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境內的古村文化很突出,它們一般而言都有很高的地域性旅遊潛力和文化魅力,同時也會起到很強的地域性價值之處,而且隨著我國對於古村的不斷重視下看,它們所起到的社會作用也會變得更大。
掛在山上的官溝村
從陽泉出發,沿307國道西行,駛過熱鬧的街區,只一刻鐘工夫就抵達了靜臥在一條僻靜山溝裡的官溝村。近乎直立的崖上「懸掛」著一排排石基磚牆的院落,層層相疊,座座相壘,隨山勢聳立於半空之中,沉靜中散發著古韻,大氣中飽含著滄桑,頗有些布達拉宮的氣勢,這就是被稱作「銀圓山莊」的古堡式張家大院。
站在高處遠遠望去,官溝村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地形,不同於之前所見過的晉中大院的建築形式,張家大院坐西朝東依山建在幾十米的山崖上,負陰抱陽,左依逶迤纏綿的饅頭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溝河。整個建築群由低到高逐層而起,隨形生變,依勢而曲,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有如臥在半山腰上的一條巨龍。
張家大院始於清代中葉開始修建,花費10年時間才建成,至今已400多年的歷史。現存上下11座院落,從底層到頂層,分上巷和下巷兩級通道,上巷有三級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級式四合院,共有窯洞125眼,房屋185間。整座建築可以說是院中有院,窯中有窯,房上有房,地道相通。
步入山莊,街巷寬闊平整,上下院落之間的坡道全部用防滑的石條砌成,實用且講究。大院還有神秘之處,這偌大的建築群有1/3位於地下,十層建築的上院下房、明窯暗洞裡,不僅有明路相通,還均有暗道相連。這座大院就是一部歷史,歷史的幽遠和滄桑是這樣的耐人尋味。
建在崖底的北巖村
從昔陽向大山深處行進,沿著一條新開的盤山路,不一會就繞上一座大山的半腰間,幾經曲折盤繞,終於在一處懸崖前停下。原以為行至盡頭,想就此作罷,然步入崖邊放眼一望,卻別有一番天地。在四面懸崖峭壁之中,一個古樸的小山村穴居於崖底。遠眺對面的崖壁上,依稀可辨地寫著三個紅色大字:北巖村。
遠望北巖,山底有簷,簷下有村,整齊的古村落,錯落有致,背靠大山,渾然一體。幾十戶人家攢居於懸崖下面,懸崖底部向裡凹進去,形成一個巨大的石窠,房屋就從石窠中建起,一直延伸至水泥路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漫不經心。蜿蜒逼窄的街巷,隨心所欲地穿來繞去,將各家各戶連接起來。村前是百畝良田,一馬平川,蔚為壯觀。
從崖壁上開鑿的一條道下去,村口兩棵千年古柏映入眼帘,神奇的是兩株柏樹完全長在大石頭之上,如紳士一般恭迎著來客。當北巖村無遮無攔地呈現在面前時,筆者心中還是充滿了神奇和震驚。這是一個安居在天然石崖下的村莊,房屋依據巖崖的空間而建,坐落在簷內的人家,因為不怕雨水衝刷,石頭房屋頂上都是泥土做的,至今還很結實堅固。
懸在空中的王化溝
從寧武東寨鎮出發,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向西北方向行駛,沒走多遠,抬頭仰望,就看見一座村莊整個都懸掛在山腰之上,莊順崖就勢而建,從谷底仰望,好似空中樓閣。空中樓閣中升起的嫋嫋炊煙,極似天上人家。因山腰懸崖空間狹窄,房屋後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分則懸空而建,下面以豎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撐,看似危險,實則相當堅固,至今仍有清代建築完好無損地保存著。村中戶戶相連,且形不成進深。房屋多以石頭和木材為主,院牆和房基是石頭壘的,但梁柱、簷脊、門窗全是木頭的,不少房屋窗戶還是木頭窗欞糊著窗花紙,村裡隨處可見整垛整垛的圓木。建在懸崖絕壁邊上騾、馬、牛、羊、豬圈雖然不像住人的屋子講究,但都經過精心策劃,合理布局,這樣牲口不至於掉入萬丈深淵。
地盤不足,就向空中伸展,因此還有許多樓閣式建築。進出其間,全靠木梯上下。最為陡峭的「懸空屋」修在壁頂,堪稱「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閣樓上憑欄遠眺崇山遠嶺,俯看松濤綠浪,戶戶炊煙嫋嫋。遊人至此,倚門望盡百裡雲海。整個村子面向峽谷,房前無院,只有一條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橫豎組合,懸於空中,鋪就木板,這便是村中唯一長約不到一公裡的道路,也是連結每戶貫穿全村的路。路的裡側是山坡土地,而外側則是由圓木搭的空中棧橋,下方有立木支撐——形成了罕見的「空中棧道」景觀。
懸空村的周圍景色在一年四季都那麼誘人,生態環境原始幽靜,山清水秀,在這個古老的村子裡,處處可見石砌的小徑、古樸的民居,村民們悠然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村子古老、靜謐,卻遠近聞名。
飄在水面的娘子關村
「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位於山西、河北兩省交界的平定縣娘子關村,境內有萬裡長城「天下第九關」娘子關,還有著獨特的北疆風貌和山清水秀的南國景致。娘子關不僅憑天下第九關為人熟知,還以其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聞名遐邇。
比鄰娘子關1公裡的娘子關村,是一座有著800多戶人家、千年歷史的古村落。自隋末唐初,這裡就有邊寨形成。娘子關水資源豐富,擁有華北最大的巖溶泉群,大小泉眼幾百處,四季噴湧不息。娘子關村依山而建,順水而居,村舍中石屋、溪水相伴,石橋穿街過巷,曲徑通幽。
娘子關瀑布懸流百尺,順懸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絢麗的「水簾瀑布」,如噴珠散玉直瀉谷底。瀑布旁又有水簾洞、趵突泉等景點,景色極為優美。這裡家家流水,處處湧泉,組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天然畫卷。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有聯曰:「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充分描繪出這座古關名隘的獨特風貌和秀麗天成的優美景物。
藏在地下的張店村
「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平陸縣的張店鎮,曾經是一個以地窨院為主的村落。從馬路邊走入村中,走近可看到一個個大方洞,從裡面隱隱傳出說話聲、犬吠聲、雞鳴聲。站在一處院子坑邊,院內情形便一覽無餘。「大方洞」裡有窯洞模樣的房屋,布局有點兒像北京的四合院。整個院落十幾米見方,分割十分規整。與北京四合院稍有不同的是: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地下;一個需要各種磚、瓦木材來搭建,一個只利用了當地的黃土即可成型。
這種院子又稱「下沉式窯院」「天井窯院」,當地村民俗稱「地坑院」。其建造方法是,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方形的幾十平方米的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坑壁上掏成正窯和左右側窯,一側挖成人畜上下出入的斜坡通道。地窨院四周的牆壁上,用磚砌起崖面,用瓦掛起窯簷,修建有窯腿。窯洞裝有天窗,便於通風。窯洞內,用石灰抹平,刷成雪白的牆壁。院內一般都挖一口深達10米左右的滲水井。下雨時,雨水自然流入井中,避免造成院內積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地窨院中的窯洞冬暖夏涼,四季溫差小,非常舒適。
來源: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原標題:【天上地下,水面崖間】山西千奇百美的古村落,你知道幾座?
你若喜歡,可點在看分享行走山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