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鴻踏雪,入木三分 記「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

2021-01-10 半島網官網

      元旦春節將至,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林萍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刻制 「灶王頭」了。「灶王頭」是日照的方言土語,即印在灶王年畫上的黃曆。林萍手中的灶王爺老版,刻於上世紀40年代。每年「灶王頭」都應更換,如果代代累積得有60塊黃曆版,但這其中有櫛風沐雨,有顛沛流離,有生老病死,也有破損毀壞,如此留下來的老版加上林萍這幾年堅持刻的,才總共不到十塊。

      溯源:趕大集叩開年畫大門

      今年10月,因工作之故,筆者順道去了南湖鎮。這時,「鳳凰灣」文旅康養小鎮正在建設當中,圍繞馬陵水庫的幾個村莊實行了土地流轉,鳳凰莊也位列其中,這裡是曾經孕育了「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的地方。

      薛玉彥,1926年出生,南湖鎮鳳凰莊人,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創始人。他的成長歲月,正處在戰亂動蕩中,加之山村閉塞,家境貧寒,薛玉彥雖有繪畫天賦,卻始終沒有條件走出去,但總有些東西會進入他的生命。1943年,年僅17歲的薛玉彥對大集上花花綠綠的楊家埠木版年畫產生了濃厚興趣。為叩開年畫的大門,他經常蹲在年畫攤前跟賣畫人聊天。慢慢地他得知年畫是用棠梨木雕版,套色印刷出來的。只要刻出幾套版,每年過年之前,就可以有一筆小小的收入。

      從此,他開始「折騰」起來。先用透明紙蒙在年畫上勾勒出線稿,再另起幾張紙依次勾勒出紅黃綠紫的色塊。再將這些紙稿用花生油反貼在木板上,用刻刀「陽刻」出線條和色塊。但技藝的達成並非水到渠成,而是一次次修改,甚至重刻,方才達到日臻完善。刻成第一塊「灶王爺」木版後,薛玉彥一發而不可收,夜以繼日地刻版印製,《發財還家》《沈萬三打魚》《二月二》《喜字在當中》等十幾幅年畫的木版相繼出爐。他的線版採用陡刀立線,線條樸實、笨拙。主版與色版也並不完全契合,經常有「一枝紅杏出牆來」的野逸與奔放。後期,他還根據自己的審美調整構圖和顏色搭配,在楊家埠木版年畫裡成長出日照木版年畫自己的面貌。

       而薛玉彥的經歷,正是那個年代,零星散落的民間藝術的原生狀態。它們並不根基於正統美術功底,而是帶著粗曠、奔放的風格,和民間大俗大雅的審美情趣。

木版年畫:過新年

     發展: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染上色彩煥發生機

      新中國成立後,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破壞嚴重,修復和改善交通成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首要解決的問題。木版年畫生長在民間,講究與時俱進,寫實當下。1955年,薛玉彥設計出一張取名為《新中國交通建設》的木版年畫,這也是他唯一的原創作品。

      1961年,全國陸續走出「三年困難時期」。農村發還了自留地,並恢復評工計分,日子漸漸有了起色。這讓民風民俗也重新染上色彩,煥發生機。在這個形式下,1962年開始,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達到了鼎盛時期:村大隊成立十幾人的聯合作坊,薛玉彥專職刻版,另有刷印組、銷售組,幹得熱火朝天。鳳凰莊也成為日照一帶印製和銷售木版年畫的主產地。

     但個人命運總與時代息息相關。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年畫作坊一夜之間成了南湖鄉最大「四舊黑窩」之一,浸潤著薛玉彥多年心血和汗水的一塊塊木版刻品,從青島購來的幾十斤顏料和所有的刻印工具,以所謂「封建糟粕」的罪名被沒收運走,印好和沒印好的年畫也當場付之一炬……

