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年畫《老鼠娶親》
桃紅柳綠的季節來到湖南隆回縣,走進灘頭小鎮,留意家家戶戶的大門,幾乎都貼著門神年畫,畫幅不大,線條簡潔,色彩清新,和老房子、石板路十分相配。
灘頭年畫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灘頭,也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等「年畫之鄉」負有了同樣盛名。灘頭年畫的內容基本是門神、財神、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傳統故事題材,是民間民俗闢邪消災、祈福求財、人丁興旺、功成名就等願望的反映,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傳承。
小鎮深巷,石板路只有不足兩米寬,路邊房屋有些已經改為鋼筋水泥建築,但是「高臘梅作坊」的門匾下,仍是傳統的雙扇木門。木樓的二層,是年畫的製作間,長條木板搭起的工作檯上,有手工製作的刷子、棕包,手刻的模板碼放在木地板上,印好的年畫在竹竿上掛起,黃色的土紙一卷一卷摞在案頭……沒有機械,沒有現代工業品,但是手工,並不等於粗糙。
馮驥才前一年來隆回,專門拜訪灘頭年畫,並寫了文章,一邊唏噓灘頭年畫的一位世襲傳人鍾海仙前兩年去世未及謀面,一邊嘆慰鍾海仙的老伴高臘梅仍健在並有兩個兒子繼承年畫技藝。他特別感慨鍾海仙老人門神年畫的手工「點睛」,格外有精氣神兒而稱一絕。現在鍾海仙的兒子不辱先人,也一張一張地手工描畫人物眼睛,繼承下父親的手法與認真。
據縣裡介紹,灘頭年畫作坊過去有很多家,現在能繼續製作、經營的寥寥無幾。鍾海仙與高臘梅的作坊能存留至今,說明有些傳統的東西仍有生命力,也說明這家作坊畫工精細、製作講究,才歷經時代變換而不倒。《老鼠娶親》是灘頭年畫的精品,粉紫、青綠與中黃、深灰搭配,畫面充滿,喜氣洋溢,畫中一隻大胖貓趴在一邊看熱鬧,絲絲貓毛都有勾畫。此畫被認為寓意世界大同、愛好和平,得到當代收藏家的青睞。
鍾海仙用妻子姓名做年畫品牌,記錄著曾經的扭曲年代。歷經潮流起伏,世事變化,高臘梅年畫作品《老鼠娶親》在2010年4月的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會暨全國木版年畫聯展中榮獲金獎,是對精細技藝的充分肯定。高臘梅拿出別家同樣題材的畫作,細緻與粗糙,一比即知。
知情人悄悄告訴我,用當地土紙製作年畫,亦使灘頭年畫物以稀為貴,因為手工土紙已面臨斷檔的威脅。第二天我們就專程去看灘頭的手工造紙,這個項目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幸運,原準備出門的李志軍夫婦被我們攔下,他倆和70多歲的老父親,立刻當場演示手工造紙的工序。
在桃林村邊一間小小的簡易作坊中,一人踩料,一人抄紙漿,夫妻二人演示了半個小時,他們這樣合作已經28年。在村中另一間砌了火牆的作坊裡,李啟求老人用竹鑷子小心翼翼地把壓幹水分的紙垛一張一張揭開,再一張一張貼到火牆上烘乾。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內容」在裡面。
隆回的手工竹紙很有年頭了,品種多樣。有一種敷上當地特產的含有某種礦物質的泥研磨成的粉,做成香粉紙,是很講究的美容品,除了湖南本地消費,曾經遠銷西南諸省直至東南亞,現在依然有市場。隆回土紙作坊過去曾有上千家,生意興隆。現在李志軍的作坊是鳳毛麟角,能堅持下來,因為品質最好。李家造紙已經傳承4代,100多年,李志軍退伍回家後跟父親學手藝,他說,很多道工序他都仔細揣摩不斷改進,有些手法做得來說不出,紙卻是見證——細滑均勻,潔淨清雅,本色天然。李志軍目前專攻香粉紙。
父親的年紀決定著出紙的數量,李志軍說,現在一天抄紙1500餘張,再多老人家幹不過來。「我們倆還能再幹10年吧。」李志軍的妻子接近50歲了,每天光腳踩料,把破開斬碎、泡了40天石灰水的竹料踩碾成醬狀,春夏秋冬,辛苦自不待言,而誰能來接班,不知道。
眼下,李志軍最直接的憂慮是抄紙用的竹帘子。竹帘子的製作要把竹子破成線一般細而均勻的竹篾,再編成細密的帘子,繃在框架中。帘子下到紙漿池中一抄,就蒙了薄薄一層紙漿,反扣在臺子上,一按一掀,帘子之下就是一張紙了。會做竹帘子的那個鄰村老人已經快80歲,很難想像他如何手工製成那般精緻的帘子。500元一張的竹帘子,李志軍前些日子一口氣買了5張,就怕那個老人哪一天就走了。
細細看來,無論高臘梅作坊的灘頭年畫,還是李志軍一家的手工竹紙,都是細緻見長,精到取優,才未遭淘汰,仍有生機,真正成為文化,成為遺產。
由於國家對「非遺」的扶持,灘頭年畫的傳承人高臘梅現在每月有津貼,隆回縣還給她的兩個兒子保留公職待遇,讓他們回家學習年畫技藝,這些措施讓灘頭年畫有了延續下去的希望。但是,要保住灘頭年畫,也要保住手工竹紙。李志軍夫婦和他們的老父親,在等著自己的手藝也列入「非遺」的那一天,希望自己還有力氣抄紙的時候能有人因為「非遺」的被重視而來拜師,最終帶出幾個徒弟。但那個做竹帘子的老人呢?他等得及麼?那細細密密的手藝,有多少細細密密的氣韻精神在其中,誰來繼承呢?(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