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年畫:精緻工藝誰來傳承

2020-12-05 中國文明網

 

  灘頭年畫《老鼠娶親》

  桃紅柳綠的季節來到湖南隆回縣,走進灘頭小鎮,留意家家戶戶的大門,幾乎都貼著門神年畫,畫幅不大,線條簡潔,色彩清新,和老房子、石板路十分相配。

  灘頭年畫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灘頭,也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等「年畫之鄉」負有了同樣盛名。灘頭年畫的內容基本是門神、財神、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傳統故事題材,是民間民俗闢邪消災、祈福求財、人丁興旺、功成名就等願望的反映,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傳承。

  小鎮深巷,石板路只有不足兩米寬,路邊房屋有些已經改為鋼筋水泥建築,但是「高臘梅作坊」的門匾下,仍是傳統的雙扇木門。木樓的二層,是年畫的製作間,長條木板搭起的工作檯上,有手工製作的刷子、棕包,手刻的模板碼放在木地板上,印好的年畫在竹竿上掛起,黃色的土紙一卷一卷摞在案頭……沒有機械,沒有現代工業品,但是手工,並不等於粗糙。

  馮驥才前一年來隆回,專門拜訪灘頭年畫,並寫了文章,一邊唏噓灘頭年畫的一位世襲傳人鍾海仙前兩年去世未及謀面,一邊嘆慰鍾海仙的老伴高臘梅仍健在並有兩個兒子繼承年畫技藝。他特別感慨鍾海仙老人門神年畫的手工「點睛」,格外有精氣神兒而稱一絕。現在鍾海仙的兒子不辱先人,也一張一張地手工描畫人物眼睛,繼承下父親的手法與認真。

  據縣裡介紹,灘頭年畫作坊過去有很多家,現在能繼續製作、經營的寥寥無幾。鍾海仙與高臘梅的作坊能存留至今,說明有些傳統的東西仍有生命力,也說明這家作坊畫工精細、製作講究,才歷經時代變換而不倒。《老鼠娶親》是灘頭年畫的精品,粉紫、青綠與中黃、深灰搭配,畫面充滿,喜氣洋溢,畫中一隻大胖貓趴在一邊看熱鬧,絲絲貓毛都有勾畫。此畫被認為寓意世界大同、愛好和平,得到當代收藏家的青睞。

  鍾海仙用妻子姓名做年畫品牌,記錄著曾經的扭曲年代。歷經潮流起伏,世事變化,高臘梅年畫作品《老鼠娶親》在2010年4月的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會暨全國木版年畫聯展中榮獲金獎,是對精細技藝的充分肯定。高臘梅拿出別家同樣題材的畫作,細緻與粗糙,一比即知。

  知情人悄悄告訴我,用當地土紙製作年畫,亦使灘頭年畫物以稀為貴,因為手工土紙已面臨斷檔的威脅。第二天我們就專程去看灘頭的手工造紙,這個項目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幸運,原準備出門的李志軍夫婦被我們攔下,他倆和70多歲的老父親,立刻當場演示手工造紙的工序。

  在桃林村邊一間小小的簡易作坊中,一人踩料,一人抄紙漿,夫妻二人演示了半個小時,他們這樣合作已經28年。在村中另一間砌了火牆的作坊裡,李啟求老人用竹鑷子小心翼翼地把壓幹水分的紙垛一張一張揭開,再一張一張貼到火牆上烘乾。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內容」在裡面。

  隆回的手工竹紙很有年頭了,品種多樣。有一種敷上當地特產的含有某種礦物質的泥研磨成的粉,做成香粉紙,是很講究的美容品,除了湖南本地消費,曾經遠銷西南諸省直至東南亞,現在依然有市場。隆回土紙作坊過去曾有上千家,生意興隆。現在李志軍的作坊是鳳毛麟角,能堅持下來,因為品質最好。李家造紙已經傳承4代,100多年,李志軍退伍回家後跟父親學手藝,他說,很多道工序他都仔細揣摩不斷改進,有些手法做得來說不出,紙卻是見證——細滑均勻,潔淨清雅,本色天然。李志軍目前專攻香粉紙。

  父親的年紀決定著出紙的數量,李志軍說,現在一天抄紙1500餘張,再多老人家幹不過來。「我們倆還能再幹10年吧。」李志軍的妻子接近50歲了,每天光腳踩料,把破開斬碎、泡了40天石灰水的竹料踩碾成醬狀,春夏秋冬,辛苦自不待言,而誰能來接班,不知道。

  眼下,李志軍最直接的憂慮是抄紙用的竹帘子。竹帘子的製作要把竹子破成線一般細而均勻的竹篾,再編成細密的帘子,繃在框架中。帘子下到紙漿池中一抄,就蒙了薄薄一層紙漿,反扣在臺子上,一按一掀,帘子之下就是一張紙了。會做竹帘子的那個鄰村老人已經快80歲,很難想像他如何手工製成那般精緻的帘子。500元一張的竹帘子,李志軍前些日子一口氣買了5張,就怕那個老人哪一天就走了。