     此後多年,這成為了薛玉彥心中一塊深深的傷疤。直到1988年,他才重新置辦工具,刻版,印製。並把手藝傳給了女兒薛桂香。現在保留下來的印版,大部分都是那時刻的。

      隱匿:年俗逐漸淡去,年畫賣不動了

      1990年後,薛玉彥跟隨兒子移居東北。薛桂香除了復刻《新中國交通建設》的木版後,基本依存父親留下的十幾套老版,於每年臘月印製一些年畫去不同集市上售賣。這時,日照範圍內也有濤雒、碑廓等地刻印的年畫售賣。這些信息均來自近幾年古玩市場上售賣的老版,但這些信息也將隨著它們的不知去向而最終走向隱匿。

      2006年,薛桂香的年畫賣不動了。這時不僅僅是城裡,就連農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年俗的逐漸淡去,和年畫印刷品的充斥,讓薛桂香完成最後一次印製後,將所有的木版和工具束之高閣。

     在鳳凰莊木版年畫行將就木的2006年,東港區展開了區域內的非遺保護工作,期間對民間大量的非遺項目進行了走訪,並形成調查報告。2008年,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被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遺。但由於薛桂香忙於生計,後來木版年畫一直緘默多年。

木版年畫:喜字在當中

     傳承:木雕手藝人林萍接下老手藝

     2014年底,國家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孫冬寧主任來日照,在一些材料中偶然發現了草根狀態的日照木版年畫,當下他建議將此項目進行搶救性挖掘。東港區文旅局(原文體新局)當即成立木版年畫修復小組,組成人員有木雕手藝人林萍、李相奪和設計人員王魯閩。

     2015年正月初十,冬天清冽的陽光覆照著日照街道的大村。薛桂香婚後一直居住在這裡。這天,東港區文旅局收購了薛桂香手中的十一套老版,林萍也旁觀了這次購買。不僅如此,她還旁觀到薛桂香寒簡的生活折射出這門手藝逐漸凋敝的狀態,旁觀到如不能連接起這根鏈條,日照木版年畫終將面臨斷代的命運。於是,她萌生出將這門手藝嫁接進自己生命的想法。

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林萍

     隔著72年的光陰,林萍像當年第一代傳承人薛玉彥一樣,開始自己琢磨起刻版和印製。因灶王爺老版被老鼠啃壞了一個角,所以林萍想重新翻刻這個版。薛桂香教授的方法是陡刀立線,對刀,交叉線不斷刀。20天的揣摩,加之向薛桂香斷續的請教,林萍踉踉蹌蹌的完成了她的第一個木版作品,並刻了歲次乙未的黃曆。因在刻版方面,薛桂香並沒有過多的經驗,也因缺乏以前的紙張和顏料,加之並不熟練的印製,林萍在小年辭灶之前,不甚滿意的完工了她的第一張「印象派」年畫。

     根據薛桂香講述,年畫中的黃色是用笨槐樹的花骨朵熬出來的,印製要用70克的「捲菸紙」,顏料產自青島染料廠,無疑這些口傳心授的「技藝」遇到了「物質匱乏」的困窘。

     如果刀法、色彩等等因素在薛桂香那裡傳承過來的是含混與模糊不清,將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因此,如何打破在薛桂香簡陋的語言表達與傳承之間形成的屏障,也是需要面對的難題。

     嬗變:鳳凰莊木版年畫枯木逢春

     2016年6月,經由孫冬寧主任推薦,國家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承辦的「傳統年畫刻繪技藝研修班」給林萍發來了入學通知。這是一個主要由國家級、省級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組成的進修班。林萍深知,這不僅是一個覆蓋面涉及全國的「大師」網絡,也是她眼界拓展,與一門深入、長時燻修的開啟。

      這次長達三個多月的研修班,帶著她開啟了一場豐沛的年畫之旅。不僅從各地年畫的特色、傳承,形而上的理論,還是到高密、朱仙鎮、楊柳青、武強等地的現場考察。在對比中,林萍越來越意識到,雖然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名不見經傳,但它樸而不僵,拙而不稚,尤其在紅黃綠黑四色的配比上,穿插恰如其分,獨具風格和特色,從而形成喜慶祥和卻又不失穩重的沉靜氣質。

     2018-2019年,林萍又參加了省級項目「木版年畫研習培訓」和國家項目「中國傳統年畫雕版技藝與印刷創新人才培訓」。在這裡,對不順暢的對刀,交叉線的刻制,以及對線條的錘鍊,跟林萍夜以繼日的練習重新發生了更迭與交融。

