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南端的恐龍「產房」 從恐龍蛋殼中解密遠古南粵大地

2020-09-09 科普百分百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右一),中國恐龍協會理事、河源市博物館首任館長黃東(中)等在茂名市博物館對出土恐龍蛋化石進行研究。

茂名恐龍蛋化石

茂名市政府當年通告

1994年12月6日,國家古椎動物研究所趙資奎教授(左二)到茂名市博物館鑑定恐龍蛋化石。

茂名當年考古發掘恐龍蛋化石時的場景。

茂名當年考古發掘恐龍蛋化石時的場景。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邱立誠(右)在出土工地考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南方網(李沁 劉俊 張志超 李卓):恐龍蛋蘊含豐富的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信息,是地質歷史時期保留下來的不可再生古生物資源。從事古脊椎動物研究的學者可從小小的恐龍蛋碎片,判斷數千萬年前的恐龍世界,窺視恐龍的生活習性。

今年8月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副研究員王強博士,中國恐龍協會理事、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首任館長黃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邱立誠等專家來到茂名市博物館,考察茂名恐龍蛋的發掘保護情況,並針對茂名出土的恐龍蛋進行初步研究。

廣東省內恐龍蛋發現地點的調查與研究,對於揭開八千萬年前廣東省恐龍世界的面紗,揭秘這裡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揭秘遠古南粵大地,恐龍蛋又將告訴我們什麼呢?

中國最南端的恐龍「產房」

早在八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恐龍曾是茂名這片熱土的主人。1994年至1999年,在茂名市30萬噸乙烯生活區、站前路、車上學村、人民南路茂南農業銀行建設工地等六處地點,發現了100多枚恐龍蛋,地質年代為晚白堊世,距今約8000萬—9000萬年前。

晚白堊世恐龍在我國的「產房」再度南延,茂名成為我國最南端的恐龍發掘地,在國家文物界、廣東省內及茂名當地引起不小轟動。199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趙資奎到現場考察,併到茂名市博物館鑑定恐龍蛋。

事實上,我國是恐龍蛋化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而廣東是我國恐龍蛋發現和研究較早的省份。王強介紹,在廣東省內多個晚白堊世的盆地中發現恐龍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記錄。其中,韶關南雄、河源等盆地發現的恐龍蛋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整,為研究恐龍蛋的分類、恐龍的繁殖習性、恐龍的滅絕等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比如,作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重要證據,「黃氏河源龍」的名稱,就是由發現者黃東與發現地河源共同組合而成。

近年來,古脊椎所在恐龍多樣性、恐龍向鳥類演化、恐龍滅絕等重大生物事件方面取得許多重大科研成果,如基於我國恐龍蛋的研究,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創立了國際上通用的恐龍蛋分類與命名系統,這也顯示出我國恐龍蛋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

然而,自上個世紀挖出恐龍蛋之後,茂名的恐龍蛋更多沉寂在博物館中,市民對它的了解越來越少。王強一行人的到來,讓茂名恐龍蛋的研究、保護和科普宣傳迎來了機遇。此次對茂名恐龍蛋進行研究,有望進一步弄清廣東省晚白堊世時期恐龍的古地理分布、繁殖習性等。

尋找遠古南粵的蛛絲馬跡

除了儲量巨大,廣東恐龍蛋的分布還有很好的特點:從晚白堊最早期到晚白堊最晚期都有發現,有了豐富的實物去研究晚白堊世廣東省內恐龍的多樣性和古地理分布,這為研究廣東省古地形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此次赴茂名考察,王強希望在中國最南端的恐龍「產房」中,尋找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分析更為翔實的古生物證據。

「整個廣東,包括南雄盆地由中生代白堊紀斷陷形成的沉積地層和紅砂巖層,蘊藏著恐龍繁衍的地質、氣候信息。」黃東說,「地球的地層就像一本書,每一頁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套地層都產出不同的古生物。」

「初步研究對比發現,河源的恐龍蛋主要富集在晚白堊世早中期,而南雄恐龍蛋主要富集於晚白堊世晚期直到恐龍滅絕時期。通過對這些地點的對比,可以知道晚白堊世時期這些盆地所處的古地理位置和古環境信息。」王強說,「研究廣東省內的恐龍蛋,為研究我國境內晚白堊世時期的恐龍蛋多樣性、古地理分布等提供了翔實的證據。」

