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沒在夜上海的「一丘之貉」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出沒在夜上海的「一丘之貉」

  現代化大都市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復旦學者在研究

  您正在看這則報導的時刻,在上海,80臺紅外觸發相機正日夜不停地記錄著野生動物的活動和變化。相機的布置地點,包括了森林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社區、大學校園、城郊等區域。

復旦大學研究員王放在上海拍攝到的貉。白天它們在居民樓的通風口和廢棄的下水道裡休息,夜晚則在小區裡覓食。

  野生動物是中國人越來越重視的話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城市裡,不少野生動物就在您的身邊。它們有害嗎?攜帶病毒嗎?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如何與它們共生共存?

  從2019年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的團隊與近100名市民志願者,用80臺紅外線相機試圖尋找出答案。

  夜幕下的上海,貉出沒

  濱江森林公園、共青森林公園、浦江郊野公園、復旦大學校園、上海海洋大學校園……王放團隊和「公民科學家」項目的志願者挑選的地點,大都是野生獸類最可能活動的綠地、水源邊,或人跡稀少、自然環境較好的地帶。他們將這些相機用鐵絲綁在離地膝蓋高度的樹幹處,以模仿野生獸類視線高度。

  無論是當前的疫情防控期,還是此前的遊園高峰,80臺紅外攝像機都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一刻不停地記錄著上海野生動物出沒在鏡頭前的每一幕。

  王放的博士研究生刁奕欣和顧伯健告訴記者,項目目前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安放的10臺紅外相機已有9臺反覆拍到黃鼠狼,有7臺記錄到貉。

  「這樣的野生動物密度之前完全沒有預計到。晚上6點之後,公園閉園,這些動物就從四處冒出,開始佔領這個白天都是人的地方。」碩士研究生翁悅說。

  「大家都知道『一丘之貉』這個成語,但很多人卻表示根本沒見過『貉』這種動物。調查發現,它們就生活在上海市民的身邊。」據王放團隊統計,上海超過60個小區有貉出沒,它們在長三角地區的南京、蘇州、杭州、無錫等地也都存在。

  貉是一種野生犬科動物,比貓、兔略大一點。「貉性情相對溫順,我們做實驗給它們抽血樣、戴頸環時,你按住它的腦袋,它就乖乖配合了。這種性格相對隨和的野生動物,也許更適合在城市活動,跟人類共處。」王放說。

  在上海市郊的青浦區,王放曾和一隻貉度過「奇妙」時光。這隻貉可能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同伴,好幾次一屁股坐在他腳下,在深夜裡嘎吱嘎吱撓痒痒、發呆。

  不止有貉。此前,王放曾在城市中用鏡頭捕捉過在居民家中天花板頂上藏匿的蝙蝠、在草地上悠閒散步的刺蝟、灌木叢中專注覓食的黃鼠狼等畫面……

  北美浣熊、倫敦松鼠,將來也許還有「北京野豬」

  許多野生動物進入城市後展現出很強的適應性。王放團隊跟蹤發現,在上海城區中,貉選擇的巢穴包括居民樓陽臺下面、牆體、儲藏室、橋墩的裂縫,以及煤氣管道、廢棄的下水道等。

  王放表示,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野生動物在城市裡如何生活、如何與人互動、會不會有衝突、會不會有傳染病,相關認知亟待進一步拓展。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的問題,將日益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比如北京,如果我們展望未來三十年、五十年,那麼城市裡將來出現野豬幾乎是必然的。因為城市周邊的山地很適合野豬生存。」從小在北京長大的王放說。

  「一般來說,城市生物多樣性比較高的區域害蟲比較少、蚊蟲傳染病比較少。但生物多樣性不是個一成不變的概念,不一定完全意味著美好。」王放說。

  王放曾在美國工作生活5年。他在華盛頓期間,就出現過一隻浣熊闖入研究室,翻動垃圾桶和冰箱引發電線短路,造成整個實驗室停電的事。

  放眼世界,城市野生動物出沒並不罕見。比如,德國柏林的野豬、英國倫敦的灰松鼠、印度城市裡的猴子,當地居民對它們已經司空見慣。

  王放團隊在上海的調查中發現,貉、刺蝟、黃鼠狼、金花鼠等野生動物在城市裡常遇災難:有的社區居民看到野生動物後要求物業殺死或填堵洞穴;有的野生動物在城市建設中喪失蟄伏的隱蔽所和覓食地,又或因草坪噴灑殺蟲劑和毒鼠藥而中毒身亡。