陶印:劉海戲金蟾

陶印:喜字在當中

     與一塊木板,一把刻刀,在手指的推進中實現由木頭到藝術品的嬗變一樣,林萍在幾次非遺學習中,不僅技藝逐漸成熟,也從傳統技藝口口相傳的局限,到當下各個地域借鑑交融,又各自獨立的開放式傳承。

      2020年,林萍的技藝隨著6年的不斷學習、走訪,與反覆練習,到達一段亟待形成自我風格的時期。年底,她參加的全國2021年畫傳承發展大會,面對著各地精彩紛呈的年畫,她再次產生了碰撞與發問,曾經數次的刻版和印製「試驗」都一齊湧現到當下,刻版時曾在手上留下的近十處傷疤也在隱隱作痛。她領悟到:必須要走出去,方能回來。沒有無數次更迭頻繁與累加學習,就無法形成更高的駕馭力。鳳凰莊木版年畫的特點和風格不是一個限制和禁錮,反而是一種自如的駕馭。薛玉彥沒有被楊家埠年畫所捆縛,鳳凰莊木版年畫傳承的也並非只有單一的技藝,更多是一種敢於打破與重建的精神和歷程。

     這次的歸去來兮,仿佛鳳凰涅槃,仿佛枯木逢春,也仿佛再造與重生。

陶罐:喜字在當中

     創新:木版年畫與陶器「聯姻」

     木版年畫作為收藏品,受眾群體也是極少。從2018年底,林萍開始琢磨,如何讓木版年畫有更多的展現形式。一次,她去田家窯買土陶時,萌生出把木版年畫與本地陶器相結合的想法,既可以觀賞或把玩,又可當作生活實用器,還可以拓印。她當下就決定嘗試在這條路上走一走。過幾天,林萍再次跑了一趟田家窯,定製了十多個罐子,做了第一批陶印。

      在木版和陶泥上使用的勁道不同,前幾年練就的功力在陶罐和陶印上有了更遊刃有餘的餘地。十幾天,她就把這些罐子和陶印刻完。由於罐子和陶印展現空間有限,她縮小了畫幅,截取「三元拜喜」「還家過年」等年畫的部分畫面,擷取吉祥之意,並打破平面版型的視覺習慣,可以將傳統年畫盈握在手,摩挲畫裡行間的吉兆寓意。

     不管木版年畫與陶器的「聯姻」能否成功,林萍都在堅持,每天她手下刻制出來的美好寓意,已經帶著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出發,陸續走向現代生活的角落和深處。同時希冀木版年畫作為民間祈願的載體,也給自身帶來一片吉光片羽。

     思考:木版年畫傳承的意義在哪裡?

     這篇非遺記錄,筆者在寫的過程中間斷數日,因為素材的零散,和狀態的渙散等等。這也如同鳳凰莊木版年畫從萌起,昌盛,再到沉寂多年,並於2015年再次煥發新生一樣,是萬物生長裡蘊含的疏密節奏,是能量的累積與再次生發。

     於是,大雪節氣這天,筆者的文字又繼續回到林萍正在刻制的「灶王頭」上。

      相傳「灶王頭」上的黃曆是由黃帝創製,帶有月份大小,節氣,農事。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貼著「灶王爺」年畫,祭灶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範圍最廣的祭祀活動。但隨著近幾年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不僅貼灶王年畫的風俗逐漸淡化,更多是印刷品更貼近大眾需求而充斥市場。

      灶王年畫猶如此,其他年畫何以堪?

      沒有市場,看不到前景,在這種狀況下,木版年畫傳承的意義在哪裡?或許僅僅是讓日照木版年畫在傳承脈系上沒有失去連結,讓日照舊時的民俗略微有些鮮活的色彩與細節?