  細細看來,無論高臘梅作坊的灘頭年畫,還是李志軍一家的手工竹紙,都是細緻見長,精到取優,才未遭淘汰,仍有生機,真正成為文化,成為遺產。

  由於國家對「非遺」的扶持,灘頭年畫的傳承人高臘梅現在每月有津貼,隆回縣還給她的兩個兒子保留公職待遇,讓他們回家學習年畫技藝,這些措施讓灘頭年畫有了延續下去的希望。但是,要保住灘頭年畫,也要保住手工竹紙。李志軍夫婦和他們的老父親,在等著自己的手藝也列入「非遺」的那一天,希望自己還有力氣抄紙的時候能有人因為「非遺」的被重視而來拜師,最終帶出幾個徒弟。但那個做竹帘子的老人呢?他等得及麼?那細細密密的手藝,有多少細細密密的氣韻精神在其中,誰來繼承呢?(鍾嘉)

相關焦點

  •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簡介
    一、歷史淵源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待到明清以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規模的中國四大年畫製作中心:四川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 飛鴻踏雪,入木三分 記「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
    刻成第一塊「灶王爺」木版後,薛玉彥一發而不可收,夜以繼日地刻版印製,《發財還家》《沈萬三打魚》《二月二》《喜字在當中》等十幾幅年畫的木版相繼出爐。他的線版採用陡刀立線,線條樸實、笨拙。主版與色版也並不完全契合,經常有「一枝紅杏出牆來」的野逸與奔放。後期,他還根據自己的審美調整構圖和顏色搭配,在楊家埠木版年畫裡成長出日照木版年畫自己的面貌。
  • 長沙雅禮中學與隆回灘頭中學開展手拉手肩並肩活動
    長沙雅禮中學與隆回灘頭中學開展手拉手肩並肩活動 來源:紅網 作者:王雙進 陳秋泉 編輯:劉飛越 2013-07-16 16:59:59
  • 千姿百態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風格奔放粗獷,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色彩渾厚鮮豔,手法誇張而富於裝飾性,題材多為吉慶和戲曲故事。按照習俗,每逢傳統節日,人們都要張掛年畫,祝願平安吉祥,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並稱中國四大年畫。
  • 年畫裡的新年
    年畫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完美結合,表達了民眾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畫根深葉茂、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年畫不僅僅是一種五彩繽紛的年節點綴,更承載著文化傳承、道德教育和審美傳播的功能。 色彩鮮活明快、大紅配大綠等形式是年畫常見的撞色運用,給人一種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的喜慶。人們把美好生活刻在一幅幅年畫中,在花花綠綠的年畫裡,裝滿了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故事。
  • 綿竹萌妹子將年畫漫畫混搭 創作出呆萌年畫
    今年春節期間,一改往日傳統嚴肅的門神形象,綿竹年畫的年輕創作者章昉,將漫畫人物的呆萌造型與傳統年畫流暢的線條、鮮明的色彩有機融合,創作出呆萌可愛、構圖詼諧幽默的「狗門神」年畫,「狗門神」系列年畫推出,備受年輕人青睞。在她看來,創新是方法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只有融入新時代審美和話題,年畫才能鮮活起來。年畫為什麼這樣萌?
  • 人物年畫——春分日,來聽些有趣的風俗故事!
    這一天,為了不打擾老鼠娶親的好事,家家要把貓扣起來,不準吃老鼠;晚上把一隻小孩鞋放在角落,讓老鼠娶媳婦時當轎用;人們都會儘量熄燈早睡,不要影響老鼠娶媳婦;還必須在牆角點燈,為老鼠照明,為的是讓老鼠娶媳婦的儀仗平安過去;還要在家中的廚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鹽、糕餅,表示與老鼠共享新婚的歡樂和一年來的收成,希望與老鼠打好交道,以求該年的鼠害少一些。
  • 衡東著力傳承剪紙工藝
    參觀展覽的省文聯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民認為,這是衡東縣給力傳統民間剪紙工藝,助推這一「小手工」成為文化「大產業」的一個重要舉措。衡東縣民間剪紙工藝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依附民俗,傳承至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和地方特色的技藝風格。與中國南北剪紙各流派相比,「剪法」有著南派的細膩、秀麗,構圖則又有著北派的粗獷、質樸。
  • 天水年畫老人只手畫出「半世緣」
    作為省內惟一一位掌握「月份牌」年畫畫法的師者,短暫的沉寂過後,他選擇了技藝傳承。  今年,他創作並自費印製的2萬張年畫幾天時間售罄,人們難以忘卻的年畫情結令老人感動。  上不了正規大學那就自學,李冰暗下決心,只靠左手,他一樣要在畫畫這條道上創出一條路來。  之後,憑著繪畫功底,他在原北道鐵路俱樂部當了一名美工,繪畫創作工作得以延續。  1966年,李冰的年畫處女作《送子到農村》在甘肅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消息一經傳來,他激動得好幾天沒睡好覺,創作精品的念頭愈加強烈了。
  • 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楊勇16歲學藝,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如今小有成績。他不斷創新,不僅自主研發拋光機等設備,還將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創作銀版年畫、茶壺等工藝品。楊勇坦言:「就是想讓家鄉的綿竹年畫在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讓年畫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 福州版「阿木爺爺」,匠心傳承榫卯工藝
