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威脅,它對環境和人類經濟的破壞力,絲毫不比颱風、水災等自然災害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也發生多次地震,著名的有唐山大地震,08年汶川大地震,它們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如此巨大,這些悲劇無時無刻不在警示著我們。而最近宜賓的強烈地震,再次提醒我們要注意預防這一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
地震對人類有如此重大的影響,但是他對其他的生物也毫不手軟,就便是遠古時期的恐龍也難逃魔爪。早在恐龍出現的時期,而就是二疊紀末期,世界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眾多的恐龍、早期哺乳動物,以及蕨類植物等,共同生活在這片大地上,在接下來的侏羅紀時期,恐龍達到了它們的頂峰,無論是數量、種類,還是恐龍的體形,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恐龍的鼎盛時期結束於侏羅紀之後的白堊紀,因為白堊紀的地球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氣候的變化是最直接的,恐龍能夠直觀的感受到環境不再溫暖,以前普遍存在的植被入銀杏樹和高大的蘇鐵,開始大量消失,植食恐龍的口糧受到威脅,肉食恐龍也不再容易尋找獵物。氣候變化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恐龍尚且可以通過不斷的進化來適應這種改變,例如現在普遍的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恐龍後期已經不再是冷血動物,可以抵禦一定的嚴寒,甚至很可能具備了羽毛。
比起氣候變化,地殼的變化才是最直接的,遠古大陸從白堊紀時期開始,逐漸分裂為多個大陸板塊,相互之間越離越遠。陸地的運動,將恐龍分割成幾個不同地域的種群,各地區出現了不同的進化,以現在的澳大利亞為例,很多動植物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因為它脫離了與其他大陸之間的聯繫,生態系統形成了單獨的進化線路。恐龍也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這使得不同地區,不同的氣候環境,恐龍的演化受到不同的影響。
地殼運動最大的麻煩就是板塊相互碰撞擠壓,或者分裂,而形成的眾多火山、地震,就像今天的日本群島,地震與火山運動往往是相生相伴的,恐龍在那個時期大量的死亡。假設一下,一群植食恐龍正在大地上遊蕩尋找棲息地和食物,突然山崩地裂,不遠處一座火山產生大爆發,巨量的火山灰和塵埃向四周拋射,巖漿肆虐,點燃周圍的野草樹林,造成山林大火,恐龍們受到驚嚇四處逃跑,卻逃不掉火山灰的覆蓋,最後都被嚴嚴實實地蓋在地下,被高溫烤熟了皮肉,火山沉靜後,這些倒黴的恐龍卻只有在火山灰下腐爛,經過上千萬年的埋藏,礦物質進入到骨骼裡,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化石。
在大陸還是整體之時,地球上的氣候從赤道向兩極相差不大,但在大陸開始漂移之後,整個情況都不一樣了。南部的陸地開始分散出去,新的大洋地表被逐漸抬起,海平面上漲,沿著海岸邊淺水地區湧向內陸,進一步切割恐龍的生產空間。
地形的變化影響到環境,環境又影響到氣候。在白堊紀晚期,也就是恐龍即將滅亡的時期,氣候變化相當的大,南北兩極出現冰雪覆蓋,一年中四季更替也越來越明顯,恐龍原本的食物蘇鐵、銀杏樹、桫欏等變得只存在於那些溫暖的熱帶地區,恐龍種群在這樣的情形下,龐大的體形難以適應,雖然氣候的變化不是恐龍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至少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雖然目前來看,板塊運動引起的一系列後續效應,讓恐龍的進化做出了讓步,比如一些恐龍進化成了恆溫動物,一些恐龍進化出了羽毛之類的,但是還是難逃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的魔爪,紛紛死在了7000萬年前。
小編還記得08年地震的時候,由於沒有經歷過地震,當時正在上課的老師也是摸不著頭腦,甚至以為是附近工廠發生鍋爐爆炸,等開始逃生的時候,其實已經過了最危險的時候了;而受災嚴重地區的人們,許多因為房屋倒塌之類的受到傷害,;網絡上許多傳聞說是神降臨災害懲罰之類的,這種蠱惑性的言論進一步造成社會混亂。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加強科學宣傳,增強人民的逃生意識和方法,房屋建築等也需要保質保量,城市規劃應該設立緊急避難所,這樣才能將地震的損失降到最低。
此次宜賓再次發生地震,我們還是祈禱死者安息,生者可以繼續走完美滿的餘生。