      如果不是一次次與鳳凰莊木版年畫的彼此照見,在多次困惑裡林萍可能不會堅持下去。「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她叩問內心,無論怎樣,她與這隻彩色的「鳳凰」都無法分割,這成為解釋一切與堅持走下去的全部註腳。

      2017年春節,日照鳳凰莊木版年畫也參加了在北京恭王府的年畫精品展,筆者去現場的時候,眼睛濡溼,心中有種莫名的共鳴與微震。是的,她的美,使得一切困惑迎刃而解,並值得我們日照人一代代銘記與留存。

    通訊員  林麗

    半島網編輯:張永平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千姿百態木版年畫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是中國古老民間藝術精華,它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明末清初,朱仙鎮生產木版年畫的作坊達300餘家,年銷量幾千萬張。春節臨近,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幾十家木版年畫作坊也正抓緊時間製作年畫,供應節日市場。
  •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簡介
    一、歷史淵源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待到明清以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規模的中國四大年畫製作中心:四川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趨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在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藏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同源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 年畫裡的新年
    汪銳現場演示傳統木版年畫的製作。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瑞豐堂木版年畫社社長汪銳,從事年畫製作、研究工作30餘年,對年畫有著深厚的了解和認識。他告訴記者,「木版年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俗信仰的最好體現,涵蓋了福、祿、壽、禧、財、吉、和、安、雅、全十大要素,是表現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
  • 灘頭年畫:精緻工藝誰來傳承
    灘頭年畫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灘頭,也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等「年畫之鄉」負有了同樣盛名。灘頭年畫的內容基本是門神、財神、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傳統故事題材,是民間民俗闢邪消災、祈福求財、人丁興旺、功成名就等願望的反映,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傳承。
  • 清版門神年畫《神荼鬱壘》在京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鄢光哲)1月11日,北京100多位藏家與眾多民間藝術家歡聚一堂,慶祝他們從2019年4月就開始打造的一款非遺精品——《神荼鬱壘》門神年畫發布。神荼鬱壘是中國最古老的人形門神,最早的記載來自《山海經》。
  • 前些年,一副木板窗花年畫能美一整年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體味一回主要流行於渭源縣的木板窗花年畫吧。渭源縣,是渭河的發源地,黃河上遊古文化發祥地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間手工藝,其中木版窗花年畫就是一絕。渭河文化底蘊深厚,縣境內寺廟眾多,宗教活動頻繁,以神咒、冥幣板子等民間美術題材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藝術借鑑。
  • 用年畫訴說古老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近年來,王乃雲立足特色堅持創作,在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融入創新理念,在完成國家非遺項目《柳毅傳說》系列年畫的基礎上,最近又創作完成了市級非遺項目《嫦娥奔月》系列年畫創作。  「美譽嫦娥」「民不聊生」「后羿射日」「喜結良緣」「孝敬父母」「王母贈藥」「密謀詭計」「率眾出獵」「逢蒙索藥」「嫦娥奔月」「望月思妻」「人間拜月」……眼前這十二幅年畫畫稿,人物生動、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效果強烈,每一幅畫都配有一首七言詩,王乃雲嫻熟地運用傳統年畫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和背景道具,諸如雲頭、楊柳、石頭、建築等,都生動傳神地講述著這個美麗的故事。
  • 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楊勇16歲學藝,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如今小有成績。他不斷創新,不僅自主研發拋光機等設備,還將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創作銀版年畫、茶壺等工藝品。楊勇坦言:「就是想讓家鄉的綿竹年畫在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讓年畫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 年畫話年 | 綿竹年畫: 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