  「城市和荒野不同,沒辦法給動物找到天堂一樣不被打擾的棲息地,它們只能和人一起生活,出現矛盾不可避免。」王放說。

  在上海的一些社區,一些居民知道貉的存在。有的居民把貉叫「獾子」,明白「只要不去招惹它,它就不會來招惹你」。但也有人抱怨:「貉會不會傳播狂犬病,能不能殺死它們?」「這個獾子討厭得很,在我家小花園裡面刨土!」……

  據了解,這些在城市生活的刺蝟、貉或松鼠身上確實可能攜帶病毒,野生動物多了也難免對小區設施、車輛輪胎等造成破壞,而類似問題在其他國家城市裡也長期存在。

  但王放認為,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教訓證明,投毒、撲殺乃至食用,這些容易在第一時間被想起的措施,都沒有辦法控制適應能力強大的野生動物,反而會引起連鎖的生態災難,帶來更難以收拾的後果。「它們需要適應城市、適應人類,我們也需要跟它們共存的智慧。」

  對野生動物「市民」,我們還是了解太少

  「了解城市野生動物的工作從未像今天這樣急迫。」王放向記者表達了擔憂。因為,只有摸清它們的分布和習性、搞清楚它們對人類活動的響應、評估它們和人類生產生活的重疊及其可能的風險,才能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

  為此,王放計劃用三年時間,在上海布設數百個紅外觸發相機,並建立一個公民信息網絡,讓任何人見到貉、黃鼠狼等野生動物時,可將信息集中到統一的資料庫中。「這些長期監測的數據可以幫助人們窺到野生動物種群的變化、可能攜帶的疾病、探索它們和城市的關係」。

  在城市野生動物管理部門的幫助下,他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成員們計劃為10隻貉及其他野生獸類帶上GPS跟蹤器,研究分析哪些公路和街區可以被它們作為家園,哪些街區成為了「死亡陷阱」。

  完成數據搜集分析後,項目人員還將和城市林業主管部門一起,畫出城市動物的「保護紅線」,規劃出生態廊道,用以保護貉和其他動物的關鍵棲息地。

  實際上,幾乎每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都存在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紐約在一百多年前已開始監測城市周圍的浣熊、白尾鹿、負鼠等。在柏林、巴塞隆納,20年前人們開始關注野豬的動向。「但目前國內還幾乎沒有開始系統的城市野生動物監測工作。」王放說。

  與此同時,王放研究團隊還計劃開展其他幾項觀測項目:環境DNA分析,了解青蛙、龜鱉、魚類等水生動物的情況;蝴蝶花園監測,掌握城市昆蟲的動態;以及城市蝙蝠調查,摸清黑夜之中城市蝙蝠的種類和活動範圍。

  王放認為,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管理沒有終點,要把視角放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動態地調整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意識到,城市正成為人和野生動物的共同家園,了解野生『鄰居』並與它們和平共處,是更美好城市生活的應有之義。」(記者楊金志、蘭天鳴、吳振東)

