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並非你所知!
| 安誠
蝙蝠是唯一進化出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它在這次新冠病毒傳播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那麼,你心中的蝙蝠是個什麼形象呢?它是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在我的記憶當中,曾有幾次跟蝙蝠密切接觸的經歷。小的時候,夏日的傍晚時分,太陽已經沒入地平線,暮色開始模糊了人們的視線。這時就到了蚊蟲們聚集開會的鐘點,蝙蝠就會忽閃著翅膀,蝴蝶一樣在一團一團的蚊子堆中飛舞。如果不注意的話,你容易把蝙蝠錯看成燕子,但若是仔細觀察,蝙蝠的飛行軌跡與鳥類還是有區別的。蝙蝠身形更加靈活,左突右進,上下翻飛,像是有神通的孫悟空那樣,與眾小妖打在一處。偶爾,也會有不明原因墜落在地的蝙蝠,這時,膽大的孩子就會上去抓住它。我剛開始不敢上前,年齡稍大些後,也學別的孩子那樣,壯著膽子,小心翼翼地走到墜地的蝙蝠身旁,用手指輕輕捏住它的後脖領,這樣就能仔細的看到那張並不討人喜愛的面孔,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耳朵,尖尖的獠牙,一身灰突突的毛,怎麼看都像是變異的小老鼠。
這幾天,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網上流傳的各種吃蝙蝠的圖片。大多數人應該跟我一樣,見到那種情景,總覺得瘮怪怪的,又殘忍又恐怖。我知道,很多人懼怕蝙蝠,加上這次新冠病毒爆發,據說病毒就是藉由蝙蝠傳播給人類,那就在懼怕上更增加了幾分厭惡。可是,蝙蝠又得罪誰了呢?它是自己跑到華南海鮮市場的嗎?還是自己飛到了吃它的人嘴邊?
蝙蝠的確也長得不夠爭氣,在如今這個靠顏值打天下的年代,它的那副尊容的確不容易給人們留下好印象。不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蝙蝠卻有一種神異色彩。
《山海經·北山經》提到一種名為「寓」的鳥,它「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意思是,這種寓鳥長得很像老鼠,有鳥一樣的翅膀,叫聲有點像羊,可以避除邪氣,不受病戈之苦。這是不是蝙蝠?現在無從可考,只能說疑似吧。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藏有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這可能是中國現存文物中,最早的蝙蝠形象。
(玉蝙蝠 /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網)
漢代成書的《說文解字》中,稱「蝙蝠,服翼也,從蟲,畐聲。」可以說,至少從那時起,「蝠」的讀音就確定下來了。「蝠」與「福」諧音,並且蝙蝠的壽命比較長,因此,中國的「福」文化中,就越來越多的出現蝙蝠的身影。
白居易曾留下「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羅」的詩句。這句話來自民間的一種傳說,人們認為蝙蝠可以喝到鐘乳洞裡的水,因此可以長生,千年之後,它們身體的顏色也會從原來的灰黑變成雪白,成為真正的「仙鼠」。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混沌初開時,由一隻白蝙蝠所化。
我在網上沒找到什麼千年仙鼠的圖片,倒是找到了宏都拉斯的一種白色蝙蝠。瞧,他們的樣子還真是挺可愛的。我想,要是我們常見的蝙蝠都長成這個樣子,那中國的蝙蝠文化不知又會演化出怎樣多姿多彩的故事,到時候還有人捨得吃掉它們嗎?它們是不是會跟很多寵物一樣,有類似的命運?