    綿竹是造紙的好材料,加之宋代雕版印刷術的推廣,蜀地成為全國四大印刷中心之一,綿竹地區木版年畫開始發展。那時候,還沒有「年畫」一詞,被稱為「製作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年畫」一詞在清代道光以後才出現,目前學術界對於年畫也沒有統一的、具體的標準。
  • 每日郵票:德國新票三連發,楊家埠年畫與航天(圖)
    2005年2月1日,中國郵政發行楊家埠木版年畫郵票 2005年2月1日,中國郵政發行《楊家埠木版年畫》特種郵票,全套四枚,另有小全張一枚。 楊家埠木版年畫亦稱「濰縣年畫」或「楊家埠年畫」,因起源於山東淮坊市的淮縣楊家埠,主要採用木版水印套色印製,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既有北方年畫的質樸明快,又具有南方年畫的柔麗雅質。
  • 綿竹萌妹子將年畫漫畫混搭 創作出呆萌年畫
    今年春節期間,一改往日傳統嚴肅的門神形象,綿竹年畫的年輕創作者章昉,將漫畫人物的呆萌造型與傳統年畫流暢的線條、鮮明的色彩有機融合,創作出呆萌可愛、構圖詼諧幽默的「狗門神」年畫,「狗門神」系列年畫推出,備受年輕人青睞。在她看來,創新是方法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只有融入新時代審美和話題,年畫才能鮮活起來。年畫為什麼這樣萌?
  • 應似飛鴻踏雪泥,中國詩詞大會,讓我們見識了詩詞的美麗
    有這樣一道題目,答案是「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蘇軾寫的一首詞。我很喜歡。只要是說起宋詞,人們就會想起蘇軾。蘇軾讓宋詞達到了頂峰。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蘇軾的目光是敏銳的,他能夠看透生活的本質。蘇軾的詩詞具有哲學的韻味,就是因為蘇軾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人生是什麼?
  • 春節貼年畫是不可少的民俗,年畫起源於北宋,共經歷了這些變化
    在多座漢墓中的墓磚上,人們也發現了關於年畫內容的證據。由此可見,漢代的貴族開始把年畫,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隋唐年畫,是年畫發展承接的重要時期,此時的年畫內容迎來了「大開花」時代,多種表現形式開始充斥在年畫內容中。不但出現了夜叉,天王,力士等形象,連美人,童子也開始出現。不過遺憾的是,此時年畫的內容,依然還是以貴族生活(貴族祈求神仙賜福)做為重點,未能受到民間的普遍認可。
  • 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 外媒記者楊家埠邂逅風箏、年畫與民俗
    7月3日下午,歐亞國家新聞官員與記者走進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實地參觀體驗了濰坊風箏、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了解幾百年前楊家埠人的生活方式,體味楊家埠人古老的民俗、民間風情,感受民俗的魅力。     楊家埠是濰坊風箏的發祥地,歷史源遠流長,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為中國木刻版畫三大產地,至明末,風箏藝人技藝精湛,把年畫與風箏融為一體,時有「放到天上是風箏,掛在牆上是年畫」之說,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便集中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楊家埠文化
  • 年畫裡的花,富貴吉祥,福氣滿滿!
    本文看點:小時候一到過年,家裡就會貼年畫,年畫裡都是一些吉祥的花鳥圖案,你知道中國人最喜歡在年畫裡畫什麼花嗎?這些花都有什麼象徵意義呢?3、梅花——喜上眉梢年畫中有一種圖案是專門用來報喜的——梅花與喜鵲組成的「喜上梅梢」,諧音喜上眉梢,象徵春天來了,家裡好事將臨,喜氣洋洋!
  • 從書法的「入木三分」說「力感」
    在昨天的直播課程交流裡,聽眾「吳春紅ZZv1R」提到了一個關於什麼叫「入木三分」 的話題,今天就個人的理解做一個淺見的詮釋。本文作者書法如何寫出具有「入木三分」的書法作品?一直都是書家們熱衷探討和學習的話題。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展覽選取了50件寓意美好的展品,以「春節溯源」、「生肖趣話」、「年俗大觀」等三個篇章,介紹了「春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巴渝大地上的傳承與新變。我館通過展覽,營造吉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與您一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天水年畫老人只手畫出「半世緣」
    作為省內惟一一位掌握「月份牌」年畫畫法的師者,短暫的沉寂過後,他選擇了技藝傳承。  今年,他創作並自費印製的2萬張年畫幾天時間售罄,人們難以忘卻的年畫情結令老人感動。  3.年畫雖塵封傳承不可斷  李冰說,「月份牌」年畫以其造型淳樸、色彩熱烈、富有強烈的喜慶氣氛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老人回憶起「月份牌」年畫,都覺得畫上的大美人「眼睛會跟著人轉」。計劃經濟時代,「月份牌」年畫成了年畫中的主角,也是「月份牌」年畫的繁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