比如,茂名恐龍蛋化石中,就包括了罕見的晶體蛋。王強介紹,這是由地下水攜帶的礦物質通過蛋殼空隙進入帶內空腔,最終結晶形成的,反映了當時恐龍蛋的埋藏環境。「這是以前的『壞蛋』(未受精蛋),卻是現在最珍貴的恐龍蛋。」黃東說。

儘管在茂名發現的恐龍蛋揭示了遠古廣東的環境信息,但是,這些挖出來的恐龍「寶寶」究竟是屬於什麼恐龍?還沒人知道。

上個世紀參與茂名恐龍蛋挖掘工作的邱立誠說,茂名挖掘出恐龍蛋後,至今還未做定種工作。「這一次,我們也希望請王強博士做詳細的分類學工作。」邱立誠說。

王強初步判斷,茂名發現的恐龍蛋不少於三種類型。包括一種石筍蛋及兩種長形蛋。「這就為解密茂名這一地理位置在古氣候條件下進行區域性對比提供了實物材料。」

「但是詳細的信息還需要進一步的鑑定,後續根據研究的需要可能還要對茂名市博物館中保存的部分標本進行數據補充採集,尤其是較為完整的蛋窩,還需要測量恐龍蛋大小、恐龍蛋在蛋窩中的排列方式等。」王強說。

此外,系統的分類學研究也需要全省數據的支持。王強介紹,他正在開展全省恐龍蛋發現地點的系統考察和恐龍蛋多樣性的系統研究。其中,對茂名發現恐龍蛋地點進行考察,並對已發現的標本進行測量和取樣,成為研究工作重要一環。

目前,出土的恐龍蛋收藏在茂名市博物館,還有一些樣本送往中國科學院進行深入研究。經專家測定,有一枚恐龍蛋可能含有蛋黃,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和極大興趣,科學家希望從中提取有機質探討恐龍蛋內容物的本質。

該如何保護和研究恐龍蛋?

恐龍蛋不同於其他的古生物化石,它是恐龍繁衍生息的主要載體,承擔孕育新生命的重要作用。「因而恐龍蛋賦存的環境都是非常好的,通過系統分析恐龍蛋富集區的古地理、古環境,可以很好地指導人類科學對待大自然的各種恩賜。」王強表示。

關於博物館標本的保護和研究,近年來,我國各大博物館做了許多努力,一方面博物館培養和引進相關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和國內的各類科研院所、高校等開展緊密的合作研究,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科研成果也促進了科普知識和內容的進一步豐富,通過深入發現和研究標本的科學價值,起到了很好的科研和科普作用。

「每次館中政府參觀交流,大小活動,我總會第一個介紹博物館收藏的恐龍蛋,並告訴他們,這是實物。」講到恐龍蛋的保護和宣傳,茂名市博物館館長陳朝暉眼神迫切卻也有些無奈。

「資金支持和重視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茂名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文博科科長楊安歌說。

遺憾的是,20年過去,隨著城市建設施工技術的改進,茂名再未發現新的恐龍蛋。隨著歲月流逝,恐龍蛋化石也漸漸淡出這座城市的視野。人們只有去博物館才想起,原來這裡是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恐龍「產房」。