(宏都拉斯白蝙蝠 / 圖片來源:搜狐網)
(宏都拉斯白蝙蝠 / 圖片來源:搜狐網)
到了明清時期,「福」文化愈加繁榮。「福」為「福、祿、壽、喜、財」之首,能否得「福」,關係著很多人的「幸福指數」。因此,蝙蝠作為「福」文化的形象大使,就走入了千家萬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蝙蝠的形象應用之廣,遠超當今的任何一款IP。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五福捧壽」圖,我們經常能在傳統的家居用品上看到類似的圖案。
畫在盤子上……
(清乾隆 粉彩 五福捧壽 瓷盤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網)
穿在身上……
清乾隆 黃色緙絲雲蝠壽袷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戴在頭上……
(清 金鑲珠九蝠挑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網)
北京的恭王府則把蝙蝠的IP形象運用到了極致。據說恭王府裡有9999隻蝙蝠,再加上康熙御筆的「福」字,正好一萬個「福」,所以恭王府又稱「萬福園」。住在這裡的主人,真是恨不得每天一睜眼就見到「福」,天天扎進蝙蝠堆裡。
(恭王府後罩樓蝙蝠造型窗戶/圖片來源:中國文物網)
直到現在,民間也流傳著一種觀念,認為誰家裡飛進了蝙蝠就是一種吉兆,是「福來了」。我還清晰的記得,小的時候,爸爸在家裡的家具上畫上蝙蝠圖案的情景。蝙蝠自己也不知道,人類的幸福與否居然與自己有關,而且曾在千年中成為中國人的吉祥物。
然而,那些吃蝙蝠的人,難道不知道「蝠」跟「福」的關係嗎?不然,怎麼會把「福」吃掉,變成屎屙在茅坑裡呢? 或許,吃蝙蝠的人在乎的不是「福」,而是「壽」,是把蝙蝠當做滋補的食材。在中醫裡,蝙蝠身體經炮製後可以入藥,入肝經,具有化痰止咳,利尿消腫,軟堅散結,益肝明目,祛風鎮驚之效。諷刺的是,吃蝙蝠可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但要是不慎將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吃進肚子,那就會得新冠肺炎。這肺炎可真是會要命,吃蝙蝠肉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蝙蝠的糞便被稱為「夜明砂」,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積之功效,可用於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此外,現代的西方醫學,對蝙蝠也有很多研究。比如,據說科學家至今為止在蝙蝠身上發現了接近1000種病菌,但蝙蝠具有很強的免疫力,體溫高達40度,所以蝙蝠很少得病,而且幾乎不會得癌症。蝙蝠體型較小,按說體型小的動物,壽命都不會太長,但蝙蝠的壽命都比較長,某些種類的蝙蝠可以活到40歲。因此,科學家就在研究,看能不能從蝙蝠身上發現並提取長壽基因、抗病毒基因,為人類所用。據科學家估算,如果人類具備了蝙蝠的這些能力,壽命可以長達240歲。
還有極少數的蝙蝠是靠吸血生存的,這種蝙蝠的唾液中含有一種抗凝血劑。科學家已經將這種成分提煉出來,用於治療中風病人和心臟病患者。
蝙蝠的嘴裡可以發出超聲波,聲波碰到前面的物體時,再返回到耳朵裡,這樣蝙蝠就能準確的「看」到前方的物體。人類據此原理髮明了雷達探測系統。當你停車入位的時候,聽到那滴滴滴的雷達探測聲時,可曾想到,這也與蝙蝠有關?
在西方的古代傳說中,蝙蝠的形象則比較負面,很多人認為蝙蝠是吸血鬼。這種觀念的形成,可能跟吸血蝙蝠有關。但有趣的是,傳說中的吸血鬼是長生不老的,而且都有貴族血統。在當代的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裡,吸血鬼的形象往往是陰冷、高傲、高貴、美貌、不死的,全球更有大量痴迷他們的粉絲。這是不是中國傳統「福」文化的另類版本呢?
我們再看家喻戶曉的漫威英雄蝙蝠俠,他不僅是高富帥,還是正義的化身,守護一方,除暴安良。蝙蝠俠不僅在故事中是哥譚人民幸福的守衛者,也確實給相關的文創市場帶來了「福」音,讓商家賺得盆滿缽滿,讓喜歡他的粉絲們也各得其樂。
如此說來,蝙蝠既渾身是寶,又渾身是毒。這「寶」和「毒」全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認為,其判斷標準,全部是以人自己的利益得失為標尺。蝙蝠自己沒招誰也沒惹誰,但卻不知不覺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蝙蝠,不同的文化土壤下會有不同的蝙蝠文化,不同的歷史時期更會給蝙蝠這一符號賦予不同的含義。蝙蝠不僅是自然界生物鏈上的重要角色,也深深的融入了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與歷史文化之中。
中國傳統的「福」文化,之所以把蝙蝠視作圖騰,我想,這並非巧合,也並不簡簡單單是「蝠」字諧音那樣的弱相關。對於一些敏感的人來說,對於那些相信萬物有靈,敬畏自然的人來說,蝙蝠這種其貌不揚,卻深藏不露,懷揣各種絕活的生靈,不應該只以簡單的是非善惡來做判斷。蝙蝠們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晝伏夜出,一般很少跟人產生直接的交集。除非有人冒然越界,只知掠奪,不知回報,只圖一己私利,不做應有貢獻,蝙蝠身上蘊含的那種亦正亦邪的能量,才會潑向冒犯者,讓其嘗到教訓,懂得敬畏。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如是因,便有如是果,這一點,無論是誰都逃脫不掉。這樣來看,蝙蝠似乎象徵著某種自然規則的代言者,讓人們明白:「福」是積來的,不是靠掙、靠奪、靠拼命索取。得「福」不易,要知道珍惜和感恩,尊重自然律。也許,這才是「福」文化的真正含義。
鼠年伊始,這飛天仙鼠就給我們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看來,蝙蝠對於人類來說,既說不上是朋友,也說不上是敵人,而是我們的老師。
蝙蝠俠在93號院博物館體驗老北京技藝——吹糖人兒
【如學傳媒】人文丨藝術丨閱讀丨深度丨文藝
ID:ruxuechuan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