相關焦點

  • 貉出沒!現代化大都市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
    出沒在夜上海的「一丘之貉」現代化大都市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復旦學者在研究您正在看這則報導的時刻,在上海,80臺紅外觸發相機正日夜不停地記錄著野生動物的活動和變化。夜幕下的上海,貉出沒濱江森林公園、共青森林公園、浦江郊野公園、復旦大學校園、上海海洋大學校園……王放團隊和「公民科學家」項目的志願者挑選的地點,大都是野生獸類最可能活動的綠地、水源邊,或人跡稀少、自然環境較好的地帶。他們將這些相機用鐵絲綁在離地膝蓋高度的樹幹處,以模仿野生獸類視線高度。
  • 「提示」上海小區貉(hé)出沒!偶遇野生動物請這樣做→
    上海動物園說,隨著本市生態環境日益變好,野生動物的蹤跡逐漸變多。近日動物園接連收容救護了4隻貉(hé,就是「一丘之貉」的「貉」),均在居民區附近出沒,包括上海南站附近、虹橋鎮某小區、青浦某小區居民家天井中等。
  • 2020夏令熱線·現場目擊|「一丘之貉」住小區,還有居民被咬傷?
    安營紮寨並非偶然周女士提到的「野獸」,有居民說是黃鼠狼、狗獾,還有人猜測是狸貓,其實是上海土生土長的野生物種——貉,「一丘之貉」的貉。它們晝伏夜出,食性雜、穴居。周女士等50個居民成立了一個「小區的貉解決群」,7月10日發布了曹小姐被咬傷的照片和疫苗注射記錄,引起不少居民擔憂。
  • 上海小區貉出沒,爬天井鬥貓狗?建議順其自然,不打擾不餵食
    本文圖片來自微信公號「上海發布」小區裡,馬路上,如果突然發現有貉、刺蝟、黃鼠狼等野生動物出沒,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上海動物園的專家說,建議順其自然,不打擾、不餵食,若影響正常生活,可尋求林業部門和民警的幫助。6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動物園獲悉,隨著上海生態環境日益變好,野生動物的蹤跡也逐漸變多。
  • 文化常識:「一丘之貉」是褒義還是貶義?
    貉是一種動物的名字,「一丘之貉」這個成語還有一段典故呢。據說在漢朝時有個人叫楊惲,他是名門世家出身,因平定了霍光謀反相到了皇帝的寵幸而變得驕傲自大。從古到今的君主們都是這樣聽信小人的,就像長在同一個山丘裡的貉一樣,沒什麼兩樣。」最後楊惲被免職了。據說貉長得類似於狐狸,但是比狐狸小,還極為醜陋,都是長在山裡,形狀也一樣。後來人們用「一丘之貉」來比喻同類之間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含有貶義。楊惲沒有用好此成語,沒有招來殺身之禍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 上古異獸圖鑑-我是貉一丘之貉的貉
    譯文:山裡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是人卻長著豬一樣的鬃毛,在洞穴裡居住並且會在冬天蟄伏起來,這種野獸的名字叫做猾褢,它發出的叫聲就如同砍木頭時的那種聲音,傳說猾褢在哪裡出現,那裡就會有勞役之災。形象:傳說:「猾褢之獸,見則興役,應政而出,匪亂不適,天下有逆,幽形匿跡。」
  • 神秘動物驚險山間 專家鑑定:「一丘之貉」
    10月27日,村後山上有神秘動物的傳言,早在村莊中炸開了鍋,大膽的熱心村民李友財聽到消息後,準備前往一探究竟。他準備好了厚手套,在鄰居好友的陪同下,趕往村莊後面的山上。經過一番尋找,終於找到了這個「傢伙」。「一身黃黑色的棕毛,尖尖的嘴,短短的腿,一看到人就很兇猛地瞪著我們,走進一看,原來它的後腿被夾子夾傷了,所以跑不遠。」李友財說。
  • 松江一小區驚現野生貉「鄰居」,看似萌萌也會咬人!專家提醒
    松江區米蘭諾貴都的業主周女士日前致電夏令熱線,反映小區內出現較多野生動物,晚上7點後和早上8點前,經常「大搖大擺」成群結對地出沒在步道上、花園裡、水池邊,起碼有十幾隻,也有人說幾十隻,還咬人。小區居民拍攝到的貉安營紮寨並非偶然周女士提到的「野獸」,有的居民說是黃鼠狼,有的說是狗獾,還有人猜測是狸貓,它其實是上海土生土長的野生物種——「一丘之貉」的貉。晝伏夜出,食性雜,穴居好打洞。
  • 上海男子小區遛狗發現浣熊三口之家?其實是「貉」
    楊先生:「在禮拜一晚上看到是一個公的,個頭比較大,比我們家狗狗還要大。出沒在小區附近對周邊居民來說有沒有風險呢?對此,上海動物園的專家判斷,這並不是浣熊,而是貉。成語一丘之貉中的貉就是這種小動物。雖然貉和浣熊都有大大的黑眼圈,但尾巴有明顯的區別。   上海動物園食肉部門主管助理楊慧強:「浣熊的尾巴是一般是5到6個黑白相間的條紋, 貉沒有條紋,只有尾巴末梢有一點黑的。」
  • 原來是「一丘之貉」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4日訊(記者 張洋銀)"嶽麓山上熊出沒?"今天下午3點多,多名戶外運動驢友反映,在長沙嶽麓山索道附近發現一隻受傷的疑似浣熊動物,趴在草叢中,神態呆滯,一動不動。隨後,幾名大學生將其送往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經鑑定,它的名字叫「貉」。
  • 上海松江一小區竟有幾十隻貉 大搖大擺到處跑
