧食總產量不到中國的一半。印度糧食產量歷史最高值是3.1361億噸,而2016年中國糧食產量是6.1624億噸。
  • 印度曾說要超越中國?印度專家:一次中國行,徹底粉碎了我的驕傲
    想要完全了解一個環境,需要親身體驗,只有這樣,你才能對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像有一個印度專家來中國旅遊,讓他大為震驚,印度曾說要超越中國?印度專家:一次中國行,徹底粉碎了我的驕傲。
  • 專家:德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他們不興建高鐵反而建起了自行車高速
    我想各位應該都知道,中國能夠有這麼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發展進步的這麼快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全力發展基建工程。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我們走了這條路子,而是選擇和西方國家那樣走市場經濟的話,可能就發展不到這麼強大了。
  • 印度是中國的好鄰居還是壞鄰居? 聽印度人吐槽
    《環球時報》記者赴印前,對印度做了不少功課,也知道在網絡上有許多關於印度的「神話」,最讓記者感興趣的是印度的全民免費醫療——病患無論貧富均能得到治療,且由政府埋單。來到印度後發現,這的確是真的,免費醫療早已寫入印度憲法。但更大的現實是,多數印度人生病時首先想到的並非政府出資的公立醫院。
  • 中國千米「巨蟒」衝入印度,數萬民眾攔都攔不住,美日:太瘋狂了
    1.中國又造海底「巨龍」,斥資2600億掏空海底,美:要幹啥?聽說點開此視頻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這些年以來,我國在基建領域內的發展可以說是一飛沖天,不僅許多國家聽到中國所建造的一座座世界級工程後紛紛豎起大拇指,還使這些國家為賦予我們基建狂魔的稱號。
  • 中國連修8座水壩引起印度不安,事實的真相是這樣的
    所以印度將來它會一滴水也拿不到。也就是說,現在你印度的恆河你要多少水,全部都要看中國的臉色,中國給多少你才能用多少。這個墨脫水電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電站,它的發電量是三峽大壩的五倍以上!為什麼要蓋這個,因為所有的水到這邊統統被截下來,七八十年代想盡辦法蓋成的墨脫公路,就是為了修這個水電站而蓋的。
  • 印度農業,為何政府怎麼扶也扶不起?
    中印兩國同為人口大國,人口總數相當。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中國為1.2億公頃,印度達到1.6億公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的可再生內陸淡水總量僅為我國的一半,中國是2813,印度是1446(單位都是十億立方米),而且印度降雨時間分布極為不均衡,多集中在6至9月份的雨季。
  • 地圖看世界;區域大國澳大利亞和印度
    澳大利亞面積761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2300多萬。在當下的世界,一個國家的人口不達到1億,是無法成為超級強國的。 印度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裡。 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裡,人口將近13億。
  • 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漸入佳境
    從《摔跤吧,爸爸》《起跑線》《神秘巨星》等印度寶萊塢電影在國內的熱映,再到阿米爾·汗等印度影星在中國觀眾中人氣爆發,這一切,都說明南亞次大陸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  印度電影的引進,為中國觀眾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好萊塢的文化內容,同時也正在催化著中印兩國電影產業的交流與資本融入漸入佳境,成為兩國間文化溝通的重要一環。
  • 印度烤魚又出新花樣!中國吃貨直言來20條:終於不是咖喱美食了
    印度烤魚又出新花樣!中國吃貨直言來20條:終於不是咖喱美食了,有關注印度美食的朋友就知道,很多印度朋友在做美食的時候就喜歡在戶外做,這是小優看了那麼多的印度美食後很好奇的一個點。有人說是因為印度朋友的家裡是沒有廚房的,也有人說他們喜歡吃一些比較原汁原味的食物,就好像這烤魚一樣,印度朋友又出了新花樣。印度當地雖然水資源不是很豐富,但是有些時候在野外也是能抓到一些野生的魚。
  • 印度作為南亞大國,為何總對周邊國家的領土感興趣?
    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一、印度有自己的大國戰略,大國戰略是印度對外領土擴張的推動力。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說過,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英國結束殖民統治以後,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殖民版圖的主體部分,但是印度還想繼承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權益,這是印度介入周邊國家的藉口。由於英國此前在劃分英屬印度與周邊國家版圖分界時存在很多問題,為此後印度與周邊國家衝突埋下了很多隱患。比如,印度與尼泊爾、中國的領土爭端都有這種因素在裡面。
  • 「印度飛餅」和「中國千層餅」有什麼區別?為何只有印度飛餅火了
    「印度飛餅」和「中國千層餅」有什麼區別?為何只有印度飛餅火了。提起印度飛餅,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們總是能在很多餐廳的門口看到印度飛餅的身影,一位印度的廚師在餐廳的店門口專心地做著飛餅,因為廚師的異國長相,以及做餅時,會在頭頂快速的轉動餅,也因此為餐廳吸引了不少的客人,大家進店後,肯定也會點上一份印度飛餅來嘗一嘗。印度飛餅在中國如此受到大家的歡迎,不禁也讓小編有些好奇,印度的飛餅和中國的千層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印度又一物種泛濫成災,想賣到中國卻被拒絕,國人:留著自己吃吧
    說到印度,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印度是一個較為神奇的國家,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是人口數量非常多,如今更是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了。物種泛濫一直是許多國家的「心病」,像澳洲的小龍蝦和美國的牛蛙,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 印度,一頭不老實的大象
    尼赫魯去世的1964年,印度GDP就佔全球的3.13%;2018年,這一比重是3.16%。換句話說,時隔半個多世紀,印度終於站回自己曾經的位置了。數據不撒謊,但可能有成見。上述統計方式都是按照美元計算,而若換成「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的「實力」將暴增一倍多,也就是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這令人印象深刻!
  • 繼巨口鯰魚後,「皮皮蝦親戚」霸佔印度海域,專家建議:賣給中國
    但這並非就是完全利好的事情,因為全球化同樣會帶來一些新的變化,就比如「外來物種入侵」就是其中一點。外來物種入侵是如今很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的一點。畢竟擁有那麼多前車之鑑,所有人都知曉外來物種並不好治理。強悍如美國,亞洲鯉魚和斑馬貽貝都泛濫了,生態豐富如澳大利亞,也同樣被野兔還有水母等外來物種禍害得不清。
  • 印度百姓對抵制中國貨不買帳 中企業務未受大影響
    在印度從商多年的印客公司CEO吳順煌認為,印度普通民眾是很難辨別本土製造與中國製造的,因此抵制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影響,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其實印度發起對中國的抵制運動也不是第一次了。」吳順煌說,去年排燈節前夕,印度也曾發起抵制中國燈具和鞭炮運動,但收效甚微。與其說中國依賴印度,還不如說是印度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抵制中國意味著印度需要用更多資源生產相同的商品,加重本國經濟負擔。
  • 印度又幹下一件「蠢事」,火葬場都塌方了,卻還想當超級大國?
    ——《論語》  作為南亞次大陸上的大國,印度擁有廣大的領土,還有眾多的人口。 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內部的積極性,靠著廉價勞動力,進行工業化的起步,然後不斷完善國內基礎建設和社會福利保障,那麼印度真的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
  • 印度人眼中的中國航天不如印度?美國專家:反駁你使我很痛苦!
    我們國家已經從一開始的科技弱國,成長為現在的科技強國,基本可以說是從零開始發展的,能夠達到現在這個地步已是一個非常傲人的成績了,而且現在中國國內的科研人才也是越來越多,各項科技均衡地發展,將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