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
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
而對於林覺民來說,這裡承載著他與妻子的諸多美好回憶,在捨生取義的那一刻,或許老宅子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往事,正是他割捨不下的眷戀吧。
當我漫步過天井迴廊,小軒窗戶、青石板路,林覺民所作的千古絕唱《與妻書》,便是在這樣光影交錯的回憶中,含淚而成。
林覺民壯烈捐軀後,這幢屋子輾轉之下被一位叫做謝恩鑾的男子買下,他便是現代著名文學家冰心的祖父,冰心在這裡度過了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
在她後來的著作中,便經常回憶起坊巷中的美好生活和街區的煙火氣息。
「三坊七巷」是三個坊及七條巷子的總稱,西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為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唐朝末年,社會動蕩,「開閩聖王」王審知來到福建,擴建當時被稱之為「羅城」的福州城,他拓展了福州的外城牆,首次將「三坊七巷」納入福州城內。
自唐宋開始,三坊七巷大致維持了上千年來的舊有格局,因此贏得了「裡坊制度活化石」之美譽。
裡坊制度源於中國早期的井田制,在漢唐時期發揚光大,達到了鼎盛,唐朝的長安城內住著百萬人口,街道分成了108坊,福州的三坊七巷便是仿造長安城所建。
在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之中,還能看到為數眾多的裡坊院落,青瓦白牆、飛簷翹角的古民居相互輝映,井然有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薩鎮冰、冰心等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詳的近代歷史名人,都曾與這條坊巷有關。
於是此處便博得了「一座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
靜謐的小巷中,一座佔地不大的兩進院落,粉牆黛瓦,布局雅致,是典型的清朝福州民居,坐落在郎官巷中。
院落的花廳內,竹影悠悠,綠意盎然,一座小巧的雙層小樓矗立其間。
「踉蹌回福州,坐臥一小樓。」
晚年的嚴復,思想已經趨於保守,他附庸於袁世凱之後,勸其稱帝,最終在憤怒的民意討伐聲中,落寞地回到了福州,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歲月。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今人熟知的這幾句話,便是出自其譯著的《天演論》,這位近代啟蒙思想家兼翻譯家的老人,在垂垂老矣的時候,是否還會回想起當年意氣風發的崢嶸歲月呢?
南后街上,眾多福州本地特色小店鱗次櫛比,自宋代以來,這條街便是附近最為熱鬧的商業街。
素有福州百年老字號之稱的永和魚丸、同利、木金肉丸等特色小吃店,都集中在這條街上。
一碗清湯加上彈牙軟糯的小吃,僅僅這一條充滿韻味的小街,就足夠大部分人逛上一整天了吧。
抬眼望去,看著那綠色的爬山虎鑽上了屋簷,以奇妙的姿態俯視著來往的行人,一扇扇或關或開的深色大門,沿著青石板路,相互對峙,自成一派。
屋簷下是獨具一格的閩派灰塑和豔麗的彩繪,歷史故事、神仙人物、花鳥蟲魚,被曾經的工匠們信手拈來,無物不可入畫,顯示著福州城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
如此完整的古代坊巷格局,坐落在福州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區,漫步其中,感受古今時光流轉,怎麼能不令人感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