黃東認為,要繼續發掘宣傳恐龍蛋的文化意義,讓大家來共同關注和參與保護。關於茂名以後還會不會出土恐龍蛋化石,黃東表示,「目前茂名發現恐龍蛋的地層埋藏都比較深,不容易被發現。以後大的工程在施工時,文博部門要給予關注,群眾如有發現要及時上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恐龍「產房」就在茂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右一),中國恐龍協會理事、河源市博物館首任館長黃東(中)等在茂名市博物館對出土恐龍蛋化石進行研究茂名恐龍「產房」的前世今生  恐龍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億7千萬年。在白堊紀末期,它們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後來,人類通過發現恐龍的遺骸、恐龍蛋、遺蹟來認識了解恐龍、研究恐龍。其中,恐龍蛋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我國是世界上恐龍蛋埋藏最為豐富的國家。
  • 穿越千萬年的恐龍蛋揭開哪些遠古秘密?
    廣東省內恐龍蛋發現地點的調查與研究,對於揭開八千萬年前廣東省恐龍世界的面紗,揭秘這裡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揭秘遠古南粵大地,恐龍蛋又將告訴我們什麼呢?茂名恐龍蛋化石。中國最南端的恐龍「產房」早在八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恐龍曾是茂名這片熱土的主人。1994年至1999年,在茂名市30萬噸乙烯生活區、站前路、車上學村、人民南路茂南農業銀行建設工地等六處地點,發現了100多枚恐龍蛋,地質年代為晚白堊世,距今約8000萬—9000萬年前。
  • 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以恐龍幼仔為食(圖)
    騰訊科技訊(編譯/悠悠)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他們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地震對人類影響重大,它對遠古恐龍的影響更大
    地震的破壞力極強地震對人類有如此重大的影響,但是他對其他的生物也毫不手軟,就便是遠古時期的恐龍也難逃魔爪。早在恐龍出現的時期,而就是二疊紀末期,世界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眾多的恐龍、早期哺乳動物,以及蕨類植物等,共同生活在這片大地上,在接下來的侏羅紀時期,恐龍達到了它們的頂峰,無論是數量、種類,還是恐龍的體形,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 令人驚詫的七大遠古化石:蛇竟吞食恐龍?
    1、恐龍死亡之戰1971年,考古學家發現7400萬年前的恐龍骨骼化石,呈現兩隻恐龍在山體滑坡掩埋之前曾激烈爭鬥。3、蛇吞食恐龍寶寶不同於許多恐龍物種,體型龐大的長頸蜥腳類恐龍不會照顧自己的恐龍蛋,化石記錄中從未發現成年蜥腳類恐龍徘徊在巢穴附近,因此剛孵化的恐龍寶寶們必須自力更生。
  • 中國的恐龍與恐龍時代
    他終於畫下他熱愛的霸王龍,而「書」中的文字,是他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在圖書館少兒區的恐龍類書籍中鑽研所總結出的資料。在遠古時代,哺乳動物並不像現代的物種,能夠自如地奔跑騰挪,那時它們的移動相對緩慢。趙闖選擇了校園中的銀杏作背景,這種古老的裸子植物已在世界上存在了幾億年。一位古植物專家卻告訴他,兩億年前的銀杏與今天的銀杏不同,那時的葉片有更多的分叉,而不是現在的只有一條縫的扇形葉片。這讓趙闖明白一件事情,他所從事的工作,是兩個學科的交叉,他必須得在科學與藝術相匯的區域內,找到最恰當與準確的那個點。
  • 恐龍真的滅絕了?傳說中的「龍」或許就是倖存下來的遠古生物
    沒錯,就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出現的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描述龍為馬面、蛇身、魚尾、鷹爪、鹿角。雖然我們不知道卡布羅龍到底有沒有長鹿角和鷹爪,但是蛇身馬面魚尾卻是與中國傳說中的龍有幾分相似的。就是不知道,這個卡布羅龍會不會就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所說的龍的一種呢?或許龍真的不是神話傳說,而是真實存在過的遠古生物倖存下來的,由於比較罕見,或者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海域,人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於是將其以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記錄了下來,這邊是神話傳說的初稿。
  • 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成年恐龍很強大,但當它們處於蛋殼之中,或剛破殼而出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捕食。 闖入恐龍巢穴的「食人魔鱷」,是自助餐上的食材還是食客?根據蛋的形狀、厚度和紋飾,科學家推測出這裡曾是巨龍類恐龍的巢穴。巨龍類(Titanosauria)是蜥腳類恐龍的一支,白堊紀時期取代梁龍和腕龍等成為優勢恐龍類群。隨後,在蛋殼碎片之中,科學家還意外發現了一具鱷魚外形的動物化石。
  • 恐龍名聲在外,但你可知地球遠古時期兇獸橫行?遠比恐龍更加可怕
