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總算看到一丘之貉的「貉」長什麼樣了
隨後,記者與雲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取得了聯繫,工作人員表示,這兩個小傢伙的學名叫做貉(讀音:和)。雲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 馮林貴:「就是我們大家常說的一丘之貉,也叫貉、貉子。無獨有偶,今天(3月19日)官渡區森林公安根據市民舉報,在長水航城附近查獲了一隻被人售賣的貉。
-
「一丘之貉」中的貉出現了!杭州首次紅外相機捕捉到,它的「彩版...
近日#杭州拍到一丘之貉中的貉#衝上微博熱搜在餘杭良渚東明山,一臺紅外相機拍下了這一古老物種。架設這些設備的幾個年輕人,白天檢查紅外相機時,無意中發現了這個闖入鏡頭前的小傢伙。經過反覆辨別,大家確定這就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種貉,是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杭州地區已經多年沒有野生貉的記錄。
-
大蜀山發現「一丘之貉」 模樣酷似小浣熊
楊先生拍到的貉。11月11日,合肥市民楊先生在大蜀山拍鳥時偶遇了一隻體型圓潤、渾身烏棕的動物,他立刻按下快門,拍攝了兩張照片。經合肥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虞磊辨認,這隻毛茸茸的小傢伙就是貉。轉悠了一圈,沒發現相思鳥,可在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北門的圍牆邊,楊先生卻意外發現了一隻毛茸茸的小傢伙。小傢伙嘴巴尖尖的、眼睛圓圓的,狐狸不像狐狸,狗又不像狗。「它當時走得很慢,停留了大概半分鐘,就竄到玉蘭大道旁邊的灌木叢裡了。」楊先生告訴記者,因為不認識這種動物,他當時並沒有驚動它,只是匆忙中拍攝了兩張照片,打算向專家請教。
-
杭州拍到一丘之貉中的貉,網友:咋感覺長得像小熊貓
經過辨認,它是成語「一丘之貉」中的貉!貉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種,被認為是類似犬科祖先的物種,會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體重比原來增加50%為止。杭州拍到一丘之貉中的貉)來源:人民網 網友評論流程編輯:u021
-
貉出沒!現代化大都市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
「這樣的野生動物密度之前完全沒有預計到。晚上6點之後,公園閉園,這些動物就從四處冒出,開始佔領這個白天都是人的地方。」碩士研究生翁悅說。「大家都知道『一丘之貉』這個成語,但很多人卻表示根本沒見過『貉』這種動物。調查發現,它們就生活在上海市民的身邊。」
-
上海男子小區遛狗發現浣熊三口之家?其實是「貉」
最近,市民楊先生向看看新聞Knews反映,在小區遛狗時,先後發現了三隻形似浣熊的小動物,期間,還與自家小狗短暫纏鬥。這種動物是否有攻擊性,是否帶有傳染病,會不會影響小區人畜安全,它究竟是什麼動物?
-
你餵的貓糧被它們吃了|貉爆發背後,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
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王放多年來圍繞「野生動物如何應對急劇變化的人類世界」展開科研,他指出,隨著中國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赤腹松鼠、狗獾、豹貓、野豬等多種野生動物都可能為城市管理帶來新的挑戰,而是否應該投餵野生動物及流浪貓狗等議題,也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討論。這場「人貉之爭」,正是城市生態建設新常態的縮影。
-
男子當街販賣「野生貉」 好心人買來放生發現是飼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報3月27日訊 近段時間,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接到十多起與「野生」貉有關的救助事件,被送到省動物救助中心的貉數量也是非常多。為什麼長沙猛然出現這麼多貉?它們從哪裡來的?
-
人家叫做貉(圖)
大家都猜錯了,野生動物園的動物專家鑑定這隻動物是貉,是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呢。「不速之客」摸黑現身 最先發現這隻小動物的是省紅十字會醫院旁一大廈的保安葉師傅。昨天凌晨2:30左右,葉師傅和同事正在值班室內值夜班,突然一個黑影以極快的速度竄到省紅十字會醫院門口,然後停了下來。
-
薊州發現的野生貉現在什麼情況!
薊州發現的野生貉現在什麼情況!趙大鵬教授研究團隊 與天津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中國天津盤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天津梨木臺旅遊有限公司 聯手合作 在薊州區北部山區進行森林生態系統 野生動物紅外監測保護研究
-
上古異獸圖鑑-我是貉一丘之貉的貉
譯文:山裡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是人卻長著豬一樣的鬃毛,在洞穴裡居住並且會在冬天蟄伏起來,這種野獸的名字叫做猾褢,它發出的叫聲就如同砍木頭時的那種聲音,傳說猾褢在哪裡出現,那裡就會有勞役之災。在《中國古代動物學史》中註解猾褢為貉的指名亞種。這個「貉」也就是一丘之貉的「貉」。其實貉這種動物本身人畜無害,但是確實是吃了猾褢的虧,才落得個如此名聲,而「一丘之貉」這個成語也就是這麼由來的。
-
松江一小區野生貉成群結隊出現,原因耐人尋味?