    如果只從身姿矯健程度來判斷,誰也想不到,眼前這位老人已有70歲。「以前的白馬河比現在寬,但是現在的白馬河比以前美。」林明順介紹,他一直在福州當木匠,數十年間,所建亭廊「數也數不過來」。去年至今,是他建亭子最多的一段時間。撫過美人靠,捻一捻手上沾染的些許木屑,仍聞得到木香,獨具匠心的亭廊來之不易。「亭子雕花,榫卯結構……都需要手藝很好的老木匠才能做出來。」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首先,中國作為雕版印刷術的創造者,是版畫的鼻祖,而木版年畫和浮世繪都是從木版畫中細分出來的藝術,因此這兩種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相近的製作工藝,都是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其次,這兩種藝術都不是來自宮廷或者文人士大夫等社會中高階層,而是由平民大眾創造、使用和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他們都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
  • 點讚|撲灰年畫藝人呂蓁立:萬筆勾出水滸長卷 精品力作傳承於世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說:「咱是畫的高密撲灰年畫,這個必須弄清楚,旁的加入的多了,就不倫不類了,還得在咱高密撲灰年畫的基礎上,借鑑其他畫種的好東西,把它加進來,然後提高咱高密撲灰年畫的這種份量,它的工序大體略計得四、五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它」 。呂蓁立師承家藝,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畫作呈現清麗飄逸、莊重典雅的獨特風格。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②|老鼠嫁女的動畫、年畫、剪紙及其他
    (09:38) 農曆庚子鼠年來了。老鼠雖體小貌醜,在十二生肖中卻排行第一。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無論剪紙、年畫還是皮影,都少不了鼠的形象。其中為人熟知的題材在北方被稱為「老鼠娶親」,南方則是「老鼠嫁女」。民間還有「鼠咬天開」的說法,老鼠成了開天闢地、生育萬物的子神。
  • 用年畫訴說古老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近年來,王乃雲立足特色堅持創作,在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融入創新理念,在完成國家非遺項目《柳毅傳說》系列年畫的基礎上,最近又創作完成了市級非遺項目《嫦娥奔月》系列年畫創作。  「美譽嫦娥」「民不聊生」「后羿射日」「喜結良緣」「孝敬父母」「王母贈藥」「密謀詭計」「率眾出獵」「逢蒙索藥」「嫦娥奔月」「望月思妻」「人間拜月」……眼前這十二幅年畫畫稿,人物生動、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效果強烈,每一幅畫都配有一首七言詩,王乃雲嫻熟地運用傳統年畫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和背景道具,諸如雲頭、楊柳、石頭、建築等,都生動傳神地講述著這個美麗的故事。
  • 春節貼年畫是不可少的民俗,年畫起源於北宋,共經歷了這些變化
    早在殷商時期,年畫(應該是以雕刻或者是簡筆畫的形式存在的)就已經出現,由於當時神文化的盛行,因此年畫內容也就成了上到貴族,下至百姓都篤信的神話形象。只是當時的年畫,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比較單一,無法形成規模化,因此也只是年畫的萌芽階段而已。到了漢代,年畫開始有了雛形,內容也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 「神荼」與「鬱壘」的門神形象。
  • 非遺傳承:麼麼御守傳承古法工藝、珍貴程度不輸珠寶
    而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因此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香包工藝。2007年3月,徐州香包工藝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就是說,香包在古代,已經成為一種階層的象徵和有文化的標緻。而今天,我們的麼麼御守,正是徐州土生土長的企業雷氏普愛所打造的一款非遺傳承創新之國禮。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水族馬尾繡工藝發展中遇到的問題① 產業化面臨的問題製作馬尾繡需要耐心還需要專注。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刺繡工藝品,往往缺少創造的激情。據數據顯示,目前馬尾繡技術的傳承者的年齡主要在30-60歲的年齡段。這也意味著馬尾繡的製作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斷的下降。
  • 鹽城:三隻海豚擱淺灘頭,漁政邊防聯手施救
    鹽城:三隻海豚擱淺灘頭 漁政邊防聯手施救8月5日下午2點鐘左右,有村民打電話給響水縣漁政大隊報警稱:在響水縣陳家港鎮沿海灘頭的淺水區,有三條沒見過的大魚擱淺在那裡,無法自行離開,有可能是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請求來人處置。
  • 「『鼠』您會畫——2020鼠年年畫創作大賽」原創作品徵集開始啦
    一大家人粘貼著紅火的窗花春聯和五彩繽紛的年畫,晚上圍坐一起吃著年夜飯,孩子們滿地跑著,飯後看著春節聯歡晚會,數著321等著12點的鐘聲敲響,這些時光總是讓人記憶深刻,又讓繼續前進的步伐充滿力量。 如今,每逢春節超市的一角總少不了福字、春聯的身影, 這些「年味兒」十足的傳統,不僅是我們對新年願景的表達,更是中華民族習俗的傳承。不過別忘了,咱們還有貼年畫的傳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