    說到遠古時期比較可怕的動物,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恐龍,確實恐龍相對於我們現在的動物來說體型龐大,而且有一些恐龍的種類屬於食肉動物,可以說是當時地球上當之無愧的統治者。在地球上幾乎沒有任何的天敵,恐龍在遠古時期的名聲也是響噹噹的。
  • 攻略丨恐龍時代來臨,小鵝手把手教你復活恐龍
    在《樂高®無限》9月5日上線的【恐龍時代模組】中,創造者將體驗到所以進入遊戲後,一定要學會解鎖配方,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通過遠古工作檯查看配方所需材料,遠古工作檯會刷新在出生點附近;分析儀在遠古工作檯附近可以找到,需要燃料才能運行;獲得所有的配方材料後,再回到遠古工作檯一鍵合成,就能夠進行製作了。
  • 那些以「中國」為名的恐龍,都長什麼樣?
    至今,以「中國」為名的恐龍最少有20種以上,當屬世界之最,象徵我國古生物學家團結一心、忠貞為國的高尚情懷。以下,我們就精選出一些冠名「中國」的恐龍介紹給大家。讓我們用熱烈掌聲歡迎,中國恐龍方陣的通過!董枝明師承楊鍾健,他不只對國內恐龍研究有重大貢獻,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101位「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與伽利略、牛頓、居裡夫人、愛因斯坦、霍金等人並列,也曾被日本青少年的問卷調查中被票選為 「最喜愛的人」第二位,其對世界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 華夏文明之恐龍之死
    2007年吐魯番的鄯善縣,中德生物學家發現中國最大規模,距今約1.65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的恐龍足跡化石。露在地表的足跡達150多個,這些足跡是至少兩種獸腳類肉食恐龍留下的,被稱為是一次恐龍家族的『聚會』。足跡分布範圍長達百米,有的奔跑,有的駐足,足跡深淺不一,東,西朝向各不相同。 這真是至少兩種以上的「食肉」動物的聚會嗎?難道是他們商量好,要來一次突破自然法則底線的吉尼斯紀錄嗎?
  • 考古學家發現:遠古巨蛇曾以恐龍幼仔為食
    【科技訊】11月2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考古學家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霸氣的恐龍魚,易飼養、極為皮實的遠古魚類
    在觀賞魚的大家庭中,如果說最為皮實、最容易飼養的,一定是來自於遠古的很多肉食性、大型兇猛魚類,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電鰻、鴨嘴魚、肺魚、鱷雀鱔等等吧,基本上這些魚類患上各種疾病的概率極低、極低,它們對於水質和環境的要求都不高,忍耐力、抗病力也不是一般魚類可比的。
  • 山東萊陽,中國恐龍之鄉,我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說起恐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侏羅紀,但其實,白堊紀也與恐龍息息相關,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然而白堊紀之後,恐龍便遭到大規模滅絕。這是恐龍時代最後的繁榮,而山東萊陽,這座位於膠東半島的小城,便有一座神秘的「白堊紀公園」,忠實的印刻了這份遠古的記憶。
  • 遠古時期「最值錢」的恐龍,它的骨頭是珍貴的寶石
    恐龍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地球遠古時代的霸主,但是因為自然原因而滅絕,不過滅絕後的恐龍並沒有就此在世界上消失,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存在於地球上,那就是它們的化石,不過一般來說,化石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因為經過長年累月,化石已經變成了石頭,不過有一種恐龍化石卻很特別,它可以變成一種名叫「歐泊」的寶石,也叫「蛋白石」。
  • 5大戰力非凡的遠古巨獸,圖3因恐龍逃亡海洋,不料卻成海洋霸主
    麗齒獸,史前肉食性生物的進化先驅之一,麗齒獸是大約在距今兩億多年前首次長有犬齒的掠食性動物,它們尖銳的犬齒可以輕鬆地將獵物的皮肉撕扯下來,在當代大陸中幾乎能獵食任何動物,因而被人譽為「二疊紀的野狼」。完齒豬,亦稱作弓頜豬,遠古時期巨豬家族中的一員。
  • 奧特曼變身遠古恐龍
    奧特曼變身遠古恐龍 2020-11-17 00:00 來源:勤奮的足球奧特曼變身遠古恐龍
  • 重慶,站在恐龍脊梁上的城市
    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恐龍馳騁大地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保存於古老巖石中的化石,卻透露出了它們生活時代的秘密,那是一個人類不曾見過的古老世界。重慶為什麼被稱作「恐龍脊梁上的城市」?
  • 回到恐龍時代,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生地黑龍江嘉蔭
    我國是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從西南邊陲到新疆戈壁,從內蒙草原到膠東平原,都有恐龍化石產出,而自上世紀90年論文範文始在遼寧西部發現的一系列長毛恐龍,不僅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轟動,更吸引了全球公眾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