近日,松江區米蘭諾貴都的居民發現,每當清晨和夜晚時分,小區裡的步道上、花園裡、水池邊經常會有野生貉出沒,它們大搖大擺地在小區裡跑動,居民就連下樓倒個垃圾,都變得心驚膽顫。 不少居民擔心,萬一這些野生貉向人們衝過來,咬一口、抓一下,那該如何是好?
-
貉研究人員:遇見野生貉不必恐慌,但人為投餵千萬不可
在研究觀察中,王放發現貉見到人都會主動躲避,但每當自己跟隨一隻貉40分鐘至1個小時後,貉就會帶著好奇靠近自己,看看嗅嗅。貉本質上是一種敏感、溫和又羞怯的動物,貉的歷史分布曾經非常廣泛,我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都有,幾乎查不到貉攻擊人類的信息。
-
出沒在夜上海的「一丘之貉」
「大家都知道『一丘之貉』這個成語,但很多人卻表示根本沒見過『貉』這種動物。調查發現,它們就生活在上海市民的身邊。」據王放團隊統計,上海超過60個小區有貉出沒,它們在長三角地區的南京、蘇州、杭州、無錫等地也都存在。 貉是一種野生犬科動物,比貓、兔略大一點。「貉性情相對溫順,我們做實驗給它們抽血樣、戴頸環時,你按住它的腦袋,它就乖乖配合了。
-
「一丘之貉」現身杭州,看上去和浣熊傻傻分不清,還會爬樹和遊泳
大家都知道一丘之貉這個成語,本意是指共同生活在一個土丘中的貉,但這個成語又是貶義的,多被用來形容是同一類的壞人。不過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成語,卻未必知道這裡的「貉」指的是哪種動物。犬科動物,又叫椿尾巴、毛狗、土獾、狗獾等,頭部到尾部的總長在60~90釐米之間,體重3~6公斤,乍一看很像小浣熊,但要比小浣熊略大一點,其體毛為灰色和棕色,間雜白色,和浣熊的體表形狀和顏色傻傻分不清,但其四肢短小,體型肥壯,體毛濃密又很長,可從尾巴上的花紋加以辨別,兩種動物面部的花紋很有特點,和大熊貓的臉部很相似,有人形容其為「海盜面罩」不過小浣熊的面部從鼻子向上到腦門的這一中間部分為黑色
-
松江區區長李謙:松江70多個小區出現野生動物貉,要全局統籌遷移幼貉
節目現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就松江米蘭諾貴都小區近期出現的大量野生動物貉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向李謙提問(詳情請瀏覽報導《上海松江一小區驚現60隻野生貉嚇壞居民,如何請走它們成了難題》)。松江區多個小區貉數量均明顯增加,該如何建立機制保護野生動物,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又應當如何引導居民投餵行為,避免幹擾野生動物自然生存狀態?
-
本市一些綠化水平較高的小區出現了貉、黃鼬、松鼠等野生動物!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野生動物與人類生活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本市一些綠化水平較高的小區出現了貉、黃鼬、松鼠等野生動物,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和關注。 莘莊春申萬科城小區發現的野生貉 圖片來自上海社區發布
-
小區居民長期餵貓,卻引來大量野生貉,最多有80多隻!
至於這個小動物到底是走失的家養寵物還是覓食的野生動物,很多人並不會分辨。最近,在上海一個小區,就因為隨意投餵野生動物出現了問題。前段時間,上海松江一小區有人反映,小區內有野生動物成群結隊地出沒,還咬傷了人。居民紛紛猜測這是什麼動物,後來專家指出,這是野生,就是一丘之貉的那個貉。
-
松江一小區驚現野生貉「鄰居」,看似萌萌也會咬人!專家提醒
小區居民拍攝到的貉安營紮寨並非偶然周女士提到的「野獸」,有的居民說是黃鼠狼,有的說是狗獾,還有人猜測是狸貓,它其實是上海土生土長的野生物種——「一丘之貉」的貉。晝伏夜出,食性雜,穴居好打洞。「小區2018年就發現過貉,起初一兩隻,可能從隔壁別墅區竄來,居民認為小區環境好,並沒在意,反而是半夜蛙鳴引來不少投訴。這次貉傷人,街道和居委都很重視,請來專家查看。」專家認為,小區生態較好,有蛙叫蟲鳴,有花果飄香,食物鏈豐富,還有人投喂,吸引野生貉定居繁衍。
-
小區貉數量激增,膽小的野生動物為何頻頻攻擊人類?
他的研究領域是野生動物種群和群落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從2019年底就在上海開展對野生貉的觀測研究。學界過去的共識中,貉是一種膽小怕人的動物,從來不會讓人類靠近自己;更不用說主動攻擊人類。 然而,來到現場後看到的事實,讓他推翻了自己過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