    7月22日中午,記者來到米蘭諾貴都,小區裡綠色植物非常多,高低錯落的樹木、灌木、草葉遍布在綠化帶中,每走幾十米,就能在綠化帶裡看到一則溫馨提示:野生動物貉經常出沒,請小心! 記者在小區裡走了一圈,並沒有發現野生貉的蹤跡。 小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白天不是野生貉的活動時間,大家也找不到它們的洞穴,只有夜幕降臨之後,貉才會出來覓食。
  • 居民小區貉太多,我們應該怎麼做?
    此前有媒體報導,上海松江的米蘭諾貴都小區自2016年起就出現少量貉,近兩年小區居民投餵貓糧,引起貉種群在小區內大量繁殖,甚至引來周邊小區的貉也來覓食。夜間高峰期間,該小區的貉可以達到70-80隻。貉是什麼?
  • 大蜀山發現「一丘之貉」 模樣酷似小浣熊
    楊先生拍到的貉。11月11日,合肥市民楊先生在大蜀山拍鳥時偶遇了一隻體型圓潤、渾身烏棕的動物,他立刻按下快門,拍攝了兩張照片。經合肥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虞磊辨認,這隻毛茸茸的小傢伙就是貉。轉悠了一圈,沒發現相思鳥,可在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北門的圍牆邊,楊先生卻意外發現了一隻毛茸茸的小傢伙。小傢伙嘴巴尖尖的、眼睛圓圓的,狐狸不像狐狸,狗又不像狗。「它當時走得很慢,停留了大概半分鐘,就竄到玉蘭大道旁邊的灌木叢裡了。」楊先生告訴記者,因為不認識這種動物,他當時並沒有驚動它,只是匆忙中拍攝了兩張照片,打算向專家請教。
  • 上海一小區發生「人貉衝突」,已誘捕10隻貉逐步放歸野外
    貉正在從上海的西部朝著東部擴散「在城市中,野生動物不僅數量多,種類也很多,而且正在恢復中。」王放所在的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團隊走訪了上海百餘個小區和綠地,他們發現,伴隨著城市生態的恢復,貉正在從上海的西部朝著東部擴散。在地理分布上,貉在長三角地區普遍存在。
  • 「一丘之貉」中的貉出現了!杭州首次紅外相機捕捉到,它的「彩版...
    近日#杭州拍到一丘之貉中的貉#衝上微博熱搜在餘杭良渚東明山,一臺紅外相機拍下了這一古老物種。經過反覆辨別,大家確定這就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種貉,是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杭州地區已經多年沒有野生貉的記錄。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成員 蔣天沐:「它大概就是從這邊過來,經過這兒上了這個坡,我們推測它的活動路徑就是這樣,然後它在這裡刨了兩個坑,好像是在找什麼吃的。」
  • 松江一小區野生貉成群結隊出現,原因耐人尋味?
    近日,松江區米蘭諾貴都的居民發現,每當清晨和夜晚時分,小區裡的步道上、花園裡、水池邊經常會有野生貉出沒,它們大搖大擺地在小區裡跑動,居民就連下樓倒個垃圾,都變得心驚膽顫。 不少居民擔心,萬一這些野生貉向人們衝過來,咬一口、抓一下,那該如何是好?
  • 貉、獐、狗獾、黃麂、豪豬……一大波上海鄉土動物在此亮相
    該展區以上海溼地生境、丘陵密林生境營造為主,展示在這兩種生境中棲息的動物物種,既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水獺、獐、豹貓、華南虎、東方白鸛等),也有本區域的代表性物種(豬獾、狗獾、貉、綠頭鴨等)。據園方介紹,整個展區以上海溼地生活環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態為特色,儘量讓動物生活在模擬自然的展區裡。
  • 上海一小區現大量野生貉,不給吃的就傷人
    來源標題:上海一小區現大量野生貉?還一起搶食貓糧,最新進展來了!7月20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在上海松江一小區內,拍攝到了一段「貉爆棚」的視頻:十多隻野生幼貉在一起搶食貓糧,背後還有多隻貉在黑暗中圍觀,眼睛發出亮光。據王放及其研究團隊估算,該小區貉的數量在50至80隻之間,60隻左右的可能性較大,密度超正常小區數倍。幼貉與成年貉的比例達到了5:1,這意味著更多小貉活了下來,超出了自然條件下的小貉存活率。
  • 上海松江一小區驚現60隻野生貉嚇壞居民,如何請走它們成了難題
    最近,上海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出現了約60隻野生動物「貉」。數量之龐大、活動之大膽,讓小區居民驚恐不已。包括米蘭諾貴都小區在內的許多松江區居民紛紛致電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希望松江區林業站等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及時出手,將這些貉捉住並放生到野外,「幫助」這些貉搬離小區。
  • 上海一小區野生貉泛濫:是什麼讓膽小的它們攻擊人類?
    類似的事情不僅發生在上海一小區的野生貉身上,也曾發生在城市裡的流浪貓、峨眉山的獼猴和其他一些地區的金絲猴身上。實習記者|田鍾靈幼貉與流浪貓7月下旬,據上海本地媒體報導,上海市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野生貉數量激增,在60隻到80隻之間,密